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跨洋的粤剧

跨洋的粤剧

作者:[美]饶韵华 (Nancy Yunhwa Rao)

分类:文化

ISBN:9787549579488

出版时间:2021-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标签: 社会史  社会学  海外汉学  音乐  人文  美国研究  美国  音乐学   

章节目录

序言一 / 洛秦
序言二 / 容世诚
台前台后:中文版引言 / 饶韵华
导言:日常实践与想象
第一部 跨国历史和移民
第一章 社会势力、网络和地方影响的形塑
第二章 排华法案和唐人街的粤剧戏院
第三章 移民:特权还是权利?
第二部 20世纪 20年代的粤剧演出形式
第四章 美学、剧目、角色与戏桥
第五章 李雪芳“祭塔腔”的分析
第三部 英属哥伦比亚和戏曲重返旧金山
第六章 胭脂粉彩:英属哥伦比亚的戏院
第七章 从联安、联合到大中华戏院:1922—1925
第八章 繁荣岁月:大中华戏院,1926—1928
第四部 旧金山的新戏院和竞争对手
第九章 宏伟舞台:大舞台戏院,1924—1926
第十章 女伶戏院:大舞台戏院,1927—1928
第五部 纽约和跨国舞台
第十一章 纽约的两间戏院和一次合并
第十二章 从檀香山到哈瓦那
结 语
附录一 有关中文人名、专有名词英文译名的说明
附录二 中文名词的中英对照
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荣获

美国音乐研究学会2019年“年度最佳书籍奖”(美国音乐研究领域的重大奖项)

美国音乐学学会2018年“最佳著作奖”(美国音乐文化类)

美国亚裔研究学会2019年“最佳著作奖”(文化表演类)

美国录音收藏学会2018年“特殊优良学术奖”(历史研究类)

一个世纪以来,华人戏院从来没有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对话者”,而“只是沉默的他者”。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许多北美华人也不自觉地将历史隐形的状态内在化。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以唐人街粤剧及其戏院为中心所建构的音乐活动不只是华人的北美“音乐飞地”,它也应该作为美国主流社会音乐历史的一部分。

本书作者踏遍20世纪20年代粤剧戏院在北美的所有场所,经过严谨详尽的分析和研究,细诉一个又一个华埠唐人街的故事、美国音乐文化的故事、海外华人生活日常的故事、粤剧跨国流动的故事、北美华裔记忆的故事,以及美国历史上沉默的他者的故事。

本书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于梳理大量原始材料,勾勒了20世纪20年代粤剧女伶如李雪芳、关影怜、张淑勤、牡丹苏等在北美的演出史;另一贡献,是从印刷文化(剧院戏桥)和听觉文化(粤曲唱片)切入华埠小区的生活日常,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粤剧粤曲在北美唐人街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粤剧曾在北美唐人街盛极一时,是北美音乐史、演出史重要的构成部分,然而在美国音乐史中,长期以来它都是缺失的一环。

本书作者基于这一现状,经过数十年的资料收集和潜心研究,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数据、巧妙的构思、严密的逻辑,重现了20世纪20年代这一辉煌时期粤剧演员的演出和生活,以及粤剧戏班和戏院的经营,并以此勾勒粤剧乃至华人戏曲文化在北美的发展脉络。书中搭配丰富的历史数据及图片,介绍20世纪20年代北美七个华埠鲜为人知的戏院历史,描绘华人移民生活的音乐文化,并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探讨此元素对美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及其在北美社会里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荣获美国音乐研究学会2019年“年度最佳书籍奖”等多项重要奖项。本书属于《音乐人类学跨文化研究译丛》。

下载说明

1、跨洋的粤剧是作者[美]饶韵华 (Nancy Yunhwa Rao)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一部以北美城市唐人街里的粤剧剧场作为研究对象的精彩学术论著——一方面以编年史的形式,在细致搜寻与梳理大量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粤剧剧场变迁、粤剧演出形式演化、粤剧女伶更迭等为线索,还原一百年前北美唐人街粤剧发展相对完整的历史图景;另一方面通过族群与离散、戏剧与社会文化生活、华人文化与美国文化重塑等多元视角,系统考察粤剧在北美华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角色与作用,并透过粤剧,探究北美华人在融入美国社会文化与保有自身文化习俗主体性之间的互动与张力。这样一部交织着文化史、社会史和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佳作,值得相关读者关注与细读。
  • 紫曦的评论
    过于完美的四星和无法达到的五星。详细而来源多样的史料、跨国的视野、音乐与戏剧的专业形式分析、多层次的访谈,每个资料的选用都在认真而严肃地架构文化艺术史,与此同时还留有一份对观众主体本身的共情,已然配得上这本书所获奖项和其享有的赞誉。但读下来还是很失望,因为本来是一个多么好的选题,无论是几位序言作者还是饶老师本人都在有意抛出一些很好的理论问题:华人移民文化认同、视觉与听觉媒介并行的戏剧研究、音乐人类学与民族志的方法、跨国文类生产在美国音乐史与中国戏曲史的双重定位。然而这些在后文全都以史料的方式一一提及,而没有真正的理论建构和充分足够的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