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目录 序 林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一、夏商周考古涉及的时空范围 二、夏商周时期在技术发展史中的位置 三、夏商周考古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关系 (一)传统史观与“五四”以来的新思潮 (二)关于奴隶制的问题 (三)关于夏商周三代国家形式的问题 第二节 夏商周考古研究简史 一、夏商周考古学与金石学 二、解放前的夏商周考古学(1921~1949年) (一)安阳殷墟的发掘 (二)易县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发掘 (三)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的发掘 (四)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 (五)汲县山彪镇与辉县琉璃阁墓地的发掘 三、解放后的夏商周考古学(1950年至今) (一)20世纪50~70年代初 (二)20世纪70~90年代前期 (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第三节 夏商周考古研究成果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概览 二、未来工作展望 第二章 二里头文化 第一节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 一、文化命名 二、分期与年代 第二节 都邑与重镇 一、偃师二里头遗址 (一)宫殿区 (二)贵族聚居区 (三)手工业作坊区 (四)祭祀遗存区 二、郑州大师姑城址 三、新郑望京楼二里头文化城址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 一、文化分布 二、区域类型 (一)二里头类型 (二)牛角岗类型 (三)杨庄类型 (四)下王岗类型 (五)东龙山类型 第四节 墓葬与宗教信仰 一、墓葬 (一)墓葬类型 (二)随葬品组合 二、宗教信仰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 二、青铜器冶铸业 三、玉石器加工业 四、漆木器制造业 五、陶器烧造业 六、骨器制作业 七、制车业 第六节 文化成分与形成机制 一、文化成分分析 (一)基本陶器组合 (二)外来文化因素 (三)周边地区所见二里头文化因素 二、文化形成机制 第七节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一、夏文化探索历程 (一)第一阶段(20世纪20~40年代) (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80年代初期)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二、夏商分界问题 三、“早期夏文化”与新砦期遗存 附:关于东下冯文化 一、发现与命名 二、分期、年代与分布 三、主要文化特征 四、源流与性质 第三章 二里冈文化 第一节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 一、文化命名 二、分期与年代 第二节 都邑与重镇 一、郑州商城 (一)城墙 (二)宫殿区 (三)供水系统 (四)其他重要发现 (五)年代与性质 二、偃师商城 (一)宫城 (二)小城 (三)大城 (四)其他重要发现 (五)年代与性质 三、郑州小双桥遗址 四、夏县东下冯商城 五、垣曲商城 六、黄陂盘龙城商城 七、焦作府城商城 八、新郑望京楼商城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 一、文化分布 二、区域类型 (一)二里冈类型 (二)北村类型 (三)东下冯类型 (四)盘龙城类型 (五)大城墩类型 (六)台西类型 (七)大辛庄类型 第四节 墓葬、宗教信仰与文字符号 一、墓葬 (一)墓葬分布 (二)墓葬形制 (三)墓室结构 (四)随葬品组合 二、宗教信仰 (一)郑州商城祭祀遗迹 (二)偃师商城祭祀遗迹 (三)郑州小双桥祭祀遗迹 (四)占卜 三、文字符号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 二、青铜器冶铸业 (一)铸铜遗址 (二)采冶铸造工艺 三、玉石器加工业 四、漆木器制造业 五、陶瓷器烧造业 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七、制车业 八、商业 第六节 二里冈文化源流与先商文化 一、渊源与流向 二、先商文化探索历程 三、下七垣文化 第四章 殷墟文化 第一节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 一、文化命名 二、分期与年代 第二节 殷墟的范围与布局 一、宫殿宗庙区 二、王陵区 三、族邑居址 四、手工业作坊 