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黑白之城

黑白之城

作者:苏丹

分类:文学

ISBN:9787549639212

出版时间:2023-1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标签:  

章节目录


我的大学
绿皮车厢长征路
学士空间
学士生活
寒冷似一把刀子
娱乐风尚
衣食记忆
星火计划
毕业祭
出哈尔滨记
讨债路上
四个逆行者
初为人师
“枪手”、游侠和乌合之众
城市、校园和江湖
黑土地上的白日梦
死记的道路,硬背的人生
尘埃落定

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建筑设计大家苏丹以幽默的笔触,纪录片般的记录方式,全景式刻画了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的世相百态。诗人西川、茅盾文学奖作家李洱倾情推荐!

“80年代是哈尔滨的又一个春天,人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废墟上开满了野花。”

这是一座由松花江和中东铁路交汇而成的黑白之城。八十年代哈尔滨的自然风物、建筑特色、娱乐饮食、服饰发型、社会风潮、校园轶事、民间百态……苏丹用照相机般的记忆,充分展示这座边城的各种独特景观。自然的,以及人文的。细致,精彩,幽默。

★一代人叛逆、张扬、自由、向上的青春,万物复苏、鱼龙混杂、跃跃欲试、劈波斩浪的八十年代。

交谊舞、迪斯科、霹雳舞、录像厅,令人癫狂;绿皮火车的苦难奇闻,令人终身回味的实习、拒不服从分配的毕业生、“内外勾结”的师生恋、争先恐后的处男烫、搭上运煤车“偷渡”深圳、野心勃勃的年轻一代……一曲东北风格的青春之歌,一个时代浓墨重彩的缩影。

★钩沉建筑设计大佬令人瞠目结舌的求学、创作往事,个人史从来都是社会史和大时代的一部分。

“在这座城市里,我开启了用土木营造的方式来应对人生所有的困境和遭遇的方法,认识到结构的力道,也感悟到庇护的伟大。”——苏丹

★实景书写城市的暗影。揭露东北黑社会之冰山一角,乌合之众与校园暴力。难得一见的珍贵实录。

一座城市不仅仅只有光荣的大事件,雄伟挺阔的纪念碑和历经沧桑的百年建筑,肯定还有一些惨痛的记忆,数不胜数的荒诞故事,多如牛毛的小人物。书写这些黑白往事,的确需要一点勇气。

★ 知名艺术家王宁专门为本书创作三十三幅铅绘作品,致敬世界经典名作;知名设计师尚燕平操刀设计,锁线装订,可平铺阅读,给你愉悦的体验。

◎ 内容简介

《黑白之城》是知名建筑艺术家苏丹教授撰写的回忆录式长篇叙事散文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哈尔滨,生于太原的作者离开故乡,乘坐绿皮火车前往冰城哈尔滨,开启了求学、任教、考研为时七年的校园生活。在书中,作者细致入微地回忆了七年生活的点滴往事,将个人成长、城市发展与时代变迁三者融为一炉。讲述哈尔滨的城市历史,描绘自然风光。展现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区在改革开放初期转型时的世相百态,深刻分析并反思当时的社会问题。作者用戏谑但略带锋芒的笔触,记录着小人物在大城市中的生活印记,同时审视着时代与人生。

作者延续了《闹城》中对空间、城市建设等问题的思考,立体化的叙述让读者身临其境。并从专业视角解读了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长春、北京、上海等地的建筑范式,加深读者对艺术与设计的理解。全书配以当代知名艺术家王宁的插画作品,黑白对比形成强烈的冲击力,与文字的批驳相照应,丰富了全书的视觉艺术感和互动性。

◎ 媒体评论

任何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都不会只有一方面的才华。环境设计大家苏丹教授以《黑白之城》这部散文集放射出自己的多重光彩。通过回溯20世纪80年代,他记录下自己着迷、着魔的青春;通过回溯哈尔滨的20世纪80年代,他呈现给我们那时候蠢蠢欲动、跃跃欲试、披荆斩棘、劈波斩浪的时代精神。这时代精神中包含着温度,投射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我在岛屿读书》“书屋主理人”西川

苏丹,一位真正的隐士:隐于朝、隐于市、隐于野;隐于雅典、隐于中国、隐于断片残简。我只见过他一面,已被他吸引;我只读过他的《黑白之城》,已是手不释卷。他的感性与知性,视野与学识,态度与行动,都给生活在喧闹尘世中的我们,以启迪,以慰藉。

