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她是幸存者

她是幸存者

作者:[美]格蕾丝·赵

分类:生活

ISBN:9787522528052

出版时间:2024-6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标签:  

章节目录

被禁忌的,被抹除的
——中文版序 001
序言 009
第一部分
华盛顿州奇黑利斯市,1976 009
1.战争的味道 021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2008 021
2.美国梦 031
韩国,1961 031
华盛顿州奇黑利斯市,1980 033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2006 038
华盛顿州奇黑利斯市,1977 040
华盛顿州奇黑利斯市,1987 045
3.友好城市 049
华盛顿州奇黑利斯市,1977 049
1978 053
1980 055
1983 058
1986 060
纽约市,2016 063
第二部分
4.妈妈 071
华盛顿州奇黑利斯市,1976 071
2008 年 3 月 9 日 080
5.思念泡菜 099
纽约市,2008 099
6. 蘑菇女士 117
华盛顿州奇黑利斯市,1979 117
仲夏,1979 122
黑莓季,1980 125
新泽西捷运,2001 130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2006 131
第三部分
7.精神分裂发生学 139
华盛顿州奇黑利斯市,1986 139
纽约市,2018 163
8.布朗大学 169
9.1月7日 193
罗得岛州普罗维登斯市,1994 193
10.馅饼皮女孩 213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1994 213
苹果馅饼 216
黑莓馅饼 218
混拌碎肉馅饼 223
第四部分
11.只盛一次,那就不算爱 231
华盛顿州奇黑利斯市,1980 231
12.奥吉 243
纽约与新泽西,1998 243
13.皇后区 257
纽约市杰克逊海茨,2001 257
14.清点幽灵 273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2002 273
15.芝士汉堡季 285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2002—2008 285
尾注 297
版权信息 304
致谢 305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

韩裔美国社会学者获奖非虚构力作,母女版《回归故里》

以食物串联的生命故事,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与相遇

追索精神分裂症与“慰安妇”真相的锋利思考

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禁忌的家族历史,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

编辑推荐:

“我身在历史何处”系列001

韩裔美国社会学者获奖非虚构力作

母女版《回归故里》

1.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

——书写命运巨轮下的普通个体,见证一位女性的荆棘一生。

◆ 她是靠泡菜活下来的战争逃难者,周旋有度的酒吧女招待,

心怀美国梦的第一代移民,从容有致的“社区政治家”,

工作、养育两不误的妈妈,涉足荒野的“黑莓女士”和“蘑菇夫人”……

◆ 她也是自闭家中的幻听囚徒,镇上敏感的“疯子”,

不再与陌生人说话,不再接电话,不再出门,

不再做饭,不再进食,不再活动,不再生活。

◆ 她载沉载浮的一生,

始于殖民统治和战乱,

终于精神分裂症和几近无家可归的状态。

曾经坚韧、明媚的女人,何以衰零至此?

“我”写下这个故事,希望能理解:是什么“杀”死了她。

2.一起吃饭的日子里,我开始走近妈妈伤痕累累的复杂心灵。

◆ 移民家庭中更为复杂的母女关系,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与相遇。

* 她,一位“典型的”东亚母亲:

异国小镇艰难立足,含辛养育子女,将一生的爱与乡愁,尽数灌注在食物中;

战乱中被迫失去的“纯真”和受教育权利,此生未达之理想,延续为对女儿的深情期盼与托举——“用你的头脑工作,而不是用你的身体!”

* “我”,一位小镇亚裔移民二代:

从被霸凌歧视,到求学布朗、哈佛,继而成为社会学学者,成长之路皆是对母亲的艰难回应;

从被代际创伤困扰、被家庭耻辱桎梏,到直面伤痛,书写禁忌,在勇敢质询中,寻回生命的自主性与尊严。

* 两位女性跨越历史伤痛的联结与再生,一对母女在命运交织中的看见与相遇。

◆ 最痛苦的记忆,最温柔的爱,以食物串联的生命故事。

*“世界始于餐桌旁;它是雨中之屋,烈日下的伞;是恐怖阴影中的藏身之处,是悲壮胜利的欢庆之所。”

