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作者:南怀瑾

分类:历史

ISBN:9787309018202

出版时间:2003-12-1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标签: 南怀瑾  宗教  道家  佛学  国学  哲学  中国文化 

章节目录

编辑前言
第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一章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二章 密宗的神秘、神秘的密宗
第三章 密宗的神秘——近于神人之间的龙树
第四章 密宗理论之依据
大日如来与宇宙万有的本体论
心向往之的即身成佛
密宗三密中的身密
第五章 人身的内密
关于密宗手印的神秘
有关人体气脉的奥秘
佛学显教与密宗在学理上的异同
第六章 声音的奥妙
有关身密的论辩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密宗的历史、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身密、口密、意密 “三密”的修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解易学与中医医理,尤其是气脉问题;第三部分,收录有关的专论和序跋。

下载说明

1、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是作者南怀瑾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飞香惊梦的评论
    宗教与哲学,大致站在死与灭亡的一边喊话,呼唤灵魂的升华……中国文化《易经》学系的思想,便是从生的一端,观看宇宙万有和人生,因此建立“生生不已之谓易”的观念。——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 飞香惊梦的评论
    南怀瑾把<图片1> 《伤寒论》说成南方多寒,在南方才实用。鄙人不敢苟同。南方气候湿热为其一;易经云南方离火,北方坎水,水性寒,应该北方更寒冷为其二;《伤寒论》作者张仲景为南阳人,虽说创作《伤寒论》时可能任长沙太守,不能只因为为了验证自己所说“气候对人体影响大”而把次归为彼为其三。《伤寒论》不能只看书名而不精究其内容,人云亦云。真是张冠李戴,贻笑大方。
  • 四平的评论
    人类在上古时代,知识并未普遍发达,无论东方与西方,人们想要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投向宗教的解释和信仰,把心灵付托于坚定的信念而不必再求深究。可是信念大体是偏重于感情的作用,求知究竟是偏向于理智的要求。感情与理智,在人类的心理中,往往自相矛盾,理智的求知常会怀疑惑情信仰的可靠性。因此,运用思想之慧思以求知的要求,便如脱羁之马,自动跳出宗教的范围,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探寻宇宙与人生奥秘的究竟。于是,哲学求知的领域,便由此而建立起它的权威。宗教的教义,也需运用哲学的解释来增加它的真实,人生的思想方向,行为道德,生活意义,同样需要哲学来确定它的善恶标准。但是推崇爱好思想的玩意久了,人们对于思想本身的可靠性,又发生了怀疑。因此先要缩小范围,研究思想本身和运用思想方法的逻辑学问,便由此产生而成为专门的学识。可是,宇宙与人生的种种奥秘,并不因为有了逻辑的运用而求得了明确的答案,所以科学便从哲学的口袋里脱颖而出,到自然的物理世界与现有实际的物质中,去探求究竟。 西方的文化思想,它的原始根本存有极大的障碍,始终挡住了趋向形而上学真正解脱的道路。(一)因为西方的文化思想,基本上是偏向于唯物的,所以它把精神领域的奥秘,和形而上学的结论,非常自然地都会归向于物理的作用,不能彻底明白和求证到超越心物的究竟。(二)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始终包藏在“新旧约”的怀抱里,到了追求神秘到无法用人类惯性的思想知识去解释时,仍然把它推向宗教的领域里,寻找答案。 龙村曾经遍学佛教以外的各宗各派的外道,就利用他们的习惯方法,揉集而成为另一系统。