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目录 开头语 第一章 黄土高坡的往事 3岁踏死一只小鸡,母亲迅速变化的表情,深深印 在脑海里,成为我漫漫摄影生涯中,最早获得捕捉 人物瞬间的记忆 小小的我用稚弱的肩头,挑起了沉重的生活重担。 当长工打短工,贫穷仍然像影子追随着我家。我 开始试图寻找改变自已命运的途径 走投无路的路竟通往革命大道。1940军,我走进 了革命队伍,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文化的战士。 1944年,在延安,我和照相机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第二章 走进中南海 1960年元月,我正式担任周恩来总理专职摄影记 者。中南海西花厅里周总理和邓大姐那富有感染 力的笑声,至今都留在我温馨的记忆里 喜欢孩子的邓颖超最想闻闻奶娃娃的奶气,可是 我们却将小女儿放在家里。3年后那颖超才看见 她当年想见的奶孩子 第三章 第一次随总理出访 1960年4月,我们在缅甸经历了一场规模宏大、别 开生面的泼水节。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穿 上“裙子”,沿街泼洒祝福之水 友好访问团即将飞往柬埔寨。突然传来不幸的消 息,柬浦寨国王病逝。同总理当机立断,为代表团 成员国人做两套丧服,友好访问变成了吊唁活动 周恩来和胡志明在一起,尽管两个都各代表自己 的国家和党,但由于私交甚深、感情深厚,他们像 老朋友那样自然、随意,没有拘束 第四章 三年自然灾害 1961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不堪回首的3年自然灾 害的第二年;也是“忌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 面红旗下人祸的显露阶段 河北有一个农民直言警告周总理:“你要是糊弄我 们,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死!” 总理和一个老农一段有趣的谈话,竟是样样坦诚、 直率,没有一点拘谨和顾忌。一个老农拦道,跪地 磕头,高呼 “周大人……” 总理先后三次到东北视察,同数万名工人、干部和 家属直接见面,无论是长春一汽,还是大庆油井, 无论百姓宿舍,还是农村田野,处处都留下了他的 足迹 周恩采满足了蒙哥马利的要求,在自己的住处,中 南海西花厅接待了这位在电影电视中总是歪戴顶 紫色蓓蕾帽的陆军元帅。斯诺房里的电话急促地 响了起来。有关方面通知他明天到北面做一天的 旅行 第五章 亚非欧十四国 1963年冬季,周恩来由陈毅陪同,率中国友好访问 团出访亚非欧14国。我同抵达的第一个国家 ――埃及 7天之后,我们又到了阿尔巴尼亚,这是出访14国 中的惟一的欧洲国家。总理和我们碰杯,一同度 过了1963年最后一天 年轻的总统感动地握住周恩来的手,许久没有松 开。因为这双手在他最危难的时候送来了巨大的 力量利慰藉 在几内亚,忌理结我起了个跨国兄弟的名字一― “杜山”。英俊潇洒的周恩来成为巴基斯坦画家笔 下的模特。中国访问团回北京,毛泽东亲自到机 场迎接 第六章 腾升的“蘑菇云” 中国原子弹爆炸,苏联赫鲁晓夫下台,同一天的事 情,截然不同的内容。总理高声叫:不要跳,不要 跳,再跳楼板就要塌了 毛泽东71岁生日是在劳模陪同下度过的,餐桌旁 的毛泽乐侃侃而谈,这使我又想起10年前毛泽乐 和赫鲁晓夫的一灰宴席 第七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李宗仁叶落归根,周恩来亲自到上海迎接。周恩 来和国民党起义将领关系一直不错,这不仅是一 国总理,也因为他曾经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桃李满天下 周恩莱很少出现忧愁困惑的表情,“文化大革命” 前,我拍摄过一张他这种表情的照片,今天已成为 我最满意照片之一。邢台严重的地震灾情,让周 恩来无比揪心,他目不转睛地望着机翼下的每一 寸土地,每一个村舍…… 1966年4月国内政治风云骤起,刘少奇出访亚洲 三国。热情洋溢的出访之后是吉凶难卜的归途。 专机载着刘少奇和陈毅直飞杭州。“文化大革命” 正式开始 刘少奇出访时,毛泽东正在南方看“西游记”,为国 家的前途担忧,为没经风雨缺乏锻炼的年轻人担 忧,提出:打到阎王,解放小鬼 1966年6月我随周恩来出访欧洲。