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笛卡尔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他的处女作。全书分六部分:一、对各门学问的看法;二、作者寻求该方法的几条原则;三、从该方法中引导出的几项行为准则;四、作者用来证明神的存在,人的灵魂存在的理由;五、作者研究过的一系列物理问题;六、作者认为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才能使自然研究更进一步,以及促使其撰写此书的理由。本书被公认为近代哲学的宣言书,树起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大旗。
下载说明
1、谈谈方法是作者[法] 笛卡尔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学校里教的语言文字,是通晓古书的必要条件;寓言里的机智,可以发聋振聩;史传上的丰功伟业,可以激励人心;精研史册,可以有助于英明善断;遍读好书,有如走访著书的前代高贤,同他们促膝谈心,而且是一种精湛的交谈,古人向我们谈出的只是他们最精粹的思想。
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的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
认识越进步与需要经验。我们开始研究时,宁可采用那些举目可见、人尽皆知的经验。但要加以思考,不好高骛远,追求罕见的冷僻经验。 争辩时人人都想取胜,尽量用貌似真实的理由吹嘘,很少权衡双方的道理,长期做律师的人不一定能成为更好的法官。 想透彻理解、全面精通一样东西,跟别人学不如自己发明。
为了实际行动,有时需要采纳一些明知很不可靠的看法,把她们当成无可怀疑的看待。现在我的目的是专门寻求真理,做法就完全相反: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想到一点可疑之处,就当成绝对虚假的抛掉,看看这样清洗后我心里是不是剩下一些东西完全无可怀疑。感官有时欺骗我们,我就认定任何东西都不是感官让我们想象的样子。 我认识了我是一个本体,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之所以是,不需要地点,不依赖任何物质性东西。 “我想,所以我是”之所以使我确信自己说的是真理,是由于我清楚的见到:必须是,才能想。因此我认为可以规定:凡是我十分清楚、极其分明理解的,都是真的,但确切指出哪些是我们清楚理解的,有点困难。 认识与怀疑相比,是一种更大的完满。 我十分清楚知道在我这里理智本性与形体本性是分立的,同时考虑到合成就是依赖的证据,而依赖显然是一种缺点。 不少人认为自己很难认识这条真理,甚至很难认识自己的灵魂是什么。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可以感觉到的东西,养成一种习惯,完全用想象力考虑问题,而想象是一种用于物质性的东西的特殊思想方式,所以方式不能想象的事情他们无法理解。
临时行为规范 第一条:服从法律和习俗,笃守宗教,在其它一切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遵奉他们在实践上一致接受的那些最合乎中道、最不走极端的意见,来约束自己。 (想知道他们的真正看法,要看其实际行动,有不少人不肯全说真心话,有不少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心是什么,相信一件事并不等于知道自己相信这件事。) 第二条: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的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为人处世也是这样,我们的行动常常必须当机立断,刻不容缓。无法分辨哪种看法最正确时必须遵从或然性最大的看法,即便看不出哪种看法或然性大些也必须选定一种,然后再实践中不再把它看成可疑的,而把它当作最正确的看法,因为哦我们选定这种看法的理由本来就是如此。) 第三条: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要始终相信,除自己的思想外,没有一样事情可以完全由我们作主。对自身以外的事尽全力后,凡是没办到的,对我们来说,就是绝对办不到的事。一定要经过长期训练,反复思考,才能熟练的从这个角度看待万事万物。) 我建立上述三条准则的目的就是继续教育自己。我觉得自己决不应有片刻功夫满足于别人的看法,只有打定主意在条件成熟时用自己的判断去审查别人的看法;我决不能马马虎虎跟在别人的看法后面转,只喜欢自己不放过任何机会尽可能找出更好的看法。我决不能限制自己的要求,也不能安于现状,只能走那样一条路,我认为照着这条路走下去,凡是我能够得到的知识都一定可以到手,凡是我能够得到的真正的好东西也可以一定可以到手。 我们的意志是不是追求一样东西,只是根据我们的理智把它看成好的还是坏的;有了正确的判断,就可以有正确的行动,判断得尽可能正确,行动也就尽可能正确,即可以取得一切美德及其它一切我们能够取得的好东西。 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仔细思考一番,特别注意其中可以引起怀疑、使我们弄错的地方,这样就把我过去马马虎虎接受的错误一个个连根拔掉。我并不是模仿怀疑论者为怀疑而怀疑,我只是使自己得到确信的根据。 我发现任何一个命题,不管如何可疑,总可以从其中推出一点相当可靠的结论来,哪怕那个命题本身一点也不可靠。我断定自己的某种看法根据不足,取消不要时,总从各方面观察,取得若干经验,这些经验后来都有助于建立更可靠的看法。
