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如果将唐史研究比为一场考试,那么杜甫几乎是在把答案展示给你看,只不过他的手势和暗号需要解读。”
对于诗圣杜甫,从来不缺少研究。但宋代以来,诸家对杜甫生命历程的划分多侧重后半段,关于杜甫的前半生很少有深入考证,以至杜甫的实际生命史划分不均衡,人生前三四十年关注不多,而这恰恰是他思想和认知的形成发展期。
本书聚焦杜甫的前半生,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唐史研究,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历史图景。
————
作者的初衷是希望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历史图景。这个初衷是实现了的。这需要对于事实的洞悉,对于杜甫的熟稔,能够对杜甫前半生涉及的人事进行极其细致的勾稽与考证。此书读来不觉烦琐,不觉枯燥,饶有兴味,值得推荐。——张国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在杜诗的接受和阐释中,围绕“诗史”说出现了很多的议论,汇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作者在此书中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以作为微观个体的杜甫为视角,还原他所看到的诸种历史图景”,并借以摆脱“大历史”的写作模式。就已看到的“盛世”这一部分来看,其中有对杜甫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更细致全面的复述呈现,也包括对杜并“吉州之案”等重要事件更近情理的分析,对于认识杜甫这位重要性无可替代的诗人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一时代,都有新的启发。——谢思炜(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还原杜甫的历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还原盛唐王朝的历史场景。之所以称之为“诗圣”,就是因为老杜的盛世情怀与人文关怀;之所以称之为“诗史”,就是因为老杜的史诗书写与时代记忆。这是杜甫伟大的地方,也是王炳文博士这本书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杜甫的历史图景》,一本值得你放在案头常读的好书。——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杜甫被称为“诗史”,本书则尝试将杜甫的人生嵌入盛唐历史之中。作者运用对唐代政治、制度、文化诸方面的知识,钩沉杜甫前半生与盛唐政治变迁的关联,展示了一个更具“历史场景感”的杜甫。——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下载说明
1、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是作者王炳文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驴和胡萝卜的评论杜甫前期生平材料较少,作者也不得不依赖于想象,去构筑相关人际交往,且敢于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作出一些推测。在考证方面,作者也颇为自信,有些地方近乎专断,但是可能并不能视为实证。对于已有成果,作者似乎并未深察,有几处自许为发明,却是有掠前辈之美。比较意外的是,作者对唐代制度与历史似乎也没有很精深的见解,甚至对一些常识缺乏认知。书本最后所展现的“盛唐”,可能并非历史的盛唐,也很难说是杜甫的盛唐。“盛唐”与“杜甫”这一人为撮合起来的主题,从一开始即偏离了切实研究的方向。全书似一盘历史大拌菜,淋上了杜甫的酱汁。其清爽可口的地方,较多来自于史实本身与杜甫的声名,但似尚难称为一道有火候的烹饪。前贤尝言学问有可爱、可信之分,此书或近于可爱者。
-
布拉格西的评论以杜甫的前半生为切口,考证盛唐的兴衰。
-
殷顽民的评论从杜审言写起,将杜甫祖孙三代还原到一个中等士族的历史社会网络,仔细考辨从武周到开天盛世这3/4个世纪里唐代政治特别是中枢各派系势力的斗争消长,对杜家仕途和人际交游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处理,无论是杜甫的早年诗歌还是晚年的追忆之作,本书钩沉了其中反映的杜甫人生轨迹与政治认识的形成过程,例如为什么宋璟在他的诗歌中缺席,没有军旅经验的他在《后出塞》讲述了怎样的故事,铨选制度的变化如何影响了杜甫仕途等等,书中对这些过往被忽视的细节多有令人信服的考证,为一些系年聚讼纷纭的诗作提供了新解,而对那些投赠权门的作品,亦补绘了历史背景。要之,本书对杜甫相对不受重视的前半生及作品,提供了一个既具总结性又富含新探索的讲述。
-
方塘的评论依靠杜诗和其他史料,把杜甫放在家族、社会、政治和地缘各种维度中,进行了有依据也有想象力的重构,很精彩,对于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极有帮助。杜甫依据杜审言的政治资源和遗产,只能努力进入文学派官员圈层,而随着张说、张九龄等文学派与李林甫等吏治派的斗争中落败,杜甫因而困顿长安十年。这种解释有其合理性,期待下部。
-
被静音的万川的评论“诗史互证”的正确打开方式。杜诗向称“诗史”,因而从古至今不少人注杜往往流于穿凿附会,认为某首诗必定指涉某事,这种方法对于理解“史”就太过狭隘了。而这本书则是从职官、地理、墓志等方面入手,对杜甫的家世、生平以及作品系年进行考订,从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内外局势等维度上建构起立体盛唐中一个渺小的中青年杜甫。这对理解杜甫相当重要。 作者在叙事结构上也颇有用心,章节层层递进,娓娓道来,远近景来回切换,好像在手机上用两个手指自如地调整图片大小和清晰度,阅读体验上佳。 此外,书后附的职官表、杜甫年表,颇为详细明晰,十分有助于阅读。
-
hyypia1982的评论这部作品以杜甫个人的经历作为轴线,将同时期的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一网打尽,给读者一个仰望的视角,来分析和评判玄宗一朝的得与失。全书涉及杜甫及相关人物的解读,不少内容都是此前我们在读诗学史时有所忽略的。作者从细微处发掘,将其串珠成链,相当于读一本书,同时了解盛唐和杜甫两本专著的内容。这种解析历史的形式,用两方面史料互为参考,互相佐证和支撑,作者钩稽史料的功力的确不同凡响。
