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梁武帝的统治
登基之前的岁月
想象的族谱
梁朝的政治文化
“皇帝菩萨”
最后的岁月
第二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上):经营文本
文本生产与传播
书籍收藏与分类
文学与学术活动
第三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下):当代文学口味的语境
“文化贵族”的兴起
文学家族
虚构的对立
萧统和萧纲:个案研究
梁代的文学口味
第四章 “余事”之乐:宫体诗及其对“经典化”的抵制
刘勰的焦虑
博 弈
体痈:关于徐摛
北人的裁决
“主义”的陷阱:解读徐陵《玉台新咏序》
春花飘落始自何时?
断桥与六尘
第五章 幻与照:六世纪新兴的观照诗学
蜡烛小传
梁前关于灯烛的诗文
洞察现象界的真谛:佛教的“观照”
观照的诗学
水,火,风:体验幻象
烛光下的棋盘
第六章 明夷:皇子诗人萧纲
少年时代
年轻的雍州刺史
人生的转折点
春宫岁月
感知与再现
末 年
第七章 “南”“北”观念的文化建构
南北之争
征服者的文学观
想象北方:边塞诗的诞生
造作的雄健:“北朝”乐府
采莲:建构“江南”
表演女性:吴声与西曲
第八章 分道扬镳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一:颜之推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二:沈炯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三:庾信
尾声之一:杨柳歌
尾声之二:真正的结局
结语/ 劫余:梁朝形象的浪漫化
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田晓菲学术力作。
在“烽火”与“流星”光芒的照亮下,勾勒南方帝国的文学版图。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新变”,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此时与此地”,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好的概括,不是“颓废”,而是“康强”。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下载说明
1、烽火与流星是作者[美国] 田晓菲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阿俊的评论自高价购买原版一年后,你出来了。 你依然要持续伤害我的钱包,这么美的装帧,文字已经全然装入心里。
-
奥疯子的评论“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 也许可以把文学研究者分为两大类:一类通过阅读文学,了解国家、社会、历史、文化、政治、语言,等等;一类研究国家、社会、历史、文化、政治、语言,等等,为了更好的阅读文学。我愿意相信自己写这本《烽火与流星》的书,只是为了了解庾信的这首二十个字的诗。
-
尼尔斯的评论梁代宫体诗并非艳情诗,它抵制了政治性的寓言解读,而由此迸发出的极强的美学张力,应被视为汉、唐之间最绚烂夺目的文学成就。
-
桓洛的评论重阅,对于宫体诗做出了与国内迥然不懂的分析。比起争论宫体诗到底是不是色情文学或者佛教哲理诗,我觉得还是田晓菲对南梁文学“充满活力”的结论比较有争论价值,在我看来南梁在中晚唐时期成为传奇、怀古诗的热门题材反而说明了此论的矛盾,南梁被晚唐诗人建构,但南梁也的确留给了晚唐人基本的共鸣。
-
西野鱼竿的评论写得实在太美了!通过以《玉台新咏》为主的诗歌材料,逐渐描绘萧梁的文学图景,重构出梁武帝治下的文化盛世;引领读者品味宫体诗,随萧纲出入荆襄与建康;再同庾信、颜之推经历繁华破灭的痛苦,体会流寓北方的复杂情感。或许从史学角度看,作者在论述梁武帝的统治、齐梁的佛教文化、萧梁的选官制度、六朝士族的变迁等诸多方面时,有不少细节上的问题,但我想这些疏漏并不影响作者希望表达的主旨和核心内容。况且这种一边挖掘诗文内部知识,一边分析文本形成情景(context)的方法路径,对于我们理解六朝精神世界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
-
叶落雪晴的评论作为学术作品来说是有较大漏洞,但作为阐释作品无疑是完美的。田的文学领悟能力确实强,第四章从“用”到“痈”到“余”到“像”再回到宫体的象喻极为精彩,令人叹服,尤其是那句“萧纲不需要李世民,而李世民需要萧纲”。虽然作者文献功底扎实,旁征博引,但比起汉学家视角的学术作品,我还是更愿意将此书看为“六经注我”的阐释。
-
彧祐的评论无知如我,被整个击中。正如庾信的诗,梁朝与以萧梁皇室为核心所构成的文化,宛如一段匆匆划过天际,遽然灿烂而又很快消散的流星。最喜欢分析蜡烛与萧纲、颜之推庾信的诗文那几章,在光与暗之间,梁朝诗人们写下自己生活中不经意的一个片段,通过觉察与书写使这样一个短暂易逝的片段得以长久保存。在此,侯景之乱与蛇侵入伊甸园几乎可以相提并论,文士们被迫离开自己理想的文化中心,经受颠沛、死亡的威胁,以后的日子里永怀对故国、故园的怀念,却再也回不去了。而只有在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诗人阅读唱和的传统有所了解以后,才会明白,“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这短短二十个字里,所隐含的节制但幽深的痛苦与怀念。看到“劫余”二字时,我仿佛也和所有离散的梁朝士人一样,渡尽劫波,己身虽在仍堪惊了。
-
库库子的评论唐朝史臣为满足其以史为鉴的目的,给梁朝做出佛教亡国与诗歌丧德的历史裁判,但南人自有其报复手段。建康城可以被侯景的蹄铁所践踏,被隋文帝的诏令夷为平地,但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臣子们实现了文字的凯旋:初唐的诗歌完全是梁宫体诗的延续;繁盛的梁朝与风流的梁朝人物,在从唐至明的传奇小说中不断重现。在唐朝之前,除了汉武帝,唯一能够激发人们丰富生动历史想象的君王和时代,就是梁武帝和他的时代。以庾信为代表的南人才是历史最后的胜利者,但他们的胜利是虚幻的,且来得迟缓,不能给胜利者带来喜悦,却让千年后的我们抚卷叹息,感慨不已。
-
凉月1985的评论魂兮归来,哀江南!
