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学诗浅说

学诗浅说

作者:瞿蜕园,周紫宜

分类:文学

ISBN:9787515404820

出版时间:2014-10-1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化  好书,值得一读  诗歌  艺术 

章节目录

第一篇 诗的结构形式
句法章法与体裁
平仄与四声
对偶
诗韵
写景写情用典

第二篇 名篇之欣赏和诵读法
怎样欣赏名篇
怎样诵读

第三篇 诗的发展与重要流派
国风
汉魏诗
阮籍及其他

内容简介

《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 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首辑收入十本。 这是一本极好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学习和欣赏的入门读物,两位作者之名今人已多不知了,但一位是堙没已久的文史大家,一位则是近代最富诗才的女画家。这样珠联璧合的大家之作,功力一流,可称经典。捧书读来,且不论其内容的精当,识见的深刻,光是那些博雅渊醇、妙语如珠的文字,就足以让我们大快朵颐了。 名人推荐 本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半个世纪中,中国学术界自王海宁、梁新会之后,够称得上“大师”的,陈(寅恪)、瞿(兑之)两先生可谓当之无愧。但陈先生“史学大师”称号久已著称,瞿先生则尚未有人这样称呼过,其实两位是一时瑜亮、铢两悉称的。 ——学者周劭 蜕老对秦汉至明清历代官制的精通,确实身怀绝技。他兼具功力、识力、才力。 ——古典文学家金性尧 兑之书法遒美,有晋人风,古人所谓:“即其书,而知其胸中之所养。” ——掌故家郑逸梅 兑之博学能文,著述宏富,又工书法,善画山水及梅花,合乎吾侪心目中理想的中国文人之标准。兼治西籍,并娴政事。其于学则邃于史,掌故精熟。 ——国学大师吴宓 瞿氏曾从王闿运读书,文史根底很深。 ——著名出版家钟叔河 陈寅恪和瞿兑之都是对历史有卓见的学者,他们的判断应当是历史研究中的深刻经验。 ——学者谢泳 瞿兑之是个见识非凡的读书人。他的高明想法,有时候述而不作,让史实和材料说话,埋藏在选题和叙述之中。很多时候他也会议论风生。他的议论中正平和,即之也温,从不故作惊人语,从不作无根浮谈。那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读书人的见识。 ——当代作家小宝

下载说明

1、学诗浅说是作者瞿蜕园,周紫宜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猫又的评论
    十三、白居易 元稹 元稹:

    早年之作还有些近于李贺的好怪地方。

    (P108)他追步杜甫的后尘,取其精神而不袭其形式,比别人学杜甫的更觉高出一筹。

    P113元稹的诗工于写情,以绮丽的渲染,清微的风韵写两性间的至情,也是前无古人的……

    白居易:

    而白诗却已经形成 了自己的风格,句法整齐、层次分明,用字恰当,命意浅显。

    古人唱和不是要雷同,而是要互相补充。

    杜牧:矫健警切。 新乐府:

    (元稹)打破窠臼,直接采取当时的实事,仿古乐府的作法,反复抒写悲愤之怀,才是真正反映时代的诗,而开辟了新的另一境界。……(白居易)又作了一套新乐府。白氏这一种新体裁是元、白空前的成功。

    P109以诗代书札,也是元和新体之一种。

    元、白诗特色:

    (一)诗中有议论。……讽谕一类的诗,由于某种原因取材广泛,渲染得宜,措词敏秒……议论就寓在咏叹之中,或者先是写故事的诗,而后曲终奏雅,归于正大的议论…… (二)发明新的形式。 (三)音节特别美妙,词句特别清新。 (四)不厌繁复,只求清楚。

    刘禹锡:

    (诗)精工的往往犹在白氏之上,特别是七古。

    刘氏的七律表情深切,措词秀雅,又能与白居易异曲同工。

    刘诗善于比譬,因而情韵更浓。

  • 猫又的评论
    盛唐、中唐之间兴起的大历诗派,特征:

    继承发挥王维的华秀风格……以诗的面貌论,是美的,但内容未免空虚。

    十二、韩愈 柳宗元 1、韩愈:

    专以诗而论,他的特点是以散文的句调入诗……(好处)一方面真朴而不华,一方面拗健而不平……

    提出“文从字顺”的主张……一方面对大历诗派所养成的肤廓习气加以扫荡,一方面将当时散漫芜杂的文体加以范围,名为复古,其实含有革新的含义。……(其)要“词必己出”,所以“硬语盘空”就成为他的诗派特征。

    2、柳宗元:精悍淡雅。 3、李贺:

    冷峻不与人同,其风韵很像古时的宫锦,古色古香而不能裁作时装。

  • 猫又的评论
    十、李白 手法:

    一是利用长短不同的句法,显参差历落的风致。一是在笔墨酣畅的时候,连用一韵,重叠数句,显出浓厚缠绵的情味。一是在开宕飘扬的时候,用平仄相间的转韵法,写得格外俊逸轻圆。(例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李白的律诗多数不是正规的,以他的奇气不可一世,当然不守故常,所以往往可读而不可学。但其一气灌注,飘然不群的精神问题值得取法的。

    ……可见律诗的定义,第一是声调谐婉,中间有无对仗,还不是必要的条件……

    他的七绝完全以飘逸而自然见长,别人要含蓄,而他只直说,别人讲修饰,而他只随意……

    十一、杜甫 特点:

    第一,他的诗都是有为而作的。他的思想以儒家的‘仁“为出发点,自伦理关系,乃至一切动植物,都抱有不同程度的热爱。在诗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以及”愤世嫉俗“,几乎角触目皆是,指不胜屈。即使在个人遭遇困苦的时候,还是不忘推己及人。…… 第二,他的诗就是他的全部生活。……诗就等于他的日记,有时还等于他的笔谈。…… 第三,他一生的作品非常繁富……欣赏杜诗必须全面来看,而不能举出某一点特长说这就是杜诗的妙处。并且与其说杜诗的巧妙处多,还不如说拙厚处多。 第四,杜诗无体不备,也无一不有其独到之处。……(七古)他遇着相类似的题目,仍有不责骂的写法,波澜不竭,格局也无一相似。唐诗的七古到了杜甫才成为诗中一种主要体裁,全部气力用在这种体裁上。(五律)一是合十首为一组,一是题目可小可大,小至咏物,大至感怀时事,都可出之以五律。(五排)能将五律衍成长篇,叙事繁复,抒情绵密,用笔开合跳荡,多至百韵。(七律)……往往运用别调而不循正轨。……(七绝)过去各名家的七绝不相似。……(五古)七古、七律、五律等都是唐人自己发展的新体,唯有五古是从古相沿下来的旧规模,……他所开辟的新途径是合古诗、乐府、陶、谢、鲍、庾各种精华而以自己所独具的雄健厚重的笔法重加熔铸,不但面目全与其他唐人诗家不同,就是他所撷取的精华,也很难辨别其源流所自。 ……于陶取其淡远,于谢取其厚重,于鲍取其劲健,于庾取其新秀。……

    安史之乱前为第一期……格调大致还近于精深华妙一路,以风神见长。 第二期是安史之乱后,多述乱离中的苦况,讽刺时事。 第三期是由陇入蜀的经过,所作大都是纪行之作,诗格坚苦刻露,与生活环境相应。 第四期是入蜀以后,风调繁富广阔。 第五期是寓居夔州的三年,将已有的成就重加精炼。 第六期是出峡入湘的三年,这时的诗,也就不甚经意。然而愈不经意,愈显老成。诗境到此,也就臻峰造极,无可再进了。

