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 海拔8 848米 第二章 印度台拉登 1852年 海拔680米 第三章 越过北印度 1996年3月29日 海拔9 140米 第四章 帕克丁 1996年3月31日 海拔2 650米 第五章 罗布杰 1996年4月8日 海拔4 940米 第六章 珠峰大本营 1996年4月12日 海拔5360米 第七章 1号营地 1996年4月13日 海拔5 940米 第八章 1号营地 1996年4月16日 海拔5 940米 第九章 2号营地 1996年4月28日 海拔6 490米 第十章 洛子壁 1996年4月29日 海拔7 130米 第十一章 珠峰大本营 1996年5月6日 海拔5 360米 第十二章 3号营地 1996年5月9日 海拔7 320米 第十三章 东南山脊 1996年5月10日 海拔8 410米 第十四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下午1:12 海拔8 848米 第十五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下午1:25 海拔8 848米
内容简介
万科董事会主席、“登山企业家”王石,用时最短完成“全球9大极点探险”的金飞豹联袂作序推荐 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52周,英文版销量过百万,超越《登山圣经》 荣膺《时代》周刊 “年度图书”、《纽约时报》书评“年度最佳图书” 荣获1997年美国国家书评奖、1998年普利策奖非小说类奖项 全球驴友、山友心目中的必读书,探险类著作中的经典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珠穆朗玛峰探险亲历记。 乔恩•克拉考尔作为资深专栏作家和登山家,受《户外》杂志的派遣,为考察珠峰商业化问题参加新西兰著名领队罗布•霍尔的商业登山队。乔恩自身没能抗拒登顶珠峰这个“男人和男孩们”的梦想,拒绝了杂志社让他只到大本营的设想,决定尝试登顶。但是这次登顶却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登顶的五位队友中,四人消逝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中。等到大本营的时候,四支探险队中共有九人死亡,另有三人在月底相继去世。 珠峰究竟是不是有了向导、夏尔巴人和65,000美元就能征服的?这部珠峰历险记会将读者引领向无穷的思索。 新版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在1999年英文原版的基础上精心翻译的,更加完善了第一版的中文表达方式,更具有中国文字的表现力,在某些专业表述上也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多年从事登山探险的专家指导。 在那些伴随人成长异想天开的梦想中,攀登珠峰便是其中之一。我敢保证,珠峰梦绝非我独有。它是世界的最高点,难以逾越,是许多男孩儿和男人们追求、向往的目标。 ◆ 简要目录—————————————————————————————————————— 第一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 海拔8 848米 第二章 印度 台拉登 1852年 海拔680米 第三章 越过北印度 1996年3月29日 海拔9 140米 第四章 帕克丁 1996年3月31日 海拔2 650米 第五章 罗布杰 1996年4月8日 海拔4 940米 第六章 珠峰大本营 1996年4月12日 海拔5 360米 第七章 1号营地 1996年4月13日 海拔5 940米 第八章 1号营地 1996年4月16日 海拔5 940米 第九章 2号营地 1996年4月28日 海拔6 490米 第十章 洛子壁 1996年4月29日 海拔7 130米 第十一章 珠峰大本营 1996年5月6日 海拔5 360米 第十二章 3号营地 1996年5月9日 海拔7 320米 第十三章 东南山脊 1996年5月10日 海拔8 410米 第十四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下午1∶12海拔8 848米 第十五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下午1∶25海拔8 848米 第十六章 南坳 1996年5月11日早晨6∶00海拔7 920米 第十七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下午3∶40海拔8 848米 第十八章 东北山脊 1996年5月10日 海拔8 700米 第十九章 南坳 1996年5月11日早上7∶30海拔7 920米 第二十章 日内瓦横岭 1996年5月12日早上9∶45海拔7 890米 第二十一章 珠峰大本营1996年5月13日 海拔5 360米 跋 西雅图 1996年11月29日 海拔80米 附 言 后 记 1996年春季珠峰攀登者名单 译者后记 ◆ 名人推荐—————————————————————————————————————— 新版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在英文原版的基础上精心翻译的,更加完善了第一版的中文表达方式,更具有中国文字的表现力,在某些专业表述上也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多年从事登山探险的专家指导。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新版《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金飞豹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永远是探险类著作中的经典……这样一部极其罕见地兼具优美和力量的著作将流芳百世。 ——国际知名户外登山摄影师盖伦.罗威尔,《华尔街日报》 一部认真调查和精心构造的叙事作品。与书中的探险历程不同,他的故事如一气呵成,文思泉涌。作者最重大的成就莫过于用文字召唤起致命的暴风雪,并透彻而细致地重现了它。 ——《纽约时报》 既引人入胜又耸人听闻的登山记述……出自一位思想深邃的优秀作家之手。 ——《时代》周刊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最好的登山类书籍。 —— 《华盛顿邮报》 不同凡响。 ——《新闻周刊》 对珠穆朗玛峰,经过千辛万苦登顶的克拉考尔只用了短短的一句话——“没有更高的去处了”。……克拉考尔的书好就好在,他没有歌颂,也没有批判,而是直入骨髓的记录,而且像美国电影的节奏一样快。 ——国内网友评论
下载说明
1、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作者乔恩•克拉考尔 (Jon Krakaue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mapler的评论读过《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 “和作者一块再次经历了那场山难. 能体验到惊心动魄的过程, 与他们所面临的心里挣扎与道德冲击. 文字描写的霍尔最后和妻子的无线电通话和之前看的电影一样感人” 网页链接