五、族墓地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 一、文化分布 二、区域类型 (一)殷墟类型 (二)苏埠屯类型 (三)前掌大类型 (四)天湖类型 (五)老牛坡类型 (六)旌介类型 (七)北庄子类型 第四节 墓葬、宗教信仰与文字 一、墓葬 (一)墓葬分布 (二)墓葬形制 (三)墓室结构 (四)随葬品组合 二、宗教信仰 三、文字 (一)甲骨文 (二)金文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一、农业、畜牧业与渔猎业 二、青铜器冶铸业 (一)铸铜遗址 (二)铸造工艺 三、玉石器加工业 四、漆木器制造业 五、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六、编织与纺织业 七、制车业 (一)车马坑的埋葬方式 (二)马车的结构与用途 八、商业 第六节 殷墟文化与二里冈文化的关系 一、殷墟文化与二里冈文化之间的缺环 二、缺环中的重要考古发现 (一)邢台商代遗址群 (二)安阳洹北商城 三、商文化的考古编年序列 第五章 西周文化 第一节 分期、年代与文化分布 一、分期与年代 二、文化分布 第二节 西周都邑遗址 一、周原 (一)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二)青铜器窖藏 (三)周公庙遗址 二、丰镐 (一)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二)青铜器窖藏 三、洛邑 第三节 地方封国重要发现 一、姬姓地方封国 (一)天马—曲村晋国遗址 (二)黎城西关楷(黎)国墓地 (三)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 (四)邢台南小汪—葛家庄邢国遗址 (五)浚县辛村卫国墓地 (六)平顶山滍阳岭应国墓地 (七)三门峡李家窑—上村岭虢国遗址 (八)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 (九)曲阜鲁国故城遗址 (十)滕州滕国故城遗址 二、异姓地方封国 (一)灵台白草坡墓地 (二)宝鸡国墓地 (三)泾阳高家堡戈国墓地 (四)洪洞坊堆—永凝堡杨国遗址 (五)绛县横水倗国墓地 (六)翼城大河口霸国墓地 (七)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 (八)济阳刘台子夆国墓地 (九)长清仙人台邿国墓地 (十)高青陈庄丰国遗址 (十一)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 (十二)随州羊子山噩国墓地 第四节 墓葬、礼乐与文字 一、墓葬 (一)墓葬分布 (二)墓葬形制 (三)墓室结构 (四)随葬品组合 (五)特殊葬俗 (六)族葬制 二、礼乐 三、文字 (一)甲骨文 (二)金文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一、农业 二、青铜器冶铸业 三、玉石器加工业 四、漆木器制造业 五、陶瓷器烧造业 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七、纺织业 八、制车业 (一)马车的埋葬方式 (二)马车的结构 九、商业 第六节 西周文化的渊源与先周文化 一、西周文化的渊源 二、关于先周文化 (一)先周文化的概念 (二)先周文化探索的主流观点 第六章 东周洛邑与列国文化 第一节 洛邑地区的东周文化 一、东周王城 (一)城垣 (二)宫殿区 (三)手工业作坊 (四)粮仓区 (五)陵墓区 二、东周墓葬特征 (一)墓葬分类 (二)墓葬分期 第二节 东周晋与三晋文化 一、晋都新田 (一)城址与建筑 (二)祭祀与盟誓遗址 (三)手工业作坊 (四)墓葬区 二、赵氏晋阳故城 (一)城址 (二)太原金胜村大墓 三、赵都邯郸故城 (一)城址与建筑 (二)墓葬区 四、郑韩故城 (一)城址与建筑 (二)手工业作坊 (三)墓葬区 五、古魏城与魏都安邑及王室墓地 (一)古魏城 (二)魏都安邑 (三)辉县固围村墓地 六、中山灵寿城 (一)城址与建筑 (二)手工业作坊 (三)墓葬区 (四)祭祀区 七、东周晋与三晋文化特征 (一)文化分期 (二)城址特点 (三)墓葬特征 第三节 东周燕文化 一、燕都临易与易 二、燕上都蓟 三、燕中都窦店古城 四、燕下都武阳 (一)城址与建筑 (二)手工业作坊 (三)墓葬区 五、东周燕文化特征 (一)文化分期 (二)墓葬特征 第四节 东周齐、鲁文化 一、齐文化 (一)临淄齐故城 (二)墓葬特征 二、鲁文化 (一)曲阜鲁故城 (二)墓葬特征 (三)齐、鲁文化差异 三、薛文化 (一)滕州薛故城 (二)墓葬特征 四、莒文化 (一)莒县莒故城 (二)墓葬特征 五、莱文化 (一)龙口归城城址 (二)墓葬特征 第五节 楚文化 一、楚都探索 (一)宜城楚皇城 (二)当阳季家湖楚城 (三)江陵纪南城 (四)淮阳陈城 (五)寿县寿春城 二、楚墓特征 (一)墓葬分期编年 (二)墓葬分区 (三)墓葬形制 (四)墓室结构 (五)主要随葬品 第六节 秦文化 一、甘谷毛家坪遗址 二、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群 三、凤翔秦都雍城 四、临潼秦都栎阳 