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故宫退食录(上下)

故宫退食录(上下)

作者:朱家溍

分类:历史

ISBN:9787800478819

出版时间:2009-10-1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标签: 历史  文化  收藏 

章节目录



我怎样干上文物工作的
碑版鉴订问题举例
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
元人书《静春堂诗集》序卷
宋高宗付岳飞救书和批答
大米和小米
从旧藏沈周作品谈起
清高宗南苑大阅图
关于雍正时期十二幅美人画的问题
来自避暑山庄的一件画屏
《国子监敬思堂补植丁香图》诗卷小记
旅擅佛像和复制品的下落
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

内容简介

《故宫退食录》一书按性质归类分为十二组,大致是: 一、在故宫工作与碑版书画等的鉴定; 二、珐琅、牙角、雕漆、书籍等器物的研究; 三、先世遗泽; 四、书序; 五、清宫礼俗; 六、有关宫廷生活的作品(包括影片)正误; 七、宫廷和贵胄演戏情况; 八、四时府邸园林; 九、记先贤; 十、有关故宫博物院诸事; 十一、京剧及一些名演员; 十二、方言及饮食。 内容记琐闻于备掌故之外,颇多风趣。书中涉及的门类很多:书法、名画、碑帖、法琅、瓷器、掐丝法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治、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篇篇开卷有益。 《故宫退食录》目录 序/王世襄 我怎样干上文物工作的 碑版鉴订问题举例 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 元人书《静春堂诗集》序卷 宋高宗付岳飞救书和批答 大米和小米 从旧藏沈周作品谈起 清高宗南苑大阅图 关于雍正时期十二幅美人画的问题 来自避暑山庄的一件画屏 《国子监敬思堂补植丁香图》诗卷小记 旃檀佛像和复制品的下落 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 牙角器概述——《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 元明雕漆概说 明代漆器概述——《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明代漆器卷序言 清代漆器概述――《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清代漆器卷序言 清雍正年的漆器制造考 雍正年的家具制造考 龙柜 漫谈椅凳及其陈设格式 铜掐丝珐琅和铜胎画珐琅 故宫所藏明清两代有关西藏的文物 王世襄和他的《髹饰录解说》 读《说葫芦》说葫芦 顾二娘制菌砚 故宫藏禁毁书录 足本《唐音统签》全帙 两种《全唐诗》 《崇祯历书》与《新法历书》 萧山朱桐轩先生 萧山朱氏宗谱 朱文端公遗札 朱文端公遗像诗 敬跋父母遗墨 我家的藏书 《凡将斋印存》序 《明式家具研究》序 《中国古代家具》序 《旧京返照集》序 《明清帝后宝玺》弃言 《朱子遗墨》序 《国宝》导言 《西安碑林全集》序 《帝京旧影》序 《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序 《清代后姬首饰图录》序 《两朝御览图书》弃言 《故宫藏珍本图书丛刊》序 《华夏诸神》序 漫谈假古董 研究清代宫史的一点体会 关于清代宫史研究及原状陈列的几个问题 明清宫殿内部陈设概说 太和殿的宝座 坤宁宫原状陈列的布置 咸福宫的使用 太监往谈录 清代外官生活方式 关于毓祟穿的盔甲 慈禧听政为什么要“垂帘” 清代皇帝怎样避暑 清代皇子对皇帝的称呼 清代礼俗杂谈 禀报的规矩 《红楼梦》作者对建筑物描写中的真事和假语 对《我的前半生》部分史实的订正 德龄、容龄所著书中的史实错误 为影片《倾国倾城》订正史实 为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答窖问 为电影《谭嗣同》答客问 堂会戏 记恭王府堂会戏 清代内廷演戏情况杂谈 升平署时代昆腔七腔乱弹的盛衰考 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史料 升平署的最后一次承应戏 《万寿图》中的戏曲表演写实 清代的戏曲服饰史料 乐善园和三贝子花园的有关史料 漫谈叠石 北京城内旧宅园闻见录 博多勒噶台亲王府 北京步军统领衙门的遗址 旧京第宅 什刹海梦亿录 要保护山水和文物古迹 回忆陈垣、沈兼士两位先生 忆朱益藩先生和他举办的赈灾书画展览 记溥西园先生 我与张伯驹道兄 我所知道的于善浦 一个参观者对故宫博物院的印象 我青年时代经过的院庆 有关易培基冤案的一些情况 观真迹展览小记 故宫博物院的国剧同乐会 闲话《青石山》 杨小楼的《湘江会》 杨小楼的《夜奔》 学余随笔 余叔岩的一组珍贵舞台剧照 梅兰芳年谱未定草 梅兰劳与昆曲 梅兰芳的歌唱艺术 梅兰芳谈戏曲舞台美术 李世劳印象记 《京剧谈往录四编》序 提倡文武昆乱不挡 我说票友 忆偶虹兄 抢救保存第一 再谈京昆的抢救保存 释北京方言“包桩”“找牢”“龙汉” 饮食杂说(一) 饮食杂说(二) 此书曾由北京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14125/)。

