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上 编 谈谈所谓“纽约客作家” /3 ──新传记重振约翰•奥哈拉声誉 关于1960 年代的风云人物 /8 ——三本新书记述反越战与嬉皮士活动 风流总统不是昏君 /12 ——哈里斯新书论述克林顿私生活与公共政策 “纽约知识分子群”的演变 /16 ——“牛康派”兴起的来龙去脉 非虚构胜于虚构 /21 ——奈保尔讨论伊斯兰教与今日世界 《洛丽塔》是文学艺术还是诲淫作品 /26 纪念一本严正刊物的夭折 /30 ——美国《新领袖》杂志因资金不足谢世 一本不偏不倚的杂志书评 /34 ——《纽约时报书评》挑书作评的过程 美国新闻界一颗巨星的陨落 /37 ——A. M. 罗森塔尔、《纽约时报》与五角大楼文件 两位作家,两部新作,两个评价 /42 哈佛教授与LSD 迷魂药 /46 ——狂放的1960 年代 格拉斯,《剥洋葱》露秘 /51 ——怀揣纳粹隐私的诺贝尔奖得主 一个有瑕疵的大无畏新闻记者 /54 ——I. F . 斯东传记《所有政府都撒谎》 徐娘与性 /59 梅勒解剖希特勒童年心理 /62 冯内古特的反战主义小说 /66 ——《第五号屠宰场》作者逝世 由传媒造成,被传媒毁掉 /71 ——《戴安娜纪事》探究王妃悲剧内情 尼克松、基辛格搭档内幕 /78 ——达莱克新书揭露两位政客又亲又妒又恨的交情 忆二十世纪两位最杰出的电影导演 /83 ——瑞典伯格曼与意大利安东尼奥尼同日逝世 CIA 原来是个纸老虎? /89 ——新书揭露美国情报机构笨拙无能 戈尔指布什有违理性 /95 ——戈尔新书《强奸理性》列举总统种种错误 谈诺曼•梅勒的生平与著作 /100 ——悼念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一头雄狮 布什的悲剧 /107 ——专家分析即将期满的总统心理 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的真实人格 /112 《国家评论》与威廉•伯克莱 /117 大俗大雅《洛丽塔》 /120 研究性行为的两位大师 /124 巴尔加斯•略萨创作的两个主题 /129 美国左翼文学 /1 33 ——一个时代的结束 下 编 浅谈美国移民文学 /141 悲悼报纸的凋谢 /144 保罗•纽曼,我的英雄 /146 诺贝尔奖忽视美国文学 /148 女作家论色情狂 /150 至爱兄弟不了情 /152 玛丽与“天下真小” /160 1964 年的黑总统 /162 诺贝尔奖得主的烦恼 /164 诺贝尔诗人的烦恼 /166 肯尼迪的最后情侣 /168 南非白人的《羞辱》 /170 新保守主义的消逝 /172 文学奖出冷门内幕 /175 我的朋友唐德刚 /177 大学教授多左派? /179 你读过《我的奋斗》吗? /181 译作,原作,书评 /183 再谈书评种种 /185 从《火烧红莲寺》谈起 /187 回忆录,自传,传记 /189 “公共编辑”的认真 /191 第一夫人回忆录 /193 40 之下的20 /195 一本不寻常的游记 /197 《红楼梦》中的女人 /200 你要飞游火星吗? /202 另一个诺贝尔奖 /204 洋人用汉语做梦 /206 赛珍珠的最后悲剧 /208 从英若诚想起…… /210 论书评,忆巴金 /212 《三字经》与马克•吐温 /214 不是“绮丽”的散文 /216 认识“美国知识分子” /218 向一位专栏作家告别 /220 基辛格新书 /222 