五、秦都咸阳 六、秦墓特征 (一)墓葬分期 (二)典型葬俗 第七节 东周时期的生产经济与文字 一、农业 二、青铜器冶铸业 三、铁器冶铸业 四、玉器、琉璃器加工业 五、漆器制造业 六、纺织业 七、商业 (一)金属货币 (二)度量衡 八、文字 (一)金文 (二)简牍 (三)帛书 第七章 周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第一节 东方地区 一、山东地区 (一)岳石文化 (二)珍珠门文化 (三)南黄庄文化 二、安徽江淮地区 (一)斗鸡台文化 (二)大城墩类型 (三)周代文化遗存 三、苏北淮海地区 第二节 东南地区 一、宁镇—皖南地区 (一)点将台文化 (二)湖熟文化 (三)吴文化 二、环太湖—杭州湾区 (一)马桥文化 (二)亭林类型 (三)越文化 三、赣江—鄱阳湖区 (一)夏代文化遗存 (二)吴城文化 (三)石灰山文化 (四)万年文化 (五)周代文化遗存 四、闽江—九龙江流域 (一)庄边山上层文化 (二)黄土仑文化 (三)九龙江流域文化遗存 五、岭南地区 (一)后山类型 (二)浮滨文化 (三)石峡中层类型 (四)河宕文化 (五)博罗横岭山墓地 第三节 南方地区 一、江汉平原区 (一)荆南寺文化 (二)周梁玉桥文化 二、鄂东南区 (一)意生寺类型 (二)大路铺类型 (三)周代文化遗存 三、湘江—洞庭湖区 (一)铜鼓山类型 (二)费家河文化 (三)皂市类型 (四)斑竹类型 (五)炭河里文化 第四节 西南地区 一、峡江及汉水上游区 (一)朝天嘴文化 (二)路家河文化 (三)石地坝文化 (四)宝山文化 二、成都平原区 (一)三星堆文化 (二)十二桥文化 (三)晚期蜀文化 三、云贵高原区 (一)鸡公山文化 (二)红营盘类型 (三)银子坛类型 (四)可乐文化 (五)石寨山文化 (六)万家坝文化 第五节 西北地区 一、河湟—陇东区 (一)齐家文化 (二)卡约文化 (三)辛店文化 (四)寺洼文化 (五)马家塬战国墓地 (六)杨郎文化 二、河西走廊区 (一)四坝文化 (二)沙井文化 三、柴达木盆地区 四、新疆地区 (一)小河文化 (二)天山北路文化 (三)焉不拉克文化 (四)苏贝希文化 (五)察吾呼文化 (六)扎滚鲁克文化 第六节 北方地区 一、内蒙古中南部 (一)朱开沟文化 (二)西岔文化 (三)西园类型 (四)崞县窑子类型 (五)毛庆沟类型 (六)桃红巴拉类型 二、晋陕高原区 (一)白燕文化 (二)李家崖文化 三、冀北—燕山南麓区 (一)大坨头文化 (二)围坊三期文化 (三)张家园上层文化 (四)玉皇庙文化 第七节 东北地区 一、辽西地区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魏营子文化 (三)夏家店上层文化 (四)凌河文化 (五)水泉文化 (六)井沟子类型 二、辽河平原区 (一)高台山文化 (二)新乐上层文化 (三)顺山屯类型 三、松嫩平原区 (一)小拉哈文化 (二)白金宝二期文化 (三)白金宝文化 (四)汉书二期文化 四、辽东地区 (一)庙后山文化 (二)双砣子二期文化 (三)双砣子三期文化 (四)双房类型 五、吉长地区 六、图们江—牡丹江流域 (一)兴城文化 (二)柳庭洞文化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插图目录 图2-1 二里头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图 图2-2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图2-3 二里头遗址宫城平面示意图 图2-4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基址平面复原图 图2-5 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基址平面复原图 图2-6 二里头遗址四号宫殿基址平面复原示意图 图2-7 大师姑二里头文化城址平面图 图2-8 二里头文化分布形势示意图 图2-9 二里头文化区域类型陶器图 图2-10 二里头遗址Ⅳ区M17、M18平面图与随葬陶器 图2-11 二里头遗址墓葬随葬玉礼器 图2-12 二里头遗址墓葬随葬青铜器 图2-13 二里头遗址Ⅵ区祭祀遗迹 图2-14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中的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因素 图2-15 周边地区所见二里头文化因素 图2-16 郑洛地区龙山晚期聚落分布图 图2-17 新密新砦遗址平面图 图2-18 东下冯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图 图3-1 二里冈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图 图3-2 郑州商城平面图 图3-3 郑州商城宫殿区C8F15宫殿基址复原图 图3-4 偃师商城平面图 图3-5 偃师商城宫城第一期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3-6 