章节目录
总序
图表目录
译序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盖斯凯尔夫人的焦虑
第二章 狄肯的信任
第三章 阿斯嘉礼的虔诚
第四章 拉尔夫的同情心
第五章 杜立德医生的同理心
第六章 温迪的爱
第七章 小猪的羞耻
第八章 勒布拉克的痛
第九章 小纽扣吉姆的恐惧
第十章 伊凡的勇敢
第十一章 海蒂的思乡病
第十二章 英格丽的无聊
结语 翻译书籍,翻译情绪
参考书目
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作者名单
国际好评
内容简介
★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从《绿野仙 踪》到《霍比特人》,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阅读形塑,并不断改变。
★“光启·情感史”系列第一部,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作序,著名历史学者蒋竹山推荐 。填补儿童情绪史研究的空白,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框架。
本书研究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引导孩童与青少年认识感觉、学习情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乌特·弗雷弗特主编,集合该中心的数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共同撰写。
1870-1970年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对儿童情感的讨论最蓬勃发展的年代,儿童被视为需要教养的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无数童书与教育手册协助父母引导儿童学习情感、掌控情绪,并由此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本书即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还原其阅读情境与读者反应,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作者们也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折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勾勒出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在探讨这些书籍传递出哪些情绪知识以成为儿童的情感养分时,本书分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离焦虑”;而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下载说明
1、情感学习是作者[德] 乌特·弗雷弗特 等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伊夏的评论“长大是关于学习用不同方式来信任父母。”读完本书我忽然有种想象:我们的童年是一颗很难融化的棒棒糖,我们的一生不过是去慢慢舔开它,直到看到内里的模样。
-
韧勉的评论近些年来西方史学界阅读史、情感史都是热门的新兴史学理论领域。在西方史论学家眼中阅读就是一种可以培养情感的行为途径,儿童阅读的主要对象就是儿童文学,故而儿童文学恰好是人类幼体学习感受情绪最基础的根本途径,本书由全球12位阅读史、情感史领域的专业学者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经典形象的情感教育路径加以分析,指出儿童经典文学背后的情绪培养价值及其教育意义。本书为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知识点密集,是为王晴佳在光启书局出版的《情感史》系列的第一本,这个系列值得期待。
-
枫叶无双的评论在书中,作者们列举了大量耳熟能详以及不为大众所知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每一种情感都由一个故事引入,通过分析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表现,深入探究种种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对儿童性格成长、塑形的重要意义。
-
妈妈童盟绘的评论这本书以西方儿童文学为基础去窥探儿童在文学作品中所认识到的情绪,以及如何处理情绪。正如作者所说,特定的文学有特定的背景。有一些故事放在现代不一定能有当时所产生的效用。但不可否认,当时的儿童文学,在当时对儿童所产生的重大教育意义。
-
书不白读的评论一本育儿书书单,一本情绪发展史,一本帮助家长疗愈内心、正确引导孩子情绪的书。理论性很强,适合有6-16岁孩子的家长读。
-
不知用什么名字的评论“儿童情绪是由社会建构的"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并不新颖。毕竟解构、再解构理论早就为我们打开了一道又一道现实的枷锁。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将英国、德国、苏联、美国等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纳入到世界文学流转的渠道之中。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确这些情绪分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无法决定儿童读者到底是否会生成符合儿童文学作者期待的情绪。另外,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这十三种情绪的边界与关联在哪里,需要我们好好思考。翻译流畅,虽然是学术书籍但是还是十分易读。不过有的翻译值得商榷。比如“reproduce”翻译成“再制”在有的语境中可能搭配不当。
