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民国风俗

民国风俗

作者:李琮

分类:文化

ISBN:9787544063470

出版时间:2015-6-1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标签: 暂无

章节目录

前言
第一篇品味民国
民国的味道/003
显赫的食客/033
民国的美食地图/047
文人雅“食”/063
第二篇装扮民国
旗袍里的花样年华——女性服饰/089
著名服饰品牌/105
摩登女郎/119
第三篇穿越民国
城市内的交通工具/141
城市间的交通工具/161
民国时的旅游/175
第四篇礼俗民国

内容简介

民国风俗本书系“图说民国”系列之一,全文依品味民国、装扮民国、穿越民国、礼俗民国四个部分来铺开叙述民国风俗,每部分各成一篇,每篇又下列数章,文中插图对应所述内容,力求全面展现民国时期的风俗概貌。本书文笔流畅,条理清晰,可读性强,特别是所附插图极为珍贵,真实再现了民国风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民国时期风俗的图书。 

下载说明

1、民国风俗是作者李琮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文化名称的评论
    一些人离开长沙城回家过年,另一些人却从外地,回到长沙过年。长沙种植梅树的风俗,由来已久。其实,在民国时期,长沙城内,梅香亦浓。 网页链接
  • 统泰豊的评论
    半生缘--质朴的场景,泛黄的底片,,漫观东吴,民国江南三城的风俗画卷,高歌入云,一曲愁断人肠的爱情绝响,,曾经沧海,赫然流芳...... 半生缘
  • 咸宁时光的评论
    【赤壁非遗脚盆鼓:变化中走向兴旺(分享来自 @今日头条)史料记载:赤壁大战之后,脚盆鼓就成为了赤壁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白喜事和节庆的时候,总能听到脚盆鼓的声音,这一风俗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最盛,并发展出“栽田鼓”、“挖地鼓”、“节庆鼓”、“坐丧鼓” 赤壁非遗脚盆鼓:变化中走向兴旺
  • 山阳李生的评论
    距离产生美。郭德纲相声回归传统,真真是拯救了这一濒危艺术品种,其中透出的那股子市井文化味儿,就特么特别适合老北京和天津卫的氛围……反观“焦作街”、民国范儿,当年风俗尚时,市民时装与天津卫几乎同步的笙歌彻夜之地,怎么就硬是弄不出来一点稀罕东西呢?网页链接
  • 焦警姐姐的评论
    如果你来晋江,我就带你逛五店市!这里拥有纵贯明清、民国及近代的各式闽南文化历史风貌建筑百余栋,集中展示的是闽南传统的“皇宫起”红砖古厝建筑、中西合璧番仔楼,闽南风俗文化、华侨文化、饮食文化、闽商文化、茶文化等,还有[爱你]吃货最爱的美食一条街[花痴][花痴]
  • 寻子游的评论
    //@慌乱的岛:《死水微澜》可能是整个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纯文学力作(有论战性质的除外),他没有融入当时圈子文化(比如当时流行的京派、海派或者左联之类的)的独立视角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当时视角)和历史承载力(读者视角使得他这种脱离意图标签的自我视角打开了近百年文学中最真实的风俗场景
  • 慌乱的岛的评论
    《死水微澜》可能是整个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纯文学力作(有论战性质的除外),他没有融入当时圈子文化(比如当时流行的京派、海派或者左联之类的)的独立视角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当时视角)和历史承载力(读者视角),使得他这种脱离意图标签的自我视角打开了近百年文学中最真实的风俗场景
  • UNO-活在当下的评论
    正月不剃头: 民国时的《掖县志》卷二《风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意思是:满清入关,强行要求剃发留辫。汉民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都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是为思旧
