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劉序 黃序 謝辭并再版說明 圖片目次 圖表目次 第一章 誰的歷史 第二章 史前時代的臺灣 第三章 原住民與南島語系 第四章 「美麗島」的出現 第五章 漢人的原鄉與移墾社會 第六章 漢人與原住民的關係 第七章 改朝換代 第八章 兩大反抗事件 第九章 殖民地化與近代化 第十章 知識分子的反殖民地運動 第十一章 臺灣人的美感世界 第十二章 戰爭下的臺灣 圖片來源書目 圖片目次 1.1 泰雅族美女 1.2 曾珠如女士 2.1 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 2.2 指定為一級古蹟的圓山遺址 2.3 鐵絲網裡依稀可見的貝塚 2.4 十三行遺址發掘現況 2.5 十三行遺址出土的屈肢葬 2.6 十三行遺址全景 2.7 十三行遺址現況 3.1 一九三八年的頭社公廨 3.2 頭社公廨今況 3.3 一九三八年的頭社公廨內景 3.4 太上龍頭忠義廟內景 3.5 臺南縣東山鄉東河村大公界 3.6 臺南縣東山鄉東河村大公界內景 3.7 臺南縣東山鄉東河村小公界 3.8 臺南縣東山鄉東河村小公界內景 3.9 戴頭飾的阿美族馬蘭杜小女孩 3.10 騎水牛的原住民少女 3.11 汲水的阿里山鄒族女子 3.12 挑小米穗的排灣男子 3.13 鄒族的「樂團」 3.14 鹽月桃甫繪「霓虹」 3.15 鹽月桃甫繪「馬細道邦的姑娘們」 4.1 十七世紀大員地區手繪地圖 4.2 大員島的熱蘭遮市街與城堡 4.3 熱蘭遮城城牆遺蹟之一 4.4 熱蘭遮城城牆遺蹟之二 4.5 《臺灣縣志》(嘉慶十二年)中的赤嵌城 4.6 立石鐵臣版畫中的普羅文西城 4.7 今天的赤嵌樓 4.8 新港語《馬太福音》內文首頁書影 4.9 單語新港文書 4.10 雙語新港文書 4.11 「番社采風圖.捕魚」 5.1 盛裝的臺灣士紳 5.2 踩龍骨車 5.3 大稻埕的節慶 5.4 龍山寺 5.5 野臺戲 5.6 臺南某廟的廟埕 5.7 范謝將軍 5.8 傳統的臺灣農舍庭院 5.9 黃土水作品「水牛群像」 5.10 水牛的放牧 5.11 剝蓪草的臺灣女性 5.12 揀茶 6.1 「番社采風圖.守隘」 6.2 「臺灣番界圖」(局部) 6.3 「番社采風圖.捕鹿」 6.4 金廣福公館 6.5 北埔姜家天水堂 6.6 姜阿新老宅第(今) 6.7 姜阿新老宅第(修復前) 6.8 姜阿新老宅第(修復後) 7.1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澳底露營照片 7.2 春帆樓舊影 7.3 春帆樓今影 7.4 下關「日清講和記念館」 7.5 「日清講和記念館」展示的李鴻章談判座椅 7.6 日軍入駐清布政便衙門 7.7 胸前掛勳章的辜顯榮 7.8 劉大將軍擒獲倭督樺山斬首全圖 8.1 余清芳 8.2 羅俊 8.3 江定 8.4 西來庵 8.5 西來庵神符 8.6 (口焦)吧哖事件被告從臺南監獄到臨時法庭出庭景象 8.7 (口焦)吧哖事件抗日烈士碑與忠魂塔 8.8 抗日烈士余清芳紀念碑 8.9 近藤巡查與莫那.魯道之妹的合照 8.10 佐塚愛祐與內緣妻家庭照 8.11 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與同社勢力者、布卡珊社頭目合影 8.12 招降海報 8.13 鹽月桃甫繪「母」 8.14 花岡一郎 8.15 花岡二郎 8.16 川野花子與高山初子合影 8.17 花岡二郎題壁遺書 8.18 捧著亡父骨灰與佩劍的佐塚佐和子 8.19 穿和服的萬大社女子 8.20 救助曰本兒童而獲頒感謝狀的少女 9.1 日本領臺時的臺北火車站 9.2 一九○八年主右的臺北火車站 9.3 一八九九年的臺北 9.4 一九一九年的臺北 9.5 一九一九年的臺北 9.6 敕使街道 9.7 臺北橋 9.8 明治橋 9.9 兒玉總督所頒的纏足解放章 9.10 纏足解放祝賀式 9.l1 纏足學生的課外遊戲 9.12 早期女子上課情景 9.13 高等法院 9.14 總督官邸及庭園 9.15 草山貴賓館 9.16 高雄神社 9.17 臺中市市街中樞地鳥瞰圖 9.18 臺中廳舍 9.19 臺南廳舍 9.20 花運港廳廳舍 9.21 蔗農與運甘蔗的牛車 9.22 運送甘蔗的火車 9.23 糖廠 10.1 謝文達飛行紀念 學生團應援 10.2 臺中一中學寮生的自習時間 10.3 大安醫院前臺灣民報發送 10.4 臺灣青年創刊號封面 10.5 東京驛前留學生歡迎第三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 