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新版合序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导论
经典理论:斯密和马克思
中国的学术研究
两个现代派别:恰亚诺夫和舒尔茨
对舒尔茨与恰亚诺夫学说的反思
没有发展的增长
内卷型商品化
帝国主义与农村内卷化
集体制下的内卷化
改革时期
第一编 1949年以前
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系统
长江三角洲地区
历史地理
吴越模式
吴越国以后的衰败
长江三角洲生态系统中的政权、士绅和农民
两种生态系统的比较
第三章 商品化与家庭生产
棉花与棉布
桑蚕与丝绸
粮食作物
城市化
小农家庭生产
长江三角洲
阶级与性别产生的多样化
华北平原与长江三角洲之比较
第四章 商品化与经营式农业
长江三角洲的经营式农业
经营式农业衰落的原因
华北的经营式农业
商品化进程的矛盾作用
家庭式农业与经营式农业之对照
社会分化模式的对照
第五章 商品化与内卷型增长
蚕丝
棉花
内卷型的乡村工业化
豆饼肥料
商品经济的结构
第六章 农民与市场
20世纪小农的市场行为
地方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农民市场行为的社会内容
小贸易市场
土地市场
信贷市场
劳动力市场
市场与发展
第七章 帝国主义、城市发展与农村内卷化
长江三角洲城镇的兴衰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
桑蚕业
稻米
内卷型增长
内卷化与农业现代化
新的剥削形式
商人的作用
农村生活水平
农村内卷化和城市发展
第八章 两种类型的村社
居住形态
社会活动圈
村庄的政治组织
土地占有形态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土地所有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多种经营和稳定性
变化对内卷化
第二编 1949年以后
第九章 旧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造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作用
三定政策
集体化
党政权力机构
管理权与分配权
党政国家权力的局限性
新的政治经济体制
1978年后的变化
第十章 集体、家庭与副业生产
内卷化的倾向
劳动力核算
集体制下的副业
农业劳动力的紧缩
新经济结构中的家庭生产
家庭生产对集体生产
第十一章 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集体化时期
农业变化的动力
没有发展的增长
解散农业集体制时期
松江在全国的意义
第十二章 乡村工业化
华阳桥公社的工业增长
建筑与运输
资本和工资开支
从全国看华阳桥
集体企业对个体企业
从比较角度看华阳桥
第十三章 乡村发展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二元对立
政治理论的作用
工作动机与农业生产
“大跃进”时期(1958—1960)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毛主义”的作物选择
八十年代的改革
过去的集体制与今日的改革之对照
第十四章 半农半工的村庄
没有城市化的乡村工业化
乡村就业的等级
“走后门”
城乡差别
村庄和家庭的内部分层
第三编 结语
第十五章一个总结
内卷型商品化的市场结构
国际资本主义与内卷化的小农经济
商人的作用
1850年以后的商品化
商品化与村社
集体制下的内卷化
乡村工业化与经济多样化
家庭农业的复归
村庄与国家政权
从全国看长江三角洲模式
第十六章 几点思考
中国的人口密度
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
中国历史上的城乡关系
附录
附录A 长江三角洲8个村庄的社会经济轮廓
附录B 长江三角洲的人口与耕地面积
附录C 明清和民国时期上海地区镇市的形成与演变
附录C引用资料
附录D 华阳桥种籽场大队的农业外就业(1950—1985)
附录E 华阳桥公社以及中国乡村总产值构成的变化
附录F 集体、联户和个体企业的收入
引用资料
访问座谈
约谈村民
引用书刊目录
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
——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
索引
内容简介
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得主黄宗智扛鼎之作。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本书基于大量史料,对明清以来江南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的特点做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问题。大学问出品。
列文森奖获奖图书,周锡瑞、怀默霆、周黎安重点评介。了解中国经济史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的必读经典。
【内容简介】
本书为黄宗智扛鼎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当代中国发展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的必读经典。书中基于满铁资料等大量史料与作者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江南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问题,尤其就中国江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深度的解释。全书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揭示了江南小农家庭从明清到改革开放前“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在机理,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去内卷化”发展。本书曾获列文森奖。
【本书亮点】
1.“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获奖图书,长销30年的经典之作,周锡瑞、怀默霆、周黎安重点评介,《美国社会学学刊》《开放时代》等发文评论,“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8号图书。
2.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得主、“超级教授”黄宗智扛鼎之作,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当代中国发展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的必读经典。
3.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与如何认识中国的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商品经济远较华北活跃的江南没有实现向资本主义的跨越?为什么江南的小农家庭生产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乡村能够取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基于西方经验的各种社会科学“规范认识”有哪些局限?
