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黄埔军校的创建
第一章 背景、酝酿与准备
第一节 军校创立的背景
第二节 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联
第三节 国民党改组“试验”与军校创设案的议决
第二章 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建
第一节 国民党一大与军校筹委会的成立
第二节 黄埔军校的筹建
第三节 蒋介石辞职事件
第四节 开学典礼
第三章 组织与人事
第一节 组织机构
第二节 前三期教职员
第三节 师资来源
第四节 教官团队的特点
第四章 黄埔军校学生
第一节 前三期学生
第二节 生源、学历、阅历与社会关系
第三节 “到黄埔去”
第五章 共产党员与党的组织
第一节 教职员中的共产党员
第二节 前三期学生中的共产党员
第三节 党的组织
第四节 作用与影响
第六章 黄埔军校的教育
第一节 学科与术科
第二节 黄埔军校军事教育的特点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第七章 治校、治军举措
第一节 “精神训话”
第二节 “连坐法”的颁布
第三节 效法曾、胡、左
第四节 “以俄为师”
第二部分 黄埔建军
第八章 以黄埔官生为骨干建军
第一节 黄埔军校校属部队的产生
第二节 党代表、政治部和党部
第三节 军队政治工作
第四节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建立
第九章 黄埔军校与广东战争
第一节 平定商团之乱
第二节 首次东征
第三节 回师广州
第四节 第二次东征
第五节 黄埔势力之崛起
第十章 孙中山、廖仲恺之死对国民党和黄埔军校的影响
第一节 孙中山逝世与国民党的分化
第二节 廖仲恺被戕
第三节 “廖案”后的汪蒋秉政
第四节 孙、廖之死对黄埔军校的影响
第十一章 黄埔两“会”之争
第一节 左、右两翼的分化
第二节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第三节 孙文主义学会
第四节 风波迭起,“调”而不和
第三部分 黄埔军校的改组
第十二章 陆军军官学校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第一节 国民党二大与军校改组
第二节 第四期教官与学生
第三节 “政治科”之创设
第四节 军事教学与训练
第十三章 军校政治环境的变化
第一节 蒋介石政治态度之变
第二节 黄埔两“会”态势之变
第三节 汪、蒋关系之变
第十四章 中山舰事件
第一节 二二六:蒋介石的试剑之举
第二节 三二○:重拳打在影子上
第三节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使团的退让
第四节 蒋介石的将错就错
第十五章 蒋介石逼汪去职
第一节 虎门之谋:对汪上纲定性
第二节 四一六会议:排汪出局
第三节 鲍罗廷、蒋介石之“君子协定”
第四节 整理党务案
第四部分 黄埔军校与北伐战争
第十六章 北伐风云
第一节 北伐战争缘起
第二节 北伐军中的黄埔教官和学生
第三节 北伐进程之“军”“党”关系
第十七章 北伐“迎汪”运动
第一节 汪的复职试探及反响
第二节 广州联席会议与“迎汪”复职
第三节 迁都之争与“迎汪”抑蒋
第四节 “党权”与“军权”再较量
第十八章 黄埔军校在北伐期间的扩展
第一节 中共黄埔党团的活动
第二节 第五、六期教官与学生
第三节 教学与教研活动
第四节 武汉军校的开办
第五部分 黄埔军校在广州的终结
第十九章 国共合作破裂与黄埔军校的质变
第一节 风云骤变的1927年春天
第二节 黄埔军校“清党”——血雨腥风的日子
第三节 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的终结
第二十章 黄埔军校后话
第一节 黄埔军校的变迁
第二节 黄埔军人的走向
第三节 缀语
史事简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黄埔军校史研究集大成之作
一座不足9平方公里的小岛,影响了一个时代
编辑推荐:
1.凝聚权威学者数十年心血,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埔军校史
2.大量珍贵一手史料,丰富的历史细节,深度还原历史现场的复杂性
3.论证严密而新见迭出,对廖仲恺被刺案、中山舰事件、布勃诺夫使团访华等 事件均有独到见解
***
深度剖析黄埔军校“党权”“军权”“政权”之争
以一校之史而窥中国革命历史走向、国共两党何以走向不同命运
内容阐释:
1.“六一六兵变”为何促成了黄埔军校的诞生?
