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从西天到中土:印度新思潮读本系列

从西天到中土:印度新思潮读本系列

作者:萨拉·马哈拉吉,帕沙·查特吉,杜赞奇,阿

分类:文学

ISBN:9787549100859

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标签: 印度  文化研究  社会思想  文化  思想史 

章节目录

萨拉•马哈拉吉读本 1. “流动而强有力的播撒”:马塞尔•杜尚和理查德•汉密尔顿 2.“在业火中升华”:关于即将到来的亚洲喧嚣的札记 3.有章法的知识与无章法的知识:有关视觉艺术作为知识生产的若干笔记 4.“通往绝对的硬币”:超越现代性 5.“不忠之信”——论他者的不可翻译性 6. 哲学性的地理:萨拉•马哈拉吉访谈 帕沙•查特吉读本 1. 流行文化批判 2. 两位诗人及死亡 3. 我们的现代性 4. 国家内外 杜赞奇读本 1. 刻画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 2. 中国与印度现代化批评 3. 历史意识与国家身份认同 4. 评《杰克•古蒂,偷窃历史的人》 5. 对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回应 6. 族群,国家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泰戈尔的当代性关联 阿希斯•南迪读本 1. 低幼化 2. 最终的相遇:甘地遇刺的政治 3. 民族主义,真诚与欺骗:关于印度两种早期后民族主义论调的姗姗来迟的讣告 4. 乡村想象的衰落 5. 可口可乐 6. 糖 7. 萨满、蛮夷与荒野:论异见之可闻度及文明之未来 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读本 1. 替代性框架?第三世界的比较研究问题 2. 语言,斗争之所 3. 为什么文化重要:重新思考女性主义政治的语言 迪佩什•查卡拉巴提读本 1. 滞后中蕴含的机遇:庶民历史再研究 2. 后殖民与历史的诡异:谁来为印度的历史代言? 3. 晚近民主制度中的博物馆 4. 公共文化与历史的未来 5. 现在何在? 霍米•巴巴读本 3. 向后看,向前走:对口语都会文化观的注解 4. 另一个国度 5. 对全球化与矛盾依存的注解 6. 塑造弗朗兹•法农 吉塔•卡普尔读本 Ⅰ 现当代图谱(或:跳接:从国家到全球,从现代到当代) 1 印度艺术的现代性起于何时?(1992-2000) 2 艺术策展,在剑拔弩张的世界里(2004-2010) Ⅱ 艺术家:近观(或:近观:艺术家对身体的索引) 3 性别的流动性:透过五位女性艺术家的镜头(2007) 4 遗体(2005-2010)