下载说明

1、故宫退食录(上下)是作者朱家溍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千山苍暮的评论

    历史上的大事和大人物都不能有所变更,不过电影或话剧是文学艺术作品,不能照直只搬历史过程而没有文学艺术创作,所以情节有所创作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但所创作的情节,必须不违反当时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不超出历史条件。

    简单的三行字,现在的影视剧有几个能做到?
  • 千山苍暮的评论
    这页第三行,对西太后晋升贵妃过程的订正挺重要的。下面这句:

    按:清代制度,秀女有两个来源:一是从上三旗包衣的女子中选,目的是作为宫女使用,当然进内以后也有可能成为答应、常在、 贵人、嫔、妃。另一来源是从八旗官员的女子中选,目的就是预备作为贵人、嫔、妃。

    这么看来的话,宫女只能是上三旗包衣之女,贵人和嫔妃大多是八旗官员之女……那么步步惊心里若曦当宫女、还有甄嬛传里甄嬛入宫做菀常在等等剧情,就全是错的了( ̄▽ ̄")
  • Cest_CC的评论

    正月第一天演戏,除了与平时一样,打“三通”“拔旗”以外,这一大还要“跳灵官”。灵官都由武行扮演,扎靠持鞭,在一团松杳火焰下,先上一对灵官,陆续再上三对,共八人。台口正中摆一个铜火盆,象征聚宝盆的意思,里面摆满黄纸钱元宝和一挂爆竹。灵官的集体舞蹈完毕,站成斜一字,由检场撒一把松香火。这股火焰从一排灵官的上空飞奔台口,落在聚宝盆里,立刻黄钱元宝冒起火焰,爆竹也自然被点燃,火光和声响增加了这场“跳灵官”的气势。灵官下场,由两个年轻演员扮演仙童,拿着扫帚“扫台”,然后正式开戏。

    余生也晚,进剧场看戏的年月,跳灵官早就废除了。 看过福建梨园戏的跳加官,是一个人带面具跳的,也不带火彩,只是后场上一个经理模样的人在跳完后递上一封红利是,也就结束了。可看程度不强。
  • Cest_CC的评论

    溥儒说:“李莲英,在当时能那样聚敛发财,都是内务府那些人替他造的声势。譬如有个记名海关道,正在等待外放的时候,内务府有一种掮客式的官员,就向这个人来游说,他可以走李总管的门路,包你一定得到肥缺。于是说出一个数目,经过要价还价的过程,最后成交,银子被经手人拿走。等‘引见’过后,旨意下来‘苏松太道,著××补授’。某人得到这样效果,当然觉得投这笔资真是划得来,这条门路真灵。掮客也可以拿这件事作为活人广告来吹嘘,他就可以有更多的生意。行贿的人固然达到目的,可是李莲英并不敢向太说。这件事的效果也并非连英的力量。因为,西太后这个人的性格,是以英明自居的,丝毫不肯大权旁落,怎哪能容忍让李莲英一个太监来操纵。假设李莲英真有一次向太后说某个官员贤否的话,不论这个官员是真的贤或否,李莲英便会立刻革去总管。 “李莲英是个非常狡黠的人,他不会干这样蠢事。实际一些等待放缺的官,已经预备引见,不过有头等肥缺,或此等的区别。总之会得一个缺,即使不走门路,也一定得到一个。这次不放,将来也必有。那些花钱走门路的人,得到好缺,其实也是碰运气来的,但他认为是走门路的效果。又有些人花钱走门路,然而得次等缺的人,则遗憾地认为自己钱出少了,某人某人得到好缺一定比他出钱多。至于没得缺的,也认为这次钱没花到家,再等一次吧。这样相因相果,加上那些掮客也故神其说,就造成更大的声势。 “李莲英只是一心一意全副精神把太后伺候好,如果有人参奏李莲英招权纳贿卖缺的话,太后当然不会相信。她可以这样想:李莲英招什么权,他从来没向我保举过什么官,也从来没说过某个官员不好。这就当然参不动,于是李莲英的地位就更稳固,进银子的机会就更多。”溥儒先生这些说法,当然来源于他的上辈。

