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感知艺术

感知艺术

作者:[美]丹尼斯·J.斯波勒

分类:文学

ISBN:9787508658902

出版时间:2016-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标签: 艺术  美学  感知艺术  艺术理论  绘画  生活  Art&Museum  人文 

章节目录

前 言 第一章|绪论 1-40 艺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并评价它? 第二章|画 41-90 图画、绘画、版画和摄影 第三章|雕塑 91-116 第四章|建筑 117-152 第五章|音乐 153-192 第六章|文学 193-234 第七章|戏剧 235-264 第八章|电影 265-290 第九章|舞蹈 291-312 词汇表 313-340 引 用 341-344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感知艺术》是一本单纯地教读者观察和聆听艺术作品的书。 我们房间墙上挂着绘画作品或明星海报,我们每天都在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枕边的小说、周末的电影,这一切都显示了艺术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学会欣赏这些艺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某些观点认为,艺术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和创作。不同于此,《感知艺术》以真实而直接的方法介绍艺术,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并不神秘,而是触手可及的。这本书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形式,向读者提出3个问题:它是什么?(形式问题)它是怎样形成的?(技术问题)它如何触动直觉?(体验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应,读者与艺术之间建立了联系,能从容地面对艺术作品并对其做出评价,与其他欣赏艺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 虽然我们各不相同,但活着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份职业。学会欣赏艺术,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地理解、设计、享受我们的生活。愿这一切从本书开始。 -------------------------------------- 【编辑推荐】 1、《感知艺术》是一本来自美国的艺术普及读物,英文版已经出到第11版,是一本影响深远、读者众多的经典之作。 2、本书从人人都有的感知能力出发,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对象,抛弃晦涩的理论和繁琐的叙述。读者只要有兴趣,就可以通过本书的引导,了解、欣赏与评价艺术作品,抵达艺术的世界。 3、作者丹尼斯•J•斯波勒,是享誉国际的学者与艺术家,曾在美国多所大学担任终身教授或系主任,有多部著作是艺术教育领域的经典,自身也擅长创作舞台设计作品。 4、本书系统简明,结构很清晰,用3个问题贯串全书。通过对3个问题的回应,读者就可以建立与艺术的联系,最终能自如地面对、欣赏与评价艺术作品,并与其他人交流沟通。 5、《感知艺术》的内容丰富,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艺术门类。这8种门类是艺术的基础分类,涵盖了艺术所有内容。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对艺术与艺术作品有全面的了解。 6、本书装帧精美,采用锁线精装,彩色印刷,附有大量插图,每一章用不同的色调标示。 -------------------------------------- 【精彩文摘】 我们应当如何感知和应对(艺术)? 我们如何应对或者研究艺术,这一问题带来了另一个挑战。我们必须从现有的无数种方法中选取一种来实施。我们假定对本书有兴趣的读者对艺术了解有限。因此我们选取的研究方法可以充当跳板,帮助读者进入艺术和文学的世界,作为从熟悉领域进入未知领域的渠道。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事实和数字、重量和测量的世界中,符合逻辑的方式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特征来开始研究。换言之,从最为理智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在艺术和文学中看到和听到什么? 再换言之,我们如何才能使美学感知更加敏锐? 首先,我们必须识别那些能够在艺术和文学中看到和听到的内容。 其次,我们必须学习关于这些内容的术语,就如同学习其他科目 一样。 再次,我们必须理解感知联系反应的原因和途径。 毕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反应引起了我们最大的兴趣。我们能够感知一件物体,我们选择以美学术语来回应它。 在从一个艺术学科过渡到另一个的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前后一致的方法。我们会提出三个问题:(1)它是什么?(2)它是如何形成的?(3)它是如何刺激我们的知觉的?我们将会在艺术的每一个学科中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会看到,这也是在研究艺术作品时提出的问题。 当我们回答“它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我们意识到,我们能感知到图画的二维空间、雕塑或建筑的三维空间,或者音乐中的时间,或者舞蹈中的时间和空间。我们也能意识到艺术的各种形式,比如静物、人体、悲剧、芭蕾舞、交响乐、故事片、公园和居民楼。“形式”一词含义宽泛:包括“艺术形式”“艺术的形式”以及“艺术中的形式”。 当我们回答“它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时,我们能认识并反应出艺术作品中的技术元素。例如,我们能认识并反应出一幅画作是用油彩绘制的,还是版画印刷的,还是水彩绘制的。我们也能认识并反应出组成艺术作品的元素,即构成作品的内容—线条、图形或形状、物质、颜色、反复、和弦—及所有内容的统一。使用了什么工具?各部分之间又是如何联系才形成这一整体?一部交响乐包括旋律、和弦、音色、音调以及其他元素;一部悲剧使用语言、场景调度、提示、冲突和结局;芭蕾拥有形式化的动作、场景调度、线条和思想内容等元素。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问题,我们思考艺术作品“如何刺激我们的知觉”及其原因。换句话说,特定形式和技巧的安排(不论艺术家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是如何激起我们的反应的?这里我们讨论的是生理和心理特性。比如,我们对于雕塑的反应可能是生理性的。我们可以触摸一件雕塑作品,感觉它的光滑或坚硬。同时,我们也会产生心理感受。比如,直立的三角形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当我们看到绿色和蓝色的时候,我们会说它们“冷静”,红色和黄色则会给人“温暖”的感觉。主要由水平线条或者平缓曲线构成的画作会产生“柔软”或温和的感受。角、斜线或短促、不连贯的线条会带来动感。运用了波浪形旋律轮廓的音乐听来“缓和”,而高度使用和声的音乐听来“温暖”或“丰富”。上述这些及其他感受是共通的,大多数人的反应都相似。 对于艺术作品,我们也可以提出第四个问题:作品有什么意义?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个人化的。比如,一幅油画可能让我们想起一些个人经历。然而,我们不能认为“它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的依据来自纯粹的个人经历,艺术作品的意义要深远得多。对一件艺术作品最终极的反应、意义和体会可以超出个人见解,包含了想要了解背景信息的尝试。以帕尔米贾尼诺(Parmigianino)的《长颈圣母》为例,对其进行背景了解可以揭示艺术和文化环境,给我们对于画作外表的丰富理解,大大超出了个人经历。有时,艺术作品的意义来自文化或历史背景,包括画家生平。有时,艺术作品只是单纯出自美学需要。有时,很难判定是上述哪种情况,或是二者兼有。