【奶粉】母亲记忆中“战争的味道。”

【泡菜】“多吃泡菜吧,格蕾丝呀,我们是幸存者。你有能力忍受所有的一切。”

【蘑菇与黑莓】在努力遵循规则,扮演好妻子的角色之外,母亲精神上渴求更多。

* “食物既导向同化、隔离和遗忘,也意味着纪念、联结、快乐和可能性。”

——“烘焙,对我母亲来说,是成为美国人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遗忘的方式。”

——“对我母亲来说,给他人做饭使得她能够超越自己的出身。这是她生存的证明,是她对未来的希望。”

——“看望母亲就像在上烹饪历史课,遇见20世纪50和60年代的韩国。在她人生最后那些年里,我们一起吃过的每一样食物一定都让她回想起自己的青春。”

3.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禁忌的家庭历史,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

——一位社会学者追索精神分裂症和“慰安妇”真相的锋利思考

◆ 打破共谋的沉默。

“困扰人们的并非创伤本身,而是人们对创伤所秉持的沉默。”

◆ 诊断精神分裂症的的成因。

“精神分裂症讲述的是贫穷、暴力和身处失权位置如何将我们逼疯的故事。”

◆ 剖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面临的处境。

【偏见】对“精神分裂症”一词的避讳、彼时的难以确诊、精神健康护理的缺乏。

【刻板印象】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都没有暴力倾向,绝大多数暴力犯罪事件都是没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所犯。

【并发症】为了治疗她的精神分裂症,她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疾病。

【用药】药物正在沦为一种监狱管控的工具。

【种族歧视】作为亚裔女性,她的病症在美国“不典型”。

◆ 写下来,驱散魂萦绕不去的历史幽灵。

* “耻辱本身就是一种用于迫使受压迫者闭嘴的政治工具。”

【慰安妇】

——“我的身体像一个夏天被遗忘的烂南瓜。”

——“她一定是被那些让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多么渺小的信息吞没了——她不再被当作一个人,而是一个物件。这些信息来自她周围的人,来自韩国社会,甚至可能来自她自己的家庭。她逃离韩国,却只发现美国社会也在贬低她的价值。”

* 统治整个家族历史的话语禁忌给养了幽灵,驱除幽灵的最佳方式是“将禁忌搬上舞台”。

【性工作自由】

——“美国女权主义者在争论卖淫是否能成为一种自由选择,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来说,拥有‘不做妓女的权利’更为迫切。”

——“即便是纯粹为了生存才接受的性工作,也是一种反抗权力结构的方式,如若不然,那种权力结构可能会让你去死。但在帝国主义的秩序下进行反抗,与‘出于自愿而当妓女’却并非一码事。”

* “我”想通过书写来改变“慰安妇”的含义,“我”希望它不再是个耻辱的词。那个女人,是位英雄。

获奖记录:

2022年亚太裔美国人文学奖

202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图书短名单

2021年《科克斯》非虚构图书短名单

2021年《时代》、NPR年度最佳图书书单

媒体&名人评论:

《她是幸存者》对一位母亲的精神疾病背后的历史暴力做了亲密记述,过去的幽灵在餐桌旁有了一席之地。格蕾丝·赵记录了种族主义造成的心理伤害,也探索了食物的救赎力量——在其他形式的语言失效时,食物成为她母亲的语言。这本超凡绝伦的书,展示了回忆录这种体裁的创新潜能,也重新想象了学术在真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委会

献给一位出色而难懂的母亲的安魂曲和情书……这也是一个关于食欲、渴望、味道、气味和感觉的故事……而这一切最终也让一个女儿找到了归属。这部坦诚得令人灼痛且心碎的回忆录展现了,在一个移民家庭中,食物既可以导向同化、隔离和遗忘,也可以意味着纪念、联结、快乐和可能性。

——佳雅特丽·戈皮纳思,《不羁的想象:酷儿离散的美学实践》作者

在格蕾丝·赵的《她是幸存者》中,精神遗产、历史、代际创伤,以及在探索母亲的破碎过往中可能发挥联结作用的食物之间有了一种史诗性对话……这既是一部回忆录,也是一次精神改造之旅。