偃师商城宫城第四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图 图3-7 偃师商城宫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图 图3-8 偃师商城宫城第三期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3-9 夏县东下冯商城平面图 图3-10 夏县东下冯商城圆形建筑基址平面图 图3-11 垣曲商城平面图 图3-12 黄陂盘龙城商城平面图 图3-13 黄陂盘龙城商城F1、F2建筑基址平面图 图3-14 焦作府城商城平面图 图3-15 新郑望京楼商城平面图 图3-16 二里冈下层一期文化分布示意图 图3-17 二里冈下层二期文化分布示意图 图3-18 二里冈上层一期文化分布示意图 图3-19 二里冈上层二期文化分布示意图 图3-20 二里冈文化区域类型分布示意图 图3-21 黄陂盘龙城PLZM2平面图及随葬青铜礼器 图3-22 郑州商城T166M6平面图及随葬青铜礼器 图3-23 郑州商城铭功路西C11M131平面图及随葬陶器 图3-24 郑州商城二里冈遗址C9.1H111分层平面图 图3-25 郑州商城内城东北部祭祀场平面图 图3-26 郑州南关外遗址出土的卜骨和卜甲 图3-27 二里冈文化的文字符号 图3-28 二里冈文化的农具 图3-29 二里冈文化的陶模、陶范、坩埚与铸造工艺 图3-30 二里冈文化的玉器和象牙器 图3-31 下七垣文化典型陶器图 图3-32 下七垣文化遗址分布图 图4-1 殷墟文化居址典型陶器分期图 图4-2 殷墟文化墓葬典型陶器分期图 图4-3 安阳殷墟范围图 图4-4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位置与重要遗迹分布图 图4-5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甲、乙、丙三组基址分布图 图4-6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乙七基址与祭祀坑分布图 图4-7 殷墟西北冈王陵区大墓与祭祀坑分布图 图4-8 殷墟西北冈王陵区M1001平面及陪葬墓位置图 图4-9 殷墟西北冈王陵区50WGKM1平、剖面图 图4-10 殷墟西北冈王陵区84AWBM260平、剖面图 图4-11 殷墟西北冈王陵区人祭坑平面图 图4-12 殷墟小屯西地GF201基址平面图 图4-13 殷墟后冈墓地部分墓组分布示意图 图4-14 晚商文化地方类型分布示意图 图4-15 苏埠屯类型墓葬形制与随葬陶器 图4-16 前掌大类型墓葬形制与随葬陶器 图4-17 天湖类型墓葬随葬青铜礼器与陶器 图4-18 老牛坡类型房址与墓葬随葬器物 图4-19 旌介类型墓葬随葬青铜礼器与陶器 图4-20 北庄子类型墓葬随葬青铜器与陶器 图4-21 殷墟出土刻辞卜骨卜甲 图4-22 晚商金文举例 图4-23 晚商铜鼎的铸型及其装配法 图4-24 殷墟出土的漆木器 图4-25 殷墟出土的玉、石人像 图4-26 殷墟郭家庄车马坑M52 图4-27 邢台东先贤商代一期陶器与卜骨 图4-28 安阳洹北商城平面图 图4-29 安阳洹北商城宫城一号基址平面图 图4-30 安阳洹北商城宫城二号基址平面图 图5-1 丰镐地区西周墓葬出土典型陶器分期图 图5-2 西周都邑与主要诸侯国分布示意图 图5-3 周原遗址重要遗存分布图 图5-4 岐山凤雏西周甲组建筑基址平面及复原示意图 图5-5 扶风召陈西周建筑基址群上层建筑平面图 图5-6 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群西组建筑平面图 图5-7 扶风五郡西村西周铜器窖藏平面图 图5-8 丰镐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5-9 长安客省庄西周夯土基址分布图 图5-10 镐京西周五号大型宫室平面图 图5-11 长安张家坡西周铜器窖藏分层平面图 图5-12 西周洛邑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5-13 曲沃北赵晋侯墓地墓葬分布图 图5-14 曲沃羊舌晋侯墓地墓葬分布示意图 图5-15 黎城西关黎国墓地M8墓室与随葬铜器 图5-16 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遗址平面图 图5-17 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M1193平面图及出土铜器 图5-18 邢台西周邢都遗址分布、车马坑及出土器物 图5-19 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大型墓葬形制与有铭铜器 图5-20 平顶山应国墓地大型墓葬形制与有铭铜器 图5-21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与随葬铜礼器 图5-22 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南区墓葬分布与随葬铜礼器 图5-23 