但将佛学的中心见地与思想,灌注其中,并不违反人们固有信仰的习惯,而乐于接受,使得佛法普遍弘开,厥功甚伟。因此可知,密宗,实在便是印度各宗派神秘学术的总集成,而它的中心见地与思想,却皆归于佛的大教。至于显教和密教的佛法,真正开推广的,却是后来印度名王,笃信佛教的阿育工之力。但这种演播,只是限于原始的东密而言。有关后来藏密建立大小乘佛学完整体系的理论,使释迦与龙树尚未尽臻美满的教理,完成“唯识”心学的体系和程序,则归功于距释迦八百年后,弘扬“弥勒”法统的无著、世亲两兄弟。因此而使后来的藏密学理,贯串显密的学术而成为通途的条贯。融通“般若”的“毕竟空”,与“唯识”的“胜义有”为一体两用,使佛学的奥义,更上一层楼而目极霄汉,诚有莫大的功勋。  一般人在开始学佛学道时,总带有多多少少,或潜在而不自知的功利观念,对于多生累劫修持成佛的说法,和遥远而不能把握的道德升华和善行的结果,不是望而却步,就是多数半途而废。极难至诚修学,遭遇曲折困难而永无退志。只有禅宗,标榜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比较富于吸引力,会使一般人生起追求的渴望。除此之外,密宗“即身成佛”的号召,则更能引人入胜。 释迦牟尼遗言中提到,后代末世的时期,大乘佛学的智慧成就之学,一一衰落,唯独密宗与具有宗教性信仰的净土宗,才能流布不息。  在密宗的理论里,认为双手的十指,对外则与法界佛性(宇宙本体的功能)相通,对内则与五脏六腑相通。所以修习密法时,结成“手印”,便可与法界中已经成就的请佛菩萨的身密互相感召,增加速成的效果,同时自身也就等同有佛菩萨的神通功能。 其实,密宗的依身起修,认为“五大”(地、水、火、风、空)的自体,就是五方佛的自性,其中最高义理,并无丝毫与显教的经典相违之处。因为属于色法(物理世界的一切种子)的“四大”,它的自体本性,也就是“阿赖耶识”所属的附起功能,心物同源,互相依附而发挥它美丽的光辉。所以先从“四大”起修而了却身业的根本,进而转此心物一元而返还为大圆镜的光明清净。准此学理依据,确是契合佛学最高原理的深密。 所谓“四大”本空的理论,只是从心物现象的分析而契合于实际本体的观念,并非完全推翻妙有的缘起而成为断灭论的空观。可惜一般学者,只注重“去后来先做主公”的一句,而忽略了“受熏持种”以及它能生起人类生命的生理(根和身)与物质世界(器世界)等等的作用。而且显教经论所讲的,大多都是着重在形而上本体论的辨正,以彼破除凡夫执著现象为实体的观念。如果依佛学全部的真义而论,这些都是注重于“法身”的修持,而不管“报身”与“变化身”的实证。况且一般的人,又忽略了经论所指出离欲界以后,还必须住于色界方能成就的重点,所谓“卢舍那佛”(报身佛),有必须住于色界而后方能成佛的内义。 唵字,也就是宇宙原始生命能量的根本音。它含有无穷、无尽的功能。在人体而言,它是头顶内部的音声。和人们掩盖耳朵时,自己所听到心脏与血脉流动的声音相近。所以凡念诵唵字部发音的咒语,必须要懂得它发音机括的妙用。最低效果,它可以使头脑清醒、精神振发。如是伤风感冒,连续不断地念此字音,可以使头部发汗,得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啊字,是宇宙开辟,万有生命生发的根本音。它具有无量、无际的功能。同时,阿字是开口音,是世界一切生命,开始散发的音声。例如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念诵“阿弥陀佛”,便是属于密宗阿部的开口音。也可以说,它是莲花部基本的声密。如果能够懂得连用阿部音的妙用,就可以打开身体内脏的脉结,同时可以清理腑脏之间的各种宿疾。真能了解而合法修习,久而久之,自然可以体会到内脏气脉震动的效果。 吽字,是万有生命潜藏生发的根本音。也可以说,吽字,是形而上天部的音声;唵字,是物理世间的地部的音声;啊字,是人部的音声,是人与动物生命之间的开口音。在人体而言,吽字是丹田的音声。如果懂得以吽部音来念诵,可以震开脉结,启永发新的生机。最低限度,也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例如东密藏密共同所传的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它便概括了唵字与吽字的咒身,至于其中“嘛、呢、叭、咪”四字之音,都是阿部音变化妙用。 小乘道果的“偏空”,和大乘佛果的其空亦空而至于“毕竟空”的原理,其所谓“空”的境界,基本上也就是利用自己心意识的作用而使意识升华,犹如以楔子锲入无比空灵的领域,不依身、不依物,而住于不同凡俗的境界,然后勉强说明它的状况,叫它是“空”而已。