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部 城墙 第二部 村庄 第三部 工厂 致谢 资料来源 译后记
内容简介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下载说明
1、寻路中国是作者[美] 彼得·海斯勒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江南之一叶的评论何伟的《江城》及《寻路中国》,都是18元,正在读第一本有关涪陵榨菜的故事[嘻嘻]
-
人物网_40521的评论近日,由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中国最早创刊的人物时政类杂志《人物》,译著《寻路中国》和《江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后出版,美国作家,著作有关于当代中国的三部曲。曾系我校(时为涪陵师专)外籍教师。 网页链接
-
欣-爱命运的评论#100天阅读计划#DAY16:《寻路中国》至204:村庄的故事更加吸引我。@十点读书会 @warfalcon
-
紫语微言的评论[视频]【重返寻乌调查】寻路中国的珍贵路标我发表了文章 [视频]【重返寻乌调查】寻路中国的珍贵路标
-
小鱼多刺儿的评论估计只有我觉得江城比寻路中国好看。技巧不成熟也有不成熟的好处。
-
根爬的评论寻路中国、江城//@人物:去年,何伟重返中国,掀起了一股小范围的“何伟热”。坐在听众中间的张彦感到疑惑,“我很喜欢他的作品,但是仍然觉得好奇:为什么当何伟说他的女儿在学阿拉伯语(不是汉语!),听众如此激动;当何伟说,希望今后再回中国(他将揭示我们什么样的秘密?),听众甚至互相击掌。”
-
曳鳍的评论书籍《寻路中国》 (来自豆瓣) 这本书让我真真切切感受自己未曾经历的国家变化。它所带来的震撼要远远超过《侣行》那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撩拨心悬,我也期待亲身经历那些藏于民间,隐于实景的中国变迁。书中很多擦边禁忌的内容,很庆幸能够出版。 网页链接
-
就是红色桔梗的评论#100天阅读计划#12.继续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从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沿着长城,记录乡土人文,展现中国的巨变。@十点读书会 @warfalcon
-
LifeForRent-diva的评论#不一样的暑假##寻路中国##实践一周#上山和下乡的一周,有当地的“福主”庙,乡村破旧的中小学,壮美的山景,风雨亭,不断进乡亲家里访谈,他们的热情和淳朴打动着我们,感受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坐在斗车的后斗上,有种鬼子进村的感觉! 收获很多,不负此行。[太阳] 赣州·宽田乡
-
妖蛾子Holle的评论有多少连真实的观察描述都做不到…针织姑娘没读过《寻路中国》吧里面何伟有帮助村里生病的孩子啊
-
YAMAGADA的评论江城 彼得 海斯勒 《寻路中国》姐妹篇 纪实中国三部曲序曲 获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 网页链接烟笼居士 这本?
-
lxz1998的评论湛蓝的世界@寻路中国-CHINA
-
臭合尚的评论七月份读的两本书——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和李娟的《冬窝子》,都挺厚。到现在了也只是都各读了三分之一。看来这个月可能是四年来头一次,一个月一本书都没看完了。没关系,反正跟真正的读书人比我这辈子可能也没人家一年看的书多。速度和数量都没什么意义。等啥时候累了,试试一个月不碰书。
-
Kindle中国的评论#只限今日#《影响力大师》拥有改变事情的勇气并不难,难的是掌握扭转局面的方法;《先成为自己的英雄》十年间,对大鹏来说永不放弃的心比钻石珍贵;《企业理论四书》寻路中国未来方向,让企业家主导企业;《和二木一起玩多肉》实用细致不失华丽,一本全面的多肉百科全书。 网页链接
-
罗某某玛尼玛尼红的评论寻路中国和鹿男的萌点还挺一致的。外国人思想比较单纯吗还是中国太多充满了裸露的阴谋论[衰]
-
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的评论读过《江城》 ★★★★ “作为第一部作品,叙事没有甲骨文和寻路中国那样圆滑成熟,但初次到访这个国家落后地区的茫然和略带学生气的小心翼翼的叙事正是这本书可爱的地方,它是成为记者之前的记录,但仍..” 网页链接
-
看这片云的评论回复@寻路中国:我没有不认可这个啊,该拘留的拘留,该打的打啊 //@寻路中国:回复@看这片云:冲击登机口国内司空见惯,国内过于放纵,在香港就是不行。要不那几个北京同志怎么会被判监禁 //@看这片云:“你们大陆人算什么东西”——香港航空空姐
-
法治周末的评论【我们生活在大灭绝时代?】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纪实”系列丛书中,之前最为有名的是美国记者何伟(英文名字彼得·海斯勒)写的关于中国的几本书。《寻路中国》和《江城》的热卖,让我们开始关注这个非虚构写作的出版序列网页链接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蓑翁论书#《兄弟并不平等》:全书基本上都是对厦村既有史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复述,观察和分析太过蜻蜓点水,其深度基本等同于何伟《寻路中国》那类书的论述,唯一的不同就是加了一整套四平八稳的社科理论框架。翻译质量也是非常一般,类似“宗族”这样的概念,偏要翻译成“世系群”,让人无法不吐槽。
-
DiscoveryExpedition_的评论#驾享•非凡#《寻路中国》的作者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他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寻路中国》叙述了作者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 方的万里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