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萧乾散文

萧乾散文

作者:萧乾

分类:文学

ISBN:9787020064366

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标签: 萧乾  散文  散文随笔 

章节目录

雁荡行 拟J·玛萨里克遗书 大象与大纲 餐车里的美学 草原即景 万里赶羊 初冬过三峡 “上”人回家 往事三瞥 美国点滴 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白 负笈剑桥 达豪余生 改正之后——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境素描 欧战杂忆 北京城杂忆 “文革”杂忆 汉城见闻 茶在英国 老北京的小胡同 天体 我的年轮 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 写到不能拿笔的那一天

内容简介

《萧乾散文(插图珍藏版)》主要内容: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OO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六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本丛书每册二十万字,另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下载说明

1、萧乾散文是作者萧乾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明月何曾分两乡的评论
    昨晚睡前给老婆读的文章是萧乾的散文《初冬过三峡》,端的的磅礴壮丽,充满想象,仿若身临其境!
  • ricardo李嘉图的评论
    【360百科】文洁若,1927年生于北京,曾任职于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会员。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萧乾与文洁若》、散文集《梦之谷奇遇》、随笔集《旅人的绿洲》、评论集《文学姻缘》等。 译著有《高野圣僧——泉镜 网页链接
  • 私_想_家的评论
    #看看书# 上周忙得像打战,周末换换脑子。现在买书很克制,淘两小时拿了两本。一本英文版《中国文学》,1981年十月号,买这期纯粹因为译登了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插图真美。一本萧乾文洁若伉俪的散文集,粗翻下文字朴实,似可一读。路上不经意碰到“明星”,我常去的咖啡馆外,李小冉正在拍戏。
  • 喜欢看书不求甚解的评论
    《后会无期》里有句台词:小孩才看对错,成人只看利弊。觉得说得很有力,但不懂。看了萧乾一篇散文中写到,他把是非、利益作为轴,把人分三种,只看是非,不讲利益的圣者;只看利益,不讲是非的小人;还有第三种,都顾及。到这时候懂了,突然觉得那句台词很无耻,可惜了自己对这片子的喜欢。
  • 黑屏的寂寞_853的评论
    给大家分享一部好书 书名:不曾停歇的旅程 作者:萧乾 分类:散文随笔 状态:已完结 千万不要错过哦 不曾停歇的旅程
  • 吃土姫77的评论
    #儒者书系#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文洁若老师最新散文集《澜沧江畔一对菩提树》,首次披露成长于外交世家的童年往事,深情记录与萧乾先生的文学情缘,精彩撷取与冰心、巴金等大师交往的历史瞬间。
  • Benny_拖延重症拟定行程中的评论
    上周完全忘记下了,星新一SP吃完。远藤叔好福利,可惜坛蜜非色气的戏一般。八年级人教课文里有两篇很有印象,《喂——出来》和《吆喝》。前者应该是对日系SF(除动漫)的初步接触?田中和老梦都是高中了。当时没继续去找星新一的书看,那段时间更迷萧乾的战地散文(同时段还有读不少余秋雨,呃。。。
  • 太阳升起在1970的评论
    《散文特写选1949-1979》是@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1980年2月一版一印图书,封面设计为柳成荫,图书设计雅致大方,非常耐看。此书收录了很多名家的散文随笔之作,巴金、老舍、孙犁、艾芜、萧乾、秦牧等大师作品尽在书中,完整地展现了他们的艺术风采。是一本适读之作。 我在这里:北京·北京明宫宾馆
  • 豆米茜亚妈的评论
    《枣核》是萧乾在七十年代写的一篇散文,海外游子思乡爱国的赤子之情让人唏嘘。三十多年过去面对今天的学生再教这篇课文个中之情如何理清? 我在:淮河路
  • 王少磊的评论
    小时候不懂:这是谁给论的辈呢?为什么工人是叔叔、农民则伯伯呢?连带蔡畅大姐、冰心奶奶;”冰心老人“、”萧乾老人“——同为小女子散文家的南怀瑾活到95,人们也只称”大师“。我不记得有花木兰姐姐,但刘胡兰一定得姐姐,前者非党后者主要劝服的受众是小孩儿(待续)
  • 温迪雅微博的评论
    一本书,有一两篇好文足以。前几天刚买的散文集《吃茶去》,就喜欢萧乾的那篇。不仅因为他写的茶在英国,更因为曾经采访过他。他说,中国人在乎口福,所以用“口味”来形容和不和自己的兴致;而英国人更喜欢用茶来表示,当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就说这不是我的那杯茶(this is not my cup of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