4.发展和完善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揭示了江南小农家庭从明清到改革开放前“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在机理,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去内卷化”发展,既澄清了之前的历史,也照亮了现代。
5.独特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全书以有实地调查资料的8个村庄和作者实地调查的6个自然村为考察对象,以明清至20世纪80年代为考察时段,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两方面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研究,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6.基于丰富详实的史料,对中国小农经济做了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全书深度利用满铁资料,系统运用传世文献和实地调查所得资料,由经济领域进入社会政治领域,指出江南在改革开放前的农业内卷化和社会分化现象,以及改革开放后一定程度的“去内卷化”发展。
7.全新再版,精心校订,作者新增长篇《合序》作为导读。
【名家推荐】
本书主张中国农村的演变逻辑,既不同于斯密也不同于马克思那些基于英格兰经验的理论。针对农业内卷和农业生产家庭化的过程,此书提出了一种原创性的分析方式。黄宗智在书中运用了一种突破性的研究方法,他把六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和详细的现代实地调查结合起来。黄宗智清晰地表明,他的这种跨越1949年分界的研究,能够带来丰富的成果;这种研究既澄清了之前的历史,也照亮了现代。这是对跨国视域下的家庭史和社会经济演变的重要贡献。
——[美]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评语
这是一本复杂但很有见地的研究著作。把它和作者的华北研究放在一起研读,是非常有益的。从今以后,与研究中国乡村历史的学者一样,研究现代中国农业体系的学者同样也必须直面黄宗智的研究和见解。
——[美]怀默霆(Martin k. Whyte) 《美国社会学学刊》
通过研读黄宗智的著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我认为,一个认知中国的好理论一定能够穿透历史与现实,连接理论与经验,超越左与右,融合东西方。我们的学术探索一定是基于实践的认知,基于实证和经验的探索,在与西方理论对话的同时,特别需要甄别西方理论所隐含的假定条件,尤其是那些与西方独特经验“绑定”的隐含假设,警觉这些理论所蕴含的价值指向和规范假定。作为更高的目标,我们应该寻求能够结合东西方经验的更为一致化的理论建构
——周黎安 《开放时代》
【编辑推荐】
凭借《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黄宗智先生斩获了1985年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七年之后,黄宗智先生又以《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荣获1992年的“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黄宗智先生这两本主题密切相关的研究中国农业史和乡村经济的著作甫一出版就产生了巨大影响,史景迁、罗威廉、周锡瑞、怀默霆等著名学者先后撰文评介,《美国社会学学刊》《纽约书评杂志》《亚洲史研究》等顶级期刊先后发表评论文章。时至今日,黄宗智先生这两本书的影响力依然持久不衰。对于每一个想了解前现代中国历史,以及对当今中国农村变革和经济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黄老师的这两本书是非常好的入门之选。
下载说明
1、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是作者黄宗智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评论本书曾获列文森奖。全书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揭示了江南小农家庭从明清到改革开放前“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在机理,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去内卷化”发展。
-
柳无益的评论本书是黄宗智教授延续《华北》的研究,聚焦明清以来的江南农村,可谓姊妹篇。在《长江》之前的版本中,黄宗智教授用的是“过密型”发展这一概念,但此次新版,修订为“内卷化”的相关表述。与《华北》不同的是,《长江》将研究视角延伸到当代,指出了走出“内卷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
坐看云起时的评论黄宗智的著作闻名已久,书挺硬核但不难读,核心关键词就是“过密化”“内卷”和“工业化”,他的调查分析真实展现了那个时代和地区,很多细节是我这个长三角人曾经听说并感受到的。而他的推论又推翻了从教科书而来的许多认知。所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阅读。
-
玫瑰天雪地的评论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指出江南小农家庭从明清到改革开放前“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在机理。
-
诗集测评的评论有益于帮助我想象长三角地区农村。
-
马拉盏芥蓝的评论这种超越新古典主义的分析真的很难得。清晰地结合区域发展,以具有分析力的框架建构模型更加难得。佳作。后面的很多学者(如华南学派)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该分析框架的延伸
-
逆风飞扬的评论最深感触的是,“非农化”(从业农业转到其他产业)“非粮化”(种植经济作物茶桑豆)使得农民多了经济增长的渠道,然而今天在三区三线的前提下,要求却是反过来的,可见政策对人民生计,产业发展的影响
-
殷顽民的评论本书的研究时段延伸至49后,所以不难从中发现黄氏日后抉择的思想渊源
-
豆友198516117的评论更偏向经济史的解读视角,“集体制下的内卷化”好像是一个比较鲜明的概括印象。
-
