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序 言
导 言
第一章 明王朝的遗产
明王朝的建立
明代制度的演变
明代的文化
第二章 征战与巩固
明清易代
清朝史纲: 1644 年以降
第三章 清代的政治秩序
帝国统治与北京各部
行政整合
第四章 社会和经济制度
社会阶层
中国社会经济组织的形式
第五章 语言和符号
汉语的鲜明特点
语言和文化
第六章 思想方式
中国的思想世界
儒家道德原则
道家的奔逸与想象
第七章 宗教生活
国家祭祀
佛教与道教
民间宗教
第八章 艺术与工艺
艺术观念
工艺
绘画与书法
第九章 文学思潮
古典文学的种类
白话文学
第十章 社会生活
生命早期的仪式
婚姻与婚后生活
娱乐
第十一章 晚清以来,1860—2014
改良、革命与中国传统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内容简介
郑小悠、罗威廉推荐
一部关于清朝的百科全书
★编辑推荐
◎关于清朝的百科全书。全书囊括清朝的历史沿革、政治秩序、经济制度、社会生活、语言思想、宗教艺术、文学思潮等方面,看透清朝人是怎么生活的
◎海外汉学界为数不多的系统关注清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专著。本书一反碎片化细节化的研究趋势,从大历史的角度呈现中华传统的社会文化领域的多样性
◎沟通新清史与传统清史。在“清朝文化完全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现了这片土地的人民在人心人性、文化基因、社会心理方面强韧的延续性
★学者推荐
◎当我们在讲“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这句话时,是否能够想到,两片看起来形状、颜色、大小都不同的树叶,之所以都被称为树叶,是其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大体相同。将这样的思维视角放入历史长河中,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性人心、深层次的文化基因、社会心理,也具有相当强韧的延续性。为今天的读者讲述清朝人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让我们通过了解古人而了解自己,是本书的重要价值。——郑小悠,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
◎在他杰出的学术生涯中,司马富对清帝国的政治史和普通人的文化生活都做了开拓性研究。在这部最新的、权威的、细致的,而且可以说是勇敢的作品中,司马富有效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他成功地向读者介绍了清朝文化的基本特征,但没有将其本质化,而是认识到中国在时间、空间、阶级和其他社会文化领域的巨大的多样性。
◎这是一部精彩的研究,既关照了清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注意到清朝社会从根本上是中国人的。本书可读性强,内容丰富,极具时代性。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大清”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将清朝置于历史和全球视野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在他们的制度、物质文化和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在“清朝文化完全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开充分的讨论,提供了关于晚期中华帝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且完备的介绍。
下载说明
1、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作者[美] 司马富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malingcat的评论我不是清史研究者,不知道给的星星是不是太多了。如果是给英语世界的读者看的清代文化史,应该是足够好了。我们的新清史花了那么多钱,应该有点史学自信了吧,不知道。今年过年是在东北,带着这本书也是机缘。母亲家是旗人后裔,对于满文化有一点皮毛知识,我只想知道,满文文献都翻译好了,也都在清史研究里用上了?
-
胡桑的评论司马富在政治秩序、政治和经济制度、礼仪、社会组织、宗教和思想、伦理道德、语言和符号、文学艺术等等方面,综合性地考察了清朝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关于清朝的汉化和满族性的两极视角摆荡。在认知、伦理道德、礼仪三个主题上,还原了清朝文化的承继性、复杂性、流动性和特殊的创造性,呈现了清朝对于中国传统的某些文化实践和结构的选择性利用与支持。当然,一些地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略显常识化(因为英文原著面向海外读者),即便如此,整本书的研究材料丰厚,对海外汉学已有相关学术著述进行了大量的征引、转述和对话。
-
汗青堂的评论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大清”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将清朝置于历史和全球视野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在他们的制度、物质文化和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在“清朝文化完全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开充分的讨论,提供了关于晚期中华帝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且完备的介绍。
-
OTTO的评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