因此,可知大小乘佛学和佛法所谓的“空”,也只是抽象地指出另一现象的不同观念。如果从密宗和唯识学的理论来说,无论是有境界的“空”(有余依的空),或是境界亦无的“空”(无余依的空),它都是一个真实不虚的大“有”。所谓“空”,只是意识达到平静的现象。所谓“不空”,便是意识平静的实体本来如是而已。 总之,大小乘的佛学,大体上,都以净化意念(意识)入手,最后达到无得无依归。因此必须空了心念,舍妄归真。而密宗的知见,依据“唯识”的“识变”理论,认为“空”与“有”的境界,也都是“唯识”的净与污的变化现象,而此心、意、识的究竟体相,“有”即是“幻”,“空”亦非“真”,而且即此意念,也便是心识的本体实际的妙密功能,所以只要直接去“转识成智”,便可“超凡入圣”,甚至便可“即身成佛”了。老实说,不但密宗理论的基本依据是如此,即如中国佛教所创立的净土宗之基本依据,也并不外于此例。 唯识学虽然是从心理的体验开始入手,但它的终极理论,却是透过人们的心理现状而笼罩身心一体,进入心物一元的形而上的本体论。它与发展到现代为止的心理学,大有相互径庭之处,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从唯识学的观点来说,现代的心理学仅能了解“第六意识”的正反两面作用,至于作为人我生命中枢的“第七识”,以及能为宇宙万有自主的“第八识”,也就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根据的“阿赖耶识”,绝非现代心理学所能认识了解的。  “意识”受“前五识”的影响逐渐形成,而且愈老愈形坚固,便构成为固定心理形态的一种力量——“业力”。 “第六意识”在清醒的时候,它便代行“第八识”、“第七识”的权能而起思维分别等等的作用。如果进入睡梦的时候,它就发起“意识”反面的潜在功能,不需“前五识”的现场工作,只凭借“前五识”原本收集的资料,就可生起“独立”的潜在作用。因此,唯识学把“第六意识”的这种潜在功能,命名为“独影意识”,又叫做“独头意识”。这种“独影意识”的作用,可以脱离“前五识”而单独活动。它活动的最显著的范围,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一)作梦时。(二)神经病、精神病,乃至因其他的病症而进入昏迷的情况时。(三)禅定中某种境界时。所以从唯识学的立场来看,现代心理学所了解的“潜意识”,又名“下意识”,以及“第六感”等,仅是知道了“独影意识”的作用。 当某一个在清醒的时候,在“意识”理智上,明知道自己的“个性”太坏或不好,要想立刻改变自己,却往往不可能而失败。这个作为“意识”之根的“第七识”,便是人之所以为“我”,也是“我”的真正的“意”根,佛学所谓生命的“业力”,也便是由它而呈现其显著的作用。 “第七识”还是连根的分支,譬如一丛蔓草,它只是原始丛中连根分支的一脉而已。它的真正的主人翁,就是“第八识”,唯识学称它为“阿赖耶识”,这个名词的意义也很多,暂时不去详讲。总之,它是心物一元,宇宙万有同根的一本。它是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混合的同一渊源。宇宙万有由此而出生,也还灭而归化于它。它是一个“生生不已”、“生灭不停”无止尽的仓库。 从大小乘佛学的基本观点来说:大致都认为“意识”,只是虚幻不实的妄想思维所形成;它如平静无波的水面上偶然起灭的浪花,根本上并无什么实质的存在,也没有什么实体可得。因此,所有大小乘佛学修证的方法,大致都以破除妄想,空了“意识”为究竟。所以如果借着执行虚幻不实的意念来修习佛法,大体都认为是不对的。 但是密宗修法中的“意密”,主要是运用“意识”来作“观想”。要从“本无”而构成“现有”的观想境界,这是全凭“意念”的功能。如果依照显教大小乘的理论,简直有离经叛教的嫌疑。因为一般学习显教的人,不明白密宗学理的根据,不了解“空”“有”双融和唯识学的真义,当然便误会密宗是近于魔道或外道的修法。 显教所包括一般大小乘佛学的空相,大体上都是注重把“意识”所生起的妄想幻灭以后,遗留下的那段状如无物无思的空灵境界,而自认为如此即是“空”相。殊不知这个空灵无物无思的情况,正是平静“意识”的一个基本境界。换言之,自己了知即此一念的平静无波,这便是“意识”真正的“现量”境界。自己认为这就是“空”,其实,此“空”也正是一种“幻有”的现象,也只是“意识”幻现的空灵感觉而已。除此以外,又何尝真有超越“现量”以外的“空”相可得呢?