獃的评论诚如豆友谷雨所指出的,这是两本“极具分量的书!” 职业生涯能负责黄老师这两本书的编辑出版,何其幸运! 感恩黄老师,感恩策划编辑刘老师,感恩美编欧阳老师,感恩参与校对、质检的同事,以及分社负责营销宣传的小伙伴! 希望大家喜欢,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本书为黄宗智扛鼎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当代中国发展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的必读经典。书中基于满铁资料等大量史料与作者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江南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问题,尤其就中国江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深度的解释。全书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揭示了江南小农家庭从明清到改革开放前“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在机理,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去内卷化”发展。本书曾获列文森奖。”
-
尤里卡的评论作者关注的虽然是农村问题中的“学术细分市场”——农村家庭,但在这一小小的四方庭院内,却又有十分宽阔的学术资源可供挖掘与提取。在这本书中,黄宗智先生以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为研究对象,复盘了该地区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以犀利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理论建构,贡献出了十分具有洞察力的智识。
-
鉤深致遠的评论必须得和华北对照起来读,方能明两书之价值所在。
-
优雅骑士的评论在明清时期的长江三角洲,伴随市场发展的,是一种内卷型的、以糊口为目的的小农经济的逻辑和习惯。大多数小农家庭之所以从事商品化的植棉和桑蚕,以及棉纱、布的生产,并不是因为那些生产是利润和积累极大化的最合理途径,而是因为在农业收入不足和家庭劳动力有余的情况下,它们是谋生的最合理手段。这种商品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实质是小农经济的延续,并且抑制了所有其他形式的生产组织,致使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农场无法与家庭化的小农生产相抗衡,城镇作坊也难以与成本极微的家庭生产者匹敌。结果是小农的家庭化生产在农业和手工业中占压倒优势,阻碍了农业和手工业中经营性组织的兴起。而小农在支付了租、税和生产费用后,除了糊口,几无剩余,更无积累。因此,商品化并未导致向资本主义转化,而只是在勉强维持生存的边缘强化家庭化的生产和再生产
-
愚公的评论黄宗智,人民大学讲座教授。本书是其撰写的华北农业的姊妹篇,换个角度其实是正篇,在这部书中,他着力要破解的是中国江南经济为何不能突破产业革命,这个是两部书的核心命题,农业社会研究只是这个问题的表象。返回来,我们看一下全书的结构,整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导论,是对于中国江南经济研究的梳理,特别是针对于江南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拆解,也是回应了马克思和亚当斯密的欧洲产业革命问题。第二部分是江南古典时代的农业经济发展,以及近代以来的商业社会的发展。第三部分是建国后的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根据上述研究,黄宗智一方面分析江南农业社会因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城市化和商品化,但是因为过密发展导致没有资本盈余进行再生产,从而得出了他的结论。不过,我们如果接着分析就会发现,土地资产背后的故事。
-
罐的评论理论梳理较《华北》更清晰。
-
王子毅的评论家庭式农业与经营式农业力量对比的关键因素:家庭生产单位特长的发挥程度,即妇女、儿童劳力使用率。妇女、儿童劳力使用率高,则家庭式农业力量强于经营式农业;反之亦然。长三角家庭式农业战胜经营式农业的实质,就是妇女、儿童“卷”死了雇佣成年男劳力。此外,黄宗智先生对中国小农经济内卷化的分析完全可以移用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评价上来,而按照书里的分析逻辑,扭转中国内卷型增长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技术革命的发生,新兴产业工业的兴起,造成新的就业途径;二是廉价劳动力数量的下降,这是关键因素。而影响后者的因素也有二:一是生育率持续下降,致使人口下降,廉价劳动力的绝对数量随之下降;二是提高工资、加强人权保障要求的大量出现,导致满足于低工资、低人权的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廉价劳动力的相对数量随之下降。
-
狄狄的评论“内卷型增长”是中国农业经济中最为奇特的现象,黄宗智的两部名作,为这种总量增加伴随单位劳动力生产率降低的模式提供了极精到的描述。“内卷”之根源,在于剩余劳动力太多,人只能堆集到土地上进行“密集化生产”。对追求“生存”而非“利润”的小农来说,家庭一年总收入的增加远比个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重要,即便是粮食作物改种棉花等商品化作物,也并非为了生产率的提高,而是为了让家庭辅助劳动力参与到生产中,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家庭手工业。几百年的商品化并未产生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廉价劳动力的大量存在阻碍了为节省劳力而资本化和机械化的进程。内卷化甚至在社会主义集体化时期持续着,部分的现代投入带来的生产率提高为劳动力极端扩张带来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递减所抵消。改开后农业过剩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之外,内卷化才被打破。4.5
-
长日将尽的评论距离产生美,可作为中学历史书“曲折探索的十年”这一章的引用资料
-
审视与反思的评论我们似乎陷入了两条道路的悖论,一方主张全盘的市场化,一方则幻想回到集体化时代,似乎在他们眼中只要土地所有制一变,就能改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局一般。但无论是私有还是公有却都没用改变“内卷”情况,真正缓解中国农村极端贫困困境的,反而是农村工业化以及农村副业发展带来的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可见人口压力才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所在,商品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农经济的解体并非有着必然联系,不能盲目将英国发展模式套用在中国农业当中,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探寻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第三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