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娜拉”在中国

“娜拉”在中国

作者:许慧琦

分类:文化

ISBN:9787542685247

出版时间:2024-7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标签:  

章节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召唤娜拉 :国族自强大叙事下的新女性论述
第一节 清末民初新女性意识的萌芽
第二节 引进中国前的娜拉
第二章 自救娜拉 :启蒙觉醒大叙事下的新女性
第一节 “娜拉”初到中国
第二节 “做一个人”的自我觉醒
第三章 抗婚娜拉 :自由婚恋大叙事下的新女性
第一节 现代婚姻三部曲
第二节 女性“抗婚出走”的真实与再现
第四章 志业娜拉 :平权解放大叙事下的新女性
第一节 从学校到职场 :职业娜拉的社会表现与争议
第二节 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告别“五四”的娜拉新论述
结论
注释
参考书目

内容简介

娜拉,易卜生笔下《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她本是一名家庭主妇,为救丈夫不惜伪造文书,却只换来丈夫的辱骂。她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玩偶,最终毅然决然离开家庭。

20世纪初,《玩偶之家》传入中国,娜拉以其反抗与自立精神鼓舞了许多中国女性走出传统、寻求独立。然而,她也被各种男性本位的大叙事利用,来塑造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新女性形象。

为了深入思考这种现象,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娜拉”在近代中国传播与演变的历史,剖析中国女性解放思想与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末民初,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国族自强大叙事,虽然致力于让女性冲出礼教传统,却优先强调她们强国保种、贡献社会的责任。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启蒙觉醒大叙事,呼吁女性过独立生活,却忽视她们特有的经验与视角。20世纪20—30年代,以发扬西方恋爱观为主的自由婚恋大叙事,鼓励女性反抗包办婚姻,却未能提供解放她们的社会条件。北伐后到抗战前,由国共两党主导的妇女运动将女性解放融入国家大业,以解放平权大叙事号召女性投身革命、奉献自我。

一百年来,中国女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但话语权始终没有掌握在她们手中。她们仍要压抑个性化的性别诉求,走一条男性引导的路,同时还要面对男性及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对待。这正是中国女性所面临并依然有待解决的困境。

◎ 作品看点 / 编辑推荐

★ 系统梳理娜拉在中国的演变,剖析中国娜拉从理想化到被曲解的复杂历程

20世纪初,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形象传入中国,激励了无数中国女性追求自由独立,但其形象也历经多重诠释与误读,从启蒙象征逐渐变成特定利益诉求的载体,同时又被简化为“走出家庭”“自由恋爱”等符号,暴露出女性解放在本土实践中仍然不断遭遇困境与挑战。

★ 聚焦20世纪前30年中国社会的四重变革,回溯新女性觉醒的关键时刻

本书勾画了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觉醒与社会演进相交织的画卷,从民族自强的呼喊到“五四”启蒙,从自由恋爱观念的涌动到平权解放浪潮,展现了女性主义与国家、文化、个体自由之间的复杂互动。娜拉不仅是社会变迁的镜像,也是女性解放思想与不同时代的叙事相互碰撞融合的缩影。

★ 从教育、职场、婚姻等诸多生活层面,揭示中国近代女性争取权利的奋斗与抗争

维新运动、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和解放运动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与运动,使许多女性产生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勇敢地走出家庭、接受教育、自由恋爱,甚至投入社会改造与建设的行列。中国近代女性逐渐参与到学校、职场、社会或政党的各种公共活动中去,在不断的抗争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和自主的空间。

★ 审视新女性被牺牲和污名化背后的历史根源,批判性分析女性话语权缺失的现状

自“五四”以降,男性既有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优势始终没有被质疑;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社会支持,大多数女性在出走后走投无路;女性依然被要求做“贤妻良母”,或为家国大业奉献自身。新女性被利用或被污蔑的历史现实,使得她们至今也未能消除表达与维权的被动状态。