曲阜鲁国故城西周墓葬分组随葬陶器对比图 图5-24 滕州庄里西村西周墓出土铜器 图5-25 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葬分布、M2平面图及随葬铜器 图5-26 宝鸡茹家庄M1、M2平面位置图与竹园沟墓葬出土部分器物 图5-27 泾阳高家堡戈国墓葬分布图与M3随葬铜器 图5-28 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出土典型器物 图5-29 绛县横水倗国墓地M1、M2形制与随葬铜器 图5-30 翼城大河口霸国墓地M1017随葬铜器 图5-31 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平面图与随葬铜器 图5-32 济阳刘台子夆国墓地M6平面图与随葬铜器 图5-33 长清仙人台邿国墓地M3随葬品 图5-34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M18与车马坑CMK1平面图 图5-35 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位置图与出土铜礼器 图5-36 随州羊子山噩国墓地出土铜礼器 图5-37 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M157、M152平、剖面图 图5-38 西周时期的乐器 图5-39 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图5-40 高级别西周墓随葬的组玉佩与缀玉面罩 图5-41 西周车子复原图 图5-42 西周文化探源陶器 图6-1 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平面与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 图6-2 洛阳瞿家屯东北东周早期建筑基址平面图 图6-3 洛阳瞿家屯东南战国至汉代建筑基址平面图 图6-4 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大墓及随葬青铜礼器 图6-5 洛阳西郊M4平、剖面图 图6-6 洛阳东周墓随葬典型陶器分期与组合 图6-7 洛阳东周墓随葬典型青铜礼器分期与组合 图6-8 侯马晋都新田遗址平面图 图6-9 太原晋阳故城与金胜村墓地位置图 图6-10 太原金胜村M251平、剖面及祔葬车马坑位置、车子摆放局部图 图6-11 赵都邯郸故城平面图 图6-12 赵王陵墓群位置示意图 图6-13 新郑郑韩故城平面图 图6-14 古魏城与魏都安邑城址平面示意图 图6-15 战国中山灵寿城平面图 图6-16 中山王墓平面布局、墓上建筑复原与部分随葬品 图6-17 侯马下平望92M4随葬陶器组合 图6-18 易县燕下都平面图 图6-19 易县燕下都辛庄头M30平、剖面图及部分典型随葬品 图6-20 东周燕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图 图6-21 东周燕文化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组合 图6-22 临淄齐故城平面图 图6-23 临淄郎家庄M1和章丘女郎山M1平、剖面图 图6-24 东周齐墓出土部分典型陶器分期图 图6-25 东周齐墓出土部分典型青铜礼器组合 图6-26 曲阜鲁故城平面图 图6-27 曲阜鲁故城东周墓出土陶器分期图 图6-28 滕州薛国故城平面图 图6-29 东周薛国墓出土典型器物组合图 图6-30 春秋莒国墓葬出土典型器物 图6-31 龙口归城周代城址平面图 图6-32 春秋莱国墓葬出土典型器物 图6-33 宜城楚皇城平面图 图6-34 江陵纪南城平面图 图6-35 东周楚墓平、剖面图举例 图6-36 东周楚墓出土典型青铜礼器分期图 图6-37 东周楚墓出土典型陶器分期图 图6-38 毛家坪秦文化遗存与丰镐西周文化遗存比较 图6-39 礼县大堡子山城址与秦公大墓位置示意图 图6-40 礼县圆顶山98LDM2平、剖面图及随葬青铜礼器 图6-41 凤翔秦都雍城与秦公陵园位置示意图 图6-42 凤翔马家庄一号宗庙建筑基址平面图 图6-43 秦都咸阳宫城垣范围及其建筑基址分布图 图6-44 咸阳塬秦公陵园平面图 图6-45 秦东陵诸陵园平面分布示意图 图6-46 东周秦墓出土典型陶器分期图 图6-47 东周时期的铁农具 图6-48 侯马铸铜遗址出土陶范纹饰 图6-49 战国玉器 图6-50 战国漆器 图6-51 东周时期金属铸币 图7-1 岳石文化典型陶器 图7-2 珍珠门文化典型陶器 图7-3 南黄庄文化石板墓及出土器物 图7-4 斗鸡台文化典型陶器 图7-5 霍邱堰台遗址出土周代陶器 图7-6 蚌埠双墩M1平、剖面图及出土青铜礼器 图7-7 邳州九女墩墓葬位置与M3墓室平面图及其出土铜纽钟 图7-8 点将台文化典型陶器 图7-9 湖熟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图 图7-10 吴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图 