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制造亚洲

制造亚洲

作者:宋念申

分类:文化

ISBN:9787559869012

出版时间:2024-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章节目录

序言(唐晓峰)
作者前言
一 寻路亚洲:历史、地图与现代世界
1.都是误会:哥伦布与“美洲出生证”
2.到东方去:欧洲现代性的原动力
3.真实谎言:地图是怎么说话的
二 禹与佛陀:传统东亚的世界想象
1.禹迹与坛城:多元的中国制图传统
2.《疆理图》到“天下图”:惊艳的朝鲜制图传统
3.“行基图”到“五天竺图”:杂糅的日本制图传统
4.无法归类:反思地图的“东亚传统”
三 《圣经》与数学:早期欧洲的亚洲想象
1.人间:伊甸园、蛮族和约翰长老的东方
2.海上世界:罗盘玫瑰、风向线和海怪
3.发现托勒密:经纬线测定的人居世界
4.投影,Projection,投影
四 规治地球:殖民与地图帝国主义
1.祛魅:经线分割的世界
2.重魅:哪是印度?何为鞑靼?
3.立法:未知领地和“自由”的海
4.帝国:张扬与隐藏之间
五 商业订制:资本时代的东亚画像
1.Chinae:欧洲首幅“中国”地图
2.竞争:“黄金时代”的制图师们
3.俗欲:地图的利润及消费
4.权力:从公司到帝国
六 东西交融:“九州”与“亚洲”的相遇
1.隐晦的十字架:传教士在东亚
2.利玛窦:以“大州”释“寰宇”
3.卫匡国:以“帝国”释“中国”
4.传教士们的东亚遗产
七 务求精准:观看领土与测绘帝国
1.跨越欧亚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测绘
2.“毫无差忒”:从法兰西到大清的国家测绘
3.纸上新身份:模糊的华夷与清晰的边界
4.填补空白:待征服的土地
八 生命政治:图制亚洲的方法
1.滑稽图:地缘机体的长成
2.争端:古地图与领土
3.联结:两张地图的全球史
4.结语:重思“亚洲”的轮廓

内容简介

️一部亚洲的诞生史,就是一部现代世界形成史。

️一部书写在古地图上的全球史。让沉默的地图开口说话,揭开百余幅珍贵古地图背后的故事。

️“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写给历史爱好者和地图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国内历史学、地理学权威学者李孝聪、孙歌、唐晓峰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亚洲”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亚细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亚洲人”,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发现”,究竟是 “发展”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亚洲反题”,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实的历史,以直白生动的文字,向大众读者介绍前沿、有趣的学术思考。

——【名家推荐】——

从众多相关古地图中提取历史线索,展开对特定问题的深入讨论,这是不多见的。因而本书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唐晓峰

亚洲一词,来自亚述语的亚苏(asu),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以后欧洲人将所有地中海以东的地区都称作asu,并将其读成Asia。人类早期对地球大陆认识的逐步深化是靠不断的地理考察达到的。这种地理考察无论是航海还是陆路跋涉;无论是为了远程贸易,或是殖民者的军事征服,都推动了人类对未知大陆地理视野的逐步深入。人类或靠文字记述认知历史,或绘制地图表达对地理空间的理解。本书的看点在于作者通过解析各个时代地图绘制的历史叙事,告诉读者不要以为地图上的亚洲只是一个自然的产物,而是有着被制造的过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孝聪

地图凝聚了三维时空,却不动声色地伪装成平面。线条下隐藏的故事,时空中流动的色彩,定格在一张张指示地理位置的地图中,等待着有识者的发掘。在这个读图时代里,最有含量也因而最难解读的图像就是地图。本书作者在地图中寻路,在平面中发掘,为我们激活了那些已然定格的动态历史,揭示了地图如何说话的秘密,并且,在“世界”这个整体的人类空间想象中,为我们呈现了亚洲饱经沧桑而充满能量的生命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孙歌

