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主要人物一览表 译者序 全球PE行业的象征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文版序 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瞩目的新焦点 第1章 一场自我加冕的盛典 “他的派对比他的生意更吸引眼球”。施瓦茨曼耗资300万美元的奢华生日派对,其实是一场自我加冕的庆典,昭示着镀金年代新国王的诞生。镀金年代市场火热,巨额财富充斥着整个华尔街,私募股权领域更是财源滚滚,而施瓦茨曼正是华尔街私募股权领域的领头军——黑石集团的CEO。 第2章 “这会是一个金矿” 早在1978年10月,名不见经传的投资公司KKR就以3.8亿美元的高价成功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这使得31岁的投资银行家施瓦茨曼迫不及待地想一探其中的究竟。他隐约感到一种新兴事物正在孕育,这种新事物将带来不可思议的利润以及绝佳的施展才华的机会,一项全新的事业正在召唤着他。 第3章 德崇时代 投行新秀德崇证券发明了垃圾债券,为收购公司募集了远超他们想象的大额资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事业巅峰的米尔肯和他的团队每年至少承销了200亿美元的垃圾债券,占据了整个融资市场的60%。他们给杠杆收购界带来的新的融资手段,彻底改变了并购市场的游戏规则。 第4章 黑石的诞生 1987年秋初,黑石集团的基金已募集了6亿美元,虽然离他们所设想的10亿美元还差不少,但那段依靠不稳定的并购咨询费过活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经过两年的煎熬,黑石集团终于修成正果,可以在这梦幻般的领域大干一场了。施瓦茨曼说,“我们仅仅是搭上了末班车”,但这也许是黑石集团历史上“最为幸运的时刻” 。 第5章 “我们是您最忠实的拍档” 运输之星公司的交易,为彼得森和施瓦茨曼3年来一直推崇的“友好合作型方式”好好做了一回广告。黑石无疑是这笔交易的赢家:交易完成后仅两年多时间,黑石集团收回的资金就几乎达到了当初投资额的4倍。运输之星公司的成功向华尔街证明了,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精于运作收购业务。 第6章 每一单交易都是或生活死的抉择 运输之星公司的成功带来一系列良好后续效应,可惜好景不长。1989年,两个错误投资决策使公司很快偏离先前设定的轨道,让这个年轻的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投资决策方法。接连的失败也催生出一个残酷的不成文的规矩:任何人只要犯一次足够严重的错误,就必须出局,合伙人也不能幸免。 第7章 一个人的舞台 虽然在黑石集团诞生这件事上,与他的小拍档相比,彼得森贡献更大。但到1989年,施瓦茨曼已经是公司毫无争议的领导者,这时距黑石集团成立还不到4年时间。劳伦斯•古费认为,彼得森是黑石集团的指南针,但是,施瓦茨曼制定公司事务议程,没人指责他自视清高、难以接触,他是个充满活力而又凶猛的老板。 第8章 并购噩梦 20世纪80年代的最后几个月,市场对步履蹒跚的经济状况及其对杠杆收购业务不良影响的担忧越来越多。1989年初秋,贷款人开始担心,大量杠杆收购企业很快就会被沉重的债务负担所拖垮,因此他们都拒绝为新的杠杆收购融资。一场经济风暴正在酝酿,而黑石集团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在这一年,黑石集团接连遭受4次重创。 第9章 对手不止一个 残酷的经济动荡终结了过去10年的杠杆收购交易狂潮,永远地改变了杠杆收购行业的力量对比。在那些大吹大擂的公司倒掉的同时,黑石集团生存了下来,以更平等的地位与KKR公司展开竞争。剧变还令新一代弄潮儿脱颖而出,其中4家新公司后来与KKR和黑石集团一道,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 第10章 和彼得森分道扬镳 彼得森的一位投资银行家朋友说:“钱对彼得来说并不像对史蒂夫那样重要。”以施瓦茨曼为标准,彼得森对物质利益的渴望并不强烈。“彼得看不惯的是史蒂夫的生活方式、他对财富的炫耀和哗众取宠,这些都不是彼得的风格。” 第11章 房地产,黑石的“新宠” 随着20世纪80年代资产泡沫的无情破灭,房地产商和银行在困境中挣扎,而政府急于脱手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储蓄和贷款资产,将其卖给出得起价的买家。在步入低谷的房地产业务中,施瓦茨曼看到了大发横财的机会。 第12章 跻身王者之列 1997年10月,正式结束募集的黑石集团第三只投资基金达到40亿美元,成为第二大私募股权基金,仅次于产业大哥大KKR集团1996年募集到的57亿美元收购资本。