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负笈求学:在五个地方接受教育(1907—1931)
第1章 为何我将目光投向东方
第2章 了解中国
第二部分 我们首次发现中国(1932—1935)
第3章 来到北京
第4章 开始观察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第5章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眼中的中国
第6章 哈罗德?伊罗生与恐怖行动
第7章 蒋廷黻和现代化
第8章 成为专家,任教清华
第9章 我们的中国朋友
第10章 访问最早的通商口岸
第11章 首次离开中国
第三部分 学会当一名教授(1936—1940)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全球最权威中国问题专家、“头号中国通”费正清的唯一自传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他取中文名“费正清”;胡适带着他视察监狱,探望政治犯;麦卡锡主义横行,他被指责为“丢失中国”的人之一;基辛格密访北京前请教费正清,后来评价说“和他的谈话改变了历史”;邓小平曾举杯对他“在恢复中美关系中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孔飞力、魏斐德、史景迁、傅高义、余英时等全部出自他的门下……他创立了美国的当代中国学,创建了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他的著作影响了国际舆论对中国革命的看法;他的学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府的政策决策。了解现代中国,从阅读费正清开始。 ◎一部个人化的现代中国史,一部看懂现代中国无比重要的著作 费正清曾五度来华亲历中国变革,接触、结识宋美龄、孔祥熙、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尼克松、基辛格、胡适、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费孝通、龚澎、乔冠华等上百位中美政学重要人物,见证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奋起与失落,此可谓空前绝后。这是一个“头号中国通”最完整的传奇人生记录,也是一部个人化的现代中国史。对读者而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读懂中国历史的一本重要著作。 ◎对近现代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蒋介石为什么会丢掉中国?毛泽东有着什么样的缺憾?为什么“延安访问团”没能扭转美国对中共的政策?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变革将会走向何方?中国将如何走向公民社会?在《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中,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娓娓道来,同时对现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走向进行了透彻的解读。任何人想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所认识,从阅读这本书开始。 ◎中国重要政治、文化人物的独家观察评价,极具看点 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适、林徽因、梁思成、郭沫若……和中美政治、文化人物的亲密接触、个人交往,让费正清对他们有着更深切的理解与认识。在这本书里费正清对这些重要人物有着独到的评价,极具看点。可以说,这本书和基辛格的《论中国》、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陶涵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内容简介: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是“头号中国通”、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费正清唯一的一本个人自传。 在这本书里,费正清回顾了自己长达50年的中国情缘,讲述了他半个多世纪与中国有关的生活与工作,记录了他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敏锐观察和精辟分析。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娓娓道来。对读者而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读懂中国历史的一本重要著作。 正如余英时评价的:“作为史学家的费正清,费正清的学术事业——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在中美关系中所持的立场。三个方面,三条线索,贯穿了费正清的一生,也是费正清的主要业绩所在,主要思想观点所在。”费正清长期观察中国问题,并且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重要人物有交往。他的研究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他既是历史的观察者,也是历史的亲历者。在这个社会的大转型阶段,费正清的经历和著作将是我们思考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重要途径。 名人推荐: 和他的谈话改变了历史。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美国前国务卿) 在哈佛的中国研究领域中,费正清是伟大的奠基者和机构缔造者。他的继任者不是某个个人,而是一群学者。……如果没有一位自信的不懈的斗士,开垦拓荒并创建我们的“东亚王朝”,我们无法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 ——傅高义(Erza Vogel,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邓小平时代》作者) 我对他心怀崇敬,就如对待一位在你刚起步的时候关注你的长者。对他和他的力量,我从来都仰慕不已。