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作者:冉云飞

分类:历史

ISBN:9787545908558

出版时间:2015-1-1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标签: 文化  散文  好书,值得一读  因为喜欢书,所以想看看!  散文随笔 

章节目录

风物 山河不再,草木伤怀

奔向大海的道路 :岷江流域闻见录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行者演义 :神游成都记
今朝纵目弄芳菲
味道最说青城山
“野杂种”的吊脚楼

故物 成渝往事,几度乾坤

乌托邦与旧日子
四川敢为天下先的三个偏方
打入巴蜀袍哥的心脏 :以“黄”与“水”为例
Lonely Planet 之巴蜀小史

内容简介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 ——冉云飞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是作家冉云飞有关巴蜀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书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红苕入川为开端,试以时间为线索,将看似微渺的个体事件一以贯之,见微知著,倾力于揭示近代文明与蜀地之间的冲撞,并进一步以蜀地为缩影,反映中国的特殊历史境况。 本书大体分为三辑:即“风物”、“故物”、“人物”。其中,“风物”以山川河流,森林植被为引子,极尽展示四川的地理风貌,人文风情,穷“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之要义;“故物”则围绕巴蜀两地从古至今的关系沿革,突出四川的特殊地位,反映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鲜明特性,以及蜀地在孕育近代思想文化方面可歌可泣的“自由因”;“人物”更选取隐没于蜀史之中,影响显著而又易为世所忽略之人其事。文中多借入蜀“游客”之视野与笔触,以窥近代中国情状之一斑。 全文处处留情“故乡”,不仅添补了四川史料研究的不足,同时也揭示了文人精神家园沦陷这一实质。本书叙事虽平实,情感却激荡;虽力图掩饰内心之扼腕叹息,却时刻流露出作者历久弥深的乡情,以及对时代之“不得已”的种种挣扎。 作者对故乡沦陷实质力透纸背的见地,异于文人单纯慨叹工业文明冷却农耕文明的质朴乡情,而更多着墨于地情国情,氤氲历史气息,落墨之处,尽显对家国历史的反思。