有了这笔钱,黑石集团再也不是空有抱负的并购业新星,而是实力雄厚的大玩家。在这之后,再也没人怀疑施瓦茨曼从KKR集团手中夺过私募股权王冠的野心。 第13章 150亿美元,科技泡沫时代的巨大收获 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黄金时代,黑石集团等私募股权已不是资本市场的主角,盈利率低却稳定的公司被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遮挡了光辉。黑石集团发现,自己成了这场革命的旁观者,但他收购业务部门里最年轻的合伙人马克•加洛格利却不经意间在互联网大潮里取得了一些成功。 第14章 昂贵的德国之旅 黑石集团在2000年正值市场巅峰时期所做的投资中,有2/3都失败了,而在德国的投资堪称最大的败笔之一。对于黑石集团的新媒体与电信基金来说,损失几乎是毁灭性的,因为它从自有资金里拿出来投资的这1.59亿美元占该基金已投资额的70%以上。伴随着2003年整个电信产业的严重萧条,想要依靠新投资来摆脱困境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第15章 做一只精明的“秃鹰” 在2001年末和整个2002年,股票和债券市场仍然处于不断衰退阶段,黑石集团等私募股权公司偏离传统的投资法则,调转方向进入了秃鹰债务投资领域。他们是十足的机会主义者,利用市场的混乱和商界的经济问题为他们自己和投资者牟利。但他们在市场底部投资的亿万美元资金为卖家提供了渡过难关急需的资金,也稳定了公司不断下滑的估值。 第16章 寻找下一个“施瓦茨曼” 21世纪初,施瓦茨曼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市场的动荡,他还在与一家管理层已经无法驾驭的公司博弈。黑石集团再也不是头十年他和彼得森管理的那个飘摇不定的小公司了。他说:“我每天工作14小时,大部分周末也在工作。我最终会变成公司成长的瓶颈。很明显,我需要帮助。” 第17章 塞拉尼斯,最成功的投资 2005年1月,塞拉尼斯再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塞拉尼斯公司筹集的普通股及优先股市值近10亿美元,其中8.03亿美元由黑石集团及其联合投资者获得。到2007年5月,当投资者将其持有的最后的股份售出后 ,黑石集团及其联合投资者从塞拉尼斯获得的利润高达29亿美元,这一数字是他们投资成本的5倍,也是黑石集团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业务收入。 第18章 变现再投资 经济复苏简直是上帝对这个行业每个人的恩赐,但是黑石集团却超越了他最大的竞争对手。黑石集团的第四大投资基金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扣除黑石集团自身拥有的部分股权利润后,该基金的年收益率超过了70%,是同期股票市场20%年收益率的约2.5倍,也令KKR集团、阿波罗公司和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等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第19章 必须成为第一个行动者 从公开市场筹集到真正的永久性资本是私募股权管理者的梦想和“圣杯”,因为那可以避免烦琐的资金募集活动,也能拓宽投资者的范围。阿波罗在公开市场争夺战的第一回合中获胜,筹集了近10亿美元的新资本。KKR紧随其后,在公开市场争夺战的第二回合获胜。施瓦茨曼总结这一教训是:“成为第一个行动者是至关重要的。” 第20章 证券化,再掀并购狂潮 随着2005年交易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一波收购浪潮在私募股权基金的推动下成了一场史诗般的运动。除了股权资本的支持外,收购风潮的掀起还源自于债券市场的创新——证券化,这种创新犹如80年代迈克尔•米尔肯对债券市场的改变,詹姆斯说:“你看到的是过度的繁荣、过分的信心,人们在过去145年里所承受的风险都已经不值一提。这就像是一个泡沫。” 第21章 疯狂的写字楼聚会 收购办公物业投资信托公司的交易额为387亿美元,轻而易举地超过了1989年KKR对雷诺兹-纳贝斯克烟草公司支付的313亿美元。黑石集团这个既谦逊又在公众场合很腼腆的格雷,不仅登上了房地产界的顶峰,而且正在打破除亨利•克拉维斯之外没有人能创造的私募股权的记录,这是黑石集团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交易。 第22章 黑石上市了 黑石通过出售股权所获得的76亿美元中,黑石集团及其合伙人拿到46亿美元,施瓦茨曼一个人就拿到6.84亿美元,处于半退休状态的黑石集团共同创始人彼得•彼得森,拿到19亿美元。