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章节目录
罗兰·巴特和他的《恋人絮语》
本书的问世
本书怎样构成
“我沉醉了,我屈从了……”
相思
“真可爱”
执著
鼻子上的疵点
焦灼
追求爱情
可怜相
无类
等待
墨镜
“各得其所”
内容简介
《恋人絮语》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下载说明
1、恋人絮语是作者[法]罗兰·巴特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等待的焦虑并不都是那么强烈;也有忧郁的时候;在我等待时,周围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虚幻色彩——我打量着其他来这家咖啡馆的人,他们或谈笑风生,或静静看书——他们不是在等待。)
让人等着——这是超于世间所有权力之上的永恒权威,是“人类古老的消遣方式”。
因此说,我之所以在那些情形下会身心沉浸,是因为无论何方——甚至包括冥界——都没有我的容身之地。我深深眷恋、藉以生存的对方的形象已不复存在;有时会因怨天尤人而永久地抹去那个倩影,有时又因极度的幸福而与那音容笑貌神交;不管怎样悲欢离合,我总是丢了魂;眼前既没有你,也没有我,也没有死神,没有一样可以应答的东西。 (真是怪事,恰恰是恋人的奇思异想走到极端时——为了驱散对方的倩影,或为了与对方融为一体,竟连自己也虚化了——想象的源泉才会枯竭;在神思恍惚的那一刻里,我这个恋人只是徒有虚名,无所用心:像子虚乌有一般。)
对爱情的贬低只不过是一种蒙昧主义观念,一种贪图实惠的闹剧。
对爱情有两次肯定。先是有情人遇上了意中人,于是便立即作出肯定(心理状态表现为痴迷,激动,亢奋,对美满前景遐想瞻望):对一切都报以肯定(一种盲目举动),接着便是一段隧道里的暗中摸索:最初的肯定不断地被疑虑所啮咬,对对方的挑剔不断地危机爱情的价值。这段时间内,情绪低落,满腹怨艾,衣带渐宽。但我肯定能从这个隧道里钻出来;我能“挺过来”,也不会因此而告吹。当初我是怎样肯定的,我再次给予肯定。但又不是反复,因为我现在所肯定的就是当初的肯定本身,而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我充分肯定我俩的初遇。但又有所区别。
鼻子上的疵点:糟糕的形象并非指凶狠的形象,而是指平庸的形象:它向我展示对方已被社会的平庸所征服了。
对形象被破坏的恐惧要远胜于因可能失去爱而引起的焦虑。
怎么办:为下一步该怎么办而烦恼焦灼完全是白费心,而如果是完全没了,那就更是白费神了。
幽舟:在人的一生中,爱情的所有“失败”都很相像(原因:它们都起源于同一个缺陷)。
橘子:所有这一切,只要是刹那间便会损坏两人关系、破坏私情或拆散这种依附关系的,都叫人恼火。
认同:我在另一个一厢情愿的人身上认出了我自己,看到了我自身不幸的种种苦相,而且这一次,是我自己成了促成这一不幸的积极因素:我感到自己既是牺牲品,同时又是刽子手。
告诉我去爱谁:“成功”的密友关系的结构是:稍有一点约束,更多的是自由;指点出欲望的附丽便适可而止,就像那些热情的当地人,给你指路,却不一定要与你结伴而行。
天空是多么蓝啊:恋爱的旅程似乎分为三个阶段(或三幕戏):首先是一见钟情,是闪电般的“迷上” “被俘虏”(我被一个形象迷住了);然后便是一连串的相逢(约会、电话、情书、短途旅行)。在此期间,我如痴如醉地“发掘”着情偶的完美,也就是说,对象与我的欲望之间那种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契合:这是初时的柔情,田园诗般的光阴。在这幸福时光之后便是‘一连串’恋爱的麻烦 —— 正是在两者的对比中(至少恋人回忆起来是这样),前者才显示出自己的特征(和终结)—— :持续不断的痛苦、创伤、焦虑、忧愁、怨恨、失望、窘迫还有陷阱 —— 我成了里头的困兽,老是提心吊胆,生怕爱情衰退,怕这衰退不仅会毁了对方和我,还会毁了当初的缘分,那种神奇的情投意合。
恋人在无比激动近似迷狂的情况下去寻觅、选择、购置送给亲偶的礼物。我挺兴奋地大量一下,看看这东西是否招人喜欢,是否会让人失望,或是正相反,是否会因为礼物过于贵重,反而暴露出我自己陷入迷狂或受到强诱惑的窘态。
细枝末节,偶然的事件,小小的曲折,琐碎的小节,微不足道的细节,不起眼的地方,都会引起恋爱的烦恼:事情总是在节骨眼上与追求幸福的恋人作梗,似乎机遇在存心与他作对。
心事欲望的器官(它扩张、收缩,就像性器官),比如处于想象中时,它会压抑消沉或心花怒放。
我既想显得可怜,又想显得了不起;同时既当一个孩子,又当一个成人。
恋爱中,我希望被重视,但也不愿意承担责任。某风流名士迷上了一个妓女,而她却对他说:“只要你在我的花园里坐在我窗下的一张凳子上等我一百个通宵,我便属于你了。”等了第九十九个夜,那位雅客站了起来,挟着凳子走开了……他的等待证明了他对她的爱,但他不愿接受她拥有对他的权力。
所谓爱往往就是放下自尊。由于对方是无法归类的,他也就动摇了语言。:人们没法谈论(对方),任何修饰语用在他身上都是闲的虚假,不贴切,不合适,或让人讨厌:对方是无法研究(这或许是“无类”真正含义)。
恋人对自己情人感到内疚时,或者想试图让对方看到自己受的罪时,总要(通过生活方式或服饰等)摆出一副自我惩罚的苦行相。
在语言的突变过程中,恋人终于因为对爱情的专注而抹去了他的情偶:通过一种纯粹爱的变态,恋人爱上的爱情,而非情偶。
尽管我的恋爱经历并不顺利,尽管它给我带来痛苦、忧虑和绝望,尽管我想早点脱身,可我内心对爱情的价值却一直深信不疑。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企图冲淡、扼制、抹煞——简单说吧——贬低爱情,这些我都听进可,但我仍然不肯罢休:“我明白,我都明白,但我还是要……”在我看来,对爱情的贬低只不过是一种蒙昧主义观念,一种贪图实惠的闹剧。对此,我要针锋相对地标举实在的价值,充分肯定可爱情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爱情中所谓“行不通”的因素也就算不了什么可,这种执著便是爱情的示威,在人们七嘴八舌地大谈别出心裁地爱情、更加巧妙的爱情和不动感情的爱情的种种“奥妙”的嘈杂声中,可以听到一个更加持久的执著的声音:那边是执著的恋人的声音。
后来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讽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