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章节目录
序论
一 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二 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它的艰巨性和光明前途
第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 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 柏拉图
第三章 亚理斯多德
第四章 亚历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
第五章 中世纪:奥古斯丁,托玛斯·亚昆那和但丁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代:薄迦丘,达,芬奇和卡斯特尔维屈罗等
第二部分 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第七章 法国新古典主义:笛卡儿和布瓦罗
第八章 英国经验主义:培根,霍布士,洛克,夏天兹博里,哈奇生,休漠和博克
第九章 法国启蒙运动:伏尔太,卢骚和狄德罗
第十章 德国启蒙运动:高特雪特,鲍姆嘉通,文克尔曼和莱辛
内容简介
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博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请跟随吴琼来一次西方美学的精神漫游吧。 本书是关于西方美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史,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自1963年出版以来,一直作为高等院校文科教材。1978年作者曾作过修订。
下载说明
1、西方美学史是作者朱光潜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统计这个时期乃至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派:伊壁鸠鲁派,斯多噶派和怀疑派,都起源于公元前四世纪和三世纪。伊壁鸠鲁派……继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传统,相信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基础。在伦理方面,他们认为人生最高的目的在快感,而快感据说就是“不受身体方面的痛苦和精神方面的忧虑”。他们虽然否认快感就是感官享乐,但是一般把伊壁鸠鲁主义加以庸俗化的人总是把他的人生理想理解为感官享乐。……斯多噶派在早期继承赫拉克利特的传统……后期却转变为唯心主义,宣扬命定主义和禁欲主义,认为人生最高理想是静观默想,丝毫不动感情,丝毫没有欲望。怀疑派宣扬事物不可知论,因此,他们认为对事物最好不下判断,不置可否,这样才可以保持心境的平静安宁,寂然不动。
贺拉斯是拉丁古典理想的奠定者,对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时代起过深刻的影响。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弥补了亚理斯多德的《诗学》的一个缺陷,把文艺的情感效果生动地表现出来,流露了一些浪漫主义的倾向,普洛丁在三人之中算是自有一个哲学系统的,他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开山祖,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的主要来源,形成古代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桥梁。
从柏拉图的政治教育观点去看,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和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因为它们既破坏希腊宗教的敬神和崇拜英雄的中心信仰,又使人的性格中理智失去控制,让情欲那些“低劣部分”得到不应有的放纵和滋养,因此就破坏了正义
对艺术的欣赏就是对克服了的困难的欣赏。
在这方面,到现在为止只做出了很少一点成绩,......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来把自己的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经济史还处在襁褓之中呢!)尽速构成体系,于是就自以为非常了不起了。
在哲学系统上,普洛丁把柏拉图的“最高理式”看做神或“太一”。这是宇宙一切之源。这种浑然太一的神超越一切存在和思想,本身是纯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善美三位一体。普洛丁用“放射”说来说明神如何创造出世界。……神本是无物质的,但是在放射过程中每一步都比前一步降低本质或退化,终于碰到无形式的物质的障碍,所以个别灵魂才和物质(肉体)结合起来。物质是和神或太一相对立的,它是杂多体,也是罪孽的根源。神所放射的各级存在(理,世界心灵,个别心灵)都有回归到神的倾向,只有物质不能回归到神。个别心灵的最后来源是神,神是个别灵魂的家,个别灵魂由于肉体的障碍,一方面脱离了家,一方面又思念家,渴望回到神的怀抱,与神契合为一体。要做到这一点,灵魂就要努力解脱肉体的束缚,凭清修静观,苦行默想,达到宗教的心醉神迷的状态才行。在这种迷狂状态中,灵魂才能凭神原来放射给它的智力或直觉的本领,达到所谓的“灵见”,见到神的绝对善或绝对美,这就仿佛是回到了家,与神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人才有美的爱好。
有一问题:“物质”何以是“无形式”的?既然认为“理”是原则与实质,那“理”必是不包括形式的,“物质”又无形式,那么“形式”在哪里呢?不过,普洛丁认为人的心灵一直在寻找它的“家”——归宿,这倒是有些意思,人的确是需要一种精神家园的,但他把此归因于一种神秘主义的“迷狂”,显然与柏拉图相似,陷入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了。朗吉努斯在一些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上(例如古典的典范作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创造与虚构的关系,理智与判断力的重要性,文艺作品的整一性等),和贺拉斯是一致的。但是他毕竟比贺拉斯前进了一大步。严肃的题材,深刻的思想感情,崇高的风格,这三者必须统一起来,这个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到了朗吉努斯手里更加明确化了。文艺的强烈效果,普遍的标准以及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崇高也都是首次明确地提出来的。朗吉努斯的理论与批评实践都标志着风气的转变:文艺动力的重点由理智转到情感,学习古典的重点由规范法则转到精神实质的潜移默化,文艺批评的重点由抽象理论的探讨转到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文艺创作方法的重点由贺拉斯的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倾向转到要求精神气魄宏伟的浪漫主义倾向。
这应该是美学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转变,的确,这种人类情感的崇高的展现,才是真正的“崇高”!“柏拉图心目中有三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由模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模仿理式世界来的,这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都不能有独立的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永驻不变,为两种较低级的世界所自出。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而理式世界却不依存于那两种较低级的世界。这就是说,感性世界依存于理性世界,而理性世界却不依存于感性世界,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柏拉图形而上学地使理性世界脱离感性世界而独立化、绝对化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是和他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分不开的。”
P44“柏拉图把感性事物(艺术在内)的美,看成只是理式美的零星的、模糊的摹本。这种思想所隐含的意义是:没不能沾染感性形象,一沾染到感性形象,美就变成不完满的了。这是把形而上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推演到极端的一种结论。这方面,黑格尔比柏拉图前进了一大步,肯定了理念与感性形象统一之后才能有美。”
P50 二、“由于在认识论方面柏拉图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一种以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依据,超感性世界而独立,另一种以为要认识理性世界,却必须根据感性世界而概括化,所以他对艺术摹仿的看法也是自相矛盾的。从表面看,他肯定艺术模仿客观世界,好像是肯定了艺术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以及艺术的形象性。但他否定了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所以他了解的摹仿只是感性事物外貌的抄袭,当然见不出事物的内在本质。这是极庸俗的自然主义的、反现实主义的看法。”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