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序(麻国庆) 桥村地图照片及相关图表 本书所涉主要人物及关系 第一章 导论1 一、村庄社会结构:论题及其研究路径3 二、耕耘于“熟地”:文献综述12 三、重访桥村:田野与方法32 第二章 祖荫下的差序格局 ——伦理本位理想及其社会结构实态44 一、伦常道德理想和族权实态47 二、祖荫和土地:为何及如何生存53 三、婚姻形式与家庭生活目标59 四、家庭、宗族与个人人生意义构建65 五、宏观政治史及其村庄道德化叙述72 六、族有界而家无界78 七、乱世不乱村:村内惩戒与基层政治86 八、小结96 第三章 “革命”旗帜下的道德与权力竞争 ——集体主义话语下的社会变动98 一、重确身份与政治化社会分层99 二、新国家、新婚姻及其实践107 三、资源紧缺时期的村庄权力格局115 四、“四清”运动的矛头及其转向123 五、“夺权”与反“夺权”:围绕道德大旗的竞争131 六、“革命”旗帜下权力竞争中的年轻人138 七、“闯出去”:另一种努力145 八、小结152 第四章 权力剧场的道德秘密 ——新时期村庄政治及其社会基础155 一、新时代的老干部156 二、裤带、口袋两道“关”164 三、“反叛”的村民及其公私观170 四、谁来约束村庄权力178 五、无需德望的村长185 六、权力竞争:精英的“游戏”191 七、权力竞争的个体因素199 八、小结207 第五章 道德、权力与纠纷解决 ——冲突性事件视角下的社会变化209 一、族无界而村有界211 二、亲属制度与“野种”的尴尬217 三、村头打架村尾和223 四、血缘与地缘间的“我们感”230 五、“偷人”、丢丑与难为情的调解236 六、“狗肉上正席”:“偷人”纠纷的变化242 七、“灰社会”及其纠纷摆平术248 八、小结256 第六章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与权力 ——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家庭与村庄259 一、家事、公事与村庄公权261 二、艰难的“姑侄”婚配268 三、同宗婚与村庄道德变化275 四、孝道相对式微与社会继替困境281 五、盗贼、毒品与乡村灰化292 六、时尚、金钱与“英雄”的暧昧301 七、小结316 第七章 道德、权力与信仰变迁 ——变革社会中的村民及其意义世界318 一、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信仰321 二、破坏“旧偶像”和嫁接新理想333 三、宗教与弱者的救赎需求339 四、宗教不堪现世生活之压348 五、自然崇拜及其工具化358 六、祖先崇拜的“复兴”与弱化367 七、小结377 第八章 从伦理本位迈向核心家庭本位 ——现代性转型中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379 一、伦理本位:社会结构之传统特征379 二、“翻身”:社会结构的纵向变化387 三、“大转折”:社会结构的纵向与横向共变399 四、工具性圈层格局:新的社会结合机理416 五、迈向核心家庭本位的乡村社会441 参考文献458 中外译名对照表482 后记484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丰富的田野材料,对湖南省一个汉族村落的历史及村民生命史予以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作者认为,与梁漱溟、费孝通所说的传统乡村社会的“伦理本位”与“差序格局”相比,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已经形成了“核心家庭本位”和“工具性圈层格局”的特征。主要如:乡村的纵向与横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共变;乡村社会不再是费孝通所描述的“熟人社会”,而是融入了大量陌生社会行为规则的社会(尽管村民间仍是熟人);村民以“己”为中心,一圈圈往外“推”展其关系时,“推”的核心依据不再是“伦常”,而是工具性的有用性,以致形成了“工具性圈层格局”;财产关系理性化说明村民不再如梁漱溟所说的依据“伦理本位”而有“共财之义”;向往不劳而获的劳动观和财富观说明村民人生观已转向“向外用力”。这些论断,都将前人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 针对中国乡村研究两种观点——“革命—再革命—告别革命”、当代乡村社会基础是“无公德的个人”及不管昨日和明天只顾今日的人,本书以大量的经验叙述为基础,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作者认为,乡村社会传统在革命中既未完全中断、也非完全延续,革命在纵向社会结构上改变了乡村社会(典型过程是“翻身”),但在横向社会结构上则延续了传统,村民并没有将“阶级认同”作为处理与其他村民关系的核心标准。该书还论证在当代乡村社会中,虽然个人主义确实开始急剧膨胀,但绝非毫无底线地变成了“无功德的个人”状态,而是在核心家庭内部仍然基本完整地保持着情感主义至上取向,在核心家庭以外则既有个人主义的一面,也有情感主义的一面。在社会心态上,虚无的一面开始困扰村民,但村民亦尚远非陷入深度虚无、只管今日不管昨天和明天,而是也有关注历史的、意义连续的一面。
下载说明
1、桥村有道是作者谭同学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