图7-11 马桥文化典型器物 图7-12 长兴鼻子山M1平、剖面图及墓内外陪葬坑出土器物 图7-13 赣江—鄱阳湖区夏时期陶器 图7-14 吴城城垣形制图 图7-15 新干大洋洲出土青铜器分组图 图7-16 吴城文化陶器群分组图 图7-17 石灰山文化陶器群分组图 图7-18 万年文化陶器群分组图 图7-19 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平面图及出土金棺饰、青铜鼎 图7-20 庄边山上层文化典型陶器 图7-21 黄土仑文化典型陶器 图7-22 后山类型典型陶器 图7-23 浮滨文化典型陶器 图7-24 石峡中层类型陶器 图7-25 河宕文化典型陶器 图7-26 博罗横岭山墓地出土典型陶器 图7-27 荆南寺文化典型陶器 图7-28 周梁玉桥文化典型陶器 图7-29 意生寺类型典型陶器 图7-30 蕲春毛家咀木构建筑遗迹与新屋塆窖藏铜器 图7-31 铜鼓山类型陶器群分组图 图7-32 费家河文化陶器群分组图 图7-33 皂市类型陶器群分组图 图7-34 斑竹类型典型陶器 图7-35 炭河里城址位置及附近出土商周青铜器地点示意图 图7-36 炭河里文化陶器群分组图 图7-37 朝天嘴文化陶器分群图 图7-38 路家河文化陶器分群图 图7-39 石地坝文化陶器分群图 图7-40 宝山文化陶器分期与周邻遗存比较 图7-41 三星堆古城址平面图 图7-42 三星堆文化陶器分期图 图7-43 十二桥文化陶器分期图 图7-44 战国蜀文化墓葬典型器物 图7-45 鸡公山文化典型陶器 图7-46 贵州威宁红营盘墓地出土器物 图7-47 贵州威宁银子坛墓地出土器物 图7-48 可乐文化典型器物 图7-49 石寨山文化典型器物 图7-50 万家坝文化典型铜器 图7-51 齐家文化墓葬形制与典型陶器 图7-52 卡约文化典型器物 图7-53 辛店文化典型陶器 图7-54 庄浪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随葬品 图7-55 张家川马家塬墓地出土金属器 图7-56 杨郎文化典型器物 图7-57 四坝文化典型陶器 图7-58 沙井文化典型器物 图7-59 小河墓地2003M11平、剖面图及部分遗物 图7-60 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陶器 图7-61 焉不拉克文化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 图7-62 鄯善洋海苏贝希文化墓地ⅠM90平、剖面图及随葬品 图7-63 察吾呼文化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 图7-64 扎滚鲁克文化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 图7-65 朱开沟文化器物群分组图 图7-66 西岔文化典型器物 图7-67 西园类型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 图7-68 崞县窑子类型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 图7-69 毛庆沟类型墓葬出土器物 图7-70 桃红巴拉类型墓葬出土器物 图7-71 白燕文化典型陶器 图7-72 李家崖文化典型器物 图7-73 大坨头文化典型器物 图7-74 围坊三期文化典型器物 图7-75 张家园上层文化陶器 图7-76 玉皇庙文化典型器物 图7-77 夏家店下层文化典型器物 图7-78 魏营子文化典型器物 图7-79 夏家店上层文化典型器物 图7-80 凌河文化典型器物 图7-81 水泉文化典型陶器 图7-82 井沟子类型典型器物 图7-83 高台山文化典型陶器 图7-84 新乐上层文化器物 图7-85 顺山屯类型陶器 图7-86 小拉哈文化典型陶器 图7-87 白金宝二期文化典型陶器 图7-88 白金宝文化典型陶器 图7-89 汉书二期文化典型陶器 图7-90 庙后山文化典型陶器 图7-91 双砣子二期文化典型陶器 图7-92 双砣子三期文化典型陶器 图7-93 双房类型石棚墓与典型器物 图7-94 西团山文化典型器物 图7-95 兴城文化典型陶器 图7-96 柳庭洞文化典型陶器
内容简介
本书为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商周考古课程的教材,分为绪论、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东周洛邑与列国文化、周边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共计七章,系统介绍了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展示了夏商周考古知识主脉及其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下载说明
1、夏商周考古学是作者井中伟,王立新 编著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