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简体版序(王汎森)
导论
★ 社集与城市空间
王鸿泰 ☆ 城市舞台:明后期南京的城市游乐与文艺社群
许齐雄 ☆ 从“诗社”到“吾党”:漳州霞中社的政治性
何淑宜 ☆ 游历、制艺与结社:以晚明衢州士人方应祥为中心
张 侃 ☆ 明中叶温州山人结社的地域社会机制与文化形态
★ 社集与地方家族
商海峰 ☆ 泽社、永社、云龙社:明末桐城“诗文社集” 的勃兴与顿挫
黄圣修 ☆ 宗族与诗社:明末广东诗文集社研究
张艺曦 ☆ 明及清初地方小读书人的社集活动:以江西金溪为例
★ 社集与身份/ 阶层
王昌伟 ☆ 明末清初秦地文人在扬州的结社活动
田世民 ☆ 近世日本知识人的游学与社集:以柴野栗山及其交游网络为例的探讨
冯 超 ☆ “骚坛会”和“骚坛招英阁”:15世纪末及18世纪的越南士人社集
★ 社集与方伎(书画、医学)
杨正显 ☆ 无心而娱:清初北京的“雅会”
冯玉荣 ☆ 医者同社与研经讲学:以明末清初钱塘侣山堂为中心的讨论
★ 社集、经学与科举考试
陈时龙 ☆ 明代的文社与经学
朱 冶 ☆ 晚明复社与经典改纂:顾梦麟等编《四书说约》初探
后记
内容简介
一部研究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呈现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以结社为题,跨越中国、日本、越南等地,看文人社集如何彰显士人流风,影响东亚世界的汉字文化圈。
1. 著名学者王汎森作序,李孝悌、吕妙芬、巫仁恕、左东岭一致推荐
2. 突破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将改变学者对社集活动,尤其是16—18世纪的东亚知识分子社集活动的理解。过去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本书全面地处理了明清时期各个地区诗社、文社及以科举为主但扩及经义诠释的制艺文社,并将探讨的区域从中国扩及日本与越南,改写了过去对16—18世纪东亚学术思想史的理解;
3.跨学科式写作,从多元面向进行探讨。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从政治、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宗教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
4.精细化,多角度,不执着于单一性质的社集。本书将社集作为一个总称,从城市空间、地方家族、身份阶层、书画医学与科举等议题进行个案研究,就“社集”提出了不同观点,多面展现了明清文人丰富的社群生活;
5.史料详实,书中尝试运用大量地方志、家族族谱等资料,建构地方社集的发展史,同时附上作者自制的图表,为读者提供了便利;
6.呈现一种有效的学术运作方式。历史的实际本是浑然一体的,由于近代学科细化的格局划分,学者常常固守于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细作,却颇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本书以“结社”作为主题,邀约各领域的研究专家施展各自的学术优势予以聚焦式的研讨,为相关的学术领域带来诸多启示,并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明清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书中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围绕社集与城市空间、地方家族、身份/阶层等,从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十八世纪日本与越南的文人社集情况,有助于从东亚的视角深化明清思想史、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此外,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名家推荐】
过去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本书突破了以往所有相关研究的成果,全面地处理了明清时期各个地区诗社、文社,以及以科举为主但扩及经义诠释的制艺文社。除了学术、思想、文学,这些文章进一步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社集与地方家族、社集与身份/阶层,以及社集与书画、医学等方伎的课题;并将探讨的区域从中国扩及日本与越南。这些视野新颖、成果丰硕的研究,完全改写了我们过去对16—18世纪东亚学术思想史的理解,是研究明清思想的必读之作。
——李孝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
本书结合文、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从政治、社会、宗族、空间、文学、思想、医学、宗教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本书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明清士人社群的认识,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也挑战了我们现代学术分科与专业的狭隘。
——吕妙芬(“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系学界最新、最全面的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指出明中叶以后,社集几乎成为知识分子的全民运动,不但与地方家族结合,更跨越不同的城市网络,反映当时的士风转变,牵动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局势;流风所及不仅是其他职业如医者,更影响到东亚的汉字文化圈,如日本与越南之风气。
——巫仁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以“结社”作为主题,邀约各领域的研究专家施展各自的学术优势予以聚焦式的研讨,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运作方式。由于近代学科细化的格局划分,学者常常固守于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细作,却颇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但历史的实际本是浑然一体的,世事变迁,人际纠纷,乃是各种势力聚合而成的结果。哪怕是作为独立性很强的诗文创作,离开复杂的历史整体也很难言说清楚。“结社”本身便是明代人文活力展示的窗口,而明清之际又是人文精神变化的纠结点。由此,本书的学术内涵,将会为相关的学术领域带来诸多启示,并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下载说明
1、结社的艺术是作者张艺曦 主编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刘隆进的评论每做一本书,背后的因缘故事都值得珍惜。记得在桂子山读书的时候,跟吴琦师和冯玉荣师读明清史,兴趣点一早便在明清士大夫身上,而结社自然也是重点关注的面向。当时首先读了谢国桢先生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顺带把谢先生《明末清初的学风》一书也仔细读过;然后读何宗美先生的《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小野和子的《明季党社考》等,以及赵园先生关于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研究。当时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明清之际和江南士大夫的结社,诸如复社、几社等都是学界所重点研究的。后来读研究生期间,进而又关注清末民初的南社及其背后的政治与文化。两年前,冯玉荣师向我推介了这个选题,最开始,这是海内外相关学者围绕明清文人社集所策划的一个学术工作坊,本书便是其成果的集中展示。感谢张艺曦教授,感谢冯玉荣师,感谢王汎森先生的序,感谢作者们。
-
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评论看明清知识分子如何结社?一部研究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呈现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以结社为题,跨越中国、日本、越南等地,看文人社集如何彰显士人流风,影响东亚世界的汉字文化圈。
-
代号2.0的评论本书引人注意的部分,是不少文章都能不限于社集这个主题,把社集放在时代脉络中查考,从政治、家族、地域性、城市生活等面向切入,显示了社集与其时代的其他因素结合发酵的特点,展现社集独特的时代意义。 同时,作者探讨的一些话题能够引发读者的发散性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围绕科举的文人结社:士人以科举为目的的结社,当时的文人士人是否和现代人一样,也有一定的考试晋升焦虑?他们结社大部分是为了更好地组团学习,比之一些诗文结社、怡老会要现实和功利得多。当然也枯燥和专业得多,绝非风雅浪漫之举,这可以说是明代文人结社的另一面。
-
笑面如花的评论还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