凯旋的双足刚 踏上北京机场,“史无前例”的巴掌将我推进了“特 务、间谍”的行列。离只周恩来,离开中南海,开始 没自尊严、没自自由,充满难堪和屈辱的生活 第八章 走近毛泽东 1969年,周恩来急电召我返京。刚刚离去,我的伙 伴们突然壮烈牺牲。我虽幸存而归却心碎万片。 邓大姐情深意长地对我说:“你是我们‘文革”以 来,在后厅会见的第一个客人。” 197070元月,我又担任了毛泽东的专职摄影记者。 怀着神秘的心情第一班走进他的客厅,无比惊奇 地发现这里是书的海洋。毛泽东像普通人一样和 我们交谈,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 第九章 庐山云雾 1970年8月底,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在中国的 “名山”――庐山召开。开幕时,主席台上坐着毛 泽乐、林彪、周恩来、康生、陈伯达五位中央政治局 常务委员,闭幕时,他们中间的理论家―一陈伯达 消失了 陈毅患癌症的消急传来,我更加焦急地盼望熟人 能出乎意外地给我带一只精美的打火机,能让我 送到老总的床头。可是我没有如愿…… 1970年10月1日,斯诺取代林彪站立的位置。第 二年的“五一”,林彪撕去“无限忠于”的面纱,表露 了和毛泽东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对峙神情 周恩来用心良苦,努力维护党中央在全国人民面 前的团结的形象,想法弥补正副统帅之间显而易 见的裂痕,他向新闻负责人发了少有的大火 林彪最后公开活动是接见罗马尼亚客人,没有想 到江青这时插了进来,帮了新闻界一个大忙一― 亮出一幅林彪学毛选的大照片,一个月后,林彪折 戟沉沙,毛泽东在精神重刨下,终于病例了 第十章 惊心动魄的时刻 9.12深夜,周恩来全神贯注,抓着电话高声问:“现 在什么位置?”大家暗暗猜测:是不是导弹基地出 了毛病? 为迎接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人们在进行列队操 练。一墙之隔的中南海却进入了甲级战备 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林彪的“四大金刚”在人民 大会堂被一网打尽,披看押的邱会作向医生要安 眠药 1972年初,最寒冷的日子,陈毅永远闭上了难以瞑 目的眼睛。我愧对老帅,竟未将他临终前小小的 “奢望”变成现实。毛泽东穿着睡衣突然亲临追悼 会 第十一章 历史的握手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几十年的相 互敌视的历史。周恩来选用了一张能反映他“不 卑不亢”态度的照片,姚文元不甚理解 《上海公报》发表,周恩来完成了历史性的握手。 1972军5月12日,尿检发现4个血球。病魔的影 子开始紧紧跟随周恩来 第十二章 病中周恩来 患病后的周恩来对我们依然严搭要求,然而,一无 所知的我却给总理增添了许多麻烦 1973年1月5日,周恩来突然尿血,中央同意做进 一步检查。1973年3月10日,周恩来终于离开了 西花厅,来到玉泉山接受检查。为了对外保密,专 家们在玉泉山布置了一个治疗室 1973年夏天,周恩来抱病回到延安,群众围住总理 的汽车,看见警卫一身泥土,忌理说“要作检讨,应 该我作!”(328) 1973年10月底,复发尿血。沉重的精神压力不期 而至。化疗中断,癌细胞再度治头…… 第十三章 “红外紫外”风波 澳大利亚总理访华期间,将彩色胶卷送往香港冲 洗,这一细节被周恩来知道,决心建立中国第一流 的图片冲洗基地,改变摄影冲洗的落后状况 毛泽东走进垂暮岁目,他苍老多病的形象被红墙 阻隔了。他仍神采奕奕站在亿万人民心中,而我 们却站在一位食五谷度岁月的老人身旁。令人焦 虑的镜头无法再现完美无缺的形象,为了完美,我 们备受责难和委屈 1973年春,周恩来指示我们拍摄毛泽东必须限制 在三分钟以内。为了主席的眼睛,我们别无选择 1973年,江青提议在毛泽系书房安装摄影固定灯, 解决了摄影灯刺眼的问题。我们第一次使用固定 灯,就开错了两组灯。姚文元叫我写检查 周恩来担心摄影灯里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含量对人 体有害,责令我们提供有关数据,同时限制使用摄 影灯。并批评我是“三十无害论者”。直到毛主席 书房里重新安上无害光线固定灯,历的半年的“有 害光”风波才告结束 第十四章 江青的“爱好” 第一次和江青讲话,她并不骄横,显得文雅朴素。 