——茅盾文学奖作家李洱

下载说明

1、黑白之城是作者苏丹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bookbug的评论
    我在年轻时曾多次套用一句海明威的话:如果你有幸经历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年代的一切都将会伴随你一生。所以后来会喜欢老六还叫见招拆招时叫我们闪开和让他歌唱,如今也一样会被苏丹对自己学生时代的哈尔滨非黑即白的怀念中唤起属于自己的八〇记忆,哪怕我们与作者并非同龄人,也不在一个城市,但我们所经历的却是同一个八十年代。或许,对现在的我们而言,那个年代的确称得上是流动的盛宴吧。
  • 嗜睡症患者的评论
    80年代之歌。令人惊喜的一本书!
  • Aaron的评论
    作者在哈尔滨生活的七年,期间故事还有很多,有随着母亲讨债的故事,有在哈尔滨学校中彪悍的战斗故事,作者还充当了一次“和事老”,也有着作者跟学校因分配的问题而产生的不愉快经历。这些都是在作者成长过程中一段必不可少的经历,可以说没有这样一段经历也就不会有现在的作者。 这些记忆都已经沉淀于记忆深处,现在作者把它们重新梳理,重新打开记忆的大门,让他们成为文字,重新走向我们读者,也一定会给我们读者带来新奇的体验。
  • 芳草鹅儿枕书眠的评论
    东方小巴黎,时代的注角,欧式风格的城市建筑景观和生活样式,为哈尔滨增添了浓郁的异国风情…
  • 山海皆可平的评论
    淘到这本书简直是意外之喜。作者说1984-1991年,这座城市成为我青春的流放之地。 那么2021-2024,哈尔滨大概也会是我的青春流放地,不同的是,我在哈尔滨的流放时间已然过半,但因为yq原因,我还始终没能好好看看这座城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叛逆的青春也有人间的温情!
  • 楚囚的评论
    建筑学者的东北往事
  • 尤里卡的评论
    这是一本散文集,也是一部回忆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重回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哈尔滨,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述了这座黑白之城的世相百态,包括建筑风格、饮食特色、穿着打扮、人物风貌等等。在充满私人怀旧情绪的同时,这本书也描摹了一幅哈尔滨风情画,将这座城市的薄物细故娓娓道来。
  • 默扉的评论
    在苏丹笔下,哈尔滨的“黑白”含义更加丰富—— 在学院内的澎湃生活、一年四季的迷人风光是白,回忆中那些社会和历史的钩沉、人性复杂和世相百态是黑; 黑夜里礼堂的灯火是白,漫天飞舞的大雪、白雪皑皑的大地却是黑; 还有白色的沙粒,黑色的冻梨…… 黑白之间,就是那是忽明忽暗、明明灭灭的回忆。
  • 安吉可的评论
    书中娓娓道来的关于冰城的回忆是作者的,也是属于那个哈尔滨长大的孩子的,带我穿越回上个世纪80年代的哈尔滨,那是一个个对90后的我来说即熟悉又陌生的碎片,熟悉在于尽管时光已过去40余年,但书中提到的事物和街道却依然如故,拥有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和传承自中东铁路俄侨的饮食文化,遍布在曾经放学路上的记忆中,触动起我最馋的童年味蕾。
  • 韧勉的评论
    本书是建筑家苏丹对于80年代在建筑老八校之一的哈工大土木建筑系求学过往的哲理性回忆录,结合东北的底蕴与兴衰,以及每一个个体在冰天雪地黑土地上的彷徨与拼搏,这些真实的经历或许看起来荒唐,但非常值得反思。当国家和社会在制定政策和规范的时候,如果过于主观忽略了现实,或者过于宏观,缺少微观上的考量,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在具体的时空里,影响整体的一切都是非常细腻的,规则、人情都很重要。不近人情的规则或许是出于宏观考量、理性推导,但去除那种有血有肉的情感的作用是不现实的。对于生命短暂的现代人而言,城市成了他们精神气质的母体,生命中居留过的每一座城市对于我们都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哈尔滨这座城市,是苏丹的独立生长之地。七年的求学生涯都成为铸造精神的一次次敲击和熔炼。
  • 连翘姑娘没有剑的评论
