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群众之心
第二章 非理性的魅惑
第三章 虚构的转变
第四章 孤独的问题
第五章 声音的洪流
尾声:“我们之外,再没有别人”
参考文献
谢 辞
内容简介
· 首部关于现代中国群众书写的深度研究,勾勒“群众”话语的脉络,探索现代知识分子与“群众”的相遇和融合
· 巫鸿、杜赞奇、黄子平、孙江、毛尖盛赞推荐!
————————
此书在我的阅读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因为它第一次使我认识到为什么现代是“群众”的时代,“群众”就是现代性。肖铁通过对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理论翻译和视觉文化的分析,清楚显示出“群众”的崛起是中国从传统王朝到民族国家转变中最激动人心的核心叙事之一,不但成为文学家和艺术家不断建构的对象,也通过这种建构获得了超越个人的主体含义,并以其内在的不稳定性造成浮动的张力。 这些讨论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以及思考当下社会和文艺创作都有鲜活的意义。
——巫鸿(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趋于聚集,但历史上社会精英大多质疑这种群体。肖铁相当敏锐地指出,在中国的“现代”时刻,权威知识分子试图将人群转变为“群众”——一个自然、顺从地为实现国家进步目标而努力的群体。
群众活动的不稳定现实必然会躲避这类书写的限制,肖铁扎实的研究展示了心理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分子对归属于群众的矛盾心理。即使是当他们义正词严地构建群众“真实声音”的时候,知识分子们的忐忑不安、进退维谷也常常溢于言表。这本书恰逢其时:在世界各地,民粹民族主义的时代再次来临。我们有必要读一读这本关于现代群众起源的杰作。
——杜赞奇(杜克大学东亚研究教授)
“你不问我,我是知道的;你若问我,当我试图回答时,就不知道了。”奥古斯丁这一关于何谓时间的句式无疑可以套用在对何谓群众的诘问上。在众多现代性概念中,似乎还没有哪个概念比群众更难界定的:看似复数实为集合单数,貌似具体实则抽象,既是沉默的被写体亦为能动的暴力装置。作者通过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心理学文本,以美妙的笔触揭示了群众所内涵的现代性悖论。从概念史研究的角度看,本书充满张力的叙述还引申出相反相成的何谓个人的概念,读罢令人掩卷沉思。
——孙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院教授)
————————
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像载体。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论和人类科学史,凸显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政治诉求之间的纠葛。
现代中国群众话语激发主体性,鼓舞行动,既促进也限制了关于团结的表达,因此同时扩展并约束了大众政治兴起时期政治的地平线。作为第一本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群众美学与政治的深度研究,本书审视革命时期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并放眼于后革命时期集体生命的重新思考。
下载说明
1、群众是作者肖铁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鸿渐的评论文笔尚佳,内容既不精确,也缺乏足够深度。 讨论文本与文学史的部分,缺乏新见,我疑心是对夏济安的模仿,然而若我没看漏的话,在具体讨论时,作者几乎完全回避了夏对蒋光慈、胡也频、丁玲、杨沫等作家的批评,这实在有些奇怪。 讨论思想的部分,一直在用某种望文生义的文本解读来搅混实际的思考。(朱谦之部分尤其明显) 有心的读者不难看出本书的虚张声势:虽然引用了卢卡奇、本雅明、阿尔都塞和阿甘本,作者本人对阶级辩证法的无知仍然暴露出来。 作者不理解阶级辩证法在社会这个绝对中同时既设定阶级意识的能动性,又承认经济的被认识的现实,进而让这个对立显现出来的意义;作者把这个对立庸俗化为理性和情感的对立,还甩锅给本雅明(p119)。 可见作者并不真正理解“来临中的共同体”和“阶级意识”这些学说的意思,当然更不理解黑格尔。
-
Accélération的评论选题好,文笔佳,但是这本书撑不起这个选题,哪怕作者只是以“知识分子”为题,也有太多太多人物和论争没有被纳入这个topic当中(仅仅讨论一下心理学和文学是足够的吗?难道不是社会学在其中影响力特别巨大吗) 以及作者几乎没有阅读中文学界的成果...并不令人满意
-
晩圆的评论关注的是作为肉体性感知(人与人肉身的聚集)意义上的“群众”,某种意义上全书各章处理的理论和个案都是知识分子对群众的赞美、融入集体的渴望与自我消逝的恐惧和悖论的复沓。
-
Turnsole的评论看了两章,张九如、朱谦之和塔尔德的对话。30年代出了一套演说丛书。(后面的文学文本不都是老生常谈么)
-
印斯茅斯渔夫的评论有着思想史野心的文学研究,最精彩的是第二章和第三章。虽然似乎很容易被人诟病缺乏某种思想的强度,但就将“群众”问题化而言,作者依然有着许多独特且令人信服的观点和阐释。最后一章提及的小游戏是亮点。不过将论述的终点放置在共和国的起点并不意味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群众”的想象吹响了终场哨音,在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时期”,或许“群众”才真正得以落实为一种社会行动和制度建设,而这一进程内在的复杂层次更值得关注。