如果坚执这种空灵的境界就是究竟,而尽力保持修证,充其量,也只是小乘偏空的果位,并非正的究竟解脱。 密宗的修法(包括东密和藏密),便是直接运用“转识成智”的原理,引发“意识”潜藏的无比功能,转变世俗的习染而更换为超然物外的境界。初由“意识”的一念专精而作“观想”开始,再渐渐地转变固有的习气,构成自我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中国佛教宗派中,由晋代慧远法师所创立的“净土”修法,也便是同此原理。但是藏密自唐以后,又更进一步,把密宗观想成就的方法,划分为两部分,初由“观想”成就开始,作为密宗修法的“生起次第”。再由“观想”成就而返还于“性空自在”,才是密宗修法的“圆满次第”。后来藏密不同于东密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把每一个修法,都区分为“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因此而使“空”“有”双融,贯通了“胜义有”与“毕竟空”,而成为“中道观”的“不二法门”。这也可说是密宗由印度到西藏以后,在修证方法和佛学理论上的一大进步,绝非东密的同一路线。 地球上自从不幸生长了倮虫——人类,他们就不断发展所谓科学。挖矿、海底钻油,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破坏性越来越高,直到我们这些倮虫把地球毁灭为止。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是可以绝对还原的,所谓还原,不过是变化的一种,而与以往的形式相似罢了。 《内经》并不仅是一部医学理论的书,它更是一部修养之学;要说起来,应与《四书》并重,列入必读之书,结果被局限入医学的范围,实在有欠正确。 巫氏名医,用符咒的方法治疗病人,是一种道地的精神治疗,画符念咒是利用病人对医生的信心,以及病人自身的信心,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已。巫医不是很了不起,很可爱吗?他们哪里是西方漫画中的可怖巫婆呢?   中医所谓的唯心是本体之心,是一种代号;而西方文化中的心,乃指思维冥想的作用。实际上,中医医理意识与生理作用结合为一元的意思,与西方的“唯心”不能混为一谈。至于西医,则是真正的唯物。我们可以拿机器的测察人体为依据,而证明其唯物之基础。 “胍”:血脉之脉,代表着血管及神经。“脉”是气脉的意思,与血管神经有关,但并非相同。《内经》一书中所谈到的“胍”与“脉”,有时意义是相通的,其实,有的地方是讲血胍,有的地方,却是讲气脉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医书上,“血”的真正含义是广泛的。“血”包含了人体中各种的液体,除了血管中的血以外,所有的内分泌(荷尔蒙),人体内在的各种化合都包括在内,所以中医的一句血不清,可能意味着内分泌不平衡。 如果用今天的复杂词汇,勉强借来描写一下,那么所谓的“精气神”就好像现在人们心中的“光热力”。把一个死去的人作解剖,既无精,又无气,更无神。当然光、热、力也不存在。所谓气,是一种生命能。所谓精,是一种生命力。所谓神,就是一种生命之光了。但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的解释,使我们比较接近明了而已。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问题,想在其中求得使人类得到永久平安的对策。然而,哲学思想正如宗教信仰一样,都是基于对人生的悲观,对世界的缺憾而发出,虽然哲学与宗教一样,也都为现实人生,与现实世界问题而努力,可是它的最终要求,与最高目的,大体都是为了研究生死问题。尤其在宗教思想上,正如一般人所说,都为死的问题做工作,鄙弃人生,而否定现实,果然他们也在尽力善化人生,美化现实,但它的目的,仍然是把现实人生努力的成果,作为死后灵魂超脱的资本。换言之,宗教与哲学,大致都站在死与灭亡的一边喊话,呼唤灵魂的升华。只有中国文化,根据《易经》学系的思想,与这种精神,大有不同之处。因为生与死,存在与灭亡,只是两种互相对待的现象,等于一根棒的两端,也犹如早晨与夜晚。 在真正道家“方士”们的服用方法上,第一重点,必须要在心理行为上,彻底地做到“清心寡欲”,对于男女性行为,与贪吃浓肥、富于动物肉类等食物的欲望,已经绝对不生贪恋的作用,才能开始服食。