1962年江青要拜师学习摄影,毛泽东亲自出面替 她请老师。江青开始学习摄影很认真,“圆月亮怎 么变成了长月亮?” 10年后,江青已失去风雅。兴致大发叫我们拍摄 《颐和园》,拍后又轻而易举一笔勾销。一场辛苦 几乎付之东流。直到1977年才础观众见面 1974年初,西沙群岛打了一仗,同时也崛起了一名 摄影家,引起江青极大的兴趣,倾注了超乎寻常的 关注和热忱。一纸数语,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四个 人的政治性格:江青信口开河,为所欲为;王洪文 迎奉势利;张春桥老谋深算;姚文元圆滑 第十五章 再次复出的邓小平 1973年3月29日,复出一年多的邓小平出现在毛 泽东的书房里,在场的人都为之欣然。邓小平沉 稳地坐在周恩来的位置上。这之后,周恩来因病 再也没有坐到原来的座位上 1974年4月邓小平走上联台国大会讲坛,10月又 访问法国,带来特殊的面包,让当军留法勤工俭学 的战友分享当年的美好时光 1974年5月29日,毛泽东、周恩来面对摄影镜头 最后一灰握手道别。忧伤深邃的瞬间永远定格在 历史的框架里。6月1日周恩来住进305医院,有 生之年再没有回到西花厅 1974年5月初,病理检查发现癌乳头状组织脱落。 王洪文中断周恩来输血,张春桥振振有辞拖延治 疗时间 周恩来抱病飞长沙,毛泽东一锤定音,邓小平掌握 重权。心情舒畅的周恩来,想去日本和美国,可是 无情的手术正悄悄地等待着他 第十六章 “样板戏”的戏外戏 毛泽东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 呢?”江青要当“旗手”,就下大力普及“样板戏” 我从新疆回到北京,很快就知道江青正在大张旗 鼓地拍摄“样板戏”电影。我听说一件有趣的事 情,说是江青搞电影是在主席面前“哭”出来的 毛泽东看了电影《红灯记》,给江青泼了一盆冷水: “这算什么样板戏?革命的人都被敌人杀光了,这 就是样板戏呀?”江青的心血来潮,造成不少冤案 江青对周恩来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用着了就请,用 不着就躲。审看《智服威虎山》时,周恩来说:“不 要突出乐队嘛!” 第十七章 荣辱不惊叶剑英 叶剑英是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元帅,他以刚柔兼存、 大智若愚、荣辱不惊的优良品格彪炳于世 1969年春天,周恩来安排叶剑英到工厂参加劳动, 先和群众多接触,以便早日解放 叶剑英凋离北京,“发配”到长沙,元帅的心在寂寞 中静静地等候着 1970年8月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毛泽东半夜秘 密会见叶剑英,交给他一项特殊使命 林彪“自我爆炸”,叶剑英重新走上中央军委的领 导岗位。1972年参加接待尼克松,因为说“谢谢” 而遭到批判 第十八章 空寂的中南海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1974年下半年,江青 焕发了从未自过的“青春活力”。我们的拍摄境地 更加艰难,处处受到她的指责 1974年10目底,江青心血来潮放大她的摄影作 品,想取而代之钓鱼台18号楼的国画。毛泽东加 以制止。江青一腔恼火变成一把大火,烧毁自己 的摄影作品 江青抛出臭名昭著的“黑诗”,又怕野心太露,几经 反复,终于没有发出。她不停地变换自己的笔名, 要画刊每期留版面,遭拒绝后,气急贩坏收回所有 照片 江青一生中有好几次想举办个人影展,但是都被 主席制止而化为乌有的影展梦 。江青爱好摄影, 劫没有办过一次摄影展,这或许是她的一大遗憾 第十九章 伟人的最后瞬间 毛泽东在南方长达8个月,外宾南下寻觅拜会毛 泽乐,他潇洒瞬间犹如闪电。之后他拒绝我们拍 摄台影,不许走进他的书房。我们便“悄悄地干 活”,为毛泽东留下了许多传神的瞬间 晚年的毛泽东爱看年轻时的照片。他思绪万干, 在反映他波澜壮阔一生的摄影照片审阅单上,重 重地划了个句号 毛泽东双目失明,眼科著名专家唐由之为的动了 手术。周总理亲自研究毛主席的病情。1976年5 月17日,毛泽东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周恩来在305医院向我最后诀别,说:“好了就好 了,好不了就了啦。”