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总目录 第一卷 总结论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丈化学视角 第二节 中国丈学的演进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二章 《诗经》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结论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第二卷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二章 两普诗坛 第三章 陶渊明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七章 庆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骄文与散文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三章 李白 第四章 杜甫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八章 散文的大体文风改革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大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向 第三卷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结论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间风的演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四章 苏武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第五章 北方戏剧围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 南方戏剧同的杂剧创作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九家 元代诗文 第四卷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二章 《水讲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第二章 明代前期诗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七章 汤显祖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第四章 《聊斋志异》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六章 《红楼梦》 第七章 请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后记 目录 总绪论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文学本位 史学思维 文化学视角 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 文学史史 料学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中国文学发展 的不平衡 俗与雅 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 复古与革新 文与道 第三节 中国父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 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上古期 中古期 近古期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 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诗乐舞紧密结合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文史哲不分 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作者和 时代难以确定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由巫到史 贵族文学的兴起 士阶层的出现及 其文学活动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楚地文化与楚辞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 《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创世神话 始祖神话 洪水神话 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忧患意识 厚生爱民意识 反抗精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具体、形象的思维 情感 体验 隐喻和象征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历史化 神话发展为仙话神话 作为文学 的素材 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的编定 风、雅、颂 用诗和传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农事 燕飨 怨刺 战争逐役 婚姻爱情 《诗经》的现实精神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的手法 句式和章法 雅、颂不同的语 言风格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 风雅与文学革新 比兴的垂范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 祖:《尚书》《春秋》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的成书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的 记言文 第三节 《国语》的大学成就 成书及体制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大学的影响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散文创作的楷模 奠定 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对话体和寓言体 独立 成篇的专题论文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和《孟子》一书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气 势浩然的文风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和《庄子》一书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 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富有诗意的语言 第四节 《苟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严谨详密的论证 犀利峭刻的议论 植根现实 的寓言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影响 后世的创作风格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多种文化的交融 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楚辞”的含义 楚辞的编 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第三节《 离骚》 《离骚》解题 写作年代忠君与爱国 美政 理想与身世之感 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香草 美人:象征和意境 形式和语言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九歌》:巫祭文化 缠绵哀婉的风格 对唱的形 式与戏曲的因素 《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天问》和《招魂》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宋玉等楚辞作家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 楚辞 艺术形式的影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伦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 献纳辞赋的风气 乐府、 东现、鸿都门学的设立 游学游宦的兴盛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立功 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对机遇和命运 的感慨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文人的独立和依 附 从浪漫到现实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 互促进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 的解经习气 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 法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经学与汉代文学 思潮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赋的多源性 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从《史记》到《吴 越春秋》 五、七言诗的孕育 汉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 平实畅达的文风 丰富多彩 的寓言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辞采繁富的《像逐客书》 