  • 猫又的评论
    八、初唐

    唐诗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初唐指开国至武则天时代,主要是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及陈子昂等。盛唐指开元天宝以至大历时代,主要是王维、李白]杜甫等人。中唐指元和时代,主要是元稹、白居易、韩愈等人。晚唐指唐末,主要是李商隐、温庭筠等人。……大致初唐直接六朝余风,在格律上益求工整,因而奠定了唐诗的基本形式。只有陈子昂一个人力追古朴,不失汉魏气息,所以初唐诗的成分中还有相当的古意。……中唐则出现革新的运动,打破陈陈相因的老调,各具新的面目。……到了晚唐,则小名家多而大家少,只有李商隐一个人规模是比较大的。所以晚唐诗派流于小巧,不像前几个时期那样气力充沛了。

    与四杰同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也是初唐期中重要代表。

    九、王维及其他

    画家心目中所摄取的意境在于苍润深远,错综曲折,要比视线所能接触的更深一层,这就是画中有诗。至于能画的人所作的诗,又必工于写景,仿佛将心目中所摄取的意境用美妙的文字写出,使人神游而不自觉。

    文评王诗:清微淡远。

    五绝是最难作的,语意必须有味,而又不能太曲折。

    高适、岑参以七言古诗见长……带有讽刺性,而风韵高雅不露锋芒,含蓄有味……

    例举岑参诗《白雪哥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大体是两句一转韵的,在适当的地方却仍是四句一韵,好像急管繁弦之中,偶然也停顿一下。这样就变化莫测,不至于单调了,抒写悲伤激切的感情,这是最适宜的。

  • 猫又的评论
    七:庾信 齐梁以后,盛行的新体诗(号称宫体)的特征:

    (一)篇幅较短,以四韵为最常见。(二)音节对偶较为和谐工整,与唐人的五律相近。(三)题材多半是妇女容饰歌舞,词藻轻艳。

    庾信诗

    转韵处都有美妙的承接和轻圆的音调,读起来真像珠走玉盘那样悦耳。……都是由上一段承接过来而用两句一韵造成音节上的俊快。……替唐人的律诗和转韵古诗创开门径。

    诗的老练处就在于富有波澜。……起结照应有情,结构疏密相间,这就是所谓波澜的表现

  • 猫又的评论
    四、陶潜

    陶潜以超卓不凡的胸襟……情真语谈,不在于求好而自然无不好……虽以白描为主,而白描之中又有些色泽之滋润。形式上虽以单行为主,而未尝不兼用骈偶来调剂……

    五、二谢与鲍照 文称谢灵运为沉着勇毅的游历家,开启一种新的诗的形态,语言“板重沉闷”。谢脁与其诗派不同,更为轻灵。

    鲍氏与小谢可以合称为鲍谢,他们的诗都是飘逸一路的。

    (鲍照乐府)是李白的先驱,其一种工作效率慷慨之气全含在华采缤纷之中。……鲍诗矫健不凡,摆脱拘束,……

    六、六朝民歌:

    特色是用时代的语言,坦率地说出两性的情爱。

  • 猫又的评论
    三、阮籍及其他

    魏晋间的阮籍,由于时事多故,心怀不平,而又不能不隐晦以避祸。……阮诗的章节可以作为汉魏诗的标准。

    到了西晋,陆机、潘岳的诗开始变古朴为绮丽,这是与文体的变化相应的……陆氏当然是六朝诗的开山祖。

    潘岳的文章较陆机更为明秀,诗以悼亡之作为最出色。情景交融,也是后世诗家所奉为矩范的。

    ……左思,……以雄劲顿挫见长……

  • 猫又的评论
    一、国风 二、汉魏诗

    第一,建安诗所以别于《古诗十九首》,是句法更加整齐,组织更加重要严谨。……第二,曹植的诗比较平实、曹丕诗虽不多,而以超逸见长。一是以工力见长的,一是以天分见长的,也就是后来李白、杜甫的分别。……历来的诗家,或偏于此,或偏于彼,大抵不出此范围。第三,曹植诗中:“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以下句句,是后来咏时事诗所从始。