下载说明

1、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是作者冉云飞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清流石的评论
    我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如柏桦所言,“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我在书中感受到了旧日的活泼和温暖。但我又不能抽离于当下,眼睁睁地看着故乡沦陷,距离对故乡那种自然纯朴美丽的意象越来越遥远,有着无计可施的无力、颓唐和悲伤。 因为父母已经搬来成都,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回故乡了。实际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到外地读书,我就很少回去。零六年春节我带着内子回到故乡,小时候宽阔而清澈的诺水河已经萎缩而肮脏,仿佛街头无依无靠的拾荒老人。小时候外婆家就在河边,每天过河需渡船。有时等渡船,我们将小桶往河里轻轻一舀,桶里自然就有许多小鱼。夏天的傍晚,诺水河是大人和孩子们的天堂,游泳凫水,或者坐在河滩的鹅卵石上纳凉。及夜幕深垂,月上柳梢,众人方渐渐散去,热闹的诺水河也归于宁静。同学说这样的情状不再了,“那么脏的水,扎可能还有鱼嘛”,倒是偶尔还有下河玩水的,不过几个调皮孩子。春节也不复小时候的热闹和温暖。很少有人写春联扎灯笼,狮子龙灯也不见了,大人小孩多窝在家里,打麻将或者看电视,街头甚至比平常还冷清。 面对这样的故乡,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疏离感,仿佛身处陌生之地——不,有时异乡反到令人亲切和感动,比如二零一二年春节的双廊,家家户户写春联,乡民身着传统服饰一丝不苟迎本祖。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写道:“当我怀着乡愁游学归来,再次回到我的村庄时,发现我梦中的精神家园近乎无存。出国前,我曾经历过一次家里的老房子因移民建镇被拆得一干二净时的空空荡荡,谁知道如今连山川也变了颜色:河流和道路一样被荒草淹没,村里的山地被村干部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莫名其妙地卖掉七十年,甚至连村庄附近长了一两百年的古树也被树贩子卖到沿海某省美化环境去了。”柴静在些故乡《山西,山西》的文章末尾写了八个字:“这是远古我的家乡”。我读到这八个字的时候,仿佛看见那只白鹭漂亮的拐了一个大弯后,飞向远方,消失在灰暗的天空中。过去明媚的故乡就这样消失在深重的雾霾中了,似乎再也见不到了。 但这样的书写也给人一种错觉,即故乡的沦陷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似乎不改革不开放不搞市场经济不搞现代化,我们的故乡就会一直春光明媚,山河大地一片静好。故乡的沦陷似乎是市场经济必然的附属品。读到书中《从一本美术书创作集体考察历史》,我突然醒悟,故乡的沦陷并不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的。“这个内部参和交流‘非卖品’反映了主事者一种怕自己所做还不符合官方需要的不安和谨慎心态、歌颂也是要有配发给你的权力才行的,没有歌颂的权利你随便歌颂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歌颂错了同样是犯错误,百分之百的政治宣传品,也不能给你提供一种万能的保险套和安全感。”这令我很自然地想起一封著名的信件: 友兰先生: 十五日来函已悉。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此复。 敬颂教祺! 毛泽东 十月十三日 这封信写于一九四九年,也就是党刚刚宣布执掌江山的第十三天。随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反右、大炼钢铁、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运动彼伏此起摩肩接踵,个人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身不由自,没有说话的自由,也没有不说话的自由。 故乡的沦陷,实则自乡民失去自由的那一天便开始了。我们所以为的故乡的沦陷始自改革开放,不过是一个假象。相反,经济发展之后,我们的视线才有可能从个人安危转移到对故乡的关注上来。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公权力仍旧颟顸自大,加速和放大了这种沦陷。