黑石集团的上市不仅仅是私募行业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美国近5年来最大的IPO,它直接推动黑石集团晋升为华尔街顶级公司。现在,黑石集团的市值已经与雷曼兄弟齐平,同时也是高盛的1/3。黑石集团成功了。 第23章 繁华后的落寞 这是一首华丽的终曲,就像国庆日绽放的烟火,绚烂之后便是一片寂静。由于次贷的负面影响仍在不断蔓延,过去几年里慢慢构筑起来的债务大厦也开始颤抖,地板在吱吱作响,墙上的裂缝开始不断变大,市场投资者已是一片惊慌。垃圾债券的利差降到了历史最低点,“风险“,这个几乎已经从金融大辞典里消失的字眼又重新被人们议论起来。 第24章 改为这一切付出代价了 2007年市场情况进一步恶化,在行情不错时放大收益的“杠杆”很快开始起反作用。私募股权基金所控股的公司市值缩水,但账面负债却丝毫未减,双重压力让大力投资的私募股权公司面临巨额股权投资化为乌有的威胁。经济形势大好的时候,私募股权公司拼命举债,然后再不断抬高收购标的公司的价格,尽可能的攫取每一分钱的利润。现在,该为这一切付出代价了。 第25章 是创造者,还是掠夺者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开始质疑私募股权的一切:它的未来、它的经济地位以及它创造价值的能力。尽管将自己更名为“私募股权”,努力想把自己打造成通过重构公司业务而创造价值的企业工匠,但是,收购行业从未超越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声誉。在大众眼里,他们是无情的职业操刀手,为了短期的利益掠夺他们公司的现金和资产。 第26章 资本,永恒的王道 现在,私募股权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但这并不是说资金短缺,整个行业始终还是坐拥3500亿~5000亿美元的资金,它们不停地向市场注入大笔资金。杠杆收购仍然是私募股权公司的典型业务,当债务市场回暖时必将首先繁荣起来,但私募股权行业注定会向新型业务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被淘汰。”这是施瓦茨曼喜欢对黑石集团员工讲的话。
内容简介
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 私募股权业的全景式展现,一部了解全球私募股权业的权威读本:一个财富金字塔构筑的故事;一段创造者与掠夺者的风雨传奇;一场私募股权业并购的饕餮盛宴; 本书与黑石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自传《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黑石成长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领衔翻译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中国人寿集团公司副总裁、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缪建民、中国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万放 联袂推荐 一个财富金字塔构筑的故事:黑石从仅有三个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史蒂夫•施瓦兹曼3.98亿美元的年薪和6.84亿美元的黑石IPO所得,究竟从何而来? 一段创造者与掠夺者的风雨传奇:看清私募股权公司与生俱来的双重面孔,他们究竟是在猎食那些被收购的公司还是助其发展、共同增值? 一场私募股权业并购的饕餮盛宴:黑石及其同行不仅在全球掀起并购浪潮,而且在华尔街向高盛、摩根士丹利这样的金融巨头发起挑战。黑石仅仅控制着51家公司、雇佣了50万人,然而却有171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下载说明
1、资本之王是作者[美] 戴维•凯里,[美]约翰•莫里斯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农信驿站P2P的评论从《资本之王》看中美私募股权投资差异 网页链接
-
朱燁的评论道理想通,难易区分//#多看笔记# “杠杆收购的原理并不是晦涩难懂的金融学术,也不是什么骗人把戏,任何通过抵押买卖过房子的人都可以理解它的运作。” 摘自《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 @多看阅读 网页链接
-
今日楼市杂志的评论【为何地产巨头纷纷跨界转型金融业(纯干货!案例详解)】保险是资本之王,所有的金融和地产类的经营活动都需要资本的支撑,而互联网金融是市场的新宠,是地产商们盘活存量资源最快、盈利能力最强的渠道。为何地产巨头纷纷跨界...
