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我,你,我们

我,你,我们

作者:[法] 露西·伊利格瑞

分类:文化

ISBN:9787208189126

出版时间:2024-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女性主义  法国  女性   

章节目录

小小声明:平等或差异 1
对女性谱系的遗忘 8
宗教神话与世俗神话 18
男性话语和女性话语 27
关于母系秩序 38
差异的文化 48
作为女性而写作 55
“艾滋不会透过我传播” 67
性与语法性别 74
生命权 84
为何确定不同性别的不同权利? 91
“要更女性,不要更男性” 106
你的健康是什么,是谁? 114
如何创造我们的美? 121
你多大年纪了? 128
言语的代价 135
因此,我们何时“成为”女性? 153

内容简介

☆如果我和你之间没有不可减少的差异,就不可能有我们。平等的策略,如果存在,就应以承认差异为目标。

☆法国当代著名女性思想家露西•伊利格瑞经典作品《我,你,我们:迈向一种差异文化》中译本首次出版。

☆要更女性,不要更男性。男性话语和女性话语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何确定不同性别的不同权利?如何创造我们的美?你多大年纪了?因此,我们何时“成为”女性?

《我,你,我们:迈向一种差异文化》为伊利格瑞代表作之一,收录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演讲文章、采访及所写短文,着重讨论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这一主体将有别于男性主体,并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

伊利格瑞从对于西方男权传统的批判中,寻找女性话语的可能,努力倡扬真实的女性自我。作者提出了如何在语言、外表、母性(自然和精神)、年龄和健康方面“成为”女性,关注分析和纠正男女之间所谓的不平等,并理解和重视彼此之间的差异。

