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引言 “他们”就是“我们”
01 家庭医学 星期日
02 听取诊断 星期一上午
03 处理,而非痊愈 星期一下午
04 电击 星期二上午
05 连接远方 星期二下午
06 急诊(一) 星期三上午
07 急诊(二) 星期三下午
08 约束 星期四上午
09 偏离原轨 星期四下午
10 怀疑 星期五上午
11 公众与私人 星期五下午及晚上
结语
作者说明
注释
延伸阅读
内容简介
★精神科医生能做什么?三十多年临床经验写成的希望与慰藉之书,真诚、坦率、感人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赵敏诚挚推荐
【内容介绍】
现代社会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但多数患者却没有接受过治疗。这背后既有精神疾病污名化的问题,也有精神科医生常被误 解、不受信任的问题。
当一个人想要寻求精神科的帮助时,他/她 能得到怎样的支持?精神科医生可以帮上什么忙?资深精神科医生戴维·戈德布卢姆和皮尔·布莱登在这本书中讲述了真实的精神科故事,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以及人们想要了解的更多问题。
在精神科,戈德布卢姆医生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妄想性障碍、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患者看诊、治疗,书中描绘了真实的诊疗过程。
同时,作者向我们分享了工作中的思考与感悟:精神疾病患者的困境、精神医学的局限、治疗方案背后的权衡、人身限制与强制治疗等伦理问题、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医患关系……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观点,将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
作为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医学人文作品,本书通俗易读,既有知识深度,又充满人文关怀。
【专业推荐】
⚪心理健康是事业成功与幸福人生的基石,心理疾病可能影响你我中每个人,但人们对心理疾病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诸多认知误区,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对公众更是神秘而好奇,从近年来“600号”网红现象可见一斑。正值与上海广播电台策划“600号心医录”之际,我有幸阅读了《我能帮上什么忙?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的现场医疗记录》,此书真实记录了加拿大精神科医生日常临床工作,他们用更深沉的医者仁心,运用各种当代医学与心理学治疗手段,拼尽全力帮助患者康复或与疾病共舞,这分明也是一本鲜活的600号医生的心医录。作为600号的管理者及一名资深精神科医生,我推荐您阅读此书,帮助我们共同构筑心理健康社会支撑网络。
——赵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
【编注:因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址位于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民习惯用“600号”代称。】
⚪迄今为止,依然有不少民众,对精神医学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对精神科医生更是避而远之。究竟精神科医生能给公众提供怎样的服务,或者说,精神科医生如何给出现精神困扰的个体提供帮助?针对这个问题,加拿大的两位资深精神医学专家戴维·戈德卢布姆和皮尔·布莱登从医生的视角,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在《我能帮上什么忙?》这本书中详细地予以解读。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展现了精神科医生在职业活动中提供服务的内容以及形式,也提及了精神医学服务所涉及的文化、法律以及伦理问题。通过这本书,公众不仅可以了解到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日常,而且可以获悉当自己出现精神困扰时能从精神科医生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对精神医学服务中的一些特殊、敏感课题(包括强制治疗、电击、隐私保护等)有更深入的思考。
——甘照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情感障碍亚专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双相障碍研究协作组委员)
⚪全书题材新颖、视角独特,借由娓娓的描述、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带领读者触感神秘的精神科学,随着时间和场景的转换,身临其境、酣畅淋漓!!凡此种种,读一书,而窥斑见豹。
——郑宏(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我拜读过很多出自于心理咨询师的科普作品,形式丰富,日记体、寓言体、小说体、书信体,不一而足,而出自精神科医生之手的科普作品实在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上一本这样的书应该就是《躁郁之心》了);因此,当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的确是有些惊喜——被科研和临床挤占了生活的精神科医生,怎么能腾得出时间来写科普作品(而且作者在书里也确实提到,每年40多场社区演讲,光这个工作就有够要命的)?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能看到很多引起共鸣的地方 —— 不愧自称”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的现场医疗记录“,作为加拿大的顶级精神科医师,戈德布卢姆教授的行文温润、富有讲述感,却又不失专业性和写实性;书中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和觉察,在我这个年资看过去,实在是有种“被击中”的感觉。但正如书名《how can I help》所传达的,作者希望说明的不仅是我们(精神科医生)能帮到你什么,也希望说明哪些方面我们是无能为力的(至少是目前) —— 而比起前者,后者更需要超人的勇气和见地。这些话在我选择精神科到现在,体会确实不断在加深:我们并非无所不能。感谢戈德布卢姆教授,他的作品和他落落大方的态度,为我们行业卸下了一些不必要的自负。
——Alex的精神小窝(B站up主,精神科医师)
⚪ 精彩!真的太精彩了!关于精神科工作中的同情与科学、局限与天赋、医学与人文根源,这本书给出了极好的观点。写得非常好,阅读体验很棒!
