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编者前言
六〇年代
1. 波普艺术?那是艺术吗?安迪·沃霍尔在访谈里透露了一些内情
2. 沃霍尔采访鲍登
3. 什么是波普艺术?来自八位画家的回答
4. 一位诗人对安迪·沃霍尔的采访
5. 艺术家正流行
6. 杰勒德·马兰加采访安迪·沃霍尔
7. 和安迪·沃霍尔谈《帝国》
8. 安迪·沃霍尔论自动化:与杰勒德·马兰加的访谈
9. 和安迪·沃霍尔的访谈
10. 录像带正流行:与安迪·沃霍尔的一次地下访谈
11. 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罗伊·利希滕斯坦
12. 安迪·沃霍尔:我的真实故事
13. 安迪·沃霍尔的内在
14. 未命名的访谈
15. 安迪·沃霍尔采访《湾区时报》记者
16. 在气球农场和安迪做一场访谈
17. 我最爱的超级明星:关于我的史诗《切尔西女孩儿》的笔记
18. 安迪西行
19. 和安迪·沃霍尔一起搭出租
20. 安迪·沃霍尔
21. 我们还都只是在实验
七〇年代
22. 电影人安迪·沃霍尔:“做你自己的剧本是很难的”
23. 与安迪·沃霍尔的谈话
24. 关于巴尼特·纽曼
25. 这个叫安迪·沃霍尔的人是谁?
26. 安迪·沃霍尔的生活、爱、艺术以及掀起浪潮
27. 工厂日记:给曼·雷的信
28. 访谈:安迪·沃霍尔
29. 与安迪·沃霍尔的访谈:有人说他才是纽约市长
八〇年代
30. 一九八零年二月与安迪和比尔共进晚餐
31. 现代神话:安迪·沃霍尔
32. 与安迪·沃霍尔在布鲁明黛尔来一场购物狂欢
33. 安迪·沃霍尔问答
34. 一场和安迪·沃霍尔的访谈
35. 安迪·沃霍尔:一位艺术家和他的阿米加
36. 安迪·沃霍尔
37. 最后的访谈
后记 韦恩·克斯坦鲍姆
致谢
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
读过他的访谈录之后,一个人与语言的关系将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你所持有的自我假设都将受到挑战:
透过安迪·沃霍尔这面镜子,我们将看清自己到底是谁。
——————————————
☝【编辑推荐】
★从早年成名至最后岁月,安迪·沃霍尔唯一访谈精选,
从波普狂想到假面狂欢,每一个读者都将与安迪·沃霍尔一起共演, 完成这场我们时代里最先锋、最挑衅的话语剧场:
对安迪·沃霍尔来说,访谈是游戏,是剧场,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
他使得对话裸露,他把访谈变成一幕幕恐怖的镜面场景,然后从交谈中潜逃。
★ 安迪·沃霍尔是谁?真正的安迪·沃霍尔是谁?
热情洋溢的商业插画家、充满讽刺的平民艺术家、影响力从20世纪延伸到21世纪的波普教父、解构艺术的地下导演……
三十年间的访谈中,安迪这只社交动物随心扮演着无数角色,面对世人卑躬屈膝而毫无想象力的提问、猜测,他超然物外,无动于衷,以缺席作为礼貌的“在场”。 “我似乎在回答你的问题,但别被我骗了。”
★ 去往六〇至八〇年代,美国反文化艺术圈的全景展示画,社交动物沃霍尔的交际盛衰记:
他在纽约的工作室名为“银色工厂”,世界知名的画家、诗人、作家、摇滚乐手纷纷聚集于此,甘当“工人”。该名单包括但不限于鲍勃·迪伦、田纳西·威廉斯、苏珊·桑塔格、约翰·列侬、艾伦·金斯伯格、凯鲁亚克、滚石乐队,甚至还有达利和杜尚……
★ 美式幽默的集大成者,插科打诨装糊涂的绝顶高手
——时而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有声胜无声;时而静若处子,沉默不语,无声胜有声。
安迪流段子一览:
你相信亚特兰蒂斯的存在吗?——相信这个是很性感的。
如果你有超能力,你会对未来做出何种预言?——世界是圆的。
你是更偏向左翼呢还是右翼?——我没有翅膀。
你会希望你的临终遗言是什么?——拜拜。
……(未完待续,详情请购买并阅览本书)
★ 安迪·沃霍尔研究者 × 著名艺术设计师,安迪之银×镜面纸丝网印刷,让装帧唤醒灵魂的波普!