——艾莉·罗伯托姆,《果冻女孩:一部家族史》作者

《她是幸存者》是对所有那些“生存从来不是天注定”的人献上的一份动情致敬,同时也表明,治愈创伤不能总是通过个体的努力,而是需要对过去展开集体反思。

——迪安·博尔谢·林,《第一人称复数》导演

赵动人且坦诚地探索了社会因素是如何跨越广阔的时空,侵入我们的内心世界,让一个人精神分裂的,以此阐明:精神疾病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疾病,更是一种社会性问题。

——伍德尧,《种族忧郁症,种族分裂:论亚裔美国人的社会与心理生活》联合作者

《她是幸存者》是对一位女性的坚韧生存故事的见证:是对母亲、在韩美战争中死去的女性、战争中的“慰安妇”,以及历史上“歇斯底里的女人们”的致敬。赵以认真、质询的眼睛,检视了精神健康领域通行的措施、诊断,以及有色人种女性是如何被忽视、误诊并被错误对待的。

——米歇尔·马龙佐

在书中,格蕾丝·赵袒露了自己与难以捉摸的母亲之间充满痛苦的共生关系。在母亲去世近二十年之后,她在书中将母亲写活,使其留下的遗产活在了书页上;同时,她也追溯了自己的生活,这是一部精妙的纪念之书,也是一部有力的再生之书。

——《书单》

格蕾丝与母亲两人充满自主性、尊严、回忆与爱的生命旅程是平行的……它复杂,但催人向上。

——孙永信,美籍韩裔诗人、编辑,《不堪的荣耀》作者

这部关于对具体之人的爱与回忆的作品,对所有人来说都真实而切近。

——《句号》

内容简介:

我这一生中至少有过三位母亲。

在我的童年,母亲是迷人的派对女主人,是野心勃勃的“黑莓女士”和“蘑菇夫人”。到我的青春期,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成了幻听的囚徒。