下载说明

1、感知艺术是作者[美]丹尼斯·J.斯波勒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gjdkdbxbkdkehsvzka的评论
    “一部伟大的作品往往违反了其时代的期待视野,在打破期待视野的同时,它导致了该视野的持久性变化。” “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在其初次显现的视野中不可能被立即感知到。它的首次感知与其本质意义有着距离,甚至很大,因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才会理解一些曾被误解的旧形式。”
  • 代县贝思特少儿美术的评论
    金星老师说的非常好:艺术教育是什么?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储存能量的过程,它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功利的,它是在培养孩子的修养、审美、品行、素质,让孩子慢慢学会欣赏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感知世界的多彩,从而丰富她们的生命,成就她们的人生!
  • 新哥说理的评论
    #长征路上奔小康##筑梦长征路# 从红军长征途中在小金县一带的宣传标语,感知党的宣传教育艺术。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Rayrayd_的评论
    9.11,悼念9.11罹难者,他们曾也是美好世界的存在,也是化为灵魂的存在物,感知并为之祈祷。爱与艺术一样强烈却也温柔...听研讨会时,做了一些笔记,此行收获颇丰,而同样地艺术人文宗教哲学...这些与爱都密不可分。[心]
  • SCU舞蹈符号学-海维清的评论
    理论虽是灰色的,只因艺术之树常青。#符号学诸领域#《舞蹈符号学初探》(海维清)从“人体律动”嬗变为“舞蹈符号”,是人类“前语言”符号表意活动中经历的重大历史起点,通过这个起点,衍生出后世人类关于“感知”和“意义”的诸种艺术符号活动。网页链接
  • HEYU何雨的评论
    艺术,就是在探索未知。 而探索未知,就是在感知“神”。
  • 独角鹿vintage店的评论
    #独角鹿Antique# 光,影,色微妙的变化,艺术家敏锐的感知力,大胆而自由的色彩逐渐成为19世纪后半段到20世纪初期的艺术主题。这时期的艺术家走出画室,展开一场追光之旅,所有的美,趣味,哲学都蕴含在对大自然的赞美中。今晚三幅20世纪初期法国艺术家签名创作油画,有意请询wx: dujiaolu6
  • 一零从无的评论
    黑斯皮尔伯格没什么,然而这位先生决定转型后接演的那些所谓艺术片,合作的导演如特里尔、阿诺德还不如斯皮尔伯格呢。从挑剧本上和戏外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上都看得出此人对艺术感知力为零,还是不要作怪了吧,呵呵呵。
  • 鲸鱼well的评论
    “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设计中的设计》”
  • 如歌的行板VV的评论
    带着背景知识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我们能看更多可看到的,听更多可听到的。我们的人生愈加丰富,愈加深邃。——《感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