本书译者精研安迪·沃霍尔多年,翻译过其代表性自传《波普主义》,并担纲三联周刊“成为安迪·沃霍尔”课程主理人。在本书的翻译中,他力图精准呈现安迪·沃霍尔在三十七场对话中的不同样貌。
新锐设计师山川倾心设计,以最安迪的银+最波普的丝网印刷工艺,在21世纪的书籍装帧上重走安迪·沃霍尔的波普旅程。
——————————————
☝【媒体推荐】
对沃霍尔而言,访谈是与其他艺术无异的艺术形式。面对各式各样的对话者,从天真的、虚伪的到充满敌意的,沃霍尔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操纵局面。沃霍尔那柔道式的假动作使得提问者被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弄得不知所措,如堕雾中。这与其说是为了隐藏什么,毋宁说是为了给本就荒诞而做作的对话增添些许的神秘与紧张感——你要是愿意,也可以称之为“娱乐价值”。
——《出版者周刊》
三十年来,沃霍尔戏弄他的对话者,瞎编乱造,有意回避,看似寻常的言论中暗藏着对社会、美学的敏锐洞察力。沃霍尔确实是一面镜子,一颗旋转的迪斯科球,反映出人类生存境遇的肤浅与悲哀。
——《书单》
直到今天,沃霍尔仍被斥为一个爱恶作剧的捣蛋鬼、一个爱出风头的家伙、一个虚无主义者、一个破坏者。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挑衅者,他喜欢逼着人们重新审视他们先入为主的艺术观念:艺术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可以找到它?
——《纽约时报》
这本访谈录很像沃霍尔本人:有趣、偏激、神秘、乏味、富有洞察力、超前、混乱、矛盾。他当真是在用他那只有一个词的答案玩弄采访者?还是说他真的那样肤浅?我想我们永远无法确定。
——Goodreads读者 Blane
————————————————
☝【内容简介】
“如果你想要知道关于安迪·沃霍尔的一切,那么只看表面就好了:我的画、电影还有我,那就是我了。没有什么在表面的后面。”
《我将是你的镜子》精选1962至1987年来波普巨星安迪·沃霍尔接受的37次访谈。他以波普艺术教皇之姿,谈论名声、谈论艺术、谈论电影与超级明星、谈论波普与现代神话、以及谈论他自己——从安迪·沃霍尔早年崭露头角的岁月直至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
这是关于安迪·沃霍尔的第一本访谈集,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复杂的心理。从1962年横跨至1987年,这一篇篇高深莫测、机智诙谐的对话展现了沃霍尔艺术生涯中不同进程的真实面貌。
下载说明
1、我将是你的镜子是作者[美]安迪·沃霍尔 著 / [美]肯尼思·戈德史密斯 编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把噗的评论沃霍尔的回答不着边际&醍醐灌顶,有点禅宗的味道了
-
mumudancing的评论玩世不恭的访谈,闪烁其辞中看到安迪沃霍尔对大众、流行、艺术、媒介的观念。最好看的一篇在下册第80页。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句对谈,“你是左翼还是右翼?”“我没有翅膀。”
-
阿之的评论含金量最高的是上册的《我的真实生活》一篇,其它大部分篇目都让我觉得他像个沙雕。
-
pie-eye的评论4.4
-
Hs的评论让读的这几天心情很好,并觉得世界无限可能的访谈!