哈耶克早就说过,“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密切的相互依存使我们不容易使计划恰好停止在我们所希望的限度内,并且市场的自由运作所受的阻碍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计划者就被迫将管制范围加以扩展,直到它变得无所不包为止。”至于极权和开放式管理之下的差别,“同是异族入侵,清朝统治者比元朝统治者更有长久发展的眼光,元朝没有对四川做出相应的恢复性的贡献,而清朝则大规模鼓励人口密集和邻近四川的省份的民众前往四川去开创自己的未来。”且需注意的是,“此次入川移民(湖广填四川)的主动性和冒险精神是其他几次无法比拟的,因为这次不是政府强迫的无奈和战乱的被动。”明代四川唯一状元杨慎说“宋宣和中,成都杨景盛一家,同科登进士第十二人,经元师之惨,民靡孑遗,以百八十年犹未能复如宋世之半也!”而到一八七六年竹添进一郎入川时,“都邑则繁盛,客店则闳壮,肩舆络绎,昼夜不绝。小站亦皆炊膏粱以待客”,“书肆则所在布列,卧龙桥前后最多。青编缥帙纶乎庋阁间,文学之盛可知也。” 冉云飞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民国时期的四川。有人认为民国和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由的两个时期,我亦有此同感,那真是百家争鸣,灿若星河。因抗战之故,大批作家学人知识分子随政府播迁入川,四大文化中心,成都、重庆和李庄,四川占据三席,于此也可见民国时期四川的繁盛。在《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中,除一些篇什中涉及到民国人物风俗之外,还有《苦尽甘何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的成都》、《民国图书馆:以四川为例》、《民生公司职员六十年前日记》、《民国四川“女武训”》、《物理学家撰写的文学史》和《史学家周一良的岳父》等六篇专门的文字,从细节上展现了民国的自由和开阔。比如民生公司的演讲,演讲者有军政界的杨森、崔伯敬、梁寒操、左舜生、黄炎培等;文化界的胡焕庸、魏时珍、矛盾、马寅初、郭沫若、邱正欧、李济欧等;实业界的卢作孚、孙恩三、王道之、王世均等,演讲的内容涉及国是民生、民权文化、交通航运、国际形势,甚至演讲会变成青年团团会,可谓包罗万象。就邱正欧博士的观点(贝当不但无罪,反而有功),冉云飞说:“这个观点,是否成立,可以探讨、争论,但彼时可以公开演讲此种言论,也应该属于学术自由的表现吧。” 大陆易帜之后,为国民做出巨大贡献、被毛泽东表扬的民生公司创办人卢作孚“事业未竟,心存侥幸,从香港北归,在观望与徘徊中小心翼翼地迈进一九四九年这道历史大坎儿,结果在一九五二年便‘自绝于人民’。”而另一位学者周一良先生,“周一良先生在史学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上,比较有成就。这些成就多是在一九四九年以前和一九七九年以后取得的。明眼人一看就有疑惑,那么他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九年这三四年在干什么呢?自然他也没有闲着,举其大者,比如奉命批判老师辈的胡适先生,在‘文革’后期参加‘梁效(两校)写作组’等。”“女武训”吴蜀芳先生在四九年之前,有十七年在做特殊教育教学和创办特殊教育学校。但四九年之后,“吴蜀芳所为不多”。 读到这些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想,是什么让故乡如此让人怀念而不舍?怀念故乡,皆因故乡之山水、风情和人物,而尤以人物为重。故乡之失,乃因人物不再鲜活;人物不鲜活,乃因社会不自由。想当年抗战时期国难当头,吴蜀芳、晏阳初、陶行知诸先生仍孜孜不倦兴办教育;卢作孚、范旭东诸先生则以实业救故乡于沦陷……冉云飞在书中写道:“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并不反对过现代生活,但我反对为了过现代生活,而将先人的审美情趣、民族文化、古迹旧踪当做牺牲品的做法,这种你死我活、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的斗争哲学,实在是伤害我们对先人纪念、传承文化孑遗的怀旧情感”。照此来说,冉云飞倒不仅仅是怀念故去的山河风物人情,也不仅仅是向往田园牧歌这般简单,而是以书写祖先过去日常生活方式,来表达对自由、对个体尊重的追忆和实践。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个“在”字表达了这是一种持续的、正在进行中的状态。但即便如今世风浇薄的年代,我们亦不必过度悲伤,每个人还是可以尽一份力救自己的故乡,如吴蜀芳先生的学生王茂华、礼广贵那般,整理自己曾经校长和老师的回忆录。
  • Ghosting-Y的评论