否则,这种药物,一吃下去,具有强烈的壮阳作用,必然促进性机能的冲动,这对于那些帝王,与名公巨卿们,终日沉湎在声色场中,与醇酒美人打滚的富贵生活中的人,无疑便成为催命剂了,哪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第二重点,道家对于服用这一类丹药的条件,必须先要炼到神凝气聚,可以辟谷而不吃人间烟火食的程度,才能吸收融化,否则,或因食物相反而中毒,或因药而得病死亡了。总之,一般服用丹药的人,不能断绝“男女饮食”欲求,相反的,还想靠丹药的功效,以达到“男女饮食”玩乐的要求,那么,“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这是必然的结果,大可不必把这些烂账,一律记在“方士”们的名下,你说对吗? 如果只有道法,没有极大至多累积的善行,要想修到神仙的果位,那是绝对没有希望的。 从哲学的理念来讲,道家所谓的神,便是相近于佛学所谓的性,道家所谓的精,便是相近于佛家所谓的心。 神,比如太阳的光能,它给予世界万有生命的能量。气,比如太阳光能辐射到地球所发出的蒸气。精,比如太阳赋与万物光能,而产生化合作用物质的成果。但是要注意,这种说法,因为无法可以详细说明精、气、神情形,所以我把它借用来做譬喻。譬喻的本身,只限于类比而已,并非就是原物的原样。 无论学仙学佛,讲到养生全真之道,都以清心寡欲入手,而至于寂灭无为为究竟。 在绘事而言,西藏的佛画、雕塑,均与内地隋唐以前,同一法则。所有佛与菩萨之造形,大多都是细腰婀娜,身带珠光宝气,如佛经所谓“璎珞庄严”者也。宋元以后,凡内地之佛偈,大体皆喜大肚粗腰,满顸臃肚,肌体以外,最好以不带身外之物为洒脱。由此可见,隋唐以来之佛像,无论绘画雕塑,多具有佛经内典的宗教气氛,以及浓厚的印度文化色彩。宋元以后,画像与雕塑,亦受禅宗之影响,具有农业社会的朴,人位文化的平实。从此大概而言,要当如是。 思想形态古今变易,宗教信仰与物质文明互相抵触,卫道者仅从表面视之,颇为忧愤。殊不知未来科学发展的归趋,正为剖寻昔日宗教的目标,终无二致在。过去在民智未开之时,宗教以神秘作风指示生命的真谛。现今以后,科学以精详剖析,探讨生命神秘之究竟。即俗即真,空有不二,不受形拘,但求神髓,终至两不相妨而相成也。 昔日中外文化,无论为宗教的、哲学的、教育的、伦理的,对两性问题,不是遏阻的不许谈论,即是道德的逃避之。然文不胜质,千古人类,未尝因宗教或教育而稍戢淫欲。甚至,可说是随时代的演进,愈趋愈烈。在古代而言,不避嫌疑而面对现实,作解铃系铃之教育者,唯此藏密和道家南宗而已。综其教育目的,在以楔出楔,警告世人纵欲者不过如此,当从速回头。但世间万事,利害相乘,顺化逆化,都滋流弊,岂止此一事如斯而已。即如今日欧美性教育之公开,亦未敢断言必然是利多于弊。但两害相权,隐亦未必如显耳。 双身形像,实表示人体生命中,本自具有阴阳二气之功能。凡夫未经严格修持,不能自我中和阴阳二气,放偏逸流荡而引动淫欲。如能中和自我生命之二气,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可超凡入圣。不然即为欲界众生,具体凡夫,生于淫欲、死于淫欲而已。如能严持戒、定、慧而离欲绝爱,方能至于“菩萨内触妙乐”之境。终而成为无男女相,不向外驰求矣。(《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 越仙人☮的评论
    唯识学所谓的识,依一般传统观念的解释,它是具有“识别”的作用。其实,这也只是从名词上所作的注解。如果真实了解全部唯识学的道理,它之所以称谓“识”者,是有别于一般“唯心”的笼统观念。因为它的基本功能,便自具备有造作“意识”的分别作用;同时又具备与物质感应的触觉,而构成心理状态的感受,以及生起粗浅浮动的思想作用,和静止清寂的思维等功能。   因此,它指出一般所谓的生理感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口舌以及整个的身体,都各自具有各别对外界反应接触的识别作用,而以“前五识”称之。也可以说,在生理感官的本身上,还没有与“第六意识”配合而生起作用时,这种“前五识”的本身,它本自具有反应事物的鉴觉功能。它是造作“意识”分别的先驱,同时也自具有感受的连带功能。例如一个人碰到特别的遭遇,心理有所专注时,虽然他的眼睛面对事物,耳朵听到周围的声音,但却不会像平时一样,由于声色的反应而立刻引发心理“意识”的思维分别作用。