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民国的底气

民国的底气

作者:落尘

分类:历史

ISBN:9787304051518

出版时间:2011-7-1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标签: 民国  历史  文化  传记  思想 

章节目录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毛姆的朋友给辜写了一封信,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辜的小院,辜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辜鸿铭学贯中西,但却推崇儒家学说,反对新文化,他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清亡后辜鸿铭坚持留长辫,着长袍,有人戏称,“全世界只有一条男辫子保留在辜鸿铭头上”。一次他因为装扮如乡下人被两青年用英文嘲笑,便留下一张用拉丁文写成的便条,上注英文:“你们若不认识上面写的是哪种文字,可于明天下午到北京大学来请教辜鸿铭。”两人看到纸条,听说这个乡下佬就是大名鼎鼎的辜鸿铭,吓得抱头鼠窜而去。
王国维:一种文化的背影
“凡一种文化,值其衰减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曾经透彻地将人生的事业和学问解析为三种境界的静安先生,终于没有看透自己人生的迷局;曾经轻易地出入于中学与西学、美学文学与史学的一代大家,却如此轻易地跨越了死生的界限……这是时代的创痛,学者的悲歌,亦是曾经的文化转身离去时,留下的一抹悲怆的背影。
黄侃:八部书外皆狗屁
    黄侃是章太炎先生的大弟子,号称“章门天王”。他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时,与校方约定“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绰号 “三不来教授”。黄侃嗜酒,喜美色、

内容简介

阅读民国,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和文化,更是在回望和追念一种精神。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远承魏晋之后,以独立姿态演奏出的最后一个华彩乐章。 《民国的底气》以风骨为准绳,选取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吴宓、傅斯年等十二位或为人熟知、或为人所少闻的民国教授学者,采用参差忽见的笔法,融会贯通,以小见大,意欲从这十二位教授中投射出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从一件件趣闻佚事入手,来探寻他们的生命体验和终极关怀,力图描摹出那个剧烈动荡变革年代中,文化和人生辗转零落的吉光片羽。 《民国的底气》由落尘编写。

下载说明

1、民国的底气是作者落尘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阿深的评论

    唐篔從容地料理完陳寅恪的後事,並對人說"待料理完寅恪的事,我也該去了"。一個月後的11月21日,唐篔撒手人寰。

  • 傻子青的评论
    <图片1>
  • fine的评论
    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 sunshine的评论
    如云,如海,如山;自然,自由,自在 清华智慧如山,北大宽容如海,南开稳重如山;自然是求真不贵做作,自由是同善不尚拘束,自在是无求有所不为
  • sunshine的评论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
  • sunshine的评论

    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sunshine的评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写道:"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 sunshine的评论

    世间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仿佛很随意的就发生了,不到最后谜底揭开的时候,没有人能看出其中暗含的结局。当然,在次之前,一切还都是水波不兴,照常继续

  • [已注销]的评论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有云:“夫童心者,真心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圣经中也有云: 箴言4:23 你 要 保 守 你 心 , 胜 过 保 守 一 切 ( 或 译 : 你 要 切 切 保 守 你 心 ) , 因 为 一 生 的 果 效 是 由 心 发 出 。
  • [已注销]的评论

    唐代大家韩愈在《伯夷颂》中有云: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已矣。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 南追的评论

    2005年,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病榻之上,面对前来探望的国家领导人,突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亦被称作“世纪之问”。钱还说:“回过头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的“世纪之问”的确发人深省,为何战火飘零的民国能够大师遍地,强人辈出;而承平盛世的我们却鲜有能再有开一门类之先河或于一界再执牛耳者?不免感慨,时势造英雄啊。 此等问题,我这等斗升小民自然不知道答案,只是试着想一想,却不由想起了蔡元培先生最初大刀阔斧改革北大时,对于教育的定义:“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方是之时,元培先生入主北大,艰难的开启了由旧式京师学堂初步转型,渐渐开始做出和政治剥离转化为纯粹的近代大学而努力,结束了千年来“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之类,求学只为求官,求资历的沉疴。坚定的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率先将成就学生的人格作为大学之首要任务。 而如今之情势,似乎又有复古的趋势,各所大学不断扩招,教育的重点也集中着眼于“就业率”,专业是否热门也不在于学问的深浅,而在于日后是否容易就业,以及就业之后的待遇报酬如何。而近年越演越烈的硕士热和公务员热,似乎也回到了求学只为求官、求富、求资历的老路上了。 也许当年元培先生在北大所引导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能为这世纪之问带来些许启发。 另:不知道《民国的底气》中又怎能独独漏下蔡元培先生不表?天不生蔡孑民,三十年民国如长夜。
  • [已注销]的评论

    当年,西南联大学生中曾流传这样一幅对联:如云,如海,如山;自然,自由,自在。起因是一年西南联大校庆,黄钰生谈到三校同人在一起工作和谐应归功于三校具有如云、如海、如山的风度,即清华智慧如云,北大宽容如海,南开稳重如山。西南联大训导长查良钊立即对以“自然、自由、自在”的下联。他解释说,自然是求真不做作,自由是同善不尚拘束,自在是无求有所不为。

  • zigzag的评论
    金岳霖先生这章看得我忍俊不禁,又是泪眼朦胧
  • dejiko的评论

    中国向来臣妾并论,官僚的作风就是姨太太的作风。官僚的人生观:对其主人,揣摩逢迎,谄媚希宠;对于同侪,排挤倾轧,争风吃醋,对于属下,作威作福,无所不用其极。

  • dejiko的评论
    叶公超这人的性格能从政,也算是奇葩,最后被蒋公罢免也算是意料之中
  • dejiko的评论
    其实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很好解答。 当年的学者一半以上都随国民党退守台湾了,梅贻琦说,我若留在大陆,只有两个结局,一个是做右派,一个是做傀儡。当真是一语成谶。 那些选择留下来的,如陈寅恪般,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右派”大多都在文革时期消耗殆尽了,连著作书籍都难以保全,这不仅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中华文化的悲剧,实在让人齿寒心冷。 留下苟延残喘的早已成了傀儡,指望这些毫无骨气的家伙能做出什么好学问,不过是痴心妄想,真正能当得起教授之名的人物早已绝迹于大陆了,如何指望咱们的大学还能再培养出优秀人才,那些逝去的名士,带走的不仅是他们的学识,还有中华文化传承的精神。
  • 暂时想不到好id啊的评论
    买了三本书,东野奎吾的时生,民国的气质,民国的底气,回去好好看了。
  • 阳光猫着步子来的评论
    听着《岁月情歌》将你读完,将你的民国底气深深羡慕
  • 如若如尘-TRC的评论
    这本书我也有哦,是《民国的底气》
  • 蘇的時光書的评论
    书单4:剥洋葱 经典作家十五讲 小于一 耳语者 傅雷书简 没有地图的旅行 纯真博物馆 在地图结束的地方 时代的稻草人 朗读者 真相(若埃尔.迪克) 在细雨中呼喊 浮生六记 雅舍小品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带一本书去巴黎 渴望生活 半生缘 黄金时代 马瑞芳趣话聊斋爱情 2666 送你一个字 民国的气质 民国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