-
瘦竹的评论因读杜诗,顺着摸到了这本书。这本书对于杜诗没有过多的纠缠,而是试图全方位展示杜甫成长的历史背景,各种历史资料相互印证,各个历史人物相互牵扯,展现了唐初到安史之乱一百多年的大历史,对于考证癖会读得很过瘾,对于只是为了消遣的读者可能并不是一本很轻松的书。
-
三清喵的评论显然,中古圈正值群星璀璨的时代,与贫弱圈相比可谓是天人之隔。作者自言,“希望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副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历史图景”(445页),这一设想无疑已经实现。全书完美诠释“知人论世”与“诗史互证”,尤其对政治制度与文章典故的考辨,经常令人拍案叫绝,新见迭出,必须推荐。有空应该拜读作者的博论,期待《杜甫的历史图景:战乱》早日问世。
-
十点翻篇儿的评论杜甫一生应试求取功名之路坎坷,以文交友广泛,也许正是他第三方视角旁观的盛世情怀与人文关怀,反令其古诗和排律恢宏磅礴,洋洋洒洒。杜诗大多略于早期而详于晚期,这本书则从杜甫的外家崔氏讲起,梳理了其前前三四十年的人生轨迹与大唐至安禄山造反前的“盛世”如何激荡交融、关联变迁,近距离透视他思想和认知的形成发展。8世纪中叶唐朝的家族、人事、观念、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等诸多方面,都能从杜诗中找到直观的解答,也正是他被称为“诗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
长城砖的评论写得很好,很佩服
-
月下黑的评论亲历盛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那个盛世,不光是太平盛世,也是属于文学派的盛世。杜甫所见证的兴衰,是全方位的
-
沐心的评论这是一部集历史、文学、思想于一体的杰出作品。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真实的杜甫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位伟大诗人在盛世之中的思考与成长。对于喜欢杜甫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
咸鱼岛伯爵的评论2月8日—3月12日读。2024年读完的第一种书。感谢浦睿文化的@於篱老师赠阅,自《从胡地到戎墟》之后读到的作者王炳文老师的第二部作品。与前一部的学术研究专著不同,这一部“杜甫的前半生”令我对青年学者融考证与叙事为一炉的历史叙事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值得一读。工作繁忙,断读的天数非常多,读得最多最连贯的部分还是在腊月廿九的回嘉高铁上,读了后边忘了前边,目前最深的记忆点就是“杜甫是李世民的儿子的外孙女的外孙”——本书中的杜甫是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下的唐代大家族士人,是生活在玄宗朝政局嬗变、“文学派”势力浮沉、边将崛起等历史图景中的普通一人。他人生最初四十多年周旋奔走、交游投献的求仕主线对理解755年之后的十五年有着莫大关系,而在这最后十五年,与玄宗朝同龄的杜甫才逐渐成长为我们印象中的那位“诗圣”。
-
风卡卡的评论每个人都要承受历史,无论是同日而死的封常青和高仙芝、宠极一时的武惠妃、为杜甫铺上文学派仕途的爷爷杜审言、甚至还有前明后暗的李隆基,他们都需要承受历史。今天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已成为了史书上的只言片语,但是读懂他们就能读懂杜诗,读懂杜甫。同样的读懂杜诗和杜甫就能读懂那个时代。
-
格野的评论本书主要是从家族史、家庭史及宫廷史等视角入手,从杜甫的外家崔氏讲起,然后过渡到杜甫的家庭,再追溯杜甫的一生。共分为九章,从杜甫的家世开始讲述,然后按杜甫的人生阶段进行划分,叙述这位伟大诗人的一生,也从侧面展现当时的盛唐气象。
-
正字员外置的评论还不错,信息量很密集。可惜最近陷进博论中,无心细读书,草草翻过。
-
山水的评论人近中年,才开始理解老杜。
-
小道士的评论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历史大背景
-
秋山雪見的评论除了中古史研究领域早已汗牛充栋的士族家族史研究外,士族家庭史研究更能让人们感受到士族中不同家庭在不同领域各异的样态。本书研究的杜甫及其家庭史便能清楚地理出一条关于武周到玄宗朝「文学派」兴衰起伏的主线,包含了作者及以往学界以杜甫父祖及其本人视角出发的关于武周至玄宗朝以张说等人为代表的「文学派」的研究内容。从杜甫早年与父亲一道进行的与文学派旧识关系的交游到中年自身在长安更广阔交游的体验,也能感受到杜甫如身不由己的白鸥般的无力感。杜甫的图景中包含的既有如「是非张相国」这般对文学派的挽叹,也有如「家声庶已存」这般求仕中如释重负的解脱感,而更鲜明的是如其「疏顽临事拙」的自嘲。在长安的城市空间里,在理想与现实的分叉路前,曾作为理想化身的友人们在时间的磨砺下与理想渐行渐远,杜甫最终无力并踉跄地走向了后者。
-
陆钓雪de飘飘的评论兔年最后一本。彼时的李邕,已作为文坛巨擘享誉天下,尤其擅长碑志的撰写。同时,他还具备深厚的书法造诣,后世流传着“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说法,借佛家之语将其与王羲之并尊为书法史上的“龙象”,足见其成就之高。文章书法的大手笔,加上豪爽好利的性格,使李邕久有卖文获财之名。州县府衙、寺观庙宇以及豪门大族,干谒李府求购墨宝者络绎不绝。久而久之,李邕的碑文散播四方,坟前塔下皆可见其碑志,所谓“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各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萧萧白杨路,洞彻宝珠惠。龙宫塔庙涌,浩劫浮云卫”。李家也由此积累了巨额财富,屋宇瑰丽,室内铺着织物地毯,杜甫称为“丰屋珊瑚钩,骐驎织成罽”(《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这些都与传统的文士形象相去甚远,难免令时人侧目。李邕的高调行为引发了中书令张说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