下载说明

1、我,你,我们是作者[法] 露西·伊利格瑞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盐少女的评论
    仅从我读过的伊利格瑞的作品来说,她的理论似乎非常依赖法语,因此在其他语言环境中的实践难免有局限性。举例来说,中文词汇不分阴阳性,但中文存在其他形式的女性歧视,比如很多负面意义的字词使用女子旁,这种语言运用带来的后果,虽然与法语中的问题同源,都是因为父权制对文化的把控,但论及具体细节,难免还是有诸多不同。鉴于我认为语言习惯会很大程度影响人的思维模式,所以我感到自己很难与伊利格瑞的思维达到同频。至于这本小册子的主要观点,即建立一种性差异的文化,实现让女人成为有价值的主体而不是强调财产占有平等的性解放,本质上来说我认同这种观念的底层逻辑,但又无法不觉得它精神性到几乎有些奢侈的地步。我感觉,在如今恶劣的父权制环境下,女性必须先有生存空间,才能谈创造,亦即先成为被承认的“人”,才能作为“女人”绽放。
  • 的评论
    第一次读露西•伊利格瑞,是一本还算有分量的小书,收录了作者1988-89年的十几篇短文/采访,能感觉到她对性差异的关注,提倡女性要“成为女性”,中性=成为男性/符合男性规范,所以要去发掘女性身份/语言/关系。 作者很关注法语的阴阳词性和语法,好几篇都在探讨这个方面,解析语言背后的男权,鼓励女性挑战这些语言规则,想到《美杜莎的笑声》。 有点感动到我的是,伊利格瑞关注母女关系,还尝试提出一些建议来培养母女关系、一起创造主体空间。虽然我自己觉得不算特别“实用”,但非常喜欢这种不停留在抽象讨论、且落到实处的尝试。
  • 祝羽捷的评论
    书中文章多写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中讨论的话题显然与当今的关注点大不同,但确实是女性主义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书中主要探讨了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强调这一主体应当有别于男性主体,并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我觉得在语言问题上的探讨尤为引人注目,不仅要夺回话语权,还要在在语言、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构建独特的女性话语体系,从而倡导真实的女性自我。
  • 容野的评论
    精妙绝伦,尤其差异的文化一篇
  • MILLERCONAN的评论
    已读更新:简单的论文集,毫无阅读难度,胜在文本清晰,译文终于开始不拉胯了,不值50,值30,我爱老太太和继哥 想读:有种复杂的情绪在发生,在我行将结束中文材料的阅读时新材料顺势而来,无力感和欣喜感开始混杂,伊利格瑞正在东渐,那我能做什么?
  • 小波福娃的评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散文小合集,晚点补评
  • 扭腰客的评论
    还真是一本“小书”哈……
  • 向北向北的评论
    2024已读34。一本小书,也是从全国书博会上带的。主题是我感兴趣的,设计也加分,然而译文欠佳,以至于没有耐心一个字一个字读完,速速翻过。作者兼具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的学术背景,因而书中文章多从这些方面切入。文章都不长,有时会觉得逻辑还没有说清楚就结束了,个别地方上下文关联关系牵强,就像被删减过一样,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没认真读。哲学主题探讨较浅。语言学因为涉及文化、民族背景,有一定法语特色,这个角度的性别差异探讨本来有趣,但同样是译文或作者写作技巧的原因,不太能感同身受。心理学的部分涉及不算太多,也比较浅。因为是一篇篇文章,系统性差一些。能感受到作者对当今世界忽视性别差异的深恶痛绝,她自己也意识到自己总是在诉说女性的苦难,然而“在女性这里,公开苦难是求真的做法”,对这一点表示赞同。
  • 阿梦的评论
    法国女性主义作品具有一种倾向,要么叙事过于学术化,要么叙事过于口语化/口号化。当然,法国不缺经典女性主义作品,波伏娃的《第二性》就是最好的回答。说回露西·伊利格瑞的《我,你,我们》,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但是阅读体验却不太好。这本书的体量很小,每章只有寥寥几页。内容好像各个维度都说了一些,但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陈直的评论
    “由于人工授精的手段,母性正重新成为时尚,包括在某些女性积极分子那里。新技术会像旧父权长老那样主宰女性身份吗?在某种程度上,情况甚至更糟。”
  • 糖罐子的评论
    1.文章基本写于1987、88前后。2.注意日常语言和实践中的性别意识。3.和波伏娃的“对话”的不那么顺畅可以看作差异性本身的一种表现,放弃对共同体的幻想。4.女性不等于中性、不等于男性。
  • 惜文的评论
    读起来还算轻松,比较有意思的点:“关于母系秩序”一章里的胎盘关系,“要更女性,不要更男性”里的“垂直性”和西蒙娜·薇依,“言语的代价”里主体间关系与女性工作的联系,最后一部分人工生育问题不如性别问题重要的宣言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只关心能不能多生一个孩子,却不关心孩子降生后的世界是否真正符合人性。
  • Sherry_猫的评论
    “她们永远处于生长状态,包括生命最后的阶段,此乃女性的身体使然。” 生而为女,关于了解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weil的评论
    是早于我出生的文字,但几十年过去了有些许改变,但书中提到的女性处境至今都适用,因为社会并没有怎么进步,但我们女性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去一步步地改变社会。
  • 云烟成雨的评论
    性差异 追求平等的真正意义 语言背后的所有物 一些现实意义: 母女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女性主义的发展 人工生育的女性观 可悲的是1988年提出的思考依然没有解决方案
  • 大羽的评论
    揭示了不少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比如语言体现着社会文化中两性关系的差异,所以是性别化的。通过对男女话语的分析,伊利格瑞发现男性话语倾向于将世界描述为抽象无生命体,而女性话语则倾向于将世界描述为属于他者宇宙的具体无生命体。这种差异反映了男性主体与自身身体、自然和他人的关系尚未成熟。
  • Morgan的评论
    单看年代和观念,想法是很有洞察力的。对于女性来说,男女平等是一个听起来永远正确但实行起来充满问题的观念。女性需要的是承认并宣扬女性价值,而不是变得和男性一样,或让社会允许女性可以使用男性的话语体系,按父权的社会标准来评判或选拔女性。(上一次感叹一个女性主义者有这么超前的想法还是读上野千鹤子)再一个重点就是语言,中文没有阳性阴性之分,但有女旁的概念,它们在存在对女性的污名化,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女性不再在语言体系中成为被污染侮辱或贬低的存在。这应该是每个开始发觉父权社会对女性有压迫的人都能轻易发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骂“CNM”而不是CND”?为什么是“TMD”而不是“TDD”?普通人从小事做起就是拒绝使用这些侮辱女性的词语或俗语,当你开始纠正每个使用这样词汇的人时,你会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小事”。
  • 一张的评论
    短文小集子
  • 翛芥的评论
    文集的形式虽然让这本书短小,却很有分量!一些关键点值得我们后辈继续深挖:女性与自然生态的联系;不仅是文化,生物和科学这些所谓的真理也有性别;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自于男权想象,母亲生育孩子并非意味着孩子与母亲不分彼此的交融,而是有序且尊重彼此生命的;教男孩像女生那样具有社会美德和我想的一起去了,战争暴力与男的有很大关系…剩下见笔记本
  • fengdan的评论
    关于母体、胎盘和胎儿的自然秩序论述精妙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