拼凑而成、出于众手的作品,往往没有一手制成的那么完美。 我自己一向相信的那些意见,只有把它们一扫而空,然后才能换上好的,或者把原有的用理性校正后再收回来。我深信,用这种办法做人,得到的成就一定客观,大大超过死守旧有的基础、一味依赖年轻时并未查明是否真实就贸然听信的那些原则。 一类人自以为高明,既不能防止自己下仓促的判断,又没有足够耐性对每一件事全都有条有理的思想,一旦可以自由的怀疑过去接受的原则,就永远不能找到他所要走的捷径,一辈子迷惑。一类人相当谦虚,认定自己分辨真假的能力不如某些别人,既然如此,那就应满足于听从那些人的意见,不必自己去找更好的了。 我们所听信的大都是成规惯例,并不是什么确切的知识,有多数人赞成并不能证明就是什么深奥的真理,因为那种真理多半是一个人发现的,不是众人发现的。 我宁愿先付出充分的时间为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拟出草案,为认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事物寻找可靠的方法,而不是一开始就大刀阔斧把过去未经理性指引潜入我心的一切意见完全抛弃。 第一条: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的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到我的判断里。 第二条: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第三条: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易认识的对象开始,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第四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考察,普遍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我不打算全面研究一切号称数学的特殊学问,只从一般角度研究这些关系,不要把它们限制到某种对象上面,除非那种对象能使我们更容易认识它们,更不要把它们限制到某种对象上面,这样才能把它们同样恰当的用于其它一起对象。为了认识这些关系,我有时需要对它们一一分别研究,有时只要把它们记住或者放在一起理解。 一定要多等几年,事先多花些时间准备,一面把过去接受的错误意见统统从心里连根拔掉,一面搜集若干经验作为以后推论的材料,并不断练习我规划的方法,以便逐渐熟练巩固。
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本来就是人人均等的;我们的意见之所以分歧,只是由于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是一回事。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的运用才智。杰出的人才固然能够做出最大的好事,也同样可以做出最大的坏事;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我常常希望自己能有跟某些人一样敏锐的思想,一样清楚分明的想象,一样广博或者一样鲜明的记忆。 从事向别人颁布训条的人一定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如果稍有差错就该受到责备。 我自幼受书本教育,认为读书可以得到明白可靠的知识,懂得一切有益人生的道理,但等到学完全部课程,我发现自己陷于疑惑和谬误的重重包围,越来越发现自己无知。最后我作出自己的判断,世上根本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 一个人只要推理能力极强,极会把自己的思想安排得明白易懂,总是最有办法使别人信服自己的论点的。 我把仅仅貌似真实的看法一律看成大概是虚假的。 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得多。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若判断错,结果会马上惩罚他;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造成离常识越远,虚荣心越大。 我懂得不能一味听从那些成规惯例坚信不疑。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法国人,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一位在哲学史上起了重要作用的哲学家。历来人们对笛卡尔哲学的评价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非常高,有的差一些,但是全都承认他是第一流的哲学家。只有我国某些作者不这样看,认为只有他的物理学有点价值,其他部分不是这样荒唐,就是那样反动,因此整个看来笛卡尔哲学是一种畏首畏尾的、自相矛盾的、错误百出的末流思想。这种看法前一个时期甚至在我国占了统治地位,被认为是科学定论。近年来有所转变,有些人对这个定论的科学性发生怀疑,认为需要重新考虑。本文试图把笛卡尔这个人和他的哲学思想放在辩证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再考察一次,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 一、笛卡尔的一生 背景: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积聚力量ing。但是他完全没有做官当老爷的意思,一心扑在新科学上,父亲一死就把采地卖光,将所得款项投资,靠红利过活了。这就是说,他已经自觉地改变成分,在思想上、社会上以至经济上都变成了资产阶级分子。法国资产阶级以他的远大前程吸引了笛卡尔的加入。笛卡尔能够干这种事情,而且干得很利索,正说明他不但有眼光,而且很勇敢。他的言论很谨慎,这并不是怯懦,而是处在强大敌人的面前需要讲究一点策略。如果真是胆小怕事,他本来完全有条件安享荣华富贵,又何必单枪匹马地铤而走险呢?