可记得《苏菲的选择》 /224 “九一一”的沙特奥秘 /226 海明威自杀真相 /228 丽兹与狄克 /230 关于胡佛种种 /232 擅写淫秽小说的文学家 /234 《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 /236 卡萨诺瓦是谁? /238 一位敢言善辩作家的消逝 /240 读《南京安魂曲》有感 / 242 ——给哈金 诺贝尔颁奖内幕 /244 突然想起弗兰克 /246 我看美国同性恋作家 /248 敢于破禁的出版家 /251 布坎南新书论超级大国的自杀 /254 关于书评刊物种种 /256 海明威挥泪杀宠猫 /258 一位受尊崇的书评刊物主编 /260 为一座宏伟文化宫殿的崩坍而惋惜 /263 我是张爱玲的“粉丝” /266 CIA 与美国文学杂志 /268 海明威名作的39 个结局 /271 关于戈尔•维达尔种种 /273 附录:人物姓名译名对照表 /277
内容简介
《纽约客随感录》精选收录了作者近年发表的部分随笔和文学评论。文章有的批评或引介西方文学作品及文坛翘楚,如对V.S.奈保尔和诺曼·梅勒的生平轶事的全面描摹;或借文学作品对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予以毫不客气的披露,如批评CIA笨拙无能、曝光戴安娜悲剧内情、揭露君特·格拉斯的纳粹隐私等;或故旧忆往和评议世情,如对弟弟董鼎山,以及故交巴金、英若诚的回忆。 董先生文笔轻松雅致、准确精到,议论辛辣、直逼事件核心,文章读过,他的形象仿佛已由作家变为记者——似乎总是亲临其境地采写到最吸引眼球的素材。对于国内读者而言,《纽约客随感录》内容新鲜而精彩,兼顾可读性与资料性,同时也有助于开拓视野、了解优秀外国文艺作品。
下载说明
1、纽约客随感录是作者董鼎山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太子猪AO的评论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读及奈保尔在911之后向纽约市民发表的讲演:“这次向你们宣战的只不过是一群意欲取得绿卡的人(...)你如果决定要在他国居住,那你当然应该服从该国法律,不能公开无视所在国文化。不然,你的行为与侵略举动何异?”呵呵~
-
古陵祯堂的评论(无为斋得书记140410)《纽约客随感录》,董鼎山著,“海外散文随笔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2014.1版。本书是作者在纽约《侨报》周末版所写专栏的结集,分上下两编,收文89篇。目录前有作者“2012年5月25日于纽约病中”之《前言》。 我在:泽州路
-
上铁资讯的评论#上铁书香#《纽约客随感录》收录当代著名散文家董鼎山先生近年发表的部分随笔和文学评论。有对西方文学潮流人物如奈保尔和诺曼·梅勒等的生平轶事描摹;也有借文学的评论,对CIA的笨拙无能,披露戴安娜悲剧内情,君特·格拉斯的纳粹隐私等;另有对其弟董乐山、故交巴金、英若诚等的故旧忆往和世情评议。
-
商务印书馆的评论不再晦涩的欧美文学评介,不再严肃的文坛巨匠面孔,不再神秘的西方政坛“内幕”……《纽约客随感录》,国际笔会纽约华文作家笔会会长、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当代著名散文家董鼎山先生散文新作。生动展现资深纽约客眼里鲜活的西方文坛与世情百态!
