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上编 基层秩序与制度体系
第一章 传统士绅与基层治理 / 3
第二章 民间组织与基层秩序 / 28
第三章 地权制度、观念与民间经济 / 55
第四章 基层自治与国家能力 / 80
下编 民间主体的治理机制
第五章 传统宗族治理与茶商经营 / 99
第六章 小微公共品与民间供给机制 / 129
第七章 公共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生成与演进 / 157
第八章 民间公产转型与新式教育体系/ 187
代结语 草根经济与民间秩序/ 221
附编
附一 公共事业的制度创新/ 245
附二 公共品供给的微观主体及其比较/ 282
附三 清华大学藏契约文书图片选录 / 313
内容简介
在“官不下县”的传统中国,是什么维护着庞杂的基层秩序?是什么保证着公共品的供给?
⭕ 在这里读懂士绅、宗族、民间组织的运行逻辑,在草根经济的韧性与行政金字塔末梢的运转规律中,寻找近世基层治理的历史延续性
本书亮点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授龙登高权威论著!第十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曾任哈佛燕京学者、剑桥桑坦德学者、耶鲁大学访问教授。听龙老师深入浅出梳理基层治理的制度基因。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经济史著名学者李伯重,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陈志武联袂推荐!
宏观治理框架与微观经营案例一书全掌握,国家与民间双重视角兼备!有基层自治与国家能力的大格局,也有民间善会义仓供应的微观察。海河工程局如何获得疏浚权利?徽商吴炽甫的茶叶铺面如何经营?均可找到详细答案。
24张民间契约文书高清图片首次披露!近距离赏析从嘉靖二年到宣统元年的田契、山契、分家书,在一手档案资料中,洞悉民间智慧与韧性,揭秘来自基层的最广泛的经济活力。
在这里窥见传统中国民间的自发性和创造力!重新认识农民与商人群体,重塑对中国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认知。
名家推荐
从土地产权到基层治理,登高教授新著把握近世民间的智慧与韧性,在反思与澄清历史成说的同时,也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研究视野与方法上的启示。本书基于原始民间契约文书等丰富史料,结合国家与民间的双重视角,在历史源流中梳理产权、组织和市场等制度要素的安排,系统性地揭示了近世中国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其变化。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李伯重
传统中国的基础秩序到底如何建立和维护?这是至今还理解不透的话题。本书以明清时期基层公共品供给与民间主体治理机制为核心,系统挖掘并论述基层秩序的产权基础、组织安排以及近代变迁,在深化对传统社会认知的同时,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拓展提供宝贵启示,非常值得深读。
——香港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 陈志武
内容简介
在传统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变迁中,基层治理为什么占有重要地位?哪些群体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哪些制度左右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动员?
著名经济史学家龙登高教授及学术团队立足原始档案、契约文书,重新审视近世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考察宗族治理与商业经营、小微公共品供给、公共工程管理、新式教育体系的互动,细致展示了土地产权制度的流转、民间组织对基层的间接治理、士绅群体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全貌,让我们对屡受误读的农民与商人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重塑了我们对中国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认知。
下载说明
1、近世基层治理及制度变迁是作者龙登高 / 陈月圆 / 黄一彪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评论是什么决定了今天中国的治理格局?从萧公权的《中国乡村》到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从瞿同祖的《清代地方政府》到张仲礼的《中国绅士》,前人们的研究似乎在告诉我们,想了解中国之社会结构与治理,需从基层社会入手。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民间社会的治理模式在不断细化与更新,基层秩序与国家制度在经纬交织中的弹性对接,又塑造了传统中国的国家能力。在这里,你会读懂士绅、宗族,这个特殊的阶层所率领的民间组织,成为近世中国基层治理得以维系的中坚力量。