虽然当时他对现实在前的声色,是有反应感受的,但是因为心不在焉,所以没有像平时一样,立刻和“意识”作用配合起来,而对境思维分别,引起情绪上的种种变化。因此,也可了解当一个人在刚刚死亡的刹那间,其时“意识”的作用丧失,而将生理官能某一部分另加移殖,仍然会有延续复活的生命功能,便是这个原因。   “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的先驱,譬如用兵,“意识”是全权的指挥官,“前五识”犹如各个不同兵种的前哨。“第六意识”主要的任务是前通于“前五识”,后接于“第七识”、“第八识”。一切思维分别和情绪等等的作用,都受它的支配左右。它也相当于现代公司组织的总经理,上面接受董事会(第八识)和常务董事(第七识)的决策,下面指导督促“前五识”达成各种业务。一个婴儿的入胎之初,和生下来成为婴儿的时候,“第六意识”的功能虽然存在,但并未成长而发生作用。到了成童以后,“意识”受“前五识”的影响逐渐形成,而且愈老愈形坚固,便构成为固定心理形态的一种力量——“业力”。   “第六意识”在清醒的时候,它便代行“第八识”、“第七识”的权能而起思维分别等等的作用。如果进入睡梦的时候,它就发起“意识”反面的潜在功能,不需“前五识”的现场工作,只凭借“前五识”原本收集的资料,就可生起“独立”的潜在作用。因此,唯识学把“第六意识”的这种潜在功能,命名为“独影意识”,又叫做“独头意识”。这种“独影意识”的作用,可以脱离“前五识”而单独活动。它活动的最显著的范围,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一)作梦时。(二)神经病、精神病,乃至因其他的病症而进入昏迷的情况时。(三)禅定中某种境界时。所以从唯识学的立场来看,现代心理学所了解的“潜意识”,又名“下意识”,以及“第六感”等,仅是知道了“独影意识”的作用。   但是“第六意识”,它还不是真正的主人,它只是活人的一个账房总管而已。它的后台老板,便是“第七识”。在唯识学上的译名,叫作“末那识”。这个名词包括了很多意义,在此暂时不多作解释,普通一般人叫它作“我执”,或“具生我执”,也并无太不妥当之处。它是“第六意识”之根,也可以说便是真正“意识”的泉源。例如一个人天生的个性(秉赋的特性),以及与生命俱来而莫名其妙的习惯、思想、天才等,就是它的作用。它既不是纯粹“心理”的,也不是纯粹“生理”的,它与生来的身心本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知当某一个在清醒的时候,在“意识”理智上,明知道自己的“个性”太坏或不好,要想立刻改变自己,却往往不可能而失败。这个作为“意识”之根的“第七识”,便是人之所以为“我”,也是“我”的真正的“意”根,佛学所谓生命的“业力”,也便是由它而呈现其显著的作用。   但是,“第七识”还是连根的分支,譬如一丛蔓草,它只是原始丛中连根分支的一脉而已。它的真正的主人翁,就是“第八识”,唯识学称它为“阿赖耶识”,这个名词的意义也很多,暂时不去详讲。总之,它是心物一元,宇宙万有同根的一本。它是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混合的同一渊源。宇宙万有由此而出生,也还灭而归化于它。它是一个“生生不已”、“生灭不停”无止尽的仓库。
  • 希言自然的评论
    “此外,在佛学的修法中,无论显教的任何一宗,乃至禅宗,除了采用禅定的静虑--止观等方法,作为修持的凭借以外,其余的学理,大体上都是智慧思维的成果。而且汪洋徜恍,难穷边际,使一般浅智的人,感觉到难以凭借,更无绝对的把握。而在密宗呢?提出有”三密“的加持功德,使人容易得到”即身成佛“的效果。而且花样百出,可使修学密宗的人,昼夜忙着”有为“而求达”无为“涅槃”的成果。这是人们多么喜欢的事,也可以说,它是经济价值高而成本较为低廉的成佛捷径。所以释加牟尼遗言中提到,后代末世的时期,大乘佛学的智慧成就之学,--衰落,唯独密宗与具有宗教性信仰的净土宗,才能流布不息。以此证于现代的趋势和事实,却甚为相似“ 人的聪慧敏黠决定了他会对付出和收益进行权衡,以选择利润最大的模式。但“浅智”的人,即无法凭自身智慧修得成果,又想少付出多收益,就不得不另辟蹊径。撇开学佛,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如此。正统的修学之路,漫长艰苦,最终走下来的,无非是有智慧有毅力的人。那些自以为聪明,耍小聪明走捷径的,总归是瞒得过一时,瞒不了一世的。
  • 希言自然的评论