    奴才之道,即在于一心一意服侍好主子,少惹事,这样才能千年不倒。
  • Cest_CC的评论

    看完之后,梅夫人问我:“你看怎么样?”我说:“还是您的干女儿演的好,不过整个影片是闹着玩的。”她说:“你看哪一点不对?”我说:“不是哪一点不对,而是所有细节没有一点对的。”

    <图片1> 美貌而老练,这个老太太还是很有范儿的。
  • Cest_CC的评论

    在皇上吃晚饭时递绿头签,就像皇上吃早饭时递绿头牌召见官员一样,递膳牌。嫔妃晚上都到燕喜堂等候传唤,皇上叫某妃上桌就把某妃桌上的绿头签翻过,内殿首领就叫某妃,某妃就陪着吃晚饭,晚上共同生活,其余“叫散”,未被传唤的妃嫔等于下班回去了,就是这种形式。

  • Cest_CC的评论

    怡亲王允祥和庄亲王允禄在雍正兄弟当中都是属于没有政治野心而爱好艺术的人。凡钤有怡亲王收藏印记的古代书画都是相当好的,从他的藏品就可以说明他的欣赏水平。

    啊,原来十三阿哥是浊世佳公子,不是搞政治的。。。清穿害人啊,一直都把人家塑造成四爷的死党帮凶,我就说嘛,老四那么毒的人,哪里会容得下表面有政治追求的人。。。
  • 俗人李狗蛋儿的评论
    现在我的蜗居,当然空气中没有书香的成份,不过还可以打开书箱,拿出一两部残余的明刊本的书来欣赏,一股幽香当然是嗅觉的享受。可是翻开书,不可避免地会看到"康生藏书""戊戌人""大公无私"诸印。在打倒四人帮之后,落实政策,发还曾经被康生掠夺的善本都有这几方印,不能说这不是视觉上的厄运。
  • 惟人的评论

    太后或者皇上要到某一地点去,事先都有安排,到达时从来用不着下人大声喊,也没有这个规矩。太后在颐和园或西苑三海等园囿驻跸的时候,如果随意出去散步,事先没有安排,不论她走到什么地方,前引太监看见有人,只要用气声口哨“嘘”得一声,那人就会紧急回避。如果来不及回避,就面朝墙站住,等太后过去,再自由活动

    现在的影视剧,小说等等,真是各种漏洞啊
  • 惟人的评论

    于是在八旗人家和部分汉族官宦人家,晚辈见长辈,平辈中幼见长,奴仆见主人乃至亲友相见,都行这个礼了。所以“屈一膝”又叫“请安”

  • seren的评论

    如果是太后坐在正面楼上包厢,两旁坐满了人,楼上楼下,人山人海,拍手叫好,这种景象内廷演戏是没有的。从前北京在家庭中演堂会戏也没有拍手叫好的,何况皇宫?并且,宫中演戏是早晨六七点中开戏,到下午就散了,从来不演夜戏。

  • seren的评论

    妃嫔晚上都到燕喜堂等候传唤,皇上叫某妃就把桌上某妃的绿头签翻过,内殿首领就叫某妃,某妃就陪着吃晚饭,晚上共同生活,其余“叫散”,未被传唤的妃嫔等于下班回去了,就是这种形式。 从前笔记传说妃和皇帝睡觉脱了衣服拿被子裹上扛着进去,不用说制度上没有这种规定,人和人的关系,不管是爱的关系或是性的关系,如果采取这种制度是不可能的,纯粹是胡说。