    建安时代的繁钦定情诗是后世艳体诗的开山祖。词句古艳,情致缠绵,后人是追踪不上的。

  • 猫又的评论
    文中例举七绝说明意境,小作归纳: 1、以浓艳反讽。 2、直叙转接。 3、以描写与主旨相关的题外事映衬。 4、该部分例举李白与元稹诗说明触景生情的诗非有意而为。因此就显然自然有味。 5、以杜牧诗《山行》为例,皆所见之景。小杜诗中“于”字为透进一层的作法。 6、回环转接。

    李商隐的诗最以曲折见长……凡是好诗一定富于想象,一定从虚空处着笔,悟到这个道理,就可以论计了……

    7、

    只在字句和音节上取神

    8、

    (杜甫诗江畔独步寻花)好处在于朴素天真、在七绝诗中是别派

    9、以说白夹入唱词。

    古人有不少闺思艳情的划不是实指两性的爱情,而是借作比喻、避免直率,易于措词。人事中的复杂情况, 千端万绪,所以只有取材于爱情是可以传出无穷的曲折。

    10、

    写景美妙的诗往往是在旅程中获得的。旅程中所接触的总不止一端,若能把其中最动人的一点描绘出来,读者就会有身历其境的感觉。

  • 猫又的评论

    第一种是把历史上的事迹用诗歌写出,不要用多话,能把局中人的心事和神情烘托出来,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种是用空灵潇洒的笔调写出胸中怀抱…… 第三种是幽深细腻的。……这就需要细心体会用严密的字句写出来,才能配合这样的情感。……就题发挥还不够,一定要能想一题外,方能归结到题中。诗的巧拙,分别就在这里。 第四种是说家常的诗。……不过作这种诗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必须是真从心坎流露出来的,如果不然,就会显得浅薄。 第五种是游记一类的诗……好处也在于写的是真情实景,而句法字法也雅健不凡。 第六种是写艳情的诗。……艳体诗抒写两性间的情爱,是应当像花一般婉秀,水一般轻柔的。 第七种是感慨的诗。 第八种是怀古的诗。……古来名大家作诗,总不忘记把自己也写入诗里。这样的诗老师为自己作的,而不是空泛敷衍的。

    吊古诗是更不宜于太空泛的。既要有论断,又要有情感,论断要扼要有见识,情感要亲切动人。

    举义山《筹笔驿》为例,与宋人石曼卿《筹笔驿》诗中警句“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作比,方知吊古诗应切住题旨,字句非随处皆可言说。
  • 猫又的评论

    诗的内容不外以写景、写情、用典三项来表达。 (写景)第一,须昼运用特种形容字眼。一是双声字……二是叠韵字……三是叠字……这些是汉语中的特殊宝库,能够描写形象而带有情调,以字音来辅助字义,使视觉与听觉同时感受相应的刺激。…… 其次,须运用恰当的动词…… 再进一步,是衬托动词的形容词。 (25页)(用典)不用直说而借古事点明,使人感觉曲折深稳,确是一种不可磨灭的优点。…… 送君卮酒不成欢,幼女辞家事伯鸾。桃叶宜人诚可咏,柳花如雪若为看。心怜稚齿鸣环去,身愧衰颜对玉难。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无限水漫漫。(

  • 猫又的评论

    ……古人对句的灵活变化。 1、把两个普通常用的字变成新鲜的意思。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表面上虽是平行的对句,实际是从上句启发下句的。例:“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3、在平常的句子中,用两个十分用力刻画的字眼振起精神,因而变得极不平凡。例:“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4、意思对而字面不对。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5、把两样不同的意思,用对句来归在一起。例:“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6、用适当的双字或联绵字使平常的字句变得有声有色。例:“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7、不同的事物靠工巧的对仗变成相同,使诗句内容更加广阔而丰富。例:”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 猫又的评论

