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作者:[美] 列文森

分类:生活

ISBN:9787101162097

出版时间:2024-6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标签: 海外中国研究  思想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中国史   

章节目录

译者导言
总序
第一卷 思想连续性问题
前言
导论:特殊和一般的历史求索
第一部分 早期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色调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经验主义的流产
1.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2.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相合的程度
3.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的非同一性
4.骚动和稳定:对之前一个论断的回顾
5.结论
第二章 明代和清初社会中的业余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1.社会与艺术中的明代风格
2.学者反学院主义的悖论
3.折中主义与鉴赏力
4.结论:作为业余理想之腐蚀剂的现代化
插曲:儒教以及它与道家的联系的终结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的现代变形:思想选择的张力
第三章 中国本土选择中的折中主义
1.时间的考量变成空间的考量
2.曾国藩的折中主义
3.“中国”在普遍价值判断上遭受的侵犯
第四章 体和用
1.合理化
2.谬误
3.“体用”概念哲学意义的弱化
4.拒斥“体用”和拒斥革新:倭仁
5.拒斥“体用”和寻求新的合理化:经典的认可
第五章 今文学派和经典的认可
1.给中国历史注入新价值:康有为
2.今文经学认可的失效
第六章 现代古文经学对今文维新学说的反对、反动和革命
1.反动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2.革命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3.经书与历史
第七章 民族主义在脱离过去中的作用
1.对满族的攻击
2.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争取忠诚上的竞争
3.传统被重新整合入民族主义
第八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1)维护传统
1.“择东西之精华”
2.蔡元培的例子
3.“物质”与“精神”:“体用”合理化方案的末路
第九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2)攻击传统
1.儒教、基督教以及中国的选择
2.反传统主义对民族主义的压力
3.民族主义面对的社会压力:既要推动传统的僵化,
又要否定传统的僵化
4.对传统精神中创造力僵化的指控
第十章 共产主义
1.共产主义对痛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2.残余的传统主义
3.对传统主义的让步:理性的策略还是情感的投入?
4.阶级分析
5.“反传统主义—本土主义”的融合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强与中国革命:文化变革的政治面向
结语:新词汇还是新语言
1.欧洲和中国的词汇变化:艺术与观念
2.语言的变化和连续性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卷 君主制的衰败问题
前言
第一部分 残迹的意味:最后的儒教与君主制(I)
第一章 君主制神秘性的丧失
1.作为喜剧人物的洪宪皇帝
2.晚清:儒教被重新界定为现代思想的对手
3.民国:儒教与君主制观念的窄化与交织
第二部分 张力与活力
第二章 儒教与君主制:基本的对峙
1.张力的记录
2.与封建主义的关系
3.与法律的关系
4.异族征服的因素
第三章 儒家官僚制人格的演变
1.贵族制、君主制与官僚制:三重奏的三个乐章
2.作为君主抑制贵族制的工具的官僚制
3.作为君主抑制官僚制的工具的贵族制
4.儒家官僚阶层的反抗
第四章 儒家内部的基本对抗
1.内与外
2.私与公
3.家庭与宗族
4.个性与学术
5.先例与法规
6.自由与监督
第五章 儒教与君主制:专制控制的限度
1.道德主义
2.忠诚
3.恐怖
4.权力的馅饼
5.“太极”
6.普天之下
7.朋党
8.德性、权力与无能为力
9.国家与皇室
第三部分 张力线的断裂
第六章 官僚制长期不为社会革命所动:儒教的作用
1.君主与人民
2.“寄生虫”效应
3.智识劳动的重要性
第七章 官僚制的脆弱之处:思想上的受攻击点
1.太平天国对儒家当权者的抨击的新鲜之处
2.儒家内在性学说的关键特质
第八章 太平天国对儒家之“天”的冲击
1.“传统的”叛乱者:与太平天国在观念上的分歧
2.太平天国的“天”与权力的超验氛围
3.《圣经》作为经书之接替者的意义
4.太平天国与儒家的关系
5.太平天国的平等主义
6.太平天国的独特冲击在心理上造成的反响
7.儒教与官僚制功能的分离
第四部分 意味的残迹:最后的儒教与君主制(II)
第九章 时代错置的形成
1.革命的名与实
2.形式与内容
3.残余的君主制和日本人支持的意图
结语:日本和中国的君主制的神秘性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三卷 历史意义问题
前言
第一部分 脱离历史
第一章 微弱的生命:廖平与儒教和历史的分离
1.生平
2.原创性问题
3.从典范到预言
4.从预言到终结
第二章 “井田”中的风往哪个方向吹:儒家论辩基础的削弱
1.从字面意义到隐喻
2.井田与儒教改良主义
3.社会主义—井田论的陈词滥调
4.失而复得的乐园:从经书的独特性到历史中的共同命运
5.情绪化的激进主义
6.胡适、胡汉民和廖仲恺的同时代性
7.保守主义形态的变化
8.马克思主义者听到的儒教之声
第二部分 进入历史
第三章 从中国共产主义者对过去的研究看他们的处境
1.对等与分期
2.对等与现代化
3.民众与非民众的主题
第四章 孔子在共产主义中国的位置
1.儒教精神的不朽?
2.儒家内容在知识生活中所占分量的萎缩
3.去儒教化的儒教问题:(A)通向现在的里程碑
4.去儒教化的儒教问题:(B)来自过去的墓碑
第三部分 历史意义/重要性
第五章 理论与历史
1.理论
2.历史
3.结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视野广阔,目光如炬,既对儒教/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皇权、官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儒教在历史进程中的沉浮,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下载说明