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著名历史学家、《追寻现代中国》作者) 作为历史学家他极不寻常,因为对他来说,历史一直延伸到昨日。也许,正是这一点鼓励着他与美国及中国的公众人物保持着极其广泛的联系;当然这也使他知道并关注在国民党及共产党政府统治下中国知识分子所受的苦难。 ——谢伟思(John S. Service,美国前驻华外交官) 作为史学家的费正清,费正清的学术事业——“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在中美关系中所持的立场。三个方面,三条线索,贯穿了费正清的一生,也是费正清的主要业绩所在,主要思想观点所在。 ——余英时(著名历史学家) 费正清一向以历史学家的眼光,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演变,来分析、评论当前所发生的一切。这是对我国感情最深厚而成见最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 ——萧乾(著名翻译家、作家)
下载说明
1、费正清中国回忆录是作者[美] 费正清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如果世界的经济和政治被缺少理性的核武器同时毁掉的话,那么物质生活水平尚且不高的中国人民将会成为领导世界重建的主要候选人。
然而他早已成为一个政治风向标,按照意识形态的风向随时转移,不仅能够自我诋毁,甚至还肆意诋毁自己以前的作品。... ... 我对接受一个彻底的意识形态的立场,或者假装赞成这种立场的人,有一种天生的厌恶感。
如今我后天习得的信仰就是哈佛大学,以及它在世俗中所代表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说,我将我的信仰寄托在我们试图发展的、致力于培育心灵自由活动的研究机构上。非理性的信仰只会使我充满恐惧。
5月份,才华横溢的作家丁玲被国民党绑架。她在狱中也被用煤油加粪便的方式对待,庆幸的是她活了下来,并且将此揭露出来。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她再次受到迫害。杨荃想要营救她,但没有成功。
在北京对杨荃遭暗杀流传一种解释,说与一位女性有关。这引出了古老的模式:道德取代了法律;法律不应该保护不道德;不道德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因此(无风不起浪原则)惩罚表明先前存在不道德行为。
活在哪个年代,尊严更加的难以得到保障。对于中国一片混乱的状况,我思考我该做什么的时间越长,我就越会得出一个结论,即自己也会采取和共产党同样的做法。只有激进的方式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个国家的唯一希望就是复兴工业和商业以制约法西斯主义的权力,如果失败,就只能爆发革命。
而对于中国吹嘘出来的公共形象,我于1943年7月也曾记录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要维护政府的脸面,在中国这是一个传统。 ……应该了解中国存在两个习惯:其一,政府垄断了组织,一切组织都必须以某种方式在政府的统治下开展活动,否则将被认为是政府的对手而会视为是危险的。历史上的非政府组织只有秘密组织和商业行会。……其二,在中国,批评并不是好事。
“委员长本人出面支持稳定价格,这件事显然荒谬之极,他似乎认为他个人的命令就可以改变经济规律。……大量的知识分子迷失方向,其中一些快要死去,另一些则将变成革命者。” 不得不说,在阅读《中国之命运》的过程中我对此书感到十分惊骇。我从未见过如此有害的利用历史来达成政治目的的行为。书中大部分内容披着纯粹历史的外衣,描述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每况愈下的境遇,并对其进行谴责,说帝国主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 ……人们可以推测,《中国之命运》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偏执的表达,其目的可能在于让人们相信,国民党和蒋介石带领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枷锁,功不可没,同时意图重新燃起排外主义的火焰,激发爱国热情,加强内部的凝聚力。
我与高贵的蒋夫人进行了短暂的会面:经过一小时的谈话后,我带着复杂的心情回来。……总体来说,她一直竭尽全力扮演一位伟大女性的角色。谈话的内容大多广阔无边而不切实际。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演员,用友很多令人钦佩的品质,魅力非凡,直觉敏锐且智力超群。但其背后隐藏着悲伤的情绪。……心酸的往事以及装腔作势的倾向,让人觉得不够真实。她的表情通常美丽而忧郁,讲话语调调解得很好,为了取得好的效果而会停顿,上嘴唇紧绷,显得不自然。但是偶尔她也会发出真诚的大笑,圆圆的脸上呈现出放松的表情,声音也不知不觉地提高八度。显然,这些自然而放松的表情让其余的一切显得做作而又可悲。 ……她看起来有些疲惫,头摇晃着,像一个老年人。……很多事情让她不悦,尽管她的评论富有哲理,但并不能改变中国落后的事实。……她问我为什么没有从事教育美军的工作,我回答说,我们应该先教育华盛顿。而对于中国,我依然认为首先需要取消新闻审查制度,让中国处于真实的状态之中。(1943年9月16日,重庆)
这种更高层面关注的是价值观念,关注“我们为什么做这些事”,而不是“如何做”。这些价值观念经过艺术、文学以及戏剧等“文化”介质来表达,它对那些寻求新观念和新艺术形式并具有创造力的人,而不可能是银行家,产生感染力。 就目前体制而言,我们对于中国的认知大部分是通过与中国行政人员用英语交谈获得的。 事实证明,这些自由主义者希望代议政府能够移入中国的政治体系当中,很不幸他们的愿望并未实现。统治阶层精英汇聚一堂,成为联系公众、偶尔产生作用的机构,但作用仅此而已,别无其他。实权依然掌握在安全组织系统,他们拥有暴力手段,能够恐吓异己分子并打击反对派。
我发现作为一名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权威人士,需要考虑到公众的智慧。 通常报纸中的争论需要一个愚蠢而又内容宽泛的结论,毫无疑问,由此推断出的结论很可能也是宽泛而又愚蠢的。
如今我们无法想象有哪一位城市设计师会使用城墙、城门来作为交通的一部分,为了通行而让车辆穿过城墙城门或绕道环行。打个比方,如果这些城墙都留存至今,每一座雄伟的双门塔楼都是环行交路口的中心和新建的宽广街道的焦点,那么巴黎、罗马、伦敦、华盛顿以及莫斯科只能对此充满嫉妒而别无他法。遗憾的是,如今只有前门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