    (句法)第一,一句不够容纳的意思,可以分在两句中容纳;两句还不够,可以衍成四句,总把它说明白才算数。 第二,诗中所用的字是可以自由伸缩的,长的可以缩短,短的也可以拉长。有些字在散文中不能没有而作诗却可以省去。

  • [已注销]的评论
    2009年,我将多年前为武汉大学国学班开设的诗词写作课讲义整理出版,书名为《学诗26讲》。在第2讲中,写有这么一段话—— 我青年时代师从瞿蜕园先生。那时他正受香港上海书局之邀,与周紫宜合撰《学诗浅说》一书。该书主要由蜕老执笔,而他向我口授的不少学诗方法与途径也都被写进了书中。由于该书在香港出版已近50年,在内地则从未出版过,今天多数读者对它都很陌生,所以我在谈到相关问题时可能常会引用该书,也可能常会根据自己的回忆,复述蜕老的观点和举过的例证。 没有想到的是,距拙著初版不到5年,《小书馆:学诗浅说》在内地也要出版了。作为蜕老的学生和从该书受益良多的读者,我为已逝世40年的著者感到欣慰,也为众多诗词爱好者有机会获睹一本好书而感到高兴。 蜕老(1894—1973),原名宣颖,字兑之,晚号蜕园,湖南善化人,是著述等身的文史大家。仅以诗学而论,他早在1936年,就同刘麟生、蔡正华(三人均为《中国文学八论》的作者)合编过《古今名诗选》。这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册诗选,遴选精当,注释简明,不仅在当年为佳编,即在今天仍不失为有眼光的选本。20世纪40年代,他以诗配文的形式漫谈北京掌故,发表《燕都览古诗话》四百余篇;50年代,出版《楚辞今读》;60年代,完成了《李白集校注》(与朱金城合作)和《刘禹锡集笺证》两部功力深厚的古籍注笺之作,因“文革”担搁,二书直至80年代方始问世。同一时期他还编过一部《唐七言律诗选》,写有序言,惜未出版。此外,蜕老有两部恐已亡佚的手稿。一部是以七绝形式评论《全唐诗》中重要的诗人诗作,大约写了二三百首,现已下落不明,倘若留存至今,会是别具特色的以诗论诗之作。另一部是《晚抱居诗话》,既谈轶事,也发议论,多言人所未言。他曾用一种从故宫流出的带脆性的深黄色纸为我书写过10页。拙著第16讲中对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的结构分析,以及对樊樊山所作类似辘轳体0的鹧鸪天的介绍,便都是从他书赠我的诗话中照搬而来。 《小书馆:学诗浅说》并非他的重要著作,而只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旧体诗词的普及读物。由于著者对古典文学有极深的造诣和识见,对一部诗史了然于胸,本人又擅诗词,故无论谈诗的结构与形式、鉴赏与诵读,还是谈诗的发展与流派、写作途径与方法,都显得游刃有余,可谓既循循善诱,平易亲切,又要语不繁,切中肯綮,令人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要学习写诗,必须对诗史及名家名作有所了解,所以《学诗浅说》近半篇幅都用来谈“诗的发展与流派”,谈“由诗到词”的演变。由于并非文学史著作,其写法就别有讲究, 给我印象尤深的是如下两点: 一是对所要介绍的对象的遴选十分精审,选定之后又总是能一语道出其人其作的主要特色。譬如“韩愈 柳宗元”一节,仅用“真朴而不华”、“拗健而不平”两句话就概括了韩诗的特色与优长。通过对孟郊、卢仝某些生硬之作的批评,又指出了学韩诗需要避免的倾向。接着谈柳宗元,认为其五古得力于六朝而不著痕迹,“意深而语淡,情苦而气和”,这也是非常凝炼而得当的评语。类似的论述风格贯穿相关各节。我们也许并不完全赞同他的每个观点,也许会对他的论断提出补充和商榷,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作者富于真知灼见。 二是善于运用比较和比拟的方式。譬如谈姜夔,认为姜的才情气概远不及辛弃疾,“但他能运用自己的长处,以精妙婉曲取胜。在音乐中辛词可以比钟,姜词可以比磬,在山水中辛词可以比长江上的云山万叠,姜词可以比深山洞壑中清溪一曲。天才之雄厚当然让辛,而人工之精到,也不得不推姜,所以姜词究竟是大家”。这样的文字不但优美,而且在生动的比较和比拟中让我们认识到姜夔的风格与价值。又如谈吴文英,认为吴在词坛的地位,“颇像诗家有李商隐。从表面看来,只是刻翠雕红,一片锦绣,然而所含的内容是深曲的,组织也非常精细”。尽管一切比拟都有缺陷,但读过玉谿生诗的人,看了以上评语,对理解吴文英肯定会有帮助。 《小书馆:学诗浅说》没有像文学史著作那样对时代背景、诗人生平、作品的思想艺术及影响等等多费笔墨,然而我们通读之下,似乎对诗的历程、历代诗家面貌已恍然有会。 《小书馆:学诗浅说》的另一重点是教会读者如何写诗。在“写作方法”一节中,著者从七个方面谈了学诗的程序、方法、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论诗零拾” 一节中,所谈的不少问题如“情与景”、“理与事”、“律诗的对法”、“用典法”等等,对于写作也都有启发。