下载说明

1、制造亚洲是作者宋念申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影随茵动的评论
    教科书上没有人会告诉小朋友地图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大多数时候大家都会默认为它是客观存在。所以,意识形态应该是地图学的第一课,这也是《制造亚洲》的根基。而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把地图史纳入到了整个历史框架中,以史带史,用观念史的写法厘清了地图学的历史。
  • 停不到船的灯塔的评论
    还挺好看的!但有点奇怪的是,似乎有些文不对题。题目,以及几篇营销书评都把重点放在亚洲的塑造和边界上,但书里这些基本就不着笔墨。重点反而是东西对世界的认识如何落在纸面地图上,东西视角的调和交融,以及如何通过测绘地图形成主权国家的理念。并且,也没有用后者的视角来解释研究我国的情况。是因为婶茶? 想起前几天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一个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古地图,竟然还标上了现在的中国边界,甚至还特么有审图号,真是荒唐而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塑造!用书里一句话就是:“如果非要用20世纪以来才逐渐固化的领土理念去审视所有古代地图,我们就会脱离……历史脉络和社会环境,‘时代错置’,让它们负担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另外书里都在说大尺度的地图,希望能看到有本书能以类似视角研究中小尺度的地图,应该也会很有趣!
  • 五月阿隆的评论
    开篇思路上就非常的法国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以及知识/权力观很明显,同时强调地图的事件性特征(德里达意义上的而非德勒兹),也是地图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进路途径。 内容上对欧洲和亚洲地图制作间的映射对比很明显,两条线并行观感很好,对于《瓦尔德泽米勒地图》和《坤舆万国全图》的分析很精彩。两种制图学的分流其实就依托于一个历史社会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教伦理的影子(尼德兰制图学派),全球商业对制图业的“大分流”作用,看到宋念申对新全球史的熟稔(比如将卜正民《维米尔的帽子》中的资产阶级消费文化与地图做联系),格劳秀斯与威廉·布劳在法理和视觉上重塑空间的共谋。 期待之后和宋老师当面聊天交流。
  • 老王不戴帽子了的评论
    一人血书把书中的古地图全部单独出版搞一本高清图集行不行啊,这么小的图真的不够看啊!
  • 晩圆的评论
    非常好看易读,想起博尔赫斯和鲍德里亚分别讲述的关于国土和地图的故事,前者描述了一张覆盖所有国土的地图,后者则将地图和国土的关系反转,地图在先并生成了国土。地图并非如实对空间的呈现,地图的背后包含着意识形态、权力结构的历时性变迁,甚至诞生出一种“生命政治”。
  • 心匠的评论
    不得不承认的是地图里面也是满满的观念和意图。
  • HeliumTrois的评论
    某种意义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地理是文科而不是理科,毕竟地理某种意义上不存在“真实”而是人为建构的。看了好几本以后现代主义重新思考传统语境的著作(比如《东方主义》),而这本的出发点完全是亚洲地图,就让我这个古地图爱好者狂喜
  • Kant的评论
    本书虽然叫“制造亚洲”,但更像是以地图研究为线索串联的全球化历史,只是其中一以贯之了福柯/列斐伏尔/德里达式的对于空间的问题意识和亚洲/东亚视野。行文看似平实晓畅,但需要不断地在陌生的地图名、人名和异国历史间跳转、定位,对非世界史专业的读者来说其实有不低的门槛。 宋老师非常喜欢用“制造”“发现”这样解构意味很浓的词语作为书名,这本书相比《发现东亚》,在此问题上立论更加圆熟一些,只是中间部分章节的展开和中心意图略有脱节,写得最漂亮的是尾章塞尔登图和唐维尔图串联的全球史。 从葛兆光、孙歌到宋念申,其实这种视角已经不陌生了。但是“殖民——反殖民——解殖民”这条线索推到最后,怎么从宏论变成有生产力的具体实践,从相对主义诉求、质疑和反思变成原理性的论述,好像大家最后也都只能说一句“任重道远”。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