2.历史为何选中了不足9平方公里的长洲岛?
3.数学仅考5分,胡宗南为何能入读黄埔?“黄埔学生人均小学毕业”是否属实?
4.名将辈出,黄埔军校课程设置、教学方针方法有何特色?
5.淡水大捷、棉湖大捷、惠州攻城之役如何塑造、淬炼与显扬了黄埔精神?
6.孙中山之死与廖仲恺被刺对黄埔军校的演变有何影响?
7.“迎汪”事件为何是“军权”“党权”“政权”之争?“迎汪抑蒋”如何演变成“汪蒋合流”?
8.苏联在黄埔军校的创办和逆向演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9.“中山舰事件”为何是蒋介石走向最终失败的根子?
专家推荐:
全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史料丰赡,观点明确,笔酣墨饱,洵为黄埔军校历史研究之集大成者,堪称这一专题最为厚重之作。——李吉奎
本书是中共党史研究权威学者曾庆榴先生的力作。作者充分利用中方(包括港台)、俄方大量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等史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的创建、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其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中国大革命运动的产物,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本书以校史为中心,而不囿于校史,全面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波澜起伏、波诡云谲的历史画卷。
下载说明
1、黄埔军校史是作者曾庆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danyboy的评论官修史书,意犹未尽。每看到熟悉人名,不免怅然,“噢,原来此时你在这里”;“哎,你还能活三年”……诸如此类
-
五月阿隆的评论不错的黄埔军校历史梳理,平铺直叙,重梳理而非观点,对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廖仲恺之死等重大事件的处理比较中规中矩,没有用史料以外的内容进行细节的钩沉,也跟本书的严谨谨慎有关。 理想的世界只是回忆,真正的生活终究无法容忍纯净。杨立仁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有一句话足以概括这段历史:世上事, 了犹未了, 终以不了了之。
-
广东人民出版社的评论千呼万唤千辛万苦~~终于来咯!!
-
愚公∞的评论曾庆榴,1945年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兼任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等职务。本书是曾庆榴撰写的一部关于黄埔军校的历史著作,内容主要包括了黄埔军校的由来,黄埔军校的培养,黄埔军校的教官与学员,以及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的建设,蒋介石是如何掌控黄埔军校和军队,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国共斗争。全书内容虽然全面,但是大体上围绕着黄埔军校与民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展开,从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组织北伐,到国共关于军队的革命方向,以及蒋介石是如何通过政治斗争,排挤汪精卫和共产党干部。优点自然是全面叙述了黄埔军校从创办到国民党清党之间的历史过程,无论从资料收集到政治斗争的分析,都相当的全面。但是,全书大量引用蒋介石的论断,让整部书感觉是校长的侧记。
-
非虛構的评论1、當年讀研究生那會兒,師父帶著一幫人拍了紀錄片《黃埔軍校》,事後多年總聽他們嘮起埋藏於卷宗之內,鮮為人知的故事。今日讀此書,猶見之,大喜。2、一百年前,一次革命點燃了他們的救國之夢。一所學校,在腥風血雨中奇跡般誕生。鐵血戰場,鑄就了黃埔軍人的錚錚鐵骨!青春揮酒,寫就了黃埔將士的不朽篇章!