-
晓林子悦的评论内容大丰富,不是儿童文学,而是儿童文学研究,是心智教育方面的前沿学术课题,涉及儿童文学史、比较文学、社会学、心智研究,情感史等。谈及欧美儿童文学里对同性的书写和开放的教育观念,还有无聊,反对权威等主题,与我国的语境有差别的,在短评里就不展开了。
-
格鲁米的评论不仅是儿童文学,也是近代以来对现代、儿童各种想象和建构的历史
-
初晓的评论关于童书的选择的确是很多家长头疼的,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适合孩子成长,也是众多家长所关心的。本书主要从儿童情绪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儿童文学作品,针对各种情绪细致分析,帮助我们选择儿童文学作品,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感知各种情绪。
-
无斋公子的评论孩子透过书籍,可以获得对于自身与其所处世界的知识,还可以透过阅读书中人物的痛苦与喜悦,而获得同样的情绪体验。因此,很多对于孩子而言非常重要的情绪体验,诸如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都可以从经典的儿童文学中找到。
-
晓逢的评论不仅是对儿童文学或是对情感的学习,它能带来关于阅读态度和思维方式的新的启发。
-
xtlt002的评论人是社会的人。人如何从自然界进入社会界,在获取理智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情感的新鲜度,这本书将告诉你一切。
-
豆浆不水的评论《情感学习》是针对影响孩子的情绪感受,整理出一系列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和总结,乌特•弗雷弗特团队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什么书籍适合孩子哪里具体情绪方面的引导。省去很多父母为孩子筛选、甄别图书的时间,实用性很强。
-
舟上大大卷的评论全球化时代,学习”阅读与翻译跨文化的情绪“,是儿童已经面临的众多状况之一。全球性接触不只局限于行动者、货物,也有情绪。童书的翻译与接受,体现了情绪全球化与跨文化过程中的复杂性。
-
杳朹的评论首先,这本书选用的故事并不是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白雪公主》、《海的女儿》这类,而是各个国家、地区的童话。 其次,故事不熟悉加上翻译的深涩(或者本身写作的深涩)让我看得云里雾里,仅仅只有几个章节我看得比较透彻。 最后,这本书更像是在文学作品和社会学层面上来谈情绪这一心理学概念。
-
倔强的小野猪的评论本书以《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引入主题,隐喻儿童通过进入书籍获得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知识,阅读他人的喜怒哀乐获得情绪体验。这基于我们很容易就认为情绪是人类共通的,因此儿童读者特别能和书中的人物的感觉连结在一起。但这些看似普遍的情绪其实经历了深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不同时间、地点以及个人层面上对情绪的感受是天差地别的,哪怕是痛觉这种与身体关系紧密的情绪。所以,当我们希望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去学习情绪,发展出跨越民族、性别、年龄、阶级的“翻译能力”时,就应该认识到这个过程不是找到对等,而是创造对等。例如生活中的情境往往是家长和儿童将故事情节嵌入日常生活,创造出原文本没有的选项。
-
楚汐思读绘的评论通过考察1870-1970年这一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本书作者们悉心分析了儿童成长期的12种情绪——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和无聊,这些情绪都外显或内含于那些经典的儿童文学里。
-
小乙的评论交叉了童年史、情感史、比较文学等多个领域的论文集,给我非常大的启发,没想到儿童文学还可以这么研究。原来不仅童年是被不断定义的,儿童的情感也是被引导与塑造出来的。回望教养手册与儿童文学的历史,焦虑、信任、同理心、羞耻、勇敢等12种情绪是如何在其中变迁的,背后是怎样的社会变化,又是如何影响儿童发展的。总的来说,儿童在阅读与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认知与身体感受的混合,让情感模式成为一种实践性知识可以被不断回味体验,就这样,儿童文学作品与情感探索相连。【每章提炼的主题都很妙,都可以单独阅读【其中提到大量作品,大概读过一半吧…
-
竹石的评论本书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
白云千载的评论《情感学习》的封面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两部儿童文学作品的经典人物:《格列佛游记》中在小人国的格列佛和《绿野仙踪》中的铁皮人与稻草人。封底则来自《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柳林风声》。这四本书无疑是非常成功且广受好评的。本书的研究对象正是包括这两部书在内的六十本童书,探讨了儿童文学中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告诉读者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角度新颖,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