-
连木木的评论安迪·沃霍尔的打开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因为他常常会在访谈中语焉不详,颠三倒四,甚至神游万里,而无论他呈现了怎样表现形式,最终也可以被归结和理顺为,那就是他的艺术的一部分——尽管他当然会予以否认。而我选择的打开方式,当然是点上一杯“地下丝绒”(本书标题就是取自乐队同名歌曲),然后先在导言里辨清该篇的人物关系,和访谈的重要性,接着就可以随意地、不那么细究地进入每一篇短小的访谈。有时单看一篇访谈时偷得的安迪细节,可能会在之后的篇章里得到填充,或者不幸的话得到颠覆;有时安迪还要反问采访者,“试图”抢过主导权,抑或非常任性地随波逐流。这个复杂的多面体人物,了解越多越因为种种反差让人觉得充满乐趣。
-
王小麦的评论12年后重读,还是会被Andy Warhol吸引,他无所谓、戏谑、自由的态度。我们原本也可以活得这么“波普”,而不是成为一个无聊无趣的大人。
-
Daria荷门的评论AI虚拟声和荒谬的故事包装,不袒露私密生活,安迪是成功的艺术家也是个杰出的营销大师,这是看完The Andy Warhol Diaries最大的感受。他和David Bowie有着最相似的一面又有最极端的反差感,从访谈精选里就能看出安迪是个自我合理化强度及高的人。
-
Covfefe的评论访谈者在沃霍尔面前几乎无所不问,沃霍尔也一贯以他的双关、俏皮、直白或不带恶意的沉默来回答那些问题,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似是而非”和“答非所问”。访谈最精彩的部分,不在于那些幽默或尖刻的对话,而是在于不经意间的一些与访谈无关的“不专业”的细节,就像电影主人公身旁偶尔走过的浑身都是秘密的路人甲路人乙,反而更能激起人的兴趣。37篇访谈都有干货,翻译流畅,注解十分专业。编者对访谈背景和相关史实的介绍对于理解内容帮助很大,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和纽约一所高中的学生对沃霍尔的采访,也有许多意外之喜。其他诸如电影史学者、同性恋杂志、百货商店跟拍访谈之类,内容很丰富。
-
張小得的评论这一位是“荒谬大师”吧,还是一位有着完整世界观的荒谬大师。
-
大黑1002的评论闲来无事时随手抄起一本,看看简单随性的艺术家无所顾忌的访谈。让人很放松,很痛快,也可缓解焦虑。
-
阿朽的评论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可能还没他的嘴皮子溜,他看破了传媒的根本。一页的书大小、纸张都很合适,适合一个午后。
-
伲凹的评论读下来,才发现,问答式采访一定是安迪·沃霍尔最喜欢的交流方式之一。感觉以简洁着称的沃霍尔压根就闭不上他的嘴。而且还得特别努力“破坏着采访”,包括以单字回答、重复问题或以“是”或“否”回答,沃霍尔仿佛在与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们玩着猫捉老鼠游戏……可即便是这样,也彰显着其高度的热情,且在面对一些重要的问题时运用这种我称之为“沃霍尔式的巧妙回避术”,简直让沃霍尔能够挑战所有采访的,并揭露所问问题的“可预测性”,沃霍尔的无聊总能催生了一些极其有趣的东西,甚至到最后,这位艺术家都开始积极鼓励采访者自己发明问题的答案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哈哈哈哈
-
#暗蓝#的评论在下沉年代,保持肤浅是一种美德。通过读这本访谈录了解沃霍尔,也许比读传记更可靠,毕竟再好的传记也不过一家之言,而这里则是几十个构成的“交叉证词”。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想了解一个人,根本上是想了解自己,沃霍尔愿意做这面镜子,而大多数人其实不愿意——镜子里什么都没有。
-
荷尔德森的评论有时候会想读一些现代人的书,从中获得一些度过modern life的灵感。比如安迪·沃霍尔曾经20年每天中午都吃汤罐头和三明治,多省事多智慧!访谈集,难免会有一些内容重复。最喜欢145页那篇《我的真实故事》。沃霍尔的生活哲学:“真没什么要紧的。”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人生中最美好的事:保持忙碌。” 听着有点鸡汤,但其实沃霍尔真的是个挺平和的人。读的时候一直想起Snoopy。非常美式,非常给人安慰。
-
今天也要开心鸭的评论“不合作”是态度,是姿态,也是一种对时代的挑衅。
-
Ascher的评论“但我为什么要创造呢?” 作为其艺术作品的作者,安迪•沃霍尔绝不打算在其作品中添加任何的人为的因素,绝不打算在作品中进行任何创造,然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却依然能从中识别出某种“创造”——这种识别不仅使沃霍尔的作品被指认为“艺术作品”,还使其被归类为“沃霍尔的艺术作品”。一旦意识到了这一背反,我们就进入了艺术装置的内部,进入了创造性之舞台的候场区,看到了艺术创作的秘密:创造性不是人为性结果,创作的主体不是艺术家,更不是艺术家从自然中获得的“天才般的创造力”。波普艺术的诞生与流行杀死了经典(浪漫派)的创造观念,它嘲弄般地宣布:艺术的创造性依赖于人为性,这只是一种幻觉。 它摇头笑道:“人性的,太人性的!”
-
J的评论下半本好些,上半本真的是在胡扯,编者的水平很值得怀疑,很多口语化的内容根本没有入选的或记录的必要,读完后看了很多安迪沃霍尔的相关评论,主流观点是他在批判讽刺消费社会,但看完这本访谈的个人感受是他在利用(深谙消费社会的商业价值与好处)消费社会
-
pennywise的评论你的艺术是anti-art吗?不,它是any art. 采访安迪沃霍尔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荒谬的事情吧!他说话怎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力!永远都无法知道if he really meant it, 不知道真实的样子会在某个间隙流出
-
Arthur的评论书名不就是地下丝绒首专的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