-
审视与反思的评论献礼之作,又受限于环境,有些地方也只能点到为止。作者在收集史料方面无疑是很用心,所及的方面也很广,对于蒋也有不少正面评价,无疑是很难得的。只是结尾对于蒋和黄埔军校的命运的思考似有进一步分析深入的空间。
-
荣天才的评论本书序言中李吉奎教授说“读到本书校订稿,感到次书政治导向正确,实事准确,在写作上,用笔错落有序,剪裁得体,收放自如,叙述、论事新意迭出”。我觉得这个评价是合适的,但是史料选择和阐述总觉还可以更全面一些,认知世界的第一步是搞清楚问题的历史和趋势,故补充几点作为参考: 1. 孙中山的选择是无奈的,是处于革命低潮时无奈之举,也是他当时的最佳选择。革命一辈子,没有自己的队伍,靠军阀打军阀是不可能成功的,除非有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 2. 孙中山明确反对共产主义之于中国,详见《孙文越飞宣言》第一条:“孙逸仙博士认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无使此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至于书中说的孙中山怎么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等等,均应该从这个视角探查,不过是为了拿援助的现实性妥协而已。
-
游啊游的游的评论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是本书写作的一大特点。全书按照时间顺序,从黄埔军校的创建开始写起,再写黄埔建军、黄埔改组、北伐战争,最终写黄埔军校的终结和黄埔军人的走向。其中贯穿着国民党从“容共”到“联共”再到“反共”的线索,梳理黄埔军校创建、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揭示黄埔军校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
-
三明治里的鱼的评论作者旁征博引,史料详实,对事件的剖析深入浅出。这本史书在行文构思上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由点到线由线如面地阐述了黄埔军校短暂的一生,是研究黄埔军校史的一部佳作。
-
西门大官人的评论近年难得的近代史佳作,对研究中共党史、国民党史和民国史都大有裨益。国共合作发端于斯,在时代洪流下又分道扬镳,数十年内战可谓黄埔派系大战,最后都成了土。 ps,蒋败退台湾后还再度亲临这个他发迹的地方,大概风雨中并不宁静。
-
方塘的评论我觉得黄埔群星有点轴心时代的意思,主要是黄埔大革命期间办学招收的学生大致与此前任何军队的兵员和军校的学员都有一个根本不同。清末在教育上由科举向学堂转型,废科举兴学堂,癸卯学制落地,黄埔立校时招收的学生,恰恰是接受新式学堂教育的最初的一批学生,较之科举时代的知识结构,学堂培养的新学生进入黄埔,可谓“天下英雄分一半,八方风雨会广州。”
-
歇的评论按图索骥增添了不少材料
-
G.W.F.Hegel的评论黄埔军校和近代中国的其他军事院校最大的区别,并不是它的教育水平更高,而是它将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了“黄埔精神”这个思想基石。当“黄埔精神”与民主革命道路相结合时,才能在短短几年内,创造“以校建军,校军一体,以军强校”的奇迹。路线规划、精神动力、专业能力,三者相辅相成又不可或缺。改写中国历史的,不仅是这所学校本身,更是它背后的思想和精神能量。
-
X316的评论讲了黄埔军校从最初的艰难创立,到后来发展成极有影响力的军校,中间穿插北伐和大革命、汪蒋从同流到斗争的历史。其间苏联对黄埔军校及整个中国政治走向的影响,乃至最后蒋发动“清党”,杀害一大批人。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重要结果,毛、周、叶剑英等人都曾是教官、职员,并且很多学生教官都有双党籍,直到合作破裂。写得比较清晰,展现了那段风云变幻的时代之一隅。
-
暗剑的评论一段浩瀚的历史
-
山茶书苑的评论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提到著名的黄埔军校,一个光辉响亮的名字,它曾经培育过很多将星,却也从一开始就预兆着他们的陨落。我们几乎很难想象,在一座不到9平方公里的江中小岛上建造了一所军校,而其中培养出的将帅,竟然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黄埔军校史(1924-1927)》是曾庆刘教授在数十年的史料征研基础上写成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出版是黄埔军校历史研究的一桩盛事。
-
朱圆通的评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
-
阿元聊历史的评论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对黄埔军校的创建、建军、改组、北伐与终结进行了叙述,其中不乏对关键历史事件的分析,作者对廖仲恺遇刺案的影响、两“会”之争的含义、“中山舰事件”的影响等内容,都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并以此为透镜,直指国党内部的路线之争。
-
tb***4779的评论少有的感兴趣的大主题类书,出版路上肯定经历了很多波折。理性规范系统地认识我们应该熟知的历史很有必要。谢谢作者老师,谢谢为出版努力的编辑们
-
轻策书房的评论以前了解的黄埔军校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知识。本书非常详尽、细致地梳理了黄埔军校从建立到发展到崩解的过程——毕竟,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没有国共合作就没有黄埔军校。因此,当国共合作被中止之后,以后的“陆军军官学校”和黄埔精神也没什么关系了。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这一点,并且将书名定为“1924-1927”应该说是很准确地把握了这一脉络。至于对一些细节的梳理,比如“中山舰之变”其实是蒋反汪而非直接针对中共,应该说也很有道理。将“大元帅铁甲车队改组”称为中共“掌握独立武装的最初尝试”的判断似乎也很有道理。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