——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躁郁之心》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
⚪ 在21世纪初,戈德布卢姆和布莱登向我们展示了为什么心灵仍然重要——精神医学也很重要。这本书内容很丰富,讲述了一位精神科医生在用学识和智慧去照护病人时,他是如何思考和感受的。对于那些生活或家庭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精神障碍影响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或者说,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
——威廉·G. 霍纳(William G. Honer)医学博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教授
⚪ 如果你想知道如今的精神科是怎样工作的,这本书里有答案。这本书在精神医学的成功与局限之间找得了平衡,由此成为一副完美的解药,可以祛除精神疾病带来的病耻感,也可以消除对精神疾患照护者的误解。
——乔尔·帕里斯(Joel Paris)医学博士,《DSM-5临床医生指南》作者,麦吉尔大学精神病学教授
⚪ 戈德布卢姆和布莱登联手描绘了一位英雄般的医生一周的生活,他优雅而有尊严地坦承了自己的局限。作者清楚地传达了戈德布卢姆的同情心、智慧和对病人实际护理的重视,以及他对当前治疗方法局限性的沮丧。关于电痉挛疗法的那一章可能是这一主题写得最好的。
——保罗·加芬克尔(Paul Garfinkel)医学博士,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成瘾与精神健康中心精神科医生,加拿大勋章获得者
⚪ 在《我能帮上什么忙?》这本书中,戈德布卢姆和布莱登两位医生特别描述了临床精神医学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和具有吸引力。通过个人经历的视角,作者为现在和未来的医生们生动地展示了临床工作的诸多挑战和收获。一本真正深思熟虑、引人入胜的书。
——L. 特雷弗·扬(L. Trevor Young)医学博士,多伦多大学医学院院长
⚪ 这本书提供了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教育,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戈德布卢姆和布莱登两位医生用幽默和人性的笔法,打破了那些阻碍人们接受治疗和信任医生的错误观念。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
——克拉拉·休斯(Clara Hughes)奥运会冠军,精神健康倡导者
⚪ 精神疾病被笼罩在秘密、羞耻与恐惧之中。戈德布卢姆和布莱登两位医生在消除精神科及其患者的污名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精神疾病看起来像什么,听起来像什么?人们真的能得到帮助吗?能治愈吗?我们对精神疾病的病因到底了解多少?两位作者的回答诚实、感人、充满希望。
——瓦莱丽·普林格尔(Valerie Pringle)播音员,精神健康倡导者
⚪ 戈德布卢姆对待病人那真诚而又善解人意的态度令人感动。
——《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
⚪ 这本书传达了……塑造精神科实践的人类戏剧。
——《加拿大精神病学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编辑推荐】
世界上每八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精神障碍;在加拿大,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正在经历某种形式的精神疾病。这个数据往往使人惊讶,但这恰恰说明精神疾病遭到了隐藏。人们并不会像谈论其他疾病那样去谈论精神疾病,而这让人误以为精神疾病比较少见。挣扎于精神疾病之中的人,既要承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还要承受社会加诸其身的歧视与压力;而精神科工作也常常饱受误解,使许多患者怯于接受正常的治疗。《我能帮上什么忙?》是一本恰逢其时的书,它从一个资深精神科医生的视角出发,以案例和故事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大众读者了解什么是精神疾病、精神科的作用等,对于大家普遍关心和容易误解的议题,本书也给出了真诚和中肯的观点。
下载说明
1、我能帮上什么忙?是作者[加]戴维·戈德布卢姆 / [加]皮尔·布莱登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土豆咖喱的评论看得几次差点落泪……太人文关怀了!太温柔了!是国内很稀缺的……一周化写作这个很棒!有种身临的感觉!希望大众少一些误解吧!