体制独特的刻石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从陆贾到贾谊 《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 从 贾谊到晁错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们江南子》 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 西汉散文 的演变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汉初文坛与贾谊 梁园文学群体 校乘独步 《七发》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武帝朝文坛盛况 东方朔和枚皋 卓立一世的 司马相如 第三节 《子虚赋》和《上林赋》 盛世景象的艺术显现 奢华生活的生动描绘 讽喻的宗旨恢宏壮丽之美 汪洋恣肆与法度 的和谐 第四节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宣、成之世仿汉武故事 赋的题材的扩大 王褒 洞萧赋》 杨雄四赋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 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 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 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历史和逻辑相统 一的叙事脉络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对复杂 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阎卷之人的入传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复 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宏廓画面和深这意蕴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 的传奇色彩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传记文学的开端 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 人文精神的弘扬 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 的渊源关系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与太乐 乐府的兴废 乐府诗的搜集和分 类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乐生 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生活镜头的选取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人物形 象各具特色 叙事详略得当 寓言诗的创作 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楚声与三言、七言体 北秋、西域乐与杂言体 从四言到五言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一节 京都赋的崛起 新旧时代交替 审美情趣转变 新文学热点形 成《两都赋》的创新 第二节 抒情赋的勃兴 以赋抒情的传统 纪行赋 述志赋 对人生 的理性态度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 《汉书》 西汉士人定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家族兴衰史的展 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 精密的笔法 对起始事件的交待 篇末的轶闻逸事 第二节 《吴越春秋》 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 性 格刻画和外貌描写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 同及其与吴越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论衡》的选材 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王充的论 辩方式《论衡》的局限性 《潜夫论》的批判精 神和文风特征东汉碑文和游记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 泰嘉诗:文人五言 诗的成熟 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诗坛新风的出现 怀才不遇的感慨 对比鲜明 的批判 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 乱世文学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人生哲理的揭示 痛苦 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起兴发端艺术 审美境 界和语言技巧 文学史年表 研修书目
内容简介
下载说明
1、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是作者袁行霈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夜鹤吟烟_帮滂并不明的评论大家好我是西王母,這是我的cp不死之藥@清昼永_SUN //@月刊少女小兔几: 于是我就想起了操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呵呵][呵呵][呵呵]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七川漓的评论读过《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 “呃这套的条目怎么还是分册的……框架清晰,很有条理,非常好看(就是记不住(。” 网页链接
-
吉珠V的评论迅速求 中國文學史第三版 的 第一卷 中文系的。
-
levin冯率的评论读过《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终于!第二本,我来了!” 网页链接
-
犀利哥郑植的评论读过《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 “谁读这本书,谁就变成学术骗子和学术半吊子,这是北大最垃圾的教材!” 网页链接
-
元木囚鱼的评论读游国恩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一章。个人认为,偏重于叙事和议论,而文学文本本身似乎很少,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这是第一感觉。诚然,可能有不准确之处,尚待验证。但毋庸置疑,开始明白一个朋友所说的,不要去读文学史,读文学史不如读原著。实则读文学史是门外汉的懒办法。
-
复旦大学的评论#复旦要闻# 由我校章培恒、骆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日文版下卷近日由日本关西大学出版部正式出版,这是建国以来大型中国文学史著作首次被译介到国外。此前,骆玉明著《简明中国文学史》、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先后由Brill出版公司推出英文版,均在欧美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
nebulaS_的评论《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和第二卷,袁行霈主编,谢谢@没我找不到的电子书
-
第二只X丹丹的评论我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你奶奶的!给我还回来!
-
木易缶的评论《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毕。
-
归楚客的评论读过《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 “还不错” 网页链接
-
happy飞双的评论开始进入正轨的节奏。今天「中国文学史」袁行霑版,第一卷前秦至东汉。好了我以后每天都宅图书馆效率暴高[亲亲][亲亲]
-
Helen_oy的评论#你正在看什么书# 我说我在看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你信吗??? 详情:你正在看什么书
-
复旦大学的评论葛兆光先生著《中国思想史》英文版第一卷近日正式出版。英文版出版方Brill 1683年创办于荷兰莱顿,自创办起,其出版的著作会很快进入欧洲最重要的学术机构与图书馆。《中国思想史》英文版是@复旦大学出版社 继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英文版之后,授权西方著名学术出版机构出版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
像第一次一样的评论求扩散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丢了。有捡到求归还 !
-
此系卿的评论#死线74天# 我今天的道歉只是对我今天中午急躁的态度和秀智商下限的行为,关于那个中国传统的妖怪文化什么什么的言论,我一个字都不会让步 。已经成为定论的文学常识实在没有掐的价值,我为我说过的每一个字负责,详见《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就这样 。
-
一茶茶茶茶的评论看《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回顾自己的阅读体验,基本上是,对赋欣赏无能;对屈原,喜欢九歌超过离骚;而对比曹植和曹丕,说真的,单从诗歌,我还是比较喜欢曹丕。
-
集美大学失物招领处的评论#寻物启事#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集美大学文学院学生会微博
-
郑画架的评论我想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共三卷,谢谢~@没我找不到的电子书
-
阿尔及利亚苏丹陈毓秀的评论读过《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 “高中时候从体育老师那里借来了这四本当闲书看,没想到日后还会成为专业书。”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