10.6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 10.7 治警事件第一審被告與辯護律師合影 10.8 美臺團電影放映現場照 10.9 一新會成員與一新會會旗 10.10 分列後的臺灣文化協會 10.11 臺灣民眾黨第二次黨代表大會於臺南南座舉行 10.12 第一屆市街庄議員選舉臺中市會議員選舉/1935年11月22日 11.1 黃土水與作品郊外 11.2 鄉土訪問演奏團於壽山山頂觀望庭前合影/1934年8月20日攝 11.3 林朝英 行書/1807 11.4 林覺 水鴨 11.5 石川欽一郎與學生在校園寫生 11.6 石川欽一郎 豐原 11.7 藍蔭鼎 農家初社/1951 11.8 鹽月桃甫與繪製中的〈虹霓〉(1936)合影 11.9 一回臺展入選發表 11.10 陳進合奏/1934 11.11 林英貴 大南門/1927 11.12 陳澄波嘉義公園/1937 11.13 陳慧坤 故鄉龍井/1928 11.14 李石樵 合唱/1943 11.15 立石鐵臣 臺灣民俗圖繪六:揀茶 11.16 一九三○年初高一生(後排左二)與臺南師範學校好友合影於音樂教室 11.17-1 臺南師範時學校音樂教室裡的陸森寶 11.17-2 卑南族音樂家陸森寶先生 11.18 原舞者演出高一生的故事『杜鵑山的回憶』,劇照 12.1 二重橋前天皇出巡圖 12.2 臺灣農業義勇團團旗授與式 12.3 桃園郡役所的偽裝 12.4 正廳改善實地指導 12.5 血書之一 12.6 血書之二 12.7 小女孩在街頭求繡千人針景象之一 12.8 小女孩在街頭求繡千人針景象之二 12.9 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製作之千人針 12.10 北港郡北港女子青年團青年劇「千人針」 12.11 「好孩子」——戰爭下的兒童 12.12 捧著同伴之骨灰返鄉的高砂義勇隊 12.13 吉野正明繪「特志看護婦(臺灣)」 12.14 一張由南洋寄回臺彎的明信片 12.15 大東亞從軍記〔念〕章 圖表目次 圖表1 以地理空間定義歷史脈絡示意圖 圖表2 米崙亞冰期古地理圖 圖表3 臺灣地區史前文化的時空架構 圖表4 遺址與文化層的形成過程 圖表5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互動關係圖 圖表6 臺灣土著民族分布圖 圖表7 南島語分布圖 圖表8 南島語擴散階段圖 圖表9 臺灣漢人移民的原鄉 圖表10 臺灣漢人移墾擴散圖 圖表11 竹塹三區圖 圖表12 一八九五軍日軍三路佔領臺灣圖 圖表13 日本統治時代臺灣總督一覽表 圖表14 具有法律效力之習慣法與舊慣之關係示意圖
内容简介
本書為《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的增訂版 是唯一暢銷100,000冊的臺灣歷史最佳讀本 入選「東亞出版人會議」之「東亞一百冊」經典作品 已翻譯成日文和韓文,英文版預定2010年完成 學術專業與普及性兼具 為各級學校最受歡迎的臺灣史讀物及最佳輔助教材 增訂本加編〈臺灣人的美學世界〉、〈知識分子的反殖民運動〉兩章 與〈戰後篇:反殖民的泥沼〉四章 自1998年聯經出版印行第二版以來,已逾二十餘刷,印數近十萬。2003年刊行韓文版(新丘文化),2007年刊行日文版(平凡社),英文版預定2010年印行。其中日文版,依原版翻譯外,另增加了「戰後篇」。 此次中文增訂版,除編入「戰後篇」四章外,「本篇」亦補增兩章。 主要特色: 一,從史前寫起,選取主題,擇要敘述,雖簡而不失其通貫性。 二,以臺灣島為歷史單元,人群方面則以原住民為敘述起始,且往後篇章中仍時見原住民蹤跡,脫離漢人開發史觀,為臺灣史的書寫開創新局面。 三,配有大量圖片和圖表,文字和圖象互相補充,彼此參照,大大增加說明力。 目次 劉序 黃序 謝辭并再版說明 圖片目次 圖表目次 第一章 誰的歷史 第二章 史前時代的臺灣 第三章 原住民與南島語系 第四章「美麗島」的出現 第五章 漢人的原鄉與移墾社會 第六章 漢人與原住民的關係 第七章 改朝換代 第八章 兩大反抗事件 第九章 殖民地化與近代化 第十章 知識分子的反殖民地運動 第十一章 臺灣人的美感世界 第十二章 戰爭下的臺灣 圖片來源書目
下载说明
1、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是作者周婉窕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