也和医护、工作人员最后合影 留念,说:“以后不要在我脸上打‘××’” 1975年9月7日上午,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生涯随 着照相机的“咔嚓”声而永远地结束了 周恩来9月20日再次手术。他为自己历史写了甄 词,为邓小平高声讨回公道。周恩来最后和领导 人相见,希望大家帮助王洪文 第二十章 大寨的落日 1975年9月。江青在大寨极尽表演之“才华”。浓 郁淳朴乡野气息的大寨在她眼里――绝了!而江 青在我们眼里――疯了 江青似乎忘了前几天的不快,忙着给邓小平夫妇 选角度,对焦距,拍了一张合影。我见江青拍完 了,就答应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也结他们和邓 小平照一张合影,这时邓小平脸上又露出了平时 的微笑 会场上有近百人,各人心态也很复杂,会场秩序跟 着江青一惊一昨、一抑一扬的讲适而一阵安静一 阵骚乱 江青从大寨返回北京,想办个人影展的愿望又一 次被毛泽东拒绝。社会上对她传言颇多。江青情 绪一落干丈,四面楚歌。她恶毒地结我安了两条 罪名。主席保我一驾才免遭江青的陷害 第二十一章 周恩来 世长辞 1976年1月8日上午,周恩来合上了眼睛再没有 醒采。临终前他想回“家”,想“哼哼”解痛;空前绝 后的悼念,抒发了人民的真挚感情 周恩来去世后,我们开始了艰难的追悼,在百般刁 难中我们决不放弃属于我们的那份权利。一定要 拍一张江青低头的镜头;坚持发四版总理的照片; 叫记者偷拍天安门广场;针锋相对回驳“四不要” 身边的工作人员早已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喉咙。 这时他们等候在炉前的房间里,准备将总理的骨 灰装进骨灰盒里,司是没有想到骨灰盒竟然盛不 下总理的遗骨 周恩来骨灰抛洒江河大地,邓大姐痛哭着搂住实 现“恩来同志遗愿”不是儿子胜似儿子的警卫 第二十二章 沉浮人生乔冠华 50年代末,一出《乔老爷上轿》喜剧电影逗乐倾倒 了许多观众,乔冠华也沾了笑星的光,大家借花献 佛,题“乔老爷”美名送给了当时还很年轻的部长 助理 乔冠华是一个没有“城府”的人,不擅攀附,没有心 计。对人对事都是“直来直去,辛辣味苦”。这大 概决定了他命中注定要经受磨难 联大报告出来后,他却因劳累过度心脏发生了绞 痛,幸好夫人懂得一点病理常识,送医院及时,控 制了梗死 第二十三章 变幻莫测的秋天 1976年9日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举国哀悼。我 拍毛泽东遗容,却显得那样神秘 毛泽东治丧期间,姚文元特别强调突出集体领导, 而且特别注意维护江青的形象。千方百计在新闻 照片上做文章。追悼会上“五人照片”使我坠入历 史的困惑之中 毛泽东追悼会后,王洪文突然频频找我,先是叫我 拍摄毛泽东遗体的资料照片,后又一反常态急切 要拍标准照,并阴阳怪气地说:“留着开追悼会 用。” 10月4日,张春桥叫器要开除邓小平的党籍。10 月6日,江青摘下了最后的苹果。当夜,“四人帮” 被粉碎 华国锋憨态司鞠地登上了天安门,他用浓重的山 西口音宣布了“文革”的结束,几乎与此同时我开 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政治磨难 第二十四章 胡耀邦的绝照 1989年4月6日,我为胡耀邦拍摄的照片,成了他 的最后瞬间。他为我题写的影集书名也成为他的 绝笔。初次相见竟是永诀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匆匆地走了,我连夜赶 制出照片,李昭看见那张西装彩照说,这张最像耀 邦;中央同意使用彩色照片作为追悼台遗像 一个生性好动的政治家,静悄悄地在一片充满激 情与理想的红土地上安歇了。简单的安葬仪式, 铸成了人们永恒的记忆…. 1995年各季我迎着寒风,匆匆赶往出车站,和五年 前匆匆赶往机场一样,远方有座红色山丘系着我 的心 “30岁,你们就祝寿啊?”回荡耳际。转眼迎来了 40岁,胡耀邦英灵已经融进共青城年轻的生命里 富华山的陵园已经成为森林公园,情侣漫步,孩童 玩耍,充满了盎然生机。大都郡愿意用心去悼念 一个纯真的人 十里相闻鞭炮声,家人45年后才回归故里。胡家 走出伟人,房屋却破日得几乎倒塌。“我不是家乡 的总书记,不能为家乡谋特权” 胡耀邦参加革命,有缘聆听毛泽东的一番演讲。 打开家谱,孩子才发现父亲字“国光”
下载说明
1、红镜头(上下)是作者顾保孜 撰文,杜修贤 摄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