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卷 一缘起 二老人转世 三风暴的前后上 四风暴的前后中 五风暴的前后下 六避难 七关于娱园 八书房 九三味书屋 一○父亲的病上 一一父亲的病中 一二父亲的病下 一三炼度 一四杭州 一五花牌楼上 一六花牌楼中 一七花牌楼下 一八四弟 一九县考 二○再是县考 二一县考的杂碎 二二县考的杂碎续 二三义和拳 二四几乎成为小流氓 二五风暴的余波 二六脱逃 二七夜航船 二八西兴渡江 二九拱辰桥 三○青莲阁 三一长江轮船 三二路上的吃食 三三南京下关 三四入学考试 三五学堂大概情形 三六管轮堂 三七上饭厅 三八讲堂功课 三九打靶与出操 四○点名以后 四一老师一 四二老师二 四三风潮一 四四风潮二 四五考先生 四六生病前 四七生病后 四八祖父之丧 四九东湖学堂 五○东湖逸话 五一我的新书一 五二我的新书二 五三我的笔名 五四秋谨 五五大通学堂的号手 五六武人的总办 五七京汉道上 五八在北京一 五九在北京二 六○北京的戏 六一鱼雷堂 六二吴一斋 六三五年间的回顾 六四家里的改变 第二卷 六五往日本去 六六最初的印象 六七日本的衣食住上 六八日本的衣食住中 六九日本的衣食住下 七○结论 七一下宿的情形 七二学日本语 七三筹备杂志 七四徐锡麟事件 七五法豪事件 七六中越馆 七七翻译小说上 七八翻译小说下 七九学俄文 八○民报社听讲 八一河南――新生甲编 八二学希腊文 八三邬波尼沙陀 八四域外小说集――新生乙编 八五蒋抑卮 八六弱小民族文学 八七学日本语续 八八炭画与黄蔷薇 八九俳谐 九○大逆事件 九一赤羽桥边 九二辛亥革命一――王金发 九三辛亥革命二――孙德卿 九四辛亥革命三――范爱农 九五望越篇 九六卧治时代 九七在教育界里 九八自己的工作一 九九自己的工作二 一○○自己的工作三 一○一自己的工作四 一○二金石小品 一○三故乡的回顾 第三卷 一○四去乡的途中一 一○五去乡的途中二 一○六从上海到北京 一○七绍兴县馆一 一○八绍兴县馆二 一○九补树书屋的生活 一一○北京大学 一一一往来的路 一一二复辟前后一 一一三复辟前后二 一一四复辟前后三 一一五蔡孑民一 一一六蔡孑民二 一一七蔡孑民三 一一八林蔡斗争文件一 一一九林蔡斗争文件二 一二○林蔡斗争文件三 一二一卯字号的名人一 一二二卯字号的名人二 一二三卯字号的名人三 一二四三沈二马上 一二五三沈二马下 一二六二马之余 一二七五四之前 一二八每周评论上 一二九每周评论下 一三○小河与新村上 一三一小河与新村中 一三二小河与新村下 一三三文学与宗教 一三四儿童文学与歌谣 一三五在病院中 一三六西山养病 一三七琐屑的因缘 一三八爱罗先珂上 一三九爱罗先珂下 一四○不辩解说上 一四一不辩解说下 一四二吗嘎喇庙 一四三顺天时报 一四四顺天时报续 一四五女师大与东吉祥一 一四六女师大与东吉祥二 一四七语丝的成立 一四八五卅 一四九三一八 一五○中日学院 一五一东方文学系 一五二东方文学系的插话 一五三坚冰至 一五四清党 第四卷 一五五北大感旧录一――一辜鸿铭,二刘申叔 一五六北大感旧录二――三黄季刚 一五七北大感旧录三――四林公铎 一五八北大感旧录四――五许守白,六黄晦闻七孟心史 一五九北大感旧录五――八冯汉叔 一六○北大感旧录六――九刘叔雅,十朱�先 一六一北大感旧录七――十一胡适之 一六二北大感旧录八――十二刘半农 一六三北大感旧录九――十三马隅卿 一六四北大感旧录十――十四钱玄同 一六五北大感旧录十一――续前 一六六北大感旧录十二――十五蔡孑民 一六七道路的记忆一 一六八道路的记忆二 一六九女子学院 一七○在女子学院被囚记 一七一北伐成功 一七二章太炎的北游 一七三打油诗 一七四日本管窥 一七五日本管窥续 一七六北大的南迁 一七七元旦的刺客 一七八从不说话到说话 一七九反动老作家一 一八○反动老作家二 一八一先母事略 一八二监狱生活 一八三在上海迎接解放 一八四我的工作一 一八五我的工作二 一八六我的工作三 一八七我的工作四 一八八我的工作五 一八九我的工作六 一九○拾遗甲――小引 一九一拾遗乙――儿时 一九二拾遗丙――在杭州 一九三拾遗丁――大姑母 一九四拾遗戊―一读小说 一九五拾遗己――读小说续 一九六拾遗庚――遇狼的故事 一九七拾遗辛――我的杂学一,二 一九八拾遗壬―一我的杂学三,四 一九九拾遗癸――我的杂学五,六 二○○拾遗子――我的杂学七,八 二○一拾遗丑――我的杂学九,十 二○二拾遗寅――我的杂学十一,十二 二○三拾遗卯――我的杂学十三,十四 二○四拾遗辰――我的杂学十五,十六 二○五拾遗巳――我的杂学十七,十八 二○六拾遗午――我的杂学十九,二十 二○七后记 后序
内容简介