-
商务印书馆的评论#《纽约客随感录》#记得我在第一篇中就指出,我把专栏定名为“随感录”,乃是仿效巴金先生晚年所写的《随想录》。我的目标是:什么都在我写作范围之内,无论读书观感、时事感触、个人思索等等。两年余来,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从不犹豫,也不抑制。这是编者给我的自由。——董鼎山
-
涵芬楼文化的评论#摘抄# 近年来我所注意到的中国作家是李翊云。她已在《纽约客》发表过几个短篇。她成为“20 under 40”之一,乃是莫大的荣誉。她在世界文坛前途无量。听说她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半路出家,成为专业作家。兰登书屋已出版她的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和长篇小说《漂泊者》。(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
-
涵芬楼文化的评论#摘抄# 从1948年的《裸者与死者》直至2007年的《林中城堡》,梅勒的小说与非虚构著作一共三十多部,真可谓是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内容多样性,正如他的生活充满传奇性。他结婚六次,一共生有九个儿女……他生活浪漫,喜好女色,饮酒吸毒,无所不为。但他对家庭颇有责任感。(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
-
涵芬楼文化的评论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网页链接[Hi]
-
涵芬楼文化的评论#摘抄# 奥哈拉可算是美国文学中第一位详细形容婚姻乐趣的作家,此前,正规女子好似不会或不应享受性高潮。他笔下女性都是复杂值得同情的。1949年的 A Rage to Live 中的两位女主人公,一是慕男色情狂患者(nymphomaniac),一是同性恋者。此后,美国小说在这方面就开了禁。(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每日一书#【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本书以一位资深纽约客眼光看世界。亲情友情社会世情,均有涉及;文坛政坛天地舞台,诸多杂议。全书按照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董鼎山先生虽年近九十,但此书内容却相当新近,点评简短幽默,体现了董先生阅人阅世及文学造诣方面的深厚功力。@商务印书馆 @涵芬楼文化
-
涵芬楼文化的评论C.Y.Lee写的小说《花鼓歌》很畅销,小说故事有关旧金山华埠一个夜总会,后来被搬上百老汇舞台,还被好莱坞拍摄成电影。不过黎锦扬最终只写过一两部平庸小说,没有什么巨作出现。(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
-
涵芬楼文化的评论#摘抄#《纽约客》是美国商业文艺界一份最有声望权威的刊物,历来无名青年因为被《纽约客》杂志推荐而出名的不在少数!五十余年前,我也曾有过这种遐想,连连投稿而失望。不久见到一中国作者出现,艳羡不已。C.Y.Lee写的是抗战时期内地的故事,后来我打听出他名字是黎锦扬。(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
-
涵芬楼文化的评论戴安娜以为她可以控制此种气势。她错了。(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
-
涵芬楼文化的评论#摘抄#谈到美国移民文学,在我看来,最著名的作家有两个,一个是《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他的母语是俄文,英文写作应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洛丽塔》的文笔却能雅俗共赏,这部作品使他成为美国文坛的一颗明星。(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亚马逊网页链接 当当网页链接
-
涵芬楼文化的评论#摘抄# 略萨与拉美文学另一巨人、《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原是至交,但1976年他们在墨西哥城吵闹,以致绝交。那天在一部影片开幕仪式中,马尔克斯见到略萨,走向前握手拥抱,被后者一拳打去,满脸乌青。据说起因是马尔克斯在略萨婚姻发生问题时,曾慰抚他的妻子。(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
-
涵芬楼文化的评论#摘抄# 他显然认为性与色情也是生活的重要成分。我初次认识他的作品是1982年《胡利娅姨妈与作家》(1977)英译本出版时。此书写一个喜爱写作的青年爱上他美丽姨妈的故事,充满淋漓尽致的色情描写,曾改编为电影。略萨当时承认,他自少年时代开始,即对年长女人有特殊情感。(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
-
涵芬楼文化的评论#摘抄# 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多含有政治成分,他说政治反应生活,不能与文学隔离。在思想上他倾向于保守,经常批评拉丁美洲的左派政府,特别是古巴与委内瑞拉。在记者招待会中他说:“拉美作家很难避免政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你不能抹杀生活上的政治成分。”(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
-
涵芬楼文化的评论#摘抄# 2010年10月7日清早,诺贝尔文学奖佳讯传来之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恰恰在纽约(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当日下午在曼哈顿塞万提斯学院举行记者招待会。他七十四岁了,神采奕然,用英语与西班牙语答问,称他的得奖只表明了拉美文学与西班牙语文学在世界的重要性。(董鼎山《纽约客随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