-
星期六历史学家的评论上编偏向于总结性的内容,下编是总结加上个案分析。其实还行,本书研究的东西各种明清历史研究都有提过,但是历史研究都是描述性的,他这书偏向于分析总结。但是作者这本偏向于给官方介绍治理能力,导致有点偏颇,以及其实不同区域是不一样的,很多区域肯定是符合的。也有基本不符合的。比如说,他讲的内容,马俊亚和裴宜理都研究的区域是不适用的。最后,社科学者如果研究历史,建议读一读本书,不是说读过能写出来多好的文章,至少不会太离谱()
-
柠檬找找的评论官隐民前治自深,族约文契映史沉。并不是一般印象中的社会学著作,而是更偏史学考据,理论视角也尤为可贵,非常值得一看。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与我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不同,古人要是出门去外地经商、赶考,大半时间可能都花在了路上,少则要五六天,多则半个月一个月。如此漫长,他们是如何在途中补给的?旅店、驿站、茶铺……《近世基层治理及制度变迁》有一章专讲这个被忽视的设施。茶亭或者说路亭,为传统中国社会的商人、赶考者、僧人和其他一切过客提供了休憩的去处。我们都知道,旅店和饭馆一般设在城镇,客人不间断,才能把生意做下去。没有老板愿意把店开到人烟稀少的地方——除了小说想象的“黑店”。《近世基层治理及制度变迁》所论的还包括茶庄、公共水利工程、清末新式学堂、个体农庄、商人和其他民间组织,以此探讨“民间主体的治理机制”(下编)。除此之外,则在理论层面探讨“基层秩序与制度体系”(上编)。
-
赤羽的评论深入剖析近世中国基层治理,作者立足原始档案和契约文书,展现土地产权流转、民间组织治理及士绅参与公共事务的全貌,让我们对农民与商人群体有新认识。书中探讨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性,以及士绅和民间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还研究了地权制度与民间经济的关系,指出中国未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是战乱而非传统制度。在民间主体治理机制方面,宗族治理与茶商经营相关,茶亭作为非营利性公共品体现了民间自主体系,其供给逻辑包括弥补政府职能缺失、协调公共资源占有等。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演进也反映了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合作。但有些问题可以再深入一些,如:对于民间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作用和运作机制,还可以进行更详细的分析。此外,对于不同地区基层治理的差异和特点,也可以进行更多的比较研究。但瑕不掩瑜,依然算一本好书。
-
优雅骑士的评论传统中国的土地市场高度发达,土地权利可以分层次、分时段地独立存在并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其中尤以“典”的交易形态最为复杂,显示出土地市场的发达。由此,形成了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等产权形态,并通过契约得以确立和表达,不仅在民间社会得到普遍认可,还受到历代政府或法律的认可与规范。在土地私有产权基础上,又衍生和发展出了法人产权,农民与士绅拥有独立的私有财产,民间组织拥有独立法人产权的财产,可延续数十乃至数百年不受侵扰,也不受王朝更替影响。在此基础上,民间组织以法人产权拥有独立的财产,以董事会制度公开透明地展开各种经营活动,通过市场去获得公共资源与融资,并利用其积累的财富担负起提供基层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职能,官府得以借此实现对基层社会的间接治理,传统中国的基层自治也得以长期且稳定地延续下去
-
華夏的评论大量超越常识认知的表述。比如说古代农民都有自己的农庄,好吧。
-
这是浩浩的评论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半部分侧重对制度体系的宏观论述,下半部分通过列举个案来论证治理机制的运作过程,整体比较完整。整体读起来很轻松,文笔非常流畅,观点句很鲜明,读起来很容易抓到重点,体验非常棒!全书主旨在于发掘传统中国社会包含产权、民间组织、市场等要素的整体性制度安排,通过论证“草根经济”,强调民间自发生成的秩序及其与官方制度的互动勾连、相互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本书驳斥了“传统中国缺乏自组织力”等刻板印象。不过,个人读完之后的直观感受是,本书对基层自治的评价是否过高?这恐怕是目前学术研究的普遍问题,当我们用现代化的视角去翻转历史评价的时候,却总是避而不谈革命史观下的一些论点,最后呈现出来的便是让面相丰富,却无法击垮旧说,其实还是要在对立面之间找到互通解释的桥梁,这样才最完美。
-
无味读书的评论一本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着深远意义的启示录。 它告诉我们,高度自治与灵活的民间组织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新时代,如何激活与优化民间组织功能,使之在应对复杂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一位社会管理者与学者应当深思的课题。