1、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作者[美] 列文森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六月雪的评论
    1.传统儒家的精神内核是业余精神,希望能够培养自由的,全面发展的君子,而不是适应功利社会的,专业化的人才。这种美好理想与现代性对于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刚好互相矛盾。2.他采用了“冲击与回应”的模式来解读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这意味着,近代西方的进入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致命的冲击,逼迫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因此,在现代性的冲击之下,被打击得体无完肤。3.虽然中国近现代的保守者努力拯救儒家文化,却仍然不能避免它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最终成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
  • 深秋枫叶红的评论
    港中大版与中华书局版的先后问世,彻底给大华夫妇质量堪忧的译本钉上了最后一块棺材板,译者后记可谓是贴脸开大,丝毫不留情面
  • 时间与玫瑰的评论
    列文森这种思想家类型的历史学者,数十年可能在中国史研究领域才有那么一两位,本书虽然成书于数十年前,但是由于作者的深刻与博学,很有一种比较研究的味道,至今依然很有穿透力,后来的学者中史华慈类似,但似乎还不够深刻。译者是二十年的老朋友,做事非常认真,为学很朴实,非常用心的译本,译者无论是著作还是翻译,都很从容,这在当下是很难得的一种品质。
  • 文孟先生的评论
    经典!
  • 赵大海的评论
    列文森是那一代希冀对中国抱有同情之了解的美国学者中的一个,可惜过早去世,终生未能踏入中国大陆的土地。这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A TRILOGY)值得重译、重读,也值得作为公共话题在今天进一步展开讨论。
  • ly的读享生活的评论
    列文森深受马克斯•韦伯的影响,韦伯希望在人的精神层面,而不仅是社会制度或物质基础中,找到资本主义的起源,列文森希望从儒教文化的角度去思考中国“现代性”的起源。他主张历史相对主义,不赞同费正清的“回应-冲击”理论,力求阐述“即使没有西方工业主义的催化作用,这个看上去平稳的、传统的中国社会,凭借自身的力量也将进入一个具有科学取向的社会吗?”描述在传统被重新整合入民族主义的过程中,那个被西方的好处转变了的、拥抱西方之“用”而败坏了文人思考方式的儒家世界。
  • 狄生的评论
    书中有些结论很老很久了,这是第四还是第五遍翻了,思路和视野还是开明的,只是这个译本,有些地方表述奇怪,望有贤哲能做梳理。
  • I的评论
    翻译得非常好
  • 佩里科莫的评论
    Joseph R.levenson。7.25
  • 审视与反思的评论
    无可置疑的经典,列文森将思想史视为思想过程的历史这一点让笔者很震撼。长期以来,笔者对柯林伍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理解仅限于“历史人物背后的思想动机”这一层面,从未能想过思想史更深层面的意义。列文森敏锐地注意到“思想与语境”的变化,并以此为切入审视“中体西用”“经今古文之争”“儒教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悖论”等重大思想问题,揭示了儒教中国如何瓦解与转型的过程。 全书三部曲,最具深度的应该是第一卷“思想的连续性”与第三卷“历史意义问题”,所关注的正是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即思想与现实以及如何处理思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列文森受柯林伍德与韦伯的影响很深,他善于将“理念型”与诗意的叙述相结合,并深谙对立概念相互碰撞而激起的思想火花中的深刻意义。这无疑增加翻译的难度,但季先生无疑克服了这点。
  • 守夜人的评论
    全书以一则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的传说故事结尾,令人唏嘘不已。
  • 光风霁月的评论
    还行,翻译改进些更好
  • 天涯明月刀的评论
    儒教中国
  • 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评论
    一本值得精读细读的经典之作。作者的前言后记即可看出专业素养及认真的态度。尤其是,这本书的出版,从动议到出书,历经八年。在这么快的生活节奏里,有人用八年的时间一直在做一件事,只能说明,这一切都值得。
  • 想每天摆拦的评论
    好看
  • Juu^ing_ii的评论
    好看
  •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评论
  • 的评论
    之前看过,有点繁琐,不过还是不错的,感兴趣的可以试试看
  • 李凡的评论
    一部真正的经典巨著,译文忠实流畅,感谢译者,非常不容易。列文森真正关切点或在与他同时代的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为了理解当代中国或者说社会义中国,他必须返回中国的古代。最难得的是这样一部通常认为是近现代中国史题材的著作,有一种通贯的眼光和史识,气象博大,启人长思。
  • 初夏的评论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