译者老师这样写大丈夫? 二、笛卡尔的方法论新兴的欧洲资产阶级是以新的科学知识起家的,也只有大力发展科学,它才能壮大发展。……
传说中的马氏史观? 认识论。他说,“由于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前当过儿童,对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事物做过各种各样的判断,而那时我们还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所以有很多先入的偏见阻碍我们认识真理,因此我们要摆脱这些偏见的束缚,就必须在一生中有一次对一切稍有可疑之处的事情统统加以怀疑。”“这并不是模仿怀疑派,学他们为怀疑而怀疑……只是为了使自己得到确信的根据,把浮土和沙子挖掉,以便找出磐石和硬土。”这就是所谓笛卡尔的方法论上的怀疑。他为了建立可靠的新科学,先把一切不可靠的东西推到,腾出地基。
觉得《真理报》这个名字比较赞。 三、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笛卡尔要用他的方法找出一条最清楚、最明白的原理,作为他的形而上学的、首先是认识论的出发点。他说,我可以怀疑这,怀疑那,但是我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只要我一怀疑我在怀疑,就正好证实了我在怀疑。我怀疑,就是我思想。这是一清二楚的;哪怕我在做梦,那也确实是在思想。接着他又说,既然我在思想,这个在思想的“我”就不能没有:“我在思想,所以有我”(Cogito, ergo sum)。这就是笛卡尔拿作出发点的原理。
所以他们不疯也是蛮辛苦的。这个命题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也带来很多的争辩。因为它牵涉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好像是从思维里推出存在来,所以有些学者认为这一推论非常严重,是纯粹主观唯心论的虚构;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例如康德和罗素,认为实际上这并不是推论。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它的实际意义,不必急于给他定性。
近代哲学的主要目标是为科学建立基础,所以它拿认识论作为第一任务。认识论的对象就是人的认识。……
这些话就带着浓厚的古代味道,只能使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子了。笛卡尔是从旧垒里出来的,尽管力求除旧布新,却在这里那里仍旧带着旧思想的烙印。这类烙印很不少,但毕竟是旧的残余,并不是主导方面。他从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唯心论里往外冲,向唯物论的方向冲,冲出了一多半,但是难免留了根尾巴。
本文主要内容。 “融贯说” 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这不是什么新鲜货色,笛卡尔把它直接拿了过来,几乎没有什么修改。
纯洁性=。= ……这就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这就是他的二元论。如果我们不仅仅看表面,认标签,而进一步钻一钻实际内容,追一追发展线索,那就会发现思想的历史是错综复杂的,真中可以有假,假里也可以有真。在笛卡尔的哲学中,也和在全部哲学史中一样,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辨证方法和形而上学方法的斗争,但是斗争不是表面的、静态的,而是深刻的、动态的。我们要弄清真相,只有用灵活机动的辨证方法和高瞻远瞩的唯物观点才行。
四、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是他的哲学的理论核心。在他看来,这些“天赋的”观念是绝对真理,有两种作用:可以用来鉴别错误的认识,好像试金石一样;又可以用来使一般的认识成为科学真理,好像点金石一样。后一种作用尤其重要,是科学家的目的。一个科学家要从事观察实验,但是这并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给这些材料说出一个清楚明白的道理来,建立起合理的科学。
后来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驳斥最为彻底。他要求为我们的一切观念找出形成的历史,不容许任何观念例外。他指出我们生下来的时候什么观念都没有,心里一干二净,好像一张白纸,一切观念都是通过经验(感觉和反省)描绘到这张白纸上的。……就连“我”的观念也不例外,儿童咿呀学语的时候并不知道“我”,总是用自己的名字来代替“我”字。人知道“我”是通过反省的结果,反省也是经验。洛克反对认识论上的先验论,理由非常充足。
……我们的各种科学就是这一类的高级观念,是全人类的千万年社会实践造成的,大大超出了个人实践的范围。个人置身于社会之中,不知不觉地接收着社会的遗产,拿着它参加现实的社会实践,同大家一道不断地修正和扩大这份遗产,再传给后世。笛卡尔发现这份遗产十分可贵,以为是上帝给的。这上帝其实就是我们的列祖列宗,我们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