逃过战乱,移民至美国,曾经坚韧、明媚的她,何以蜕变至此?我开始探索她精神痛苦的根源,希望能理解是什么力量“杀”死了她。

由此,我的第三位母亲诞生了。我不仅发现了是什么将这个女人打倒的,亦发现了她为之而生的是什么。追索的深处,是一段隐秘的家族往事,以及一代女性的飘零人生。

我收集起关于她和她们的碎片,写下这个关于幸存者的故事。

有些人希望将某些历史删除。但我知道,“生存从来不是天注定”,我必须为那些社会认为不值得为之流泪的人发声。

下载说明

1、她是幸存者是作者[美]格蕾丝·赵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冬惊的评论
    最近读过最震撼的人物传记,真实动人,充满力量,让人想到《大地上我们终将逝去的绚烂》,同样是“战争新娘”,作者的母亲也有着惊人的生命力,靠字典和美国电影自学了英语,把亲人接到韩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融入严重排外的美国小镇,不仅在监狱上夜班,还在白天去森林采摘蓝莓、蘑菇,成为当地最大的野生蓝莓供应商。食物就是她的魔法为了女儿的学业,每年在镇上举办令所有人惊艳的派对…… 父亲虽然爱过母亲,维护她的祖国,但依然是会实施家庭暴力、买春、支持种族主义的白人男性。母亲精神分裂后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进食,作者通过学习烹饪韩国食物让她重新打开心扉,也了解了她从未讲述的过往。
  • 后浪文学的评论
    这是一场直面自身隐痛的深情回望,记录了一个普通个体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也呈现了两代亚裔女性彼此依恋共生、生命缠绕的创痛与相遇。 这也是一份叩问真相与公正的锋利思考,驱散耻辱禁忌给养的历史幽灵,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让君子这个被认为不值得悼念的女人,得以在书中永久“复活”。 她不是耻辱的名词,她是从多重暴力与漫长创伤中努力活下来的幸存者—— “那个女人,对我来说,是位英雄。”
  • 赫恩曼尼的评论
    近期读过的最最迷人的回忆录。一个被丢弃在历史罅隙中的受苦的母亲,一段被误解和偏见撕裂成两半的人生——你会惊异于一个生命在不断涤荡的激流中顽强的抵抗,来自肉体的、精神的、社交的、记忆的抵抗。啊!原来历史是这样塑造一个人的,它使她牢牢抓握每一点生存机会,将她变得顽韧、怀旧、疯癫、隔绝。
  • Fleurs.哼哼的评论
    很巧,同时间看了韩秀的最后一次专访。 我猜,“一代人无法言说的创伤,会变成幽灵留存在下一代的潜意识中。”这样“跨代困扰”的概念在东亚女性身上或许会显露的尤为明显。 哪有那么多人间清醒,只是她们会记得,哪怕一时无法言说,只要记得,但是记得。 世界不死,良心不灭。
  • 荷尔德森的评论
    好看。看完后觉得作者好爱她的妈妈呀!从15岁开始就一直做相关研究、阅读,只是为了理解妈妈身上发生的一切。写作不是线性的,作为读者,有种和作者一起挖掘、拼凑、发现真相的感觉。作者的妈妈很勇敢,作者也很勇敢。以及,饮食非常重要。共感很神奇,读这本书期间,吃了一次海带汤,一次豆腐锅。
  • 麒麟的评论
    没想到题材和内容如此的敏感,令人震撼,关于女性被剥削,移民承受的,不只是个体经历,也是深陷其中的个体与世代、地缘政治暴力与系统性压迫的历史残留。洋公主、外国女孩、瓷娃娃、战争新娘、从第三世界韩国拯救的美丽莲花、美国佬的妓女。。。母亲被不断定义和污名化最终精神分裂,战争消融进她的身体,蛰伏在内心,成为破碎的历史痕迹,这本书可称得上美国韩裔的《裸泳》,非常残酷引人深思,好书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
    在格蕾丝的记忆中,儿时母亲曾是家里的支柱,她以一手精妙的厨艺与时刻体察他人的姿态搭建起她与女儿在异乡的生存空间。那时,这个家的父亲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出海,没有人知道这位母亲如何一步步在不属于自己的社区拉扯起家庭。到了格蕾丝15岁,勇猛精进的母亲却突然被确诊“炫彩精神病”。当她说出昔日曾被跟踪、骚扰、迫害的经历时,周围人都觉得这是“疯话”。直到30多岁的女儿开始为母亲做饭,从更广阔的角度回看母亲的一生时,才逐渐发现那些“疯话”最初完全是出于理性并基于现实。在格蕾丝与“第三位母亲”的相互救赎中,一段被压抑的家族历史徐徐揭开。这段历史不只关于个体的经历,也是深陷其中的个体与世代、地缘政治暴力与系统性压迫的历史残留。在格蕾丝看来,困扰人们的从来不仅是创伤本身,更是人们对创伤所秉持的缄默。
  • AyatiBolati的评论