-
ly的读享生活的评论这是一部高屋建瓴的学术著作,材料主要取自20世纪早期中国现代文学,旁涉西方心理学、哲学、文艺批评等诸多理论,而肖铁运用这些材料的方式,不仅是整理综合,更像拿着一把解剖刀,深挖细掘围绕“群众”发散的20世纪中国思想史。
-
易嘉的评论选题加一星
-
游乎游乎的评论从鲁迅笔下冷漠的看客,到后来左翼作家笔下的“革命之涛”,现代文学中的”群众“形象总是既熟悉又陌生。本书颇具巧思地将心理、政治、文学各领域知识分子置于同一舞台之上,呈现了不通话语之间的关联和呼应,也映照出革命时代中国思想的演进。精彩纷呈,也颇具启发性。
-
麒麟的评论,如今我们网络时代,每天的热点新闻,大V网红的言论,观点,意见,层出不穷,我们作为网民也好,作为网红也好,从过去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肉体拥挤的群众,变成现在这样一个话语权拥挤的网络世界中,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合力?如何看待一个个的思潮与争论?又该如何看待我们自身的这个体呢?时代在进步,在变革,有些内在东西也许没变,这本肖铁的《群众》对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群体、个体,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非常值得一读。
-
五月阿隆的评论对群众在近代历史中非常优秀的概念史梳理。当所有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都希望去代表群众时,群众就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界的象征。卢梭让公民的概念代替了上帝的位置,那么在这里群众也成了近代史所有政治意识的“上帝”。只不过这个上帝只能是君临而不统治的存在,只能成为一个朝堂的样板。当肖铁在第五章写到如同斯皮瓦克的问题:“庶民可以发声吗”,实际上是把主旨推向了高潮。如果没有一个个体意识的出现,那么群众只能是袋子里的土豆而被各种知识分子所决定,这是近代史屡出波折的核心原因。尾声和导论的最后一页形成了一种悠远的互文,“被定义的群众之外,皆是敌人”。新的历史即将展开。
-
像玉的石头的评论挺模式化的,该有的都有,框架清晰,语言标准,多精彩多好看倒也谈不上,不过可以为下一轮课堂内容提供一些新的材料。革命的情感研究算是鄙学科近年来的热点了,没有特别认真地读过相关文献,所以也不太好判断这一本的位置。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在《群众: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一书中,作者肖铁聚焦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小说、哲学、诗歌与心理学文本,梳理该段历史期间“群众”是如何被发现的。该书关注的不是群众的社会构成,也不是群众运动的动员机制,而是彼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言说“群众”,如何为“群众”赋形。透过相关叙事话语的变迁,关于“群众”的描写背后,反映的实则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以科学、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名义,言说各自的激情与焦虑。这种既期望融入集体,又希冀保存自我感知和反思能力的割裂,一直是知识分子与群众、个人与集体关系中极富张力的主线之一。而该书也在历史的纵深中揭示了这对关系的另一种可能性,即每个人如何通过自我批判来改造群众,这曾经是20世纪群众政治的一大核心问题。
-
这个不错没踩雷的评论极好的选题,而且避开了人文学者常见的故作深沉。
-
黄老童的评论朱谦之很有水平
-
海风的评论终于看了。第五章还是有启发的。最后真让人胆寒。为“我们之外,没有别人”欢呼的人很快就发现自己被驱出“我们”之外,成了“别人”甚至“非人”。(想到现在又提到“自觉把国家的大事喜事当成自己的事”,这个自己是我们还是别人?)
-
朱颐钊的评论「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不是理性的利益权衡,而是潜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非理性力量。」
-
柳河的评论前两章以心理学为主要视角聚焦群众心理的发明与知识分子书写,后三章转向文学书写中的“大众”问题,主要围绕“大众”进入文学家的视野、文学作品如何处理“大众”展开;以“虚构的转变”衔接从整体架构说比较勉强,从对群众问题的探讨仅落到文学层面说视野有限;后两章分别是由当时文学家和大众的关系延展出来的“孤独”问题和“声音”问题,行文上束于自我和大众关系的二元框架,思考上受反思大众、意识形态的理解方式影响,较难贴近问题本身,判断陈旧且有时流于偏狭,艾青部分可看。总体看有文不对题之嫌。优点在于起手的视野,前两章更有价值,因切入视角好而发掘不少有意思的材料,有助于看这个时段群众问题,尽管分析和判断有时不够,但打开了思考。方式上始终将“群众”作为抽空的概念/话语来考量的,陷在文字、话语中,援引理论也常限于此。
-
扒皮周的评论学术合集
-
攸川的评论写法很北美,比较讨巧。知识分子怎么想象群众,这个问题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权力如何“驾驭”群众?更像文化史的写法,而不是文化研究。请参看雷蒙·威廉斯对群众的讨论!
-
青骑士的评论题材、分析都挺不错,但标题实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