-
読む的评论真好
-
衣白的评论抽奖抽到的,读下来颇无感也甚少收获
-
心匠的评论通过这本书对明清以来的基层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1905年以前各类基层民间组织才是公共事务的运作主体,当然他们同时又是在民众和官方的监督之下进行,民间由此迸发了巨大的能量。各类公共建筑、基层设施的建设、运作、维护都在各类组织的运作之下延续了百年甚至几百年,根本不存在今天运营困境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为什么建,为谁而建,怎么维护,如何保障资金、如何激励参与,全部都具有制度化建设,而非一般认为的士绅慈善。这一基层治理制度因为科举制而瓦解,导致了士绅和基层组织的分化,以及崩溃。这也是第一次对科举制有了新的理解。本书很明确的观点就是科举制的消亡是传统基层社会制度性崩溃的最重要原因。
-
韧勉的评论本书指出随着北宋开始社会经济发展日趋成熟,未能进入官场的士绅逐渐增多,成为了管理基层的重要人群,这些人为了在基层治理中找到其社会价值,开始成立一系列民间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其中的一部分人因为信仰皈依的原因加入了宗教组织,两项互动推动了明清基层社会与基层制度的变迁。到了民国成立的社会转型期,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存在一定不可操作性,此时商业发展尤其是全球贸易填补了行政管理的一些缺失。全书的上半部分内容偏向于宏观分析,后半部分详细考察了徽州地区个体农户、茶商和民间组织三大微观主体在传统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共同构成传统社会的“草根经济”,以及佛山地区草根经济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由此系统论述进而提升关于传统中国基层秩序的认知。
-
每天起床第一的评论偏向梳理总结性的著述,上篇分析了民间组织、士绅和官府的关系拉了个大框架,下篇选取了茶商、茶亭、水利工程和学堂管理作为个例进行观察,读下来感觉是民间组织在基层自制上发挥了不少作用,但是能够充分发挥治理作用的民间组织显然有地域差异,这个作用也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缺乏比如说某一时间点某县有多少田属于本书作者所定义的民间组织之类的定量分析,只能说看个大概也还不错吧
-
当归莳子的评论在“官不下县”的时代里,治理乡间的能力,决定了一个朝廷的最高水平
-
Arina梨奈的评论聚焦中央治理下基层民间如何整合、创造公共资源用以基层建设、支撑基层自治。
-
ccxxyy的评论透过地方基层治理的视角,能够让我们以一个更加系统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变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从中央到地方,又从地方到中央,是如何上下一体把整个系统运作好。
-
建设路三段零#的评论“这种朴素的经济自由主义取向始终在与专制集权的博弈过程中消长,作为人类天性的朴素追求,其在中国源远流长,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但缺乏正式的基层自治制度作为支撑。而当约束条件变动时,它无法抗衡政府权力的膨胀,从而显得脆弱不堪。”历史回响不断。
-
卡夫圆滚滚的评论本书上编开篇以“传统士绅与基层治理”为引,牵引出“绅出为官,官退为绅”的社会规则。科举逾千年,士绅制度约500年,士绅不仅是一个群体,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士绅通过民间组织扩展了自身能量。而政府通过士绅与民间组织实现了与民众的有序联结,将权力渗透基层,实现“广土众民”。下编则将目光聚焦于民间组织的具体运作与成效,生动展示了民间社会自组织、自管理的能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六章的“小微公共品的民间供给机制”,描写了古代茶亭作为公共品的现实逻辑,凸显了民间智慧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的高效利用。这些看似朴素,实则蕴含了深刻的治理智慧,实证劳动人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详细描述了近世基层治理因社会动荡、改革、制度的变化带来的改变之后,作者进一步指出草根经济对于当代的主要启示:民众的力量不可以小歔
-
Joseph64的评论结构还算清晰地剖析了在“官不下县”的基层治理中,传统士绅、民间组织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看到民间(草根)经济的适应性与活力。下编的内容,则透过不同的方面(如公共水利工程、民间教育与公产变迁、宗族与茶商)来体现基层生活中,民间组织与士绅宗族所展现出的韧性;另外书籍中所提到的诸多个案,也更加丰富了理论的认知,看到即使是同样的士绅与民间组织,在不同的地域,面对不同问题时,所呈现出的灵活与多样。 一本颇有启发的书籍,或许在历史中寻找中国特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对今天维艰之时局,亦能带来破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