给祖宗封圣。 五、笛卡尔的物理学 时间 六、身心关系 七、尾声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第一步很重要,但是有待于不断的新发展。如果把它绝对化,神圣化,遇到不能解释的新课题时不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就急忙地加以否定,斥为“不科学”甚至要求通令禁止,那就不是维护科学,而是阻碍科学的发展了。因为那样做既违反唯物论,又违反辩证法,倒是符合经院哲学的精神的。
写给谁谁看的吧但是他完全没有做官当老爷的意思,一心扑在新科学上,父亲一死就把采地卖光,将所得款项投资,靠红利过活了。这就是说,他已经自觉地改变成分,在思想上、社会上、以至经济上都变成了资产阶级分子。
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总之,要始终相信: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以外,没有一样事情可以完全由我们作主。所以,我们对自身以外的事情尽了全力之后,凡是没有办到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我觉得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痴心妄想,凡是得不到的东西就不要盼望将来把它弄到手;这样也就安分守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的意志所能要求的,本来只是我的理智认为大致可以办到的事情,如果我们把身外之物一律看成由不得我们自己作主的东西,那么,在平白无故地被削除封邑的时候,就决不会因为丧失那份应当分封给我这位贵族的采地而懊恼,就像不会因为没有当上中国皇帝或墨西哥国王而懊恼一样;推而广之,生了病也就不会妄想健康,坐了牢也就不会妄想自由,就像不会妄想生成金刚不坏之身、长出高飞远翥的翅膀一样。不过我也承认,一定要经过长期训练,反复思考,才能熟练地从这个角度去看万事万物。我相信,那些古代哲学家之所以能够摆脱命运的干扰,漠视痛苦和贫困,安乐赛过神仙,其秘密主要就在于此。因为他们不断地考察自然给他们划定的界限,终于大彻大悟,确信除了自己的思想之外,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由他们作主,确信只要认清这一点就可以心无挂碍,不为外物所动;他们对自己的思想作出了绝对的支配,因此也就有理由认为自己又富又强,逍遥安乐,胜过所有的别人,别人不懂这种哲学,不管得到自然和命运多大优待,还是不能支配一切、事事如愿以偿的。
因为在我看来,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判断错了,它的结果马上就会惩罚他;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辨的道理进行推理,思辨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产生一种后果,就是思辨离常识越远,他由此产生的虚荣心大概就越大,因为一定要花费比较多的心思,想出比较多的门道,才能设法把那些道理弄得好像是真理。
笛卡尔这段话的修辞非常精彩。普通人对所谓世俗真理的掌握要好于读书人对思辨真理的掌握。然而普通人真的因此就可以免于受骗吗,而且是在自己专长的具体世俗问题上?因为如果细究任何一个具体世俗问题,都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某些抽象的理念,由这些理念本身所构成的舞台背景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能力,这样一来,他的专长其实就仅限于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了。普通人追求实利和实效,他是活在当下满足中的动物。然而满足感和为了达到这一满足感所练就的一套“生存智慧”是与真相漠不相干的,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汗流浃背的辛苦操劳(为了赚得那点满足感)究竟服务于什么目的。也许读书人花费心思、想出门道制作的那些貌似真理正是用来捕捉普通人的陷阱。但读书人没有这种脑筋,他受虚荣心的支配忙碌于逻辑游戏,从游戏中推出的结论越是荒谬,他就认为自己越智慧,因为这能让不擅长逻辑游戏的普通人嗔目结舌。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个教训,那就是光有世俗精明或思辨智慧都是不够的。但兼有两者同样是不充分的,因为我们立即面临着如下问题: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用前者去附会后者,这事实上不过是自圆其说而已;如果用后者去附会前者,那就是好读书的普通人,他们把自己专长的世俗真理和逻辑游戏结合起来,由此开始了自己冲向智慧云霄的旅程。他们正像是阿里斯托芬的《和平》里那个骑着蜣螂飞向天庭的主人公,但也许运气比人家坏些,刚起飞不久,就因为佩雷乌斯港有人屙屎,蜣螂被那味道所吸引又落回到地上了。 于是,问题始终是:什么是真正的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