  • seren的评论

    个人的书房,譬如有一座三至五间的北房,有廊檐。明间前檐四隔扇,帘架,风门,东西次间坎墙支摘窗,糊纸,窗内上糊纸,下装玻璃。室内碧纱橱和栏杆罩。墙和顶棚糊纸。地面上排列着书架,陈设几案椅凳,文具,绝对不兼作卧室或者餐厅使用。这样的标准,架上群书的纸墨香和楠木书箱,樟木夹板,配合散发出幽香令人神怡。春秋佳日,窗明几净,从窗纱透进庭前花草的芬芳和室内书香汇合,花间的蜂喧,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夏日,庭前蝉声聒耳,浓荫蔽地,檐前垂着斑竹堂帘,室中则清凉无暑,这个季节室中楠木樟木和老屋的黄松梁柱都散发浓郁的香味,使书香倍增。冬日阳光满屋,盆梅,水仙的清香配合书香经久不散。但书房如果安放火炉,则书香和梅花水仙都为之色香骤减。隆冬季节只好在取书时盘亘片刻略享清福,即携书回到温室阅读。具备上述条件,则群书永远静静地散发着书香。

  • washing的评论
    以下摘抄,关注的重点是《游园惊梦》,碰巧又提到了《别姬》: 故宫博物院藏有淸代管理内廷演戏及奏乐机构南府的档案,《穿戴题纲》是其中之一,共两大本,封面上都写着:“《穿戴题纲》,廿五年吉曰新立”。这是管箱人的档册,即管理服装道具人员的工作手册。第一册封面上横写“节令开场:弋腔,目莲大戏”;第二册封面上直写“昆腔杂戏”。……可以判断这两本《穿戴题纲》是乾隆二十五年南府所记载的。……第二本档册中三百十二出昆腔剧目的穿戴,没有按照某若干出戏属于某一本“传奇”的系统记载,而是分散的按当时演出习惯记载的。这些传统剧码不仅是宫中常演的剧码,在当时应该说首先是民间常演而为观众所熟悉、已经是不存在演整本传奇要求的戏了。……这些剧码中有些现在看来是极冷僻的,例如《扣当》,就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的“刘二当衣”;又例如《茶坊》,就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提到的“茶博士”。 对照起来,大多数角色的穿戴和近数十年来昆腔、弋腔、皮黄腔、梆子腔,在舞台上同一人物、角色的穿戴基本上一样(指的是穿戴衣物从名称上看来相同)。当然也有和近数十年不一样的,例如昆腔中的“游园”、“惊梦”的杜丽娘,题纲载:“游园,杜丽娘,月白衫子,小云肩,裙。”按近数十年已没有用小云肩的了。“惊梦,杜丽娘,红袄,软披,云肩,插二凤;柳梦梅,晋巾,红褶子,柳枝”,都和近代现代不同。按近代以至现代演“游园”、“惊梦”,杜丽娘的裙衫当然仍旧不变,但出场时披,包头,在唱“袅晴丝吹来闲庭院……”一支曲子的时候,由春香给杜丽娘脱下斗篷,解下包头,露出里面穿的裙衫。这一身裙衫从这支曲开始,到“惊梦”的尾声唱完下场是一直不换的。当梅兰芳先生在世的时候,我曾向他说过这份题纲上关于“惊梦”换衣裳的记载。据梅先生说“我学戏的时候,听陈老夫子(指陈德霖)说过,老规矩,《惊梦》换大红,头上插‘戳枝点翠凤’。”足见这个扮相是流传有绪的。梅先生还说:“《惊梦》换装,是为表示梦境,《惊梦》的第一支曲子‘没乱里春情难遣……’是还没入睡时唱的,所以仍穿着游园的衣服,到睡魔神举着铜镜子到桌子前面站着的时候,由检场的给穿衣、戴凤。