譬如对于实词和虚词的搭配,在初学者往往不易把握,而著者对此说得很清楚:“实字用得多,就显得厚重,虚字用得多,就显得飘逸。实字用得多,往往使读者需要用心体会,虚字用得多,就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不愁费解。但是实字用得太多,流弊是沉闷,虚字用得太多,流弊是浅薄。要能尽管多用实字而无沉闷之弊,尽管多用虚字而无浅薄之弊,那就是工夫到家了。”又说,“诗的厚薄,在乎命意如何,在乎含带的情感如何,也不能专在虚实字的多少上计较。 不过初学作诗,虚字太多的病是容易犯的。与其虚字太多而流于浅薄,还不如实字太多的病容易矫正。”这段话在拙著第11讲中曾全文引用。 “论诗零拾”完全不涉己作,而读者于字里行间自能体认到一种来自诗坛耆宿的经验信息。实际上蜕老的诗在圈内从来都备受推崇。他是湖湘诗派领袖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楼主)的入室弟子,受王氏影响,早年即能写骨力雄健的五古。但他并无门户之见,认为时代在发展,无论魏晋诗、唐诗、宋诗乃至清诗,凡长处均可吸收,短处皆须避免,尤其重要的是应在旧的基础上,酿造新的风貌、新的意境。他的诗曾受到“同光体”前辈陈三立的赞 许,被评为“抒情赋物,悱恻芬芳,而雅韵苍格,阶苏窥杜,无愧健者”(《丙子题识》)。同辈学人中,吴宓《空轩诗话》有“瞿兑之”一节,在录引瞿作《挽曾重伯诗四十韵》后,称“兑之之诗,博雅渊醇,固远非予所可及也”;又说“予最爱兑之所作《辛壬咏史诗》前后二十四首,曾倩其以锦笺写贻,供我玩读”。汪辟疆《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中亦有一节,专谈蜕老的七古《西园王孙草书墨竹歌》,认为此类蕴含史事的长诗,始于《长恨 歌》、《连昌宫词》,至清代惟吴梅村、王湘绮所作“可谓独出手眼,词旨恢宏”,而蜕老此作“颇有湘绮老人《圆明园词》笔意”,“虽不能上沿下溯,但于此义乖雅废之后,起而效之,固一时特起之异军也”。该诗我在蜕老处读过手稿,题为《海上赠西园王孙》,与汪氏所记标题不同。 《小书馆:学诗浅说》的另一作者周紫宜,名炼霞,别号螺川,我在蜕老家见过。据她自己告诉我,该书主要是蜕老写的。不过既为两人合作,其中必有她的劳绩。周氏早岁从朱古微习词,从蒋梅笙习诗,后被视为上海画院最富诗才的画家。我读过她的若干诗词,就学养功底而论,不如蜕老深厚,古风尤非所长;就情韵才气而论,则不在蜕老之下,近体和长短句尤为出色。她有词云:“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婉约流转,真切感人。借用该书用语,可以说,蜕老的诗以功力见长,而周紫宜的诗以天分见长。 我们现已无法知道两人写书时的具体分工,但以诗衡文,则当我们读到书中一些聪明机敏的比喻、妙语如珠的评议时,可以猜想,那或许正出于一代才女之手。 著名文史专家 俞汝捷
  • 等爱的小狐狸的评论
    句法简单地谈过了,现在再谈章法。 诗的一篇,名为一首。怎样才算一首诗呢?至少要像前面所举一例,四句两韵,不能再少了。 若要作成一首诗,必须具备下列一个主要条件。那就是句子必须协韵,读起来才好听。可以每一句的末一字都协韵,也可以每一整句的末一字协韵。前者不是常见的,一般总是用后者的办法。像上述的例子,“流”、“楼”协韵,都在整句的末一字上。这个例子只提示最短的章法。当然不限于两句有韵,推广到六句、八句,以至更多都是一样。 另外有一个附带条件,就是短篇总要双数的句子才能成章,五句七句九句是通常不许可的。如果是长篇,倒有时可以不拘。 总的说来,诗要尽量求其句法整齐,声韵和谐,为的是可以引起美感。也就是说:诗是通过细致加工的语言。
  • 等爱的小狐狸的评论
    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变化无穷的,而诗句的格式又这样简单,怎样能作得出诗来呢?这当然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明的。但也有几点可以先介绍一下。 第一,一句不够容纳的意思,可以分在两句中容纳。两句还不够,可以衍成四句,总把它说明白才算数。 第二,诗中所用的字是可以自由伸缩的,长得可以缩短,短的也可以拉长。有些字在散文中不能没有而作诗却可以省去。 这样一来,就不至于感觉句法的拘束了。当然,文艺这样东西总是要通过人的智慧,精心烹炼才能成功,绝不能像说话一样不假思索。不过只要抓住要点,得到诀窍,也绝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事。
  • 俞慢慢的评论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种与上述一种正相反,用不着有深意而只在字句和音节上取神,也很博人喜爱。