★ 形形色色的女性在动荡不安、困难重重的时代中,顽强地守护着独立人格

本书运用大量文献材料,勾勒出大时代浪潮下许多真实女性不屈与抗争的故事。有志于学,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秋瑾;身为贫苦女子却坚持自力更生,终于事业有成的董竹君;被父母代定婚约却未认命,逃走后历经沧桑终成作家的白薇……一个个坚强而勇敢的真实女性,构成中国女性解放事业的底色。

下载说明

1、“娜拉”在中国是作者许慧琦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Xiao的储藏间的评论
    “男性本位观的女权思想鼓励女人做男人从事的事,到男人主宰的社会场域活动,却不会相应鼓励男人做女人做的事,或发展良好的女性化气质。一言以蔽之,男性本位观抱持’男人是人,女人(至多)是类男人‘的心态。” “中国的未婚娜拉走出父家门之后,才可能进入易卜生的娜拉所处的起始位置,即婚姻家庭。走出婚姻家庭与离开生身家庭,其意义与后果差异皆大,却在“五四”一代人过分天真地对娜拉出走所进行的概念转换中,给轻易抹杀。” “近代中国的新女性形象,不过是男性企图解决自身或社会问题的理想人格投射。”
  • 我要猫猫的评论
    读完想到了杨笠在某次脱口秀说的,当她躺在手术室里接受一位男医生的治疗时,她想的是我们都是人。希望无论女性或是男性,都可以拥有大地的气质,开放、细腻、温暖
  • 勉之的评论
    再读依然很感动。与03年版相比,章节结构与内容都有不小的改动,整体篇幅更精简,材料引用更节制,叙述与观点也更严谨。不过章节的改动导致部分文本内容无处安放略显尴尬,另外原版中一些我很喜欢的语段被删减了。结论的最后增加了对“家庭中两性性别分工及其衍生的社会身份”的(美好)展望,不想说丧气话但这类事总之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 芽菜咸烧白的评论
    二十年前出版的一部近代女性史和社会文化史作品,借“娜拉”来讲本土女性的故事,讲女性自己的觉醒,讲一百年前女性面临的家庭、求学、职业处境,讲男性如何根据不同的“时代需求”来要求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细节特别多!
  • Neko的评论
    无论何时,女性解放都不能以消融性别意识为代价,应该在以女性自己为主要关怀点的前提下,来争取做女人、做主人的自主权。 娜拉出走引发了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讨论,成为反思男性本位体制的契机。然而,解决中国妇女问题不仅需要改变法律和政策,还需要深层次的文化变革和社会意识的觉醒。当人们只关心娜拉出走行为的时候,其实更应该省思、呼吁男性回归家庭,与女性共同承担同样的家庭工作,比如养育小孩和家务劳动等等,改变性别分工的成见——而这正是娜拉出走可以改变整个世界的意义所在。
  • 尤里卡的评论
    本书多年后在大陆出版,它对二十世纪上半叶女性形象的研究,在当下反而显露出了崭新的价值,那就是真正的女性,应该是不被父权制塑造,也不被社会法则所规训,而是真正地成为她自己。
  • Francis_404的评论
    对于想要做近代女性史研究的启发极大,许老师文笔优美,对史料梳爬完整且并不会使人阅读疲劳。有关“娜拉”,我们始终得到的仍然是男性视角史,而如何在大叙事下重新回溯概念的流传,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赞的思路。作为2003年的出版物,在当下大陆文化环境出版,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希望有更多近代女性史研究作品以“畅销读物”的方式不断引入,方便入门研究者的阅读,同时也方便大陆读者以更为开阔、多元的视角认知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 幸存者的评论
