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惜别

惜别

作者:止庵

分类:文学

ISBN:9787208122758

出版时间:2014-8-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随笔  亲情  散文  散文随笔  中国  中国文学 

内容简介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 《惜别》是止庵在母亲故世三年后,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 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母亲留下的手泽,充满 亲人相处时的温暖细节:最常做的那道红菜汤,与“我”一起看过的电影,病重时吃下的那枚小布丁……这些事情平凡微小,却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实印记。 由此,止庵在众多生死论说中上下求索,呈现出从死看生的独特角度:死是一个人的终局,令故去者成为一种“曾经存在”;死也是众人的终局,令所有生者成为中途正在逝去的“在死者”。作如是观,我们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眼光,由他及己,重新思索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大问。 一向喜欢止庵的文字,他能够用节制的方式写出汹涌的情感。这是一个人的“惜别”,却会唤起每一个人的“惜别”,这是人生绕不过去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扬之水 这是我近来很期待的书。我没写过专门的书谈父母,止庵写了。读这本书时,天正在下雨,我读着,就像在别人的大黑伞下避了雨。——史航 书里面“母亲”的文字与止庵的文字已经融为一体,读来仿佛一起重走一遍,从此岸走到彼岸,又仿佛从彼岸走回此岸。虽有艰难,却没有恐惧,虽有哀思,却坦然沉静。——陈希米

下载说明

1、惜别是作者止庵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不孤独的评论
    30页的第一部分,作者引用了近六十几篇古今中外书籍中,对生死的描述。还有母亲去世后,他当下的感觉和对“生死”的理解感悟! 着实把我看的有点晕,平时读书不多,“之乎者也”的看起来,实在困难,有点想放下了。。 可是,还是能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对生死突然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虽然很多地方看不懂,但却让我有一种冲动,把自己工作中,见到的生死写下来,真是奇怪,对了,我是学护理的。 我决定当“它”教科书了,要把“它“攻下来。
  • 颜良辰的评论

    母亲去世后,我的表姐和我谈到母亲对我的”无条件的支持“,我就想那是一种大地似的支持,沉默,然而切实。只是我一向把这当成生活的常态了。就像我们每天行走,站立,未必意识到脚下的大地——也许直到有朝一日大地塌陷,我们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

  • 颜良辰的评论

    此其我想到《列子·杨朱》所云: “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虽然贤愚贵贱非所能也,臭腐消灭亦非所能也。故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贤非所贤,愚非所愚;贵非所贵,贱非所贱。然而万物齐生齐死,齐现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 颜良辰的评论

    这念陷我于困惑不解:满足,遗憾,快乐,痛苦,这些感觉仿佛很坚实,又仿佛很脆弱——它们太依附于生了,他们无法超越死。如果人的一生无可避免地要归结为一个“死”字,那么此前所经历或未经历的一切,可能都在这种概括、这种定义里成为细微末节,无关紧要,乃至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也可以说,它们因而变得至关重要,就因为有过就是有过,没有过就没有过。

    死之确定,可能使生更其确定,也可能使生很不确定。满足或遗憾,快乐或痛苦,也许想大家一贯认定的那样处于人生对立的两极,也许它们根本就是一回事。 我们只能站在“曾经存在”之外去看它;同样,我们无法站在“曾经存在”之外去看它。

  • 颜良辰的评论

    正所谓“睹物思人”——这种“思”鲜明、强烈到有种将人逼至角落之感,简直难以承受。

  • 颜良辰的评论

    ”晚饭后看了金基德的电影《收信人不详》,看后很压抑,我不明白韩国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愤恨,仇恨历史或世界对他的不公,永远是气狠狠的,都欠他们似的。“

    哈哈哈哈!
  • 颜良辰的评论

    “我在一九三五年随父母去了好莱坞的拍摄现场,看见秀兰·邓波儿(当时我最迷的影星)和她妈妈坐在汽车中,我们请她签字,我当时太兴奋了。

    作者的妈也是高贵冷艳色,35年就去过好莱坞……
  • 颜良辰的评论

    现在我读这些文字,感觉母亲出国一看的期望,以及终未成行的失望,是那么黑暗而沉重;这里则仿佛是缝隙之间透出的一点光,是母亲对于期望的去除的一瞥。记得她曾以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自喻;那篇童话写道:“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 颜良辰的评论