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周作人日记云:“拟写《药堂谈往》寄与聚仁,应《新晚报》之招,粗有纲目,拟写至五四为止。”十二月十日云:“下午努力写小文,成第二节,备寄香港,有千余字,晚灯下修改了。”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云:“上午抄《谈往》本文了,只须再写一节后记,便全文告竣,总计五百五十余纸,约计三十八万字,拟分四卷,或易名为《知堂回想录》。”十一月三十日云:“晚写《谈往》后记了,计五五四纸也。”一九六四年八九月间,《知堂回想录》曾在香港《新晚报》上刊登了一小部分,旋告中止。一九七○年五月,《知堂回想录》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其时已在作者去世将近三年之后了。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最初曹聚仁代《新晚报》向周氏约稿,曾要求道:“写得愈通俗越好,因为我们是无法适合读者要求,写得很下流的。不必掉文,尽可能趣味化。”(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信,载《鲁迅研究资料》一九八二年第十期)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对本书写作有所影响,然而周氏亦未完全按照要求去做,如一九六○年十二月十三日给曹氏写信说:“兄前信嘱务为浅近,如对中学生讲话才好,奈此事颇所不能。”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信中更说:“文中多有跑野马处,或者还跑的不很够,亦未可知。但野马也须在圈子里跑,才有意思,这却极不容易耳。”大致仍旧遵循一己惯常路数,行文风格亦是典型的“知堂体”,即系“写话”而非“作文”,平淡而亲切,态度始终相当克制从容。如前引日记所示,《知堂回想录》本拟写至五四为止,末了却将一生经历写出,其中多有过去未介绍者,叙述往事间或移用此前有关作品,又抄引自己多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谓之“集大成”亦无不可。 《知堂回想录》无论叙述,还是议论,都明确体现了作者的“自我视点”,即在他看来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又是不重要的,或许与世人的看法有所不同;实际上这早已在过去一系列序跋和《过去的工作》之类文章中表明了,对周氏来说,也是“吾道一以贯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始终守定的叙述原则。用《后序》的话说就是:“我写的事实,虽然不用诗化,即改造和修饰,但也有一种选择,并不是凡事实即一律都写的。”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诗”与“真实”的辨别,一是“说”与“不说”的取舍。二者都涉及对“真实”的理解,在周氏看来,真实是无限而又有限的。叙述者无可造作,但是可以在此范围之内有所选择。如果说前者是他的义务,后者就是他的权利。这样选择的标准就与前述自我视点有关,而关键是一切由己而不由人。在只说真话的前提下,作者只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说别人想听的话,他的自由主义精神就这样地贯彻于《知堂回想录》之中,而《后序》差不多是他最后写的文章,这也就是他始终坚持的立场了。这让人联想到《知堂文集·知堂说》所引孔子和荀子的话。终周氏一生,他都是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发,而归结于“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的。这是他的“智”。因为说与不说取决于自己,所以也就不存在回避什么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作者确实觉得有些东西无须向外人(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报告,譬如所说“凡我的私人关系的事情都没有记”(《后记》),“关于家庭眷属的,也悉不录”(《后序》),等等,都涉及到公众人物之公众性的限定问题。周氏显然认为是应该加以限定的。而他在这一界限之外,已经通过《知堂回想录》对其一生行事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解释。 《知堂回想录》三育版错漏之处甚多,此次据周氏家属提供的作者手稿复印件整理出版。原稿目录题为“药堂谈往目次”,共八页,前列“序文”一项(按此或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日记记载之《药堂谈往序》,已佚);中缺“六○北京的戏”,而以“鱼雷堂”列为“六○”,以下顺序排列,故共二○六节;分为四卷。正文共五百五十四页,未分卷,前题“药堂谈往”,署名“岂明”;“六一”重出,即“鱼雷堂”与“吴一斋”,以下依次排列,故亦为二○六节;“二四”作“几乎成了小流氓”,“二五”作“风暴前后”,“四一”作“老师”,“四三”作“风潮”,“五八”作“在北京”,“一六四”作“北大感旧录十之上”,“一六五”作“北大感旧录十之下”,“一六六”作“北大感旧录十一”。原稿之错漏衍字,特作校记予以说明,附于全书之末。原稿无《后序》,此文取自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一九七○年五月初版本《知堂回想录》。
下载说明