    被国族大我影响的个人主义,被男性本位支配的女性主义,被各种主义挪用、优先次序降级、和去女性化的妇女解放。第四章志业娜拉触及到了娜拉出走后的核心,环境如何使女性发展受阻,摩登女郎承受代价进退两难,紧接着被礼教复古反扑成为稳定的牺牲品,自由空间逐渐缩小,最后性别议题逐渐被阶级议题取代,直到1937年戛然而止,很熟悉的发展轨迹。还蛮意外的,娜拉在中国的讨论,因为一场运动兴起,因为一场运动受挫,因为一场革命搁置。直到半个世纪后,又是一样的发展变化,接着又搁置半个世纪,直到现在。起起伏伏又一百年。
  • 雾中风景的评论
    哎,近期坐得最久的冷板凳……细致(太过细致了其实)地啃完了这本书…鞭辟入里的女权论述+卷帙浩繁的文献材料,佩服佩服!若不是这般扎实的功底和耐力,也就出不来这本历经二十余年,还能让人觉得丝毫不过时的专著。本书旨在研究1900年~1930年代,随着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的引入,国人对娜拉这个形象的迁移和挪用,如何引领了当时社会的女权主义论述,从而影响了当时女子的选择与处境。本书发现:在这三四十年间,娜拉离家出走之意象经历了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塑造和流变。在清末民初,及日军侵华和国共内战这两大救亡图存的时期,娜拉被用来动员女性步入社会、谋求职业、为国献身;而在新文化运动至抗战前夕,娜拉更多地被用于动员女性追求个人解放和婚姻自由。但不论哪种情况,其实质都是男性本位、去性化的,呼吁女性像男人一样做人。
  • 陆钓雪de飘飘的评论
    娜拉带给许慧琦的省思,是唯有训练男性培养出女性的性别特质,否则社会永远是男性占优势。女人能生育,但不应因此而认定只有女人能养孩子。改变既有性别分工之所以重要,在于必须解开社会以生理功能来决定女性身份的定见。若女性能推动法律,制定女人生完小孩后,由男人回家开始照养小孩几年,或能逐渐松动目前仍僵化的性别角色与性别气质认同。男人在养育小孩或从事家务劳动之际,或能培养如温柔、慈爱、慷慨等向来被归类为母性的良好特质。也唯有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解构两极化的性别气质,让男女都适(个人)性发展社会角色,才能解开男人经常失去男子气概的焦虑与恐惧。因为,正是这些焦虑与恐惧,驱使许多中国男性,以打压与污名化女性,来巩固自身的性别与社会文化优势。奇事中的奇事是否会出现在真实人生,也唯有待两性互信互谅以共同成就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
    《“娜拉”在中国》一书首次系统梳理了“娜拉”这一形象在近代中国传播与演变的历史。“娜拉”原是易卜生笔下《玩偶之家》的主人公。20世纪初,在该剧传入中国时,以胡适、鲁迅等新文化男性知识分子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了相当本土化的改造,相关话语权始终没有掌握在女性手中。从原版娜拉走出“夫家”到中国娜拉走出“父家”,这一转变无形中延续着以男人为人类原型、以男性特质为优越性别气质的既有男性本位价值观,更谈不上结合女性的实际处境提出真正保护女性权益的纲领方案。相比于男性叙事而言,这种深层次的男性本位叙事长期隐秘宰制着社会意识。该书最终提出,近代中国新女性的最大难题,其实恰恰在于走着一条男性提供与指导的路,同时还须面对男性本位的舆论种种不公平的苛责。这在娜拉形象的历史衍变中,尤为突出。
  • Nelly.L的评论
    读书时做“摩登女郎”研究就应该读这本书的。百年后的中国女性所面临的问题恐怕与百年前为成为“娜拉”而努力的中国女性也并无不同。
  • 大甜甜~~的评论
    一个下午就能读完。易普生的《娜拉》写的是已婚妇女的出走,但是在中国,它激发起来的全是未婚妇女的出走。这个精巧的差异确实之前从未想过。这在一定程度可以作证作者的观点,娜拉激发的是一个普遍的,关于人格独立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女性独立的问题。白薇,庐隐,董竹君等等,她们面临的确实不是一个特别友好的时代,但是她们留给历史的形象都是和这个不友好的时代碰撞出来的。最后这部分,谈左翼概念下的女性崛起,确实是一个更值得深入去谈的问题,但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足够包容的话语空间。