    我不禁心生感慨:中国人历经苦难,花了多少时间尚且没有达到正常人或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在此期间,有整整几代人几乎什么愿望都未能满足。我从母亲至死未泯的种种期待——包括出国旅游——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 颜良辰的评论

    当下我想:无非就是这样;故者所留下的一切都将破坏,破坏,最终归于虚无。

  • 颜良辰的评论

    曾经存在——给人的感觉恍惚迷离,好像隔着一层厚玻璃似的东西,努力想看见一点什么。我记起巴勃罗·聂鲁达在《马楚·比楚高峰》中所写的:“从空旷到空旷,像一张未捕物得网,……”我说的这种“存在”,与仍然记得——记得清清楚楚——的她的神态,声音,动作,还不是一回事。应该更确切,更实在。

  • 颜良辰的评论

    形容死亡的成语很多,还以“香消玉殒”最能体现死的本义,尽管它通常只用来比如美丽女子的辞世。这四个字道尽了曾经如此鲜活、如此宝贵的生命丧失消逝的过程——那么迅速,可有那么漫长。终于不见踪影,无从追寻。

  • 颜良辰的评论

    生死之间,与其说事界线,不如说是隔绝。无论“给予”,还是“接受”都不再可能。

    死不仅仅是停止,死是消亡。

  • Ted的评论
    如果没有彼岸,那么此岸就是一切,无论生命短暂、长久,都是唯一的机会,这就更能显示出人的一生的意义。不然,如果有彼岸,则此岸仅仅是向着那里过渡的起点而已。没有完结的起始是虚妄的,也是怪诞的,人可能更承受不了。
  • 颜悦的评论

    现在我总觉得,母亲当初哪怕多活一天也好; 但回想起来,母亲活着时,其实我并未真正感到她的一天如何重要,如何值得珍惜,尤其是在她健康的时候。我们总是在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才想到应该爱他或更爱他。

  • 颜悦的评论
    <图片6> 封面做得好美腻!特别有“披麻戴孝”的赶脚 <图片5> 喜欢这个手写体的书名,还有这种黄绿色(调了色调颜色有点不正)~~ <图片7> 内封很像《周作人译文全集》的封面用色 <图片8> 陆智昌老师的排版一向都特别舒服!
  • 団子的评论

    “生之国”的主宰毗湿奴遂向造物主梵天投诉:“死之原”被造得太美丽了,太幸福了。梵天用黑暗织了一张厚实的幕,命“苦痛”与“恐怖”把这幕挂在路口。于是,“生命又充满了生之原了,因为死之国虽然仍是那样的光明而且幸福,人们都怕这入口的路。”

    其实,对于每一个生之人来说,死之原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其实都是一种臆想,因为只有死之人才能去看到死之原的真相。苦痛和恐怖并不是源自梵天的加附,而是源自人内心的猜测。所以,既然死之门是务必要经过的,又何必害怕其痛苦之处。也许,在死之门恐怖的表象之后真的存在着一个充满幸福的死之原。只有死之原才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
  • 団子的评论

    卡夫卡日记有云:“不要绝望,甚至对你并不感到绝望这一点也不要绝望。在一切似乎已经结束的时候,还会有新的力量,这正好意味着,你活着。如果他们不来,那么一切就到此结束,彻底完了。”(一九一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据此,死才是真正的绝望。卡夫卡日记又云:“人们从来不知道,是否人们感觉到的绝望是合理的绝望,或者是美誉道理的绝望。”(一九一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其间区别,也在死与生之间。然则既已死了,连绝望也没有了。

    活着的人是不会遇到真正的绝望的,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只有死才是最顶级的绝望。可是如果人跨越了死,对于已经死了的人来说,更不可能有绝望,因为他已经没有绝望可以绝望了。
  • 到里斯本看海的评论

    夜里梦见开始写关于母亲的书了。

  • 到里斯本看海的评论

    我们只有在生之外或生之后,才可以把生安排得理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