-
Qstery的评论分享图片 绝命海拔,进入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 ,世界之巅深深的吸引了我
-
小美兔爱单板的评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看完了,除了难过,更多的是迷茫。面对1996年珠峰的那场山难,让我不禁想问,人们开始登山的初衷是什么,成功登顶后的意义又是什么。人们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依然被登顶的狂热冲昏了头脑,我只是想知道,那些活下来的人和那些留在山上的孤魂,他们是否找到了来时想要寻找的东西。
-
GORE-TEX品牌的评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珠穆朗玛峰探险亲历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和畅销书作者乔恩.科莱考尔对珠穆朗玛峰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攀登季节所作的权威性记述,有出行计划的朋友可以看看多做了解。
-
喜马拉雅山的回忆的评论有空要把剩下的一般西藏走完!【骑行故事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骑行 (慎入! 太美了)】骑行故事 | 进入空... 北京·弘善家园
-
飓风2000003的评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死里逃生著就的“登山者的圣经”,它告诉我们仅凭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对大自然常怀敬畏之心,尊重万物,尊重生命。一本户外探险必读好书,也许它能挽救你的一条命。并已拍成电影“绝命海拔”。重读,依然胆战心惊!
-
vvvvaddddd的评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挑战世界屋脊的三个团队,七人丧生,领队罗布在冰封的雪山上对他的妻子珍说我爱你,幸存的贝克在被冰冻了一天一夜之后因为面前浮现出爱人的面庞最终独自走回营地,在生命最后一刻,爱人会与你同在,爱人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此时此刻,脑子里没有别人,只有最爱的那一个。是唯一
-
Rooyoo俊的评论读过《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我的评分:★★★★★ 人类为什么要攀登?“因为它就在那啊”。再次唤起我对高山的向往,但估计此生无缘如书中所述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
我是冯戎的评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不要太高,5000多米就够。
-
手机用户1029312064的评论虽然看过不少美国人英雄主义的大片,但克拉考尔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第一次物质的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日本人利已的作风早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有所领略,但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何以如此呢?虽然中国是作定语出现在台湾前面的,但那同样是我华夏子孙呀!
-
失小葵的评论读过《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 “后面遇上暴风雪接连遇难那几章,常停下来叹气,难以平静。“如果困难出现,就要战斗到底。如果你训练有素,你将生还;若非如此,大自然将把你收为己有。”” 网页链接
-
晖小谢的评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感受荒寂世界之巅, 难以忘怀的雪域高原。 ------------------------#珠穆朗玛峰# 日喀则地区·珠穆朗玛...
-
晓海Tony的评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会手足无措。这个梦想是否太过于粗暴直接?
-
美骑易购的评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7):终于等到色林错】色林错是西藏自治区第一大湖,在藏语意为“威光映复的魔鬼湖”,景色之美一点也不亚于西藏三大圣湖。作者和朋友在骑了好多天的土石烂路之后,不仅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色林错,也终于迎来了柏油路,两人激动得都下跪亲吻路面了···网页链接
-
BIKETO美骑网的评论【经验谈丨那些骑行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系列自连载以来,以其超高质量的图片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于是小编赶紧趁热打铁去问了原作者白宇关于拍照的一些技巧:网页链接
-
Charaxia的评论读过《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我的评分:★★★★★ 书比电影更震撼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
ReventonLiu的评论登山永远都不会是安全的可预测的受规则约束的事业,这是一项将冒险理想化的运动,从事此项运动的最著名的人物往往是那些跃跃欲试并能设法逃避危险的人。然而登山者们往往不够审慎。当有机会到达世界屋脊时,人们会以惊人的速度丧失判断力---《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
贾海红的评论南岸夜话 选择《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因为近来想爬山而不得,只好追随登山者的足迹。我想:如果不是近距离接触,你就无法感知一座山的真正魅力,珠峰尤是!其实,就算是在最佳窗口期,在装备精良、体力充沛的时刻,你就一定能冲顶成功并平安归来吗?探险不是冒险,但危险就在于意外随时会发生,而成功
-
arigadoyou的评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马洛里这个名字与珠穆朗玛峰密不可分。他对前三次探险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其幻灯片式的全美巡回演讲中,正是他在回答一位缠人的记者提出的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这个问题时,讲出了一句著名的话:因为它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