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中文版自序 导论 一、主题概述 二、中国农民研究的历史回顾 三、本书的意义 四、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萧县和李家楼概述 一、黄河故道 二、李家楼的经济与社会特征 三、萧县和李家楼的教育 第二章 晚期帝国时期(1369—1911年)的李氏宗族 一、李氏宗族与中国宗族的三种类型 二、洪洞传说:明朝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三、开基祖和老六房 四、李遥巴(J2)和七个后期分支——小七房 五、李氏宗族的整合与延续 1. 李氏宗族的分布 2. 墓地、土地、祠堂和年度祭祀 3. 族谱 4. 官僚和文化精英——李氏宗族带头人和推动者 第三章1912—1949年间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一、李家楼的五个“院” 1. 创业:李广应(N3)和他的三个儿子 2. 分家 二、科举制度废除后三个“院”的社会流动 1. 后院 2. 前院 3. 西院 三、村庄生活的经济基础 四、家庭及其构成 1. 家庭的分类 2. 居住和生活方式 3. 传宗接代 4. 家长的地位 5. 女子的地位 6. 财产继承 7. 虚拟收养 五、村庄内外的政治 1. 民国时期的保甲 2. 日本侵华期间 第四章社会主义集体化中的李家楼 一、土地改革 1. 建立新型行政机构 2. 划定阶级成份 3. 斗地主 4. 实现“耕者有其田” 二、集体化运动的第一步 1. 互助组 2. 初级社 3. 高级社 4. 供销社的成立与社会流动 5. 统购统销 三、社会主义集体化的“大跃进” 1. 人民公社的建立 2. 天灾还是人祸 3. 人命关天的一封信 4. 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四、农村地区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变迁 1. “文化大革命” 2. 学雷锋和学大寨 五、集体时代的组织 1. 三级核算 2. 干部与社员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 第五章 家庭生产责任制下的李家楼 一、始于安徽省的家庭生产责任制 二、地方政治的变化 1. 行政改革 2. 干群关系的变化 三、经济变迁 1. 家庭生产责任制下的集体经济 2. 科学种田和机械化的普及 3. 从单一的粮食生产走向多元化经济 四、新经济体制下宗族的重建 第六章 性别、婚姻和姻亲关系 一、从提亲到结婚的诸过程中,嫁方与娶方交涉模式的变化 二、嫁女与娶妻:婚姻支付关系的变化 1. 1930-1980年间高额嫁妆的基本模式 2. 嫁女者优越于娶妻者的新模式 三、婚姻模式的变迁机制 1. 1980年以来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观念的改变 2. 妇女劳动力价值的提高 3. 性别比的不平衡 4. 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变化 5. 信贷劳动力交换中的姻亲关系 四、婚姻市场的受害者 五、外来妇女和妇联 第七章 改革开放后皖北基督教的发展 一、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 二、教堂、聚会中心和家庭聚会点 三、宿县地区基督教的传教方法 四、基督教徒快速增长的原因 1. 宗教政策的改变 2. 经济改革和人民公社的解体 3. 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信仰的比较 五、基督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 仪式的复兴与族亲和姻亲网络的重建 一、族亲和姻亲之间的礼物交换 1. 礼物交换的传统 2. 集体时代的礼物交换 3. 家庭生产责任制下的礼物交换 4. 作为社会保障机制的礼物交换 二、重续族谱蔚然成风 三、为三百年前小七房的始祖重立墓碑 结 论 一、社会与文化结构有延续性吗 二、如何评价集体化和去集体化的影响 三、变化中的妇女地位 四、他们对未来的叙述 附录一 田野工作 附录二 本书的人物简介 索引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李家楼村是淮北平原上一个普通村庄,人类学学者韩敏选择这个村庄作为其田野工作地点,与其地理位置及成员有关。作者以李家楼的李氏宗族为主线,展现了清末、民国、毛泽东时代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通过对近三百个人物的采访及口述,生动地记述了不同的性别、年龄、阶级成分、社会地位的人对革命和改革的政治动员所作出的回应。追踪并揭示了有六百年历史的李氏宗族的延续和复兴的机制,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比较,重新诠释了中国的宗族类型。书中也讨论了土地所有权、权力结构、婚姻和姻亲关系、礼物交换、基督教复兴等内容。通过真实又详尽的调查,作者得出的总的结论是:尽管社会经历了无数变迁,但在其结构中仍能看到延续性;农民并非总是被动的,仅仅服从于统治者;此外,人是拥有长久记忆的。不论从人类学研究还是从20 世纪中国社会史角度来看,本书都有重大价值。
下载说明
1、回应革命与改革是作者韩敏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