好在是【万年欢】的牌子正在吹打着,耽搁一会儿也不要紧,等换好了,睡魔神从里场椅把杜丽娘引出来,到台口和柳梦梅见面,俩人一对红衣裳。等到‘堆花’一场过去,杜丽娘和柳梦梅又上来,唱第二支【山桃红】,把杜丽娘送进里场椅,柳梦梅的曲子还没唱完的时候,检场的给杜丽娘脱下大红,摘掉点翠凤,又恢复了《游园》的扮相。换大红是为渲染梦景绚烂迷离的幻象,不是没道理的。不过我开始唱《游园》《惊梦》的年头,戏班里已经没有这样预备的了。我也没提倡,所以这个扮相后来也就没人知道了。”据梅先生的话,这项穿戴的今昔不同已经很久了。 又例如昆腔的《水斗》(京班又叫作《金山寺》),在题纲中记载着:“白蛇,纱罩,裙袄一份。青蛇,纱罩,裙袄一份。”按“"纱罩”是妇女头上的一件遮太阳的帽子,椭圆形,前面翘起,在戏箱中又叫它“渔婆罩”。例如昆腔《浣纱记》中《回营》《打围》,戏里唱“桂楫蓝桡……”一支曲的船娘,照例就戴“纱罩”。古代绘画中乡村妇女往往有戴这种“罩”的;从前民间木刻染色年画上的金山寺故事,白蛇、青蛇头上的确是戴这种“罩”。可是舞台上演“水斗”早已不见这个扮相了。我青年时看戏,梅兰芳、尚小云、韩世昌以及科班富连成社的仲盛珍都是演《金山寺》著名的,都不戴“纱罩”,而是戴有很多绒球的“大额子”。并且光绪年间陈德霖和余玉琴在升平署拍《断桥》照片,白蛇、青蛇已经是戴“大额子”,可见这个扮相的变化已经很久。 我分析这两种扮相,白蛇、青蛇驾一支小船去金山寺,含有改扮化装成湖边民女的意思,不是以趁风驾云的本来面目出现的,所以戴“大额子”显着太武气而一般化,不如戴“纱罩”素净、美观、有特点。梅兰芳先生也认为“大额子”不好,后来就不用了,改用白绸在头上扎一个结子,配合面牌上的一个红绒球,比“大额子”美观而有特点。 又如昆腔《别姬》,《穿戴题纲》载:“霸王,黑靠,帅盔,肩旗,挂剑,黑满。虞姬,舞衣,翠翘。”按“舞衣”又名“宫衣”,它的样子是云肩有排穗,腰间周围全是飘带,通身绣花。“翠翘”,是戏箱中的凤冠,叫作“过翘”,点翠装饰起来的名叫“翠翘”。近代的“别姬”是一九二一年杨小楼、梅兰芳合作时改编为京剧的。霸王的扮相除了不戴帅盔之外,还是和题纲上所载一样。虞姬头上戴一个小如意,是从费晓楼画的虞美人图上参照制作的,现在已成为舞台上虞姬定型的扮相了。题纲中记载霸王在不同的戏里有着不同的穿戴。昆腔《鸿门》,“霸王,金王帽;沛公,素王帽”;《撇斗》,“霸王,王帽,白蟒……”。 又如题纲所载昆腔《送京》,“赵匡胤,哈拉毡,镶领箭衣,鸾带,黑满,挂剑,棍。京娘,纱罩,元色袄,打腰,马鞭。”按“哈拉毡”是一个冠状的氊帽,“哈拉”是一种毛织品的名称,元色袄是黑色袄,打腰是在袄外面系腰裙。这两个角色照这个扮相和剧本中情节人物是符合的。前些年北昆演《送京》,赵匡胤穿绿箭衣,戴面牌,甩发,完全照《铁笼山》后半出姜维的装扮。问题在于后半出姜维是战败之后的样子,所以用甩发表现。“送京”的赵匡胤甩发不戴帽子是完全没有剧情根据的。当时我问过韩世昌先生,他说:“我青年时候,唱过‘送京’,赵匡胤戴‘大叶巾’,我认为‘哈拉毡’或‘大叶巾’都可以;或打‘扎巾’,或戴‘风帽’,也都无不可,只是甩发不合情理。” 又如昆腔《夜奔》,在题纲中记载着:“林冲,罗帽,布箭衣,鸾带,挂剑。”当年昆腔老演员王益友先生就是这个扮相。