    【小猫楼梯】时代始终滚滚向前,时间不会遗落下任何一个人,但它并没有残忍地夺走所有被遗落的痕迹。回忆是时间对人最大的仁慈,就像是在岁月的洗礼中依旧牢固的建筑一样,回忆在人们的心中立起了丰碑,伴随着人们在未来的岁月里坚强地走下去。
  • 微格尔青的评论
    内容有着强烈的时代风格,如观看纪录片一般。虽然书名称为“黑白”,述说的是一片白山黑水之地,记录的往事也已经久远,但这些人和事却不如黑白那般单调,他们有着各自的人生色彩,也曾经灿烂盛大,与这个城市一同成长。作者土木专业研习的经历,让他更关注到哈尔滨城市建设的种种特点与变化,结合个人求学到工作经历的成长回忆,以犀利而谐趣的笔触描画出这个城市的时代发展图景,让读者感受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区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转型所经历的历史巨变和人物百态。
  • 烟斗客甲的评论
    黑土地上的欧式风范的城市有中东铁路和松花江,80年代俄侨撤完留下不朽建筑和风情,1984年秋苏丹从太原到这里文化迥异感强烈;土木楼的风格从新艺术运动到新古典主义延伸,俄国前辈设计有欧罗巴血统,木结构的屋顶上是彩色铁皮,1987年毁于大火;哈尔滨是直接现代化的城市,是地缘政治谋略下的现代城市实验,也是火车拉来的城市;1984-1991年苏丹在校园在哈尔滨;本书分两大部分:我的大学、出哈尔滨记;1984年之后的7年都坐时速60公里的绿皮火车在太原与哈尔滨之间,异地求学的必然选择但票难买旅途痛苦种种,人生修行之一;车厢里的黑色黄色灰色记忆很多;1986年郑州转车被推进人墙里,1988年春运在济南转车单脚站立到终点,2003年在孟买再次梦回; 留校三年以后考研;
  • 空空的评论
    建筑学者的八十年代哈尔滨记忆,能看到很多时代氛围,历历如绘。
  • Xiao的储藏间的评论
    是有着江湖气的城市回忆录,也是火热明媚的青春自传书,建筑师苏丹用“拉片”式的影画语言展现了一座北方之城的人文魅力,他笔下的哈尔滨带着遥远的80年代的鲜明印迹,绿皮火车上的见闻和发生在迪斯科舞厅录像厅的趣事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对东北城市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所承受的阵痛也有生动观察和深刻见解,写作文风朴实但热烈,带有虎虎的生气,且不造作,这真的很加分。
  • 麒麟的评论
    文学批评家黄子平曾有过如此的问题,散文该不该归纳进批评的行列里,小说纵使有高深意义,但小说有固定的技巧,是可以批评的,类似于电影,无论内容是什么,拍的好与坏都有可衡量的依据,而散文和随笔,这类文章,似乎无法批评,难以衡量。 我认为它所带来的也许就是这种思绪的自由牵引。 就像我一样,思绪随着书页不断翻飞、散开出去,这体验感很好。
  • 路边摊的评论
    全文基本上就是作文的水平,画作也是各种模仿摆机灵,可以迅速翻完,没有太大价值。之所以会看是因为有篇文章上推荐这本书,里面摘抄了一些描写哈尔滨寒冷的句子,觉得写的还不错,原来也就那个章节值得看下
  • 哈姆雷特怕做梦的评论
    回忆的颜色是什么
  • 麻绳的评论
    套用一句俗得不能再俗,但用在此处又很贴切的话,这是一封写给八十年代的情书。那是一个对生活在其中的人充满诱惑和惊喜的年代,人们贪婪地吸收各种新生思潮和艺术的撞击。作者的文笔很华丽,将这一时期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富足写得活色生香,如果经历过那个年代,自然能从中得到诸多会意和神往。感觉对哈尔滨这个城市以及哈建工这所学校,作者并没有真正地深爱过,四年大学和三年留校,只是一个漫长的过渡和蛰伏期。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不顾一切地离开东北的人,都是正确的,不仅因为这里的严寒,还有这里无力进取的社会氛围和经济结构,作为一个东北人,我深知这一点。但是无论是否热爱自己的母校,自己的大学生活总是值得回味和留恋的,对于一座久居的城市,无论曾有怎样的失望和怨恨,总会有一些伴随成长的美好记忆,来装点你的午夜梦回的。
  • 黄西蒙的评论
    回忆曾经的求学时光,从绿皮火车体验到寒冷的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