-
渋谷駅前等的评论以临床案例重新整理叙述为主线,穿插小部分理论知识。需要补一个长评。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妄想性障碍、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都属于精神疾病范畴。现代社会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但多数患者却没有接受过治疗。这背后既有精神疾病污名化的问题,也有精神科医生常被误解、不受信任的问题。加拿大精神病学教授戴维·戈德布卢姆在这本书中,通过全面展示精神科医院的诊疗过程,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当一个人想要寻求精神科的帮助时,能得到怎样的支持?哪些处置方法是不妥当的?书中诚实地回顾了精神医学的发展历史(的确发生过违背和滥用伦理的作为)、局限,也讨论了治疗方案背后的权衡、人身限制与强制治疗等伦理问题、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医患关系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
阿梦的评论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精神科的既有印象都是负面的—不够科学,精神科医生通过答题、谈话、观察,而非通过血检等检查来判断一个人的精神状况;不够文明,身体约束和电击治疗与暴力时常只有一线之隔;不够有效,药物治疗、介入疗法可以治愈一个人因为社会结构性的问题产生的心碎和绝望吗。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精神科的印象大有改观,戴维·戈德布卢姆真诚、专业、富有同理心,他对精神疾病的敏感与谨慎,让人看见精神疾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一个问题,而且诊断、治疗过程是去敏感化的。这让精神科显得虽然是从黑暗中走来,但是是向光明与温暖走去的。
-
婧然的大理书房的评论读这本书之前建议调整预期,因为毫不鸡汤也毫不轻松。有满足好奇的部分比如如何电击治疗,但更多的还是一个专业医生的专业诊断实录。一周的真人秀,甚至可以当成大师课来上了
-
排排的评论再牛逼的精神科医生也要面对患者自杀的无力感
-
长安的评论精彩丰富,对精神科的诸多污名化给予科普和案例诠释,真切感受到“医者仁心”。是希望所有医生/医护从业者/病患家属以及身陷精神疾病困扰的人可以一读的书籍。也是那种如果青少年时期读到这本书,会更被“成为医生的志愿”所鼓舞的书。ps.关于电击疗法的去污名化彻底更新了我对精神科的看法,希望国内也有这样的医生写出这样的书。
-
林阿姨的评论书中主线是讲述了戈德布卢姆医生一周时间内的精神科工作内容,与各种各样的病人和家属接触和沟通,但在诊疗故事的中间,延伸开去讲了很多精神科的知识,内容涵盖非常丰富。读完后了解很多,对精神科也不再有神秘感。理性而温情的叙述风格还蛮感人的,看得出来作者是真的非常热爱精神科工作。
-
蓟川的评论临床现实是充满了各种琐碎、无序、矛盾、彷徨、紧张与不确定的现实,作者把急诊、门诊、重症病房、远程医疗等等不同场景精神科实践用一本书的体量一网打尽,又编织进精神科的历史、伦理、科学发现与社会情境,浅浅地读自然会不太好读,但要读进去就会看到精神科的独特魅力,就像作者所言,精神医学以独特的方式融合了神经科学、社会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但它终究又是关于实践的艺术,关于超越人我之间距离的艺术,精神医学的庞杂赋予了它某种包容性,允许不同特质的实践者都可在这里追寻自己的兴趣,这是它与其他专科非常不同的地方,当然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加拿大的精神卫生体系与国内的许多不同,包括更多的服务人员种类、非自愿住院的规制、与偏远地区的联络、亲历者的参与,作者的经历让他不只有临床视角,更看到精神医学的社会广度与历史纵深
-
烂糖浆的评论一盏见识和同理心的明灯,照亮了精神护理中更深层次的理解之路。
-