现在北昆仍旧是这个扮相,只是不用布箭衣,而用青缎箭衣,因为现代戏箱中已经没有布箭衣了。林冲这个角色穿青缎箭衣,完全可以的。京班演昆腔《夜奔》,自杨小楼先生改为青绒箭衣,戴倒缨盔,在京剧领域中也已成为“林冲”定型的扮相了。以上是昆腔部分举的几个例子,说明今昔的异同。 在弋腔部分,例如《请美猴王》,题纲中记载着:“悟空,钻天帽,黄通袖,虎皮裙”。又一出《大战石猴》,“悟空,黄蟒,鞓带,王帽,雉鸡翎(这是第一场);悟空,白猴帽,黄袄,彩裤,鸾带(盗丹)。”当年昆弋不挡的郝振基先生演“安天会”,就是继承了这个白毡帽的扮相。而京班演《安天会》,则继承了钻天帽的扮相。 总的看来,《穿戴题纲》中所载角色的扮相和近代以及现代还是大同小异。在小异中,还有一种倾向,也是值得一提的,就是题纲所载剧中角色,如果他的身份、环境应该穿布衣服,一定注明是布。例如昆腔《麻地》,“李三娘,蓝布衫,打头,打腰,水桶,扁担。”《藏舟》,“邬霞飞,蓝布打头,布衫,打腰。”还有戏中的兵士或喽罗等,尽管在不同剧中各有特点,头上戴的如马夫巾、大叶巾、鹰翎帽、钹帽、软罗帽、盔衬、虎头帽;他们身穿的如:布箭衣、布通袖、黄布袄、青布袄、红布彩裤、青布彩裤等,都注明布制。以皇家的戏班而论,浪费百姓的膏脂是不吝惜的。故宫所藏戏衣如剧中帝王将相穿用的衣物,锦绣织金之外,还有缂丝等贵工艺品,足以说明不惜工本的情况,这能说用布制某些角色的服装是为了节约吗?当然不是的,而是从人物身份来决定的。另外从美的观点来看,在舞台上的服装各种颜色组合在一起,色调的协和是美的因素之一,还有质地的明(指丝质)、暗(指棉质)适度也是美的组成部分。三十年前各剧团还经常穿用的布虎头帽、布软罗帽、布袄、布彩裤,近年已抛弃不用,而使所有士兵们的角色都穿上丝织品;有的还加上金线花绣一类装饰,这不仅不符合剧中人身份,而且整个舞台上服装质地有明无暗,多花少素,也是美中不足。这两本《穿戴题纲》记载着不少布制服装,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 坑主的评论
    朱老關於北京宅院的小品,就好像把我領進了那一個個庭院,雖然同我少時常嬉戲的蘇州園林不太一樣,但是朱老的筆墨就讓那些不同在你眼前一一顯現。
  • 宁夏dajun的评论
    在读《故宫退食录(上下)》 ★★★★ “若没有作者这样的人,谁又能知道从前的种种。” 网页链接
  • 陈朝曾用名量子熊猫的评论
    读过《故宫退食录(上下)》 ★★★★★ 网页链接
  • 桃尔卡的评论
    《故宫退食录(上下)》 (来自豆瓣) 在故宫工作与碑版书画等的鉴定;珐琅、牙角、雕漆、书籍等器物的研究;先世遗泽;书序;清宫礼俗;有关宫廷生活的作品(包括影片)正误;宫廷和贵胄演戏情况;四时府邸园林;记先贤;有关故宫博物院诸事;京剧及一些名演员;方言及饮食。 网页链接
  • mesiento的评论
    重新硬着头皮读这系列。我们这代人读旧学的东西比英文难多了吧。。。。。。书籍《故宫退食录(上下)》 (来自豆瓣) 网页链接
  • 左宝宝的评论
    宝书无题 (豆瓣书评 - 关于书籍《故宫退食录(上下)》) 网页链接 —— 看古装偶像剧之余还需加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