    “在小乘的佛学中,认为至少要死后重生人生,连续修持好几生才能证果。到了大乘佛学的唯识法相宗,认为由凡夫到成佛之路,必须要经过三大动。等于说,要经过无数次的世界成坏,才有成就的可能。······只有禅宗,标榜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比较富于吸引力,会使一般人生起追求的渴望。除此之后,密宗”即身成佛“的号召,则更能引人入胜······” 1、要经过无数次的世界成坏,才有成就的可能。 听起来虽然悲观,但生活中无处不显示这个道理。成功并不是最后金榜夺冠的那一刹那,它更是一个过程。中间包含了无数的尝试、挫折、失败、总结、再努力。重要的是,你是一直在往前走。无论成佛还是成魔。 2、果然人还是功利的。即使是在追寻大解脱大圆满的路上,还是无法抵抗“速成”的诱惑。
  • 雷梅苔丝的评论
    什么是七轮?顾名思义,是七处与周围有连带关系的地方。 所谓七轮,就是: 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脐轮、海底轮、梵穴轮。 顶轮——从额头的发际开始,往后横拼四指的距离处,就是顶轮的位置,也就是婴 儿幼小时会跳动的部位。以道家的说法,此处在封口以前为先天,那时婴儿不会说话, 但却表情丰富,好像有说有笑的样子,因为婴儿还处在形而上的境界中,与以往的精神 环境保持接触。等到顶轮封口以后,婴儿就会说话了,而开始进入了后天的生命。 此轮又名大乐轮,在静坐未打通大乐轮以前,等于是受活罪,腿麻脚酸,一旦打通 了顶轮,脑部气轮充满,其乐无比。 道家称头部为诸阳之首,像似有大乐,顶轮有三十二根气脉,如雨伞一样,由间脑 向外分散。 眉间轮——在两眉之间,印堂稍下的地方,称为眉间轮。道家修神仙,练静坐的人, 在眉间轮气脉打通后,就会有相似神通的境界,叫作眼通。真有天眼通的人,没有任何 物质的东西可以障碍到他的视野。换句话说,闭着眼睛,隔着墙壁,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外界的一切。 喉轮——由眉间轮向下,到喉结的地方,称为喉轮,这里一共有十六根气脉,像倒 转的雨伞,接眉轮诸脉,包括到上胸部的食道及气管,这个喉轮又名受用轮。依照印度 治病的方法,注重气脉治疗,喉轮的十六脉若不干净,心中便难得安宁,烦恼多病,所 以瑜伽术中有用白布清洗食道及胃部的办法。四川治疗疟疾,也有用鲜的葛根,去皮后, 以病人中指为一寸,由口腔通入食道及胃,疟疾即愈。所以如能保持食道清洁,则可健 康少病。我们喝了牛奶,在空杯子上,可以看到残留的奶汁,牛奶尚且不过是流体而已, 我们一日数餐,食道中脏乱的情形,也就同垃圾桶差不多了,焉能健康长寿。以个人的 经验,喉轮与胃壁极难保持清洁,唯一的办法是少食。 心轮——神秘学者称为法轮,此轮在肚脐上四寸(人身寸)的地方,共有八脉,也 像雨伞一样,向下分散。 脐轮——在脐轮的地方,是神经丛的中心,由此开始,向外分散六十四根脉,中间 分散达到腰的四周,往上分散达到心轮,向下分散达脚跟。 海底轮——由脐分散的脉,接到海底轮,就是男性的会阴,臀下的三角地带,女性 的子宫口之上。 道家对生命的看法,男性一切生命的原动力,都在身体的下面,所以男性善立,如 果两膝有力而灵活,则是健康与长寿的象征,男性年老时两腿发软,就不是好现象了。 至于女性的生命力则在肚脐以上的部位,所以女子不善久立,而且走路摇曳生姿, 就是因为下面没有力量的缘故。 梵穴轮——前六轮都在人体之中,这第七轮,却在人体之外。 在顶轮处四指之外的上方,离开了头顶,就是梵穴轮的地方,在这里,人体放射出 光芒。这种说法,以前认为似乎有点荒诞不稽,但是近年的红外线摄影,已可摄到人体 放光的情形,而证实了梵穴轮的可能正确性。 据说,红外线摄影,证明任何物体都可发光,植物自然也不例外,最妙的是,当我 们离开了坐过的地方三小时后,红外线摄影,仍可摄到我们残留在那里的放射光。
  • 独角兽的奇幻森林的评论
    读南师的《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至于各种坛城表法,与人身气穴亦有关联。如莲花为心脉气轮,三角为海底脉气轮,但视初生婴儿之外形即知会阴为三角地带也。在此附带说明今日针灸之学,一般皆未仔细研究及此。盖人身之气穴,并非完全如圆形,正如天体星星相同,有三角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椭圆形的
  • Ann的小狗的评论