  • 缠夹二先生的评论
    #民国大师文集 卷三# 賀昌群、賀麟、洪業、胡厚宣、胡樸安、胡適、胡小石、黃節、黃侃、姜亮夫等十位民國一流學者文集,內含《精神現象學》、《哲學講演錄》、《甲骨文合集釋文》、《中華風俗誌》、《校讎學》、《胡適文存》、《廣韻校錄》、《說文箋識》等。链接: 网页链接 密码: c2km
  • 卟贰aE訫的评论
    【哈尔滨:民国收银机上有块显示屏】4月25日,两套新藏品“民国贺喜牌”和“民国美国制造铜制收银机”亮相南岗区展览í馆,再现了民国时期哈埠的风俗人情。这台收银机通体铜制,70厘米见方,要三四个壮汉才能搬得动。机身上的文字为英文,标注着“现金”、“记账”、“美元”、“美分”等字样。
  • Min_SZ的评论
    “似乎可以推论,民国初年的风俗,和晚清比没什么大的变化,而咱们又知道,好多的人,直到现在还说,民初的风情,比后来敦厚得多”。嗯,此话甚得某人意。[嘻嘻]
  • 沧州头条的评论
    #沧州身边事#【退休老人20多载绘成“沧州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在沧州,一位退休老人耗时多年手绘的《御河春图》,长25米,以运河为载体,刻画了清末民国初年沧州的城市面貌和风俗民情,堪称“沧州清明上河图”。[good]详情:网页链接
  • 情由源起一往而深的评论
    博主文学底子很厚,对民国的历史和当时的文化风俗也很了解,果断关注了,期待故事的发展
  • 牛哥_80848的评论
    缠足后的一双小脚,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种种不便,而且在整个裹脚过程中,妇女要承受极大的伤残痛苦。这种毫无实际效用,又使承受者极端痛苦的事普遍流行,成为社会风俗,绵绵数百年。女子缠足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民国初年才逐渐禁绝,但是直到全国解放后,少数边远地区仍有存在。
  • 吟风弄月888的评论
    海南典故:【民国文昌崇洋风俗】文昌崇洋之风俗自清末始,至今不歇。夏寿华《琼游笔记》云,沿途由南洋归者无不满载肩舆而行,去者尤众,惟均步行,且负担者。又据田曙岚《海南岛旅行记》,民贪慕虚荣,尤为普通一般之共同心理。食用服饰及日常生活,类多效法欧美。虽乡村小户,亦必咖啡、红茶以待客。
  • 瑞爷Ryan的评论
    随手绘画《我心中的屈原》。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迷信风俗已被淘汰。不过,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节食品,谈屈原,述其爱国的情操也是必然的话题。
  • yaoshangqun_p38的评论
    中国特色的民主,至少要做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而制度的设计,也至少要恢复古代中国的采诗制度。“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戒,下流上通上下泰”,“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一制度延续至民国,百姓、新闻还被允许“风闻言事”。[吐]如今呢?
  • 桐乡发布的评论
    #关注#【乌镇元素大戏“登陆”上海电影节】昨天,《蚀》系列电影在上海18届国际电影节正式首映。《蚀》系列电影是根据茅盾作品《蚀》三部曲改编的,共分为《春风桃李》等五部,均反映了民国时期桐乡乌镇的水乡风俗、民情,并在乌镇景区实地取景。图为《蚀》系列电影首映间隙举办观众见面会。
  • 沧州晚报的评论
    #沧州身边事#【退休老人20多载绘成“沧州清明上河图”】沧州退休老人马振江耗时多年手绘《御河春图》,长25米,以运河为载体,刻画了清末民国初年沧州的城市面貌和风俗民情,堪称“沧州清明上河图”。“知道老沧州这些地方和风俗的人越来越少,我把它画下来,就是为了保存这些记忆,让人们了解。”
  • 中国图书网官方微博的评论
    #淘书团#上海三联《清末民初历史演义》(全5卷),本书是民国出版人濯缨子一生呕心沥血之作,天津《益世报》副刊12年连载。以晚清至民国军阀时期政治轶事为经,民间风俗人情为纬,采用翔实的笔法,演绎慈禧、袁世凯、孙中山等现代历史人物的秘史。原价298元,现价99元,全国包快递!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