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日文版出版说明
第1章 翻译文化的到来
1.1 有关时代背景
1.2 有利于日本的国际形势
1.3 攘夷论的急剧转变
1.4 近代军队和专家的出现
1.5 幕藩制国家和领土意识
1.6 江户时代的翻译论
1.7 开始意识到中文是门外语
1.8 用比较的角度看问题
1.9 从荻生徂徕到本居宣长
1.10 为何采用翻译主义?
1.11 翻译与激进主义
1.12 关于《译书读法》
第2章 译什么?如何译?
2.1 为何历史书翻译得最多?
2.2 注重历史是缘于日本的儒教吗?
2.3 喜欢看的史书
2.4 道德的体系化过程
2.5 从“仁”到“仁义礼智信”
2.6 逻辑用语及其用法
2.7 “个人”与“人民”
2.8 “如果”与因果论
2.9 究理较真的态度
2.10 关于新造词
2.11 译词所含的问题
2.12 是否懂得拉丁语和希腊语?
第3章 《万国公法》的翻译
3.1 江户幕府末期的畅销书
3.2 《万国公法》的英中日对照
3.3 传统用语是怎么翻译的?
3.4 法律意识的问题
3.5 有关“国体”一词
3.6 没有译出来的部分
第4章 翻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4.1 哪些被翻译过来了?
4.2 化学为何会受人关注?
4.3 接受进化论
4.4 进化论对世界观的影响
4.5 福泽谕吉的科学观
4.6 影响知识分子的翻译书
4.7 原著质量的问题
4.8 后发国家的早熟性
4.9 明治政府对翻译的举措
4.10 文明开化——民心与政府
后记(加藤周一)
附篇:明治初期的翻译:为何翻译?翻译什么?如何翻译?
1 为何要翻译?
1.1 翻译的必要性
1.2 翻译的能力
2 翻译了什么?
3 如何翻译的?
3.1 对于概念的翻译
3.2 关于文章文体
内容简介
以翻译史线索勾勒日本近代史轮廓
一部另辟蹊径的简明日本近代思想史
【内容简介】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另辟蹊径的简明日本近代史或日本近代思想史。
日本知识界的两位大家丸山真男和加藤周一,以问答形式展开对话,由翻译角度切入日本近代化进程中思想与文化的巨变,尤其着重探讨从接纳朱子学转向吸取西洋学这一变迁中,知识人通过翻译所做的贡献。
日本思想史何以那么重视荻生徂徕?为何福泽谕吉的影响如此巨大?近代日本为什么要打着尊皇攘夷的口号推翻幕府?日本又是如何走向国家主义的?
全书议题深入而尖锐,讨论轻松而灵动,一问一答间,历史转折点中知识人的努力被一一道来。
【编辑推荐】
在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对社会和文化都有巨大影响。探究日本翻译发展史的核心问题——比如翻译的目的是什么?翻译什么?如何翻译?,可以说是从翻译的角度,对日本近代史或日本近代思想史 的简明介绍。从这个意义上,《翻译与日本近代》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日本近代史或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简明入门书。
这也是一本真正的“大家小书”:两位日本思想界的重量人物,以对话形式进行探讨和引导,逐步深入话题,从翻译角度勾勒日本近代史轮廓,好读易懂又不失深度。
下载说明
1、翻译与近代日本是作者[日] 丸山真男 / [日] 加藤周一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湖的评论丸山真男和加藤周一的对谈录,因为是对谈,两位学者围绕翻译与近代日本主题,互相启发,碰撞发散,好读,并不难懂。 译者陈力卫老师是中日语言交流史的学者,不仅译文流畅准确,而且注释详尽,对涉及的日本人名、事件都有言简意赅的注释,对理解对谈很有帮助,书前还有导读,很帮助理解。
-
鸿渐的评论比较视野的成立——“不识庐山真面目” 被动的比较视野——“一身二世” 从语言布置思索意义逻辑——徂徕对训读与汉语的思考 翻译中的实用主义及其局限 日本独特的历史兴趣——徂徕与宣长对汉学的把握与批评,历史的非历史性 儒教式微与历史兴趣的衰落——教化论转向技术崇拜,作为“技术=西化”表率的现代军队 元本时代中知识人接触面的扩大,与兴趣的渐趋固化 作为“行动”的翻译——从社会静力学到社会平权论 翻译中的局限——语言习惯与无意识但致命的删减 学生激进运动与翻译的两面性——日本主体性的暧昧与依附性,意识形态的变奏与根本性的重复 战后的保守势力与激进派似乎从两个方面在反抗历史,前者既反对战败历史,也试图压制民权的历史,后者不满于日本的民族性,寄希望于从外部来爆破日本的民族性 可今天又如何呢?