-
Jeanniehou的评论《资本之王》的书评:【私募股权的流水账】<div id='content'>读了介绍著名黑石公司的《资本之王》之后,算是对这个行业有…全文:网页链接 (@豆瓣app)私募股权的流水账 网页链接
-
侯玥Iris的评论一个好的PE项目投资,或者LBO交易投资的收入来源会有三个:第一个是财务杠杆的贡献,第二个是经营业绩或利润的增长,第三个是估值倍数提升的可能。低价LBO重资产垄断性资产。资本之王,收购塞拉尼斯公司,周期性公司操作,lbo 经典操作。
-
第1理财的评论视频:资本之王的财富观资本之王的财富观(来自于优酷安卓客户端)
-
若木若愚的评论读完《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这家创建于1985年,名字与两位创始人相关,因中国投资公司参股而为国人广泛关注的金融巨头,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股权私募行业领头羊,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中可以一窥美国乃至全球金融行业的风风雨雨,似乎也可看到国内正炙手可热的私募行业发展前景。
-
小左橙的评论在a股这个散户占大多数的市场,谁掌握了散户谁才是真正的资本之王。各路金融山头、大小机构、大小公募私募基金,还有各路大小庄家老鼠仓们,你们颤抖吧 !散户万岁! 合肥·青阳路
-
季小涛_23的评论读过《私募帝国》 我的评分:★★★ 和资本之王比起来,本书显得肤浅的多,大概也就是概述了美国私募界的顶尖公司而已,作者是记者出身,所以对于专业的操作手法描述上显得力不从心的多,偶尔有闪光点,随手翻翻可以。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
jus70524jq的评论#豆豆读书笔记#金融类: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高盛帝国(上下)。高盛阴谋。Money and Power(也是讲高盛的)。《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把华尔街刻画得生动真实) 。金融炼金术(投资经典)索罗斯著。资本之王,唯一一部透视黑石集团运作内幕。对赌--中国背景下融资全程实操小说。#书单备忘录#
-
Finance郭阳的评论美国家庭、企业以及美国政府都在非常高的债务杠杆上运行,原因是零利率的廉价信贷。国内关于贝恩、KKR以及黒石的宣传,比如《资本之王》和《门口的野蛮人》。如果不是用杠杆收购,然后打包上市套现,他们不可能赚到那么惊人的收益。这些并不是并购整合运营挣钱,而是债务杠杆加资产炒作。
-
玖玥_12的评论现代社会是一个离不开资本的世界,是一个通过资本操纵和运行来主导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乃至一切的时代,而资本之王就是华尔街金融巨头高盛。 倘若中国有一天参与引领世界,不与高盛缔结连理,将无法成为真正左右世界经济命运的局内人,而是永远在金融资本舞台的边缘人。 上海·外滩街区
-
老熊的评论读过《资本之王》 我的评分:★★★★ 精彩,对于黑石有完全不一样的了解,顺便也描写了美国的私募历史。。。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
H_Chase的评论读过《资本之王》 我的评分:★★★★ 中文版翻译很一般,但无碍给四颗星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
Happy淘淘米的评论百度百家--巴曙松 今日百度百家文章:《《资本之王》:黑石集团崭露头角》手机版文章链接:网页链接。恭祝各位读者积极转发并阅读愉快。[太阳][太阳]大家元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