-
江汀的评论“只是他的胜利与征服属于另一类——比较虚幻,来得也比较迟缓,而且,几乎完全不会给胜利者带来任何喜悦和安慰。”
-
神飞的评论贵族时代,最后的风雅,最深沉的痛
-
言子卿的评论“余地”是一个人不会真正用到的“多余”空间,但是,却又必须拥有这一多余空间才能真正享受一个人所实际占据的空间。(P177) 灯烛是对光明与视界的最好象征;它们显示了专注、集中而又涵括一切的视线的洞照力,同时,也显示了光与影的互动如何欺骗人类官能的感性认识,创造幻象与神秘。(P257) 男性的行动自由与女性窄小拘束的行为空间不仅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前者也是只有相对于后者才成立的。(P352)
-
一只兔子成了精的评论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看到一些观念是如何生成的,以及了解这些观念的生成过程,意识到了到很多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理念并不是“自然的存在”和“历史的事实”,而是出于人为的挤压和构建。 外国文学史中后现代主义建立在结构语言的基础之上,认为语言是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符号系统,如果我们借助语言去理解世界,那么我们认识的只是“符号”,而不是真实。 本书被视为“解构”之作,单纯从这一点,我就想给它打五星!!!
-
瘦騎驢的评论刷新文学史观,反思自己是多么懒惰无知的读者、“被告诉者”,幻与照一节可常读,萧纲、庾信要看,魏晋南北朝历史要看,另《古诗评选》。“流星夕照境,烽火夜烧原” “草化飞为火,蚊声合似雷”,尽可放胆去做个人的诠释。
-
乌篷唱晚的评论命运改变的那一天,一切却像是命定。有幸认识了一个精力旺盛、充满自信的光辉时代。
-
蛎子的评论果断下单。之前无耻地读了影印版的我,终于可以把欠的书款和respect悉数奉上了
-
随机土豆的评论聊持转风烛,暂映广陵琴
-
西珀加比的评论宫体诗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学史中“文学的自觉”这一划时代的精神,单单就创造性来讲,梁朝宫廷的诗人们为了求新求变所做的一系列开拓和跨越,都值得获得应有的承认与地位,他们秉持烛火照亮了晦暗的荒原,奏响了大唐新声的前奏
-
shù的评论醍醐灌顶,余韵绵长, 如果今年只给一本书打五星,那一定是这一本。 金陵王气未必就此销歇: 建康在十世纪成为南唐首都; 在十四世纪成为明朝首都, 到了十七世纪满人入关后,又暂时成为南明首都。 甚至到了二十世纪, 它还曾是中华民国首都。 然而每当历史重演 人们总是在当下南京的命运里看到南朝的影子。 “流星夕照镜,烽火夜烧原”。
-
未肯因人热的评论前三章,作者从历史人物的参与、文本的抄写与流传、文学口味生成等方面,重新阐释了萧梁文学与文化的品格,第四到六章则颠覆了过往学者对于“宫体诗”的想象和理解,认为宫体诗并非颓废艳情,而是体现出一种抵制“文之用”的“观照诗学”,是佛教语境下,于一瞬之间对于物质环境的精微体悟:充满情欲的感性形象往往与虚空幻灭的本质联袂而至。第七章宕开一笔,梳理出南北文化的“偏见”如何被“狡猾”地建构起来,最后一章引入实实在在的虚妄与荒诞------侯景之乱后南朝的沦丧与覆灭。其见证者以极大的悲哀生存着,记录着,辩护着,江南的烽火湮于寒夜,可统一的暖春却飒沓而来。 “欲与梅花留一曲,共将长笛管中吹”。“长笛”吹奏的似乎是无用的靡靡之音,然而正是其无用,解放了文学,解放了语言。流星毕竟划过天空,定格片刻琉璃般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