    地图,不仅在纸端投射地球的影像,也投射了情感、欲望、理念与想象,既有绘图者的意志,也有观图者的想法,地图提供了一种世界尽在眼前的错觉,但它本质上却是人们对空间的想象。在《制造亚洲》中,宋念申正是通过一幅幅古代地图,讲述了亚洲这个概念如何被制造出的历史。其中既有东亚各国对世界和自身在世界中位置的认知与定义,也有欧洲人对亚洲之于世界的划定与想象。地图学家用经纬网格来测定大陆与海洋,绘图学家在海陆的轮廓之外写上那些耳闻却未曾目睹的国名,而探险家、商人和传教士,则怀着各自的目的,用双脚去践行地图上那些标注的地点。这漫长的过程中,既有交流,也有斥拒,在不同的文明与历史形态的迎拒之间,地图想象空间中单数的亚洲,也逐渐变成了现实中复数的亚洲:你的亚洲、我的亚洲,我们的亚洲——尽管,那本就应该只是一张地图。
  • 韧勉的评论
    宋念申指出地图是不同民族、政权表达世界观的工具,古代中国地图多基于“禹贡”体系,中古之后融入佛教的世界空间体系,古代日本的地图创作继承了禅宗的空间构想,但没有禹贡特色。利玛窦当时并不还把西方最前卫的地图观念引入中国,而是以一种“合儒”的状态平等的看待中西世界。俄罗斯的帝国扩张,和随之而来的西伯利亚测绘,完成了人类忠实描摹亚欧大陆轮廓线的最后一块拼图,也重新定义了亚欧边界。它引发的地缘与知识震荡,则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本书关注今天被称为“亚洲”的这个地域在地图上被想象、构建、塑造的历史。这既包括作为整体的“亚洲”,也包括它内部的不同部分,如中原、内亚、朝鲜、日本、东南亚、西伯利亚以及印度。可见16世纪以来,亚洲越来越被等级制、排他性、拼图式的方法来想象。这种霸权性的想象方式却始终不能规训亚洲。
  • ly的读享生活的评论
    作为欧洲“他者”的非欧洲世界,被欧洲人强行纳入他们想要构建的世界秩序。但正如作者所说,这种霸权性的想象方式,没法完全规训亚洲,因为亚洲内部一直存在各不相同的地理、地图传统和空间意识,而且这些本土传统也在不断改变、吸收并且内化外部带来的空间观念,以多元的实践方式,质疑和反思着单一的价值体系。
  • 溪山的评论
    要是再多来一点舆地学如何转化为现代地理知识资源的论述就更好了,关于“划界”还得多参考作者的专著
  • 与影牵手的评论
    3.0图多精美。
  • 燕晓小读的评论
    很独特的视角,很详细的解析。东方的丝绸之路开启的是一条相互交流的“自由贸易”之路,而西方“大地理发现”却是一部垄断殖民史。尽管看上去都使这个世界的文化有了新的交流和沟通,但初心不同,必然会导致矛盾和冲突。时代的发展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偶然性,我们不需要去批判过去的历史行为和做法,但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了解历史真相,才能站在更为客观的立场看待这个世界!
  • 小矮子的评论
    由古地图看“亚洲”的产生
  • 秋山雪見的评论
    地图是一种权力,让地理空间在制图下被重新时间化和历史化,进而成为具有生命形态的载体,很福柯的方法路径。前近代东亚制图学和欧洲是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但具有逐渐重视海洋空间和向西陆地延伸的特点。早近殖民者对西印度、东印度和鞑靼的发现命名同时意味着认知和掌控,地图上的留白更是新秩序扩张意识下对当地状况的隐藏。从教皇子午线到美国的全球的责任划分,都体现了殖民帝国对地球空间的切割方法和想象方式。地图不仅显示着某种理念下的地理认知,还影响着市民层面对空间的认知。“亚细亚”在利玛窦图中成为与东亚的“九州”相融合的概念,后人将其转变成“亚洲”,表明欧洲的制图学也开始接纳并吸收东亚人的空间想象,东亚也在边疆危机下推动了制图工作。正如作者指出的:亚洲不是“没有历史”的它是现代性的源头之一,更是重要的推动者。
  • 鱼的九思的评论
    比“发现东亚”好点。地图部分既见功夫有极富趣味,但主题仍然有点模糊,和发现东亚一样,发现、制造,都是欧洲视角,东亚也好,亚洲也好,其实都没太大自觉性,所以只能被定义。发散点说,古之丝绸之路现之一X一X,似乎和舆地的概念更贴近些。
  • 初晓的评论
    “亚洲”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为制造的观念。这本书可以很好的带我们了解亚洲的形成。
  • 陶小猫的评论
    书中运用了多元的表达方式,从佛陀文化到《圣经》和数学,从帝国政治权力划分到资本时代的商业定制,再到东西方诸多方面的交融和碰撞,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更为多元的视角重新认识亚洲,以及学会一种更为灵活的认知和学习的方式。
  • GrootJiang的评论
    颇有趣味的一本书。作者虽名为制造亚洲,但更像是亚洲在西方文明大发现进程中的基于地图演化的揭示,这个揭示的过程不仅是欧洲传教士从外向内的,更是浸润全球化之风的内省与破壁的过程,这是一个被定义的历史阶段,也是一个塑造自我认同和锚定自我存在的阶段,在作者笔下,用地图这一承载着“无意识”的载体,显得别开生面。地图空间的表达承载一种数量化的尝试,这一尝试是西方科学思维的一个代表性视角。这个视角也表明了,骤然的中国近代灾难史,其实从当时来看,是一个缓慢洇散的过程,是一个渐深入的交互中张缩与浮沉的历史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