  • 打哈欠的叮叮的评论
    以前我只以为《玩偶之家》(也叫《娜拉》)是易卜生的一部略关于女性的戏剧作品,以前的我也总觉得民国时期在历史长河里就像不起眼的一瞥,甚至我以为中国是改革开放才慢慢有了女性主义。这本书让我以娜拉为点,慢慢由点到面,由面到网,让我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萌芽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男性本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读这本书,让我有了更多的女性力量,也知道了目前仍然任重而道远,各位姐妹,我们一起加油!
  • 深夜小狗的评论
    今日來看100年前五四時始的《“娜拉”在中國》,頗有以史為鑒的意趣。不堪傳統家庭中父權和夫權出走的女子,走上社會遭受就業歧視只能當做“花瓶”,在夾縫中被消費主義俘獲慘遭污名甚至要為國貨滯銷承擔責任的“摩登女郎”(而摩登、失業男子無人提),在經濟下行保守主義回潮時號召婦女回歸家庭的反挫,學校和文化方面重現念經頌典的復古風潮,無一不能從最近的生活中找到實例。我國的女權運動是男人發起的,這一事實對我而言並非新知,但在書中能夠繼續拓展知識版圖,了解娜拉故事背後既有觸目驚心的婦女自殺率,也有董竹君、沈茲九、張幼儀這樣成就一番事業的離婚女性,斷不是魯迅“要麼墮落,要麼回來”能概括得了的。這本書在2003年版基礎上又做了不少修订,非常值得入手。
  • 威尼斯男人的评论
    本书从近代中国男性本位大叙事的多元视角。考察“娜拉”被诠释与实践的演进过程,不仅可揭示民国时频繁宣扬娜拉精神的宏观动机,解释“娜拉”形象下,允许民国女性追求自我,做回自己的限度。从“娜拉”进入中国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影响,讲述了“娜拉”对于清末民初这个中国大变革时代,直到当代,对知识青年,尤其是对知识女性的重大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流变过程。
  • 标本师库特的评论
    希望更多人读到这本书。作者提到的58岁旅游博主苏敏阿姨(如今应该已经60岁了),至今仍深陷于与丈夫的离婚官司是非之中。苏阿姨忍让了一辈子,操劳了一辈子,直到自己知命之年、直到女儿长大之后才终于找到了能够让自己解脱的方式。解脱固然是好事,但与这种“解脱”相伴的是蜕皮重生般的不可言说的痛苦。与书中出现的众多“出走”之后得不到理解与支持的女性相比,身处2024年的苏阿姨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如今的女性若是不满意自己的婚姻、想要离婚,甚至比一百年前还难。读这种书总会让人感觉有些惆怅,惆怅于这么多年过去,困境依旧是困境。有进步,但不多,不过总归也总比原地踏步强。
  • 阿阿阿阿阿潘的评论
    批判力度很到位 读的很爽但又因切肤之痛而很痛苦
  • 临水的评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地位并未提高,开放给女性的职业被有决策权人以肤浅的喜好而决定,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是成为装点的“花瓶”,没有大展拳脚发挥真正正面的作用,反而充满了揶揄嘲讽和玩弄。   
  • 堆沙者的评论
    关于摩登女郎的部分印象特别深刻,和平时期,摩登女郎不是被指责穿着暴露就是被视为男性的猎物;抗战时期,人们又纷纷把罪过推到了所谓的摩登女郎身上,指责她们奢靡享乐足以亡国。这一幕幕熟悉得像现在,却又在历史上不断重演。社会的一切不幸都要有人承担,而这一切不幸中的许多不幸却又为女性所承担。这些事情曾真实发生在我们所身处的文化环境之中,不得不让人更觉得刺耳,刺目,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