没有眉毛的我的评论书名虽然毫无吸引力,但内容很不错,翻译也算流畅。作为一名在专业领域深耕几十年的精神科医生,作者不仅生动描述了精神科最具代表性的真实医疗事件,也贯穿全书梳理了精神医学的发展脉络和技术体系,无比坦诚地展现了精神医学的局限性和所走的弯路,以及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们为精神疾病去污名化和争取更多的医疗保障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全书的基调是充满希望的,体现着这位热情外向又精力充沛的医生作家对职业的无限热爱和永不停止的思考。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说实话这本书并不算太好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写得不好——恰恰相反,反而是因为作者写得很认真很专业、又旁征博引、时不时补充更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对精神疾病相关系统性社会结构问题的严肃反思,所以读起来并没有那么轻松。这本书的叙述角度更像是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在带新人——用他一周以内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向刚入行或者对入行有兴趣的小白展示“成为精神科医生意味着什么”。作者做得最好的一点是他的人文情怀和批判精神。在精神医学这个很难有客观的病理性评价标准的领域,要避免《飞越疯人院》之类的悲剧、要在直面福柯《疯癫与文明》的挑战而终生致力于“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而不是像脑白质切除术那样成为黑历史的制造者,人文情怀和批判精神非常重要。
-
Jonathan的评论现代社会让人们压力剧增,其实每个人身边或多或少都有精神疾病的朋友,有的症状明显,很多并不表现,但不证明精神疾病不存在。比如长期失眠、认知性障碍、焦躁抑郁等等,而我们总是觉得难以启齿避而不谈。或许这本翻译的著作能让更多的国人认识到精神疾病并正视它们的存在。如果我们身边多一个了解且认知精神类疾病的朋友,或许我们就能少一份煎熬甚至挽救一条生命。
-
xuan的评论从精神科医生的视角解读精神疾病的一本书,可以在其中找到各种如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妄想症等疾病的病因分析和处理方式。但我更喜欢的是作者四代医学世家的一句传家名句:疾病是人生的一部分;为自己所爱之人可能生病而提早担忧或深陷烦恼之中,不仅浪费时间,也可能因此无法领略人生的意义。
-
陆钓雪de飘飘的评论在西欧历史上,疗养院的工作人员认为其功能是监护,他们不相信该机构有治疗或治愈此地居民的功能,也对此功能兴趣欠缺。囚禁这些难以控制的居民,被视为保护工作人员与其他居民安全的必要手段。然而不久之后,启蒙运动带来思潮的剧变,强调以理性引导个人与社会组织,并相信科学力量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精神科医生开始思考精神病院的议题,认为在疗养院中遵循理性原则的疗法,也许能够驯服疯狂。到了1800年代初期,道德疗法的支持者,要求对疗养院的患者施行基于常规、固定排程、同理心及善意沟通的治疗与管理,以取代先前的强迫和身体约束等方法。这场运动的领袖之一菲利普·皮内尔来自法国西南部,是个出身相对卑微的精神科医生。他是1780年代革命的巴黎沙龙的参与者,受到启蒙哲学和改革派热情的影响。革命后成为比塞特疗养院院长:萨德狂喜
-
陶乐茜@教愈学的评论隗知推荐
-
juuno的评论文风问题,太理性了,叙述也很不连贯。
-
莉莉丝的评论一本医学专业人士写的专业科普向书籍,但采用“现场医疗记录”形式,让非专业人士也能了解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同情与科学、局限与天赋、医学与人文根源”“在精神医学的成功与局限之间找得了平衡,由此成为一副完美的解药,可以祛除精神疾病带来的病耻感,也可以消除对精神疾患照护者的误解”。
-
壳壳的评论一本通过提供“在场”的经验和情境,让我受益特别多的书,一个家庭如何和“精神病人家属”这个身份共存的讨论特别棒。
-
湖绿鬼兮的评论在这个医学领域,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人类词库中那些临床意义遭到稀释的词,比如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