1、知堂回想录(上下)是作者周作人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呉湯湯的评论想读《知堂回想录(上下)》 网页链接
-
小余一茶的评论读过《知堂回想录(上下)》 ★★★★ “这版封面真可爱~~” 网页链接
-
麋鹿美丽的评论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上下两册,非常之经典。《知堂杂诗抄》肯定也不会错啦![赞]
-
文涛薛氏的评论@天色a 抱歉,由于本人房租到期,房东要求昨天搬家,您所订购的《知堂回想录》(上下)及《人间词话》,我将于本周六上午准时给您邮寄,对此造成的延误本人深感抱歉。[委屈]
-
张天戈的评论想读《知堂回想录(上下)》 网页链接
-
银手镯的评论今晚读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周作人写在北大教书时,写过《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说它学西洋学得好,能够彻底的去模仿外国,随后就可以蜕化出自己的东西。随后讲到中国,便大发其牢骚。说中国讲新小说也二十多年了,算起来却毫无成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了一点,便上下古今扯作一团。
-
罗曼-Czk的评论读过《知堂回想录(上下)》 ★★★★ 网页链接
-
哪吒Nata的评论#今日入手# 《知堂回想录(上下)》,周作人,新经典,终于被我等到了新版,逛王府井书店时无意间瞅见了;《拉奥孔》,莱辛,朱光潜 译;《发现之旅》,托尼·赖斯,商务印书馆;《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G·伽莫夫,科学出版社;《可怕的科学:丑陋的虫子》尼克·阿诺德,北京少儿出版社。
-
知堂迷的评论《知堂回想录》上下 2013.11.5购于京东 这套自编文集总算凑齐了 哈哈
-
知堂迷的评论《知堂回想录》上下 河北教育版 2013.9.30购于孔网 又一个不同版本~
-
竹林半闲的评论前天订了四本十月文艺的《周作人自编集》,在豆瓣上看到这套自编集共34种,但不见早买的河北教育版周作人自编文集中的《知堂回想录》(上下),找出来对比一下,河北教育版是37种,书目果然略有不同。
-
滕州夜雨行车的评论@茫然地行走 上午猛然想不起,这会回想这月系统看过的书:格鲁塞的《蒙古帝国史》、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上下)、《吉檀迦利、园丁集》,燕燕送我的《祸枣集》,顺便说缪哲学养深厚,文笔甚佳,不可小觑。比你那林夕张小娴高出多多(简直没法看)。现正看《东周列国志》和斯蒂文森的《金银岛》。
-
上海陈子善的评论得书记(161)《知堂回想录》(上下),周作人著,小32开平装,1970.5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初版。上册扉页有编者蓝水笔签名:"曹聚仁赠 一九七O年夏";下册扉页钤姓名阴阳文双印:"鲍""耀明"。初版印成,却因书前有周氏"五月廿日"致曹氏信四纸臧否鲁迅许广平犯了"时忌",而即停止发行,流传甚少。
-
南在南方的评论它说,买书满100块就减50块,花一个小时找到:知堂书话(上下),知堂回想录(二册),新史学:并未远去的背影,梁漱溟的最后39年。不多不少,将付50块。
-
加州阳光世界的评论读完知堂回想录开始读知堂书话,也是上下两本,都是读书随笔,写的清新隽永,周作人读书是古今中外,文艺历史,闲谈琐记是无所不读,书评随笔也是功力上乘,可惜了他曾经在政治上的错误,要不然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一定非他莫属!
-
慈溪银泰城的评论#intime city枕边书#本书是周作人自编文集中的《知堂回想录》套装,上下2册,该书是周作人先生生前最后也是最大的一部作品,是一部较为全面的回忆录,详细记录了周作人先生的一生。本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简称老狗的评论写了《知堂回想录(上下)》的读书笔记 “1945年12月6日,北平,刚从日本人手里接收了政权的国民政府颁布了《惩治汉奸条例》。当晚,国民党宪兵队..” 网页链接
-
若水的小日子的评论风呼呼的,阳台上的风车就呼呼的转。小时候是自己做风车。用高粱杆。收书记:《空谷幽兰 》《学飞的萌萌》《知堂回想录》上下。《知堂书话》上下《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岁朝清供》《上课记》《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
ligeV5的评论@Elvin_X 心情不好时推荐你看:知堂回想录(上下) ,超越智商的思维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 , 这些书也许心情会好很多
-
flowerice的评论在读《知堂回想录(上下)》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