    发表了博文《新书单》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天津仓库173&#65509;17.30(82折)1&#65509;17.30待评价再买一次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上)—(...天津仓库315&#65509;31新书单
  • 禪詩禪話禪宗的评论
    紅教的“大圓滿”,花教的“大圓勝慧”,白教的“大手印”等等修法,雖然也本於“唯識”與“般若”的見地,但與其說是“中觀”的修法,毋寧說是禪宗心法的同源異派,較為適當。——南懷瑾《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 圆鹏16的评论
    发表了博文《南怀瑾道家与密宗》第一章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南怀瑾道家与密宗
  • 堆烟雷云纹的评论
    读过《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 网页链接
  • 用户5246516033的评论
    发表了博文《好古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之十九:《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内容简介:《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密宗的历史、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的修法好古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之十九:《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 YAYA已被注册的评论
    Hi,好东西一起分享,给大家分享“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txt”文件,快来看看吧~~来自#百度云# 网页链接
  • Graphite_LM的评论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皮球崽-皮球崽:光和色彩的应用设计全书 //@TUO线稿:人性的优点【右边[害羞]//@千帘若景: 人性的弱点 //@我就是手癌国的大使安如鸡啊一哟:百年孤独。吧。。或者恶之花。。?//@全国帅逼代表: 张爱玲散文集[呵呵] //@种白菜的白素贞:《道德经》可贵了![拜拜]
  • 深圳龙虾的评论
    #kindle114论坛#[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我非常喜欢楼主的分享,楼主辛苦了!十分的感谢!网页链接
  • 艾金银的评论
    发表了一篇转载博文 《[转载]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之念诵密咒的奥秘》 - [转载]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之念诵密咒的奥秘
  • 躲在角落喵喵喵的评论
    我在@微盘 分享了一个很不错的文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txt",快来看看吧~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txt
  • 顾剑Yidy的评论
    有人读过南怀瑾的书么?他的《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感觉很不错~
  • 哈喽宏胜的评论
    #今日上新#《驼庵诗话》《普里什文散文》《烟雨故园路:荷尔德林书信选》《荷尔德林传》《符号与象征》《王凤仪言行录》《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禅与生活》《动物趣谈》(201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