    【和人一样,两个字,看脸】
  • 俞慢慢的评论

    第四种是说家常的诗,以元稹《遣悲怀》一首为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皆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丈夫伤悼妻子的诗,从来没有写得这样明白浅显的。这简直和说话一般,不落一点组织的痕迹,却又很工整,这样的诗最能动人。这就是元稹、白居易一派的特别长处。他说:“此恨人人有”,这样的情感果然也是人人有的。因为人人都有,所以格外显出是好诗。不过作这种诗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必须是真从心坎流露出来的,如果不然,就会显得浅薄。

    【各类文体均如此,散文、诗词、小说,浅显易懂,看似朴拙却是精工而不留痕迹,这样的我就喜欢。】
  • 俞慢慢的评论

    在诗的音节成分中,不但韵居重要地位,声也是应当注意的,韵要调协,而声要参差,才会悦耳。

    【以前只知道韵,原来声也要注意的,和韵的要求不同。】
  • 俞慢慢的评论

    第十一组是m收声的。m收声的读法虽然在今天只有粤语保留着(事实上,在汉字系统的其他国家内,如日本和越南,也还保留着) ……

    唐朝人对于上述三种读音界限非常严格,在口语上不能分清的,就会被人耻笑……

    【哈哈哈哈哈哈……想到昨天豆瓣上有关于的地得是否通用的争论,感觉汉语真的为了适应大多数人的需求,一步步妥协,一步步简化,到最后的最后,语言会不会沦为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