-
如水圆清的评论(1)比较神奇的是第一章“翻译文化的到来”只提了荻生徂徕、伊藤东涯和本居宣长,而完全没有讨论兰学家对翻译的看法,只能说丸山对荻生徂徕—福泽谕吉两位“一身二世”的人太过偏爱了。(2)《万国公法》那部分结合法律、政治术语继受的讨论非常有趣,不由得想起朱庆育在《民法总论》里对“民法”、“法律行为”等概念翻译的讨论。译者在这方面也有更新的研究。(3)没有掌握外语的人有多惨要看植木枝盛(对不住了):容易拿着译本在报道上的偏差搞个大新闻,还只能等着体制内精英翻进来新的西方正典/负典之后破防写《杀勃尔咢之气焰》的檄文。(4)汉文体翻译定型化表达的利弊,其实和接受新知时的“格义”相对应。(5)但是本书的翻译和编校还是有不少尴尬的地方。
-
燕晓小读的评论因与日本的种种原因,这本书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中国有关,因为日本最早引进的文化书籍,就来自于中国,中国的儒学佛学等,对日本影响甚远。可以说,近代以前日本有识阶层的观念,都来自于中国。但日本并不是完全照搬,书中也讨论了日本如何吸纳与改造中国思想文化,从而建立自身思想体系并摆脱中国儒学的束缚这一过程。
-
西瓜然的评论译得非常好,感觉不到是在读译文,译者注也非常详尽,原著正文有点散,附录部分更有价值,搞日语(法律著作)翻译的可以直接看最后的附录
-
别列兹汪的评论潦草读过。附录里加藤周一举早期汉文体的翻译特点“插入原文所没有的成语”。
-
秋山雪見的评论在丸山的视角中,荻生徂徕意识到了“翻译”的开明性,代表的正是“翻译文化”到来前的先声。明治知识人所经历的“一身二世”使得他们能在两种世界观中推动合适的翻译文化,能够先嚼碎汉文原意再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译词。但这种单向的文化输送毕竟也蕴含着“无意识”,这也成为近代日本试图打破的“文化孤立”困局。 加藤指出,汉文造词能力、荷兰语翻译能力与高度的文化修养是近代日本翻译文化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与西洋相近且都具有浓厚历史感的日本在明治初期便热衷翻译历史和哲学类书籍,以求了解和掌握“洋魂”。而这种对历史语境的追求也与儒教的价值观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有关,包括丸山的思想也是追寻着“古层”。战后的翻译文化再难出现明治初期的创造性景象,而以片假名形态出现的外来语不如说也是“战后”这一课题在思想史上留下的“拥抱”痕迹。
-
无名的评论对谈式文体,大部分内容需要有背景知识,不太好懂。重点读了第三章“万国公法的翻译”以及附录部分“为何翻译?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翻译的时代就是为了满足大众好奇心的时代。危机感,再加上(战争)需要获得全面的信息及情报,了解异域的历史风土文化,因此需要翻译。 同一个西语单词很多译者会有种种不同的翻译,多种译词也会共存于世。而最终走向统一的过程大概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大众的喜好;其二是学会及其他民间的行业组织或团体的积极努力所致;其三是政府的影响。 比起修辞法,展开论说更重要,与其追求语调的美感,更重要的则应该是通俗易懂的正确理解,把文章写得尽可能地接近日常语言。
-
浮一大白的评论散而不乱
-
晴小鸭的评论本书是由日本思想史学界的两位大拿的对话整理而来,和艰涩的论文相比,读起来更加轻快。某一阶段流行翻译哪国作品、什么类型的书、采用何种用词,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因此日本的翻译变化也反映了日本思想史的变迁。挺有意思的。
-
bezalel的评论已买
-
Weslieリュー的评论一本小册子,十分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可能是丸山真男著作中最好读的一本。
-
适。之。的评论“把国际法与伦理上的‘天理’同等视之的倾向,从国际关系的角度上看,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即纯粹的伦理上的理想主义和无视国际法的彻底的军国主义”
-
头上有朵大红花的评论很好懂的一本日本近代史。陈述也很生活化,有些严肃也甚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