内容简介

缘起 《从西天到中土》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交流方案,由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和香港汉雅轩发起,梦周文教基金会资助研究,从学术思想和当代艺术两个角度去亲近印度,进行视觉文化和亚洲现代性的文化比较。读本中的学者于2010年秋的上海双年展期间陆续来华演讲;为了让听众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想,每位学者为我们精挑了这个选集,以中英双语出版。 当今的印度离我们既近且远,除了被西方传媒渲染的新兴经济的龙象之争和模糊偏见之外,印度不在一般国人的视野之内。印度咸称古国,但作为当代文明,一个甚至在现代西方思潮中举足轻重的印度学界,并不在普遍意识之中。作为人口的大国和现代国家,印度的经济、文化、科技皆有不可估量的前景;作为中国近邻与久远的故交,印度早就应该被中国关注。但与印度交流的当务之急不在于此;中国须要深切思考印度、亲近印度是为了自明。 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已逾一世纪,从革命到冷战到自由资本全球化,我们的道路一直摆脱不了欧美的世界想象,话语也固定在「东西」和「中西」之说法。无怪在各种自强的努力之后,今天的中国政经机制和生活形式愈益趋于全面西化。 作为典范的欧美,中国钦羡为「先进文化」,于今天的国情已不适宜无条件借鉴。但面对中国的历史资源时,我们又往往囿于欧美范式而无法善用。 如何在冷战的两种西方历史计划以外找到中国的位置, 如何发掘被欧美视野冷落的历史资源,就必须放眼其它的发展经验。在亚洲现代化道路上与中国采取截然另途,但依我们的「富强」尺度又是成就可观的例案,无法不审视印度。 中国引以自豪的现代之路是民族革命,彻底推翻过去,重新再造大一统,但结果我们离自己的历史文化越来越远。印度的道路则是摆脱殖民帝国,但在民族独立后依然承继了殖民时代机制。然而,当中国的「后革命」经验与印度的「后殖民」相遇时,我们又不能不讶于左翼革命在印度至今不衰的事实。目前各种倾向的共产党在印度尚有四十多个组织,革命经验不可说不丰富;可是印度又是世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这让我们无法不想:中国的革命是否潜伏了殖民基因;而印度的「后殖民」是否革命的另一种方式。 印度现代化的历程之多样与丰富,中国无法相比;同时,在日常生活的层面,新旧文化传统并行不悖。雅利安文明的婆罗门学者和各式传统修行人似乎与工业文明不相涉地穿插在都市节奏之中。现代中国与印度相遇,感观上最受刺激的疑惑是:现代与历史(而且是多层面的历史)到底如何并存? 印度与中国的现代都因承欧美的帝国主义和资本逻辑而致,所以中印的相遇是设在欧美的大平台上,绕开欧美无法谈亚洲的现代,也无法深切交流双方的经验。但要脱略于欧美的历史经验来重新自明,不能够自闭地缅怀过去;要打开未来,我们更必须能把中国经验提升为足以让欧美也能借鉴的新知识。这可能是印度当代学术最值得国人参考的一面。这系列读本的作者大多为西方学界熟悉,而且,印度学者擅长的「后殖民」理论和城市研究至今尚是西方新思潮的显学;比方在当代艺术的领域,就直接影响了近二十年的国际趋向。 《从西天到中土》的计划源于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历年的一系列工作计划。2003年许江院长倡议以「亚洲」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七十五周年纪念的议题,嘱高士明、吴美纯两教授主持,邀我并预其事。「亚洲的双重时间」从亚洲各国的民间历与耶稣历的并行现象着墨,作为《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越域考察和展览的基础。2008年广州三年展由高士明,萨拉•马哈拉吉和我策划的《与后殖民说再见》再次启动了对「东西」二元框架的反思。《从西天到中土》企图推进前此的探索,在亚洲内部作近距离和实质的交往。陈光兴教授在这领域已投入多年的气力,承不弃,介入高士明和我的行列,策动了他在学术圈的老关系,论坛才得以顺利成事。此中的心意非言谢可以相报,亦惟有以谢忱言表。为组织和翻译这系列读本投入了大量热情工作的陈韵,彭嫣菡是此项计划的枢纽;并感谢陈恒审慎的审译,杜可珂、王立秋、卢隽婷、叶富华、钟添雅、林盼盼和彭嫣菡的译文,唐锁的版面设计,南方出版社何灿先生和阮清钰编辑的支持,与民生基金会赞助出版,在此谨致谢意。 印度和中国在现代境遇中相遇,不独是现代西化大潮的因缘。远在西风东渐之前,中土唯一次文化大变革来自汉唐的佛教东渡。佛学来华虽然远远未有近百年西洋革命的残酷惨烈,但其影响之深远,也要历数百年的反刍,直到宋代才被彻底消化。在百年西化的意识型态革命之后,再访天竺可以提醒中国自我改造的历史记忆,并提醒我们在想象世界版图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西天」。 张颂仁记于人民共和第六十一年初秋 2010年八月

下载说明

1、从西天到中土:印度新思潮读本系列是作者萨拉·马哈拉吉,帕沙·查特吉,杜赞奇,阿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