    想起王鸥行的自传。同样是移民二代写作自己的母亲,母亲同样因战争创伤而精神分裂。也想起严歌苓在《无出路咖啡馆》里写“慈悲的美国官员”收养一个叫韩国弃婴,取名“阳光灿烂”。阳光普照,但不照在[被迫成为的少数族裔]身上。社会学总是想回答时代的大问题,却不关心一个具体的人怎样在社会隐形的暴力下慢慢死去。
  • 赫拉扎德的评论
    这是一本让我一路读来心情复杂,感觉悲伤和温暖交织在一起的书。经历过战争的母亲将不断投喂女儿食物,作为爱的表达方式也让我非常有共鸣,我那位经历过战争的阿尔斯海默症的奶奶也喜欢不停投喂我食物,对她来说,看着我不断将食物塞进嘴里,就是她爱和安全感的来源。一旦我因为减脂或者吃饱了而停下“吃”的这个动作,她就会不断叫着我的小名,重复“吃呀,哪能不吃啦?再吃一点好伐?”。她看到我控制摄入卡路里的努力,也会说“你们这代人真奇,我们都是有一点钱就赶紧拿去买来吃。”食物是创伤、爱、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安全感的源头。我奶奶这辈子目前就没有说过“我爱你”这样的话,但我知道她在心里已经把我爱到撑住,就像是我每次见到她以后,都会撑住的胃一样,不擅长用语言表达爱的民族,好像都会试图使用食物来表达爱。
  • ♬ CaR的评论
    历史有千百种呈现的形式,从历史书、纪录片到家乡的食物、母亲的气味。本书的作者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书写这一切:糅杂着战争、移民、种族歧视、创伤这些重大的命题,又有家庭、食物、丧亲之痛、女性之间的理解与支持这些细腻的元素,在痛苦中回忆,在爱意之中思考——而这一切仿佛只有她才能记录。读的时候会让我想起杨本芬的《秋园》:“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女儿最初是被妈妈塑造的,在更殷切且严苛的爱中成长,又在挣脱这种爱的过程里成为自己,再之后,她们最终成为这世界上最理解妈妈的人,用最同情且尊敬的眼睛,看着她们的妈妈——记录她们的痕迹,就是记录自己。
  • 山止川行的评论
    “母亲的一生由一系列的流离失所所组成,始于殖民统治和战乱,终于精神分裂症和几近无家可归的状态。她没有一天无房可住,却总是辗转于一个个临时住所”。这是一位母亲的一生,从父亲的家,到丈夫的家,最后到子女的家。她不断地争取幸福,不断地逃离,却不断落入生活的围网,陷入重复的暴力。
  • 張小得的评论
    在“第三位母亲”出现后,格蕾丝用食物与母亲更多的交流,给与母亲爱和安抚,吸收着母亲的情绪,也把自己融合其中,这也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部分,不论发生什么,女儿或者母亲,都应该是毫不犹豫站在身旁并肩作战的人。
  • Herring的评论
    4.5/简单动人,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在哀悼母亲,也在理解母亲,在治愈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也在通过讲述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经验唤起更多人对精神分裂/美韩关系/驻韩美军共同经历的理解。其中最动人的,是“食物”作为主线连接起母亲,韩国,过去和现在,食物是一种最基础的身份认同,也是让人与人保持联结的纽带。不管是泡菜,匈牙利菜,黑莓蘑菇,还是韩式鸡汤,其中承载的感情是如此的坚定,那是一种更大的爱,它不仅限于故事中的格蕾丝和母亲,也能让读者想起自己。“幸存者”在这个故事中是多层面的,母亲作为“慰安妇”幸存,甚至可以来到美国展开新的生活;格蕾丝作为家庭暴力的幸存,她有能力去理解和拥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幸存仅仅是活下来的代替,创伤是无法抹去的,但活下来并讲述给更多的人听,这种意义,非同寻常。
  • 四火火火火的评论
    相当深刻与锋利的话题,森林采摘者,来自异国他乡的新人类如何以正确的姿态讲述几代人发生的故事。日渐沉默不愿再开口的母亲,年轻开朗,偶尔崩溃,热爱厨艺的母亲,同一个人却有截然奔向相反的生命轨迹,不得不再相信眼前所见的,她们也无法再去叙述内心那自认羞耻的难以启齿的过去暗影,那是永远也忘不掉的伤痕,但却一再被历史的尘埃掩埋吞噬,甚至想让这消失,但这群体却异然的庞大,她们的后代子女觉醒着。记住远远比沉默更加深刻,而讲述是更上一层楼,我们无法要求很多甚至于只是想让她们的故事不被消失,人离开家乡流亡到新的地方,用食物用生活用身体来扎根,语言是她守护的屏障,也是最直观的接触新世界的通道,母亲在给新来的韩国小孩制作家乡食物,孤身一人扛起猎枪去采摘树莓蘑菇,为贩卖为家庭,她曾如此热切的拥抱世界,即使遍体鳞伤。