    据1949年的统计,整个四川含重庆有职业及半职业袍哥1700万人,成渝两地的公口、分社、支社加起来1500多个,而重庆的职业袍哥多达10万之众。

    “袍哥”作为民间帮会组织成员的称呼,早已形成了一种“袍哥文化”,简单说来就是“讲义气”。所谓“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说的也就是讲义气、说到做到的意思。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以及其他诸多原因,“袍哥”已经不在,但“袍哥文化”还是深印在巴蜀人的骨子里。人们至今提到巴蜀人,尤其重庆人,最首要的印象便是“耿直”二字。
  • Ghosting-Y的评论
    1、《李劼人说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版,曾智中、尤德彦编。 2、《老成都·芙蓉秋梦》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流沙河著。 3、《文化人视野中的老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版,曾智中,尤德彦编。 4、《川菜杂谈》三联书店2004年1月版,车辐著。 5、《四川特产风味指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 6、《老成都》成都皇城老妈酒店有限公司1997年印,代树良图,王泽华文。 7、《百谣图》、《百戏图》成都时代出版社2003年8月版,季风图文。 8、《四川近百年诗话》《文史杂志》1993年增刊,朱寄尧、王淡芳撰。 9、《四川老照片》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2002年印。
  • 丁一的评论
    一个社会没有私立空间是很恐怖的事,那就意味着我们会是玻璃人,容易被抓住把柄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理,我们的社会生活如果没有个人作为自然人与法人的参与,没有私营资本在其间运作,没有私有财产的保证,也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用了半个世纪来做活体实验,许多人成了其中的祭品,证明了人没有私有财产,人无恒产则无恒心,更无生活的安全感,而且也没有对未来生活的理性预期。没有对未来生活的预期,面对未来的不可控性,就像动物不知下一餐去哪里找一样,那是个令人心力交瘁的慢性自杀过程。
  • 丁一的评论
    四川人用“水”来指称人事时,便是指这人说话办事不严肃,不守信用,不值得信赖。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说话不算数,乃至物品的质量很次等等,都是四川人对“水”的理解。
  • Ghosting-Y的评论
    关于“蜀犬吠日”,百度百科记录: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开,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就觉得奇怪,就要叫。因此蜀中有“天无三日晴”和“蜀犬吠日”之说。该成语常比喻少见多怪。
  • 永田1的评论
    我选《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远在山区的故乡,现在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回忆了。@葛葛LL @茶痴已入坑 @果然-好茶 @深圳书城
  • 简单团团的评论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书已到,细细嚼~@冉氏艺文志
  • 吃错药的重庆哥哥的评论
    又到下“栽秧雨”的时节,都说春雨贵如油,但满大街穿长衣长裤手举雨伞的男女有几人想得起这个季节与雨水的关系?想不起,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与农业、与土地无关,不仅是城市人,也包括那些少小离家进城不知农事的青壮年农民工。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而乡下那些早已撂荒的土地,就是呜咽的沦陷区。
  • peace萍06的评论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冉云飞《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 沐春枫去的评论
    随便转发试一下运气《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 一旧饭3的评论
    萦绕耳边的《明日话今天》,震撼视觉的《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中的图片,何时去的三峡?好久好久了吧。值班中。暂时超脱一会,试着超然于眼前的凡俗,试着抽离于麻木了的琐事。感谢m的陪伴……
  • 城主麦小宁的评论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听名字就够煽情的,这些年改变的东西很多,经常会在梦里想起小时候的很多事情,嗯,我就要这本。@深圳书城 顺便艾@小肥肥蕾 @Mr_潮伟 @糖果经理
  • 朱晓剑的评论
    “腾讯·商报华文好书原创10本好书”,@冉氏艺文志 的《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获选。@董曦阳
  • 安平书坊的评论
    #新书推荐#“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不幸。”文物被毁、古器被盗、老屋被拆、江河被污、土地被毒、空气难闻、人群被赶……冉云飞说,既然无法阻止一切人为的破坏与变迁,只好在纸上重构那过去或即将消失的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冉云飞著。
  • 生态赤子张振中的评论
    评论@狄马 的博文【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附图)】:"和许多中国人一样在农村里面度过了青少年时期"查看原文:网页链接
  • 西城1975的评论
    #西城书摘#无论走遍天涯海角,胃是对故乡和母亲的最好纪念,只要你的胃不坏,你就永远和母亲、故乡在一起。母亲所做的故乡的饮食,从童年开始便给一个人的胃口打了底,一辈子也无法忘记。——《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冉云飞
  • 也可一日无此君的评论
    【怀乡之痛】清明回乡下老家扫墓,惊闻乡下又将出现合村并村之举,两村合并,用什么村名成了大问题!一些拟用的新村名俗气难耐,而祖先一直延续下来的品牌老村名即将在行政版图上消失!村名,渗透着传统文化根基的文化脉落,是否将因之断裂?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村名的消失又将成为远方游子新的怀乡之痛!
  • wonhee小渊的评论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我好久没有回故乡去看看了。。@韩志HZ @张鼎鼎一步又一步 @王静de念头 //@时代飞鹭:#全民阅读周#我们来阅读一个月吧。一起阅读一起走,不读不散!
  • 文使君_马的评论
    投《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故乡,今天已经渐渐陌生而走远,曾经那些故乡的风、故乡的物、故乡的人更是只在纸上留存,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故乡确实是沦陷了~@深圳书城 @洋洋_dy@王欢欢WH@丷靖柏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