  • 毒妇脸少女心。的评论
    近期最佳非虚构作品。一部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的女性个人史,一个以食物串联的生命故事,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与相遇,一次追索精神分裂症与“慰安妇”真相的锋利思考。 格蕾丝的书写轻盈而饱满、灵动且富于质感的笔触始终紧贴母女二人的真实内心,跟踪着人物情绪意念的微妙波动,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在穿插着回忆与现实生活发生的叙述中,她一以贯之的特点是始终聚焦于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关系,这其中亦承载着最伤痛的记忆,最温柔绵长的爱与耳语之言,仿若有一辆沉默的列车在阅读时穿过你我的心脏,直至黑夜来临。
  • 糖罐子的评论
    “任何社会研究,如果没有回到有关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的问题,都不算完成了智识探索的旅程”,这本不但是智识探索,还是情感探索,。
  • 越轨者阿龙的评论
    文本杂糅了一系列的双重结构和隐喻。食物和烹饪,当它象征匮乏时,是触发母亲精神疾病的殖民者的秩序,当它象征喂养,它是疗愈母亲的良药。我觉得我在阅读时分裂为了两个个体,一个在阅读中不断和格蕾丝所讲的她和她母亲的故事共情,回忆起发生在我的家庭里的相似的故事;一个在叙事的中断和新的标题和日期下赞叹作者对材料的组织方式。我在面对家里的争吵和暴力中学会这种人格解离的方式,这让我进入大学里快速习得利用理论来自我防御,抵御家庭的“杂音”。我阅读系统治疗和家庭治疗的理论,但直到最近几年我才开始做家族史的访谈。我觉得格蕾丝做到了我想做但是不知道如何做的事情,在写作里既袒露自我——因为自我所遇到的问题正是智性研究的haunting ghost,同时能在写作中展露导致问题的更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动力学或者权力结构。
  • Cheer.S的评论
    动人而震撼。母亲是战争新娘,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在几乎没有选择的残酷年代,自学英语,认识父亲后来到美国。她身份和境遇的特殊性,使其在故土和新世界都饱受羞辱和不耻。她努力融入排外的小镇社群,白天在森林采集蓝莓和蘑菇,夜晚在管教所上班,挣得能不花父亲钱的薪水。这也是她不断寻找自身位置,一面求存一面抗争的写照。在这里,食物是思乡的寄托,是取得社会联结的方式,是支持女儿在学业上不断进取的魔法,是维系永不磨灭的血液和亲情的象征,是代际间理解和沟通的纽带,甚至在母亲深陷精神分裂病症折磨的后期依旧能唤醒和激发她的温柔与快乐。作者想探索母亲究竟是被什么所“击溃”,用最私人的经历与情感与庞大的历史相连,是很有力也很珍贵的社会研究范本。阅读时我常常陷入一种深深的痛苦和难过,不断放下又不断捡起,非常非常好。
  • yuki的评论
    回头再看“幸存者”这个词,真是与作者妈妈堪称灾难的痛苦人生形成了极鲜明的反讽。战争及其带来的性剥削,从最开始就摧毁掉了妈妈的身心,失去亲人,失去容身之地,失去故土的身份认同——既不在此处,也不在他处,既不是韩国人,也不是美国人,仿佛活在不被人看见的真空中——在此之上构建的一切意义,都会像掬在手里的一汪水,终究徒劳的从指缝中流走。妈妈并非没有求生过,她曾那样热切地努力融入新环境新文化,但始终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接纳。从期待到苦闷再到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换任何人到她那种处境都很难不被击垮。后半段从女儿的视角来看妈妈的精神分裂真的太痛苦了,转瞬即逝的一起吃饭的温馨时光;;
  • 木卫二的评论
    把韩裔母亲作为方法。洋公主的半岛经历,端看要从哪个角度窥量:如从顺序时间来说,个人也许会觉得为生存奋斗,救济并养活了家人,抓住逃脱机会等——正如美韩同盟所极力推销的,鲜活女体,全部作为了国与国的润滑剂。若从逆向角度看,思觉失调(精神分裂)的反馈,正是一个人被密不透风的铁罩子困住,形同困陷于黑屋子的母亲——身体里的战争从未结束。这种方法之危险,是一旦脱离了当事人的自述,本来就各有各的诠释,难以下判断。女儿与儿子眼中的母亲,吸引了父亲的妻子,镇民接纳的女士,她们都是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