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 � 祖先崇拜/周作人 � 《我的儿子》的通信/胡适 小孩的委屈/周作人 《二十四孝图》/鲁迅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鲁迅 家之上下四旁/周作人� 家/方令孺 论莲花化身/聂绀弩 家长/李健吾� 无家乐/冰心 造人/张爱玲� 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严文井� 寄小读者/冰心� 我的祖母之死/徐志摩� 背影/朱自清 崇高的母性/黎烈文 芭蕉花/郭沫若� 怎样做母亲/聂绀弩 我的母亲/老舍� 母亲的记忆/孙犁 傅雷家书(选录)/傅雷 若子的病/周作人 一个人在途上/郁达夫 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 儿女/丰子恺� 作父亲/丰子恺� 做了父亲/叶圣陶 儿女/朱自清 儿女/王了一 孩子/梁实秋 给一个喜欢骑马的女孩/秦牧 风筝/鲁迅 颓败线的颤动/鲁迅 老实说了吧/刘半农 “老实说了”的结束/刘半农 何必/周作人 谢本师/章太炎 “谢本师”/周作人 “谢本师”/秦牧
内容简介
本集收录了朱自清、鲁迅、周作人等大家的描写的关于父子之情、儿女情态、童趣盎然的作品,不仅是表现了真挚的亲子之爱,尊父之情,而且有着相当深广的历史、文化的内涵,也包含了对于文学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感悟。而这也正是本集中最动人,也最耐读的篇章。 “人伦”大概要算是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学中的“拿手好戏”,这是有确论的,其大有文章可做也是不言而喻的。而我们要讨论的,却是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学(散文)中的“人伦”,这就似乎有些麻烦,提笔作文章,也颇费踌躇了。这使我想起了徐志摩先生曾经提过的一个问题:“我们姑且试问,人生里最基本的事实,最单纯的,最普遍的,最平庸的,最近人情的经验,我们究竟能有多少把握,我们能有多少深彻的了解?”他是有感而发的:人的感情世界曾经一度被划为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学的禁区;而“人伦”领域,是尽由感情支配,最少理性成份的,这里所发出的全是纯乎天机,纯乎天理,毫不掺杂人欲、世故或利害关系于其间的叫声。人伦之情是徐志摩所说的“人生里最基本的事实,最单纯的,最普遍的,最平庸的,最近人情的经验”,它也就愈遭到人为的排斥。在一些人看来,“人伦”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中占据特殊重要的位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历史对立物的现代文化与文学就必须将“人伦”摒除于“国门之外”,这叫作“反其道而行之”。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收入本集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因为抒写了父子之情,在选作中学语文教材时,竟多次遭到“砍杀”的厄运。但世界上的事情也确实不可思议:在现代散文中,朱先生的《背影》恰恰又是知名度最高者中的一篇,至少我们这样年纪的知识分子就不知被它“赚”过多少回眼泪。可见人情毕竟是砍不断的;特别是人伦之情,出于人的天性,既“真”且“纯”,具有天生的文学性,这其实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沟通,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摒弃了人伦之情,也就取消了文学自身。 说到现代文化与文学,这里似乎有一个可悲的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化与文学之于传统文化与文学,不仅有对立、批判、扬弃,更有互相渗透与继承,不仅有“破”,亦有“立”。五四时期的先驱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儒学的“人伦”观,确实进行过尖锐的批判,但他们同时又建立起了自己的新的现代“人伦”观,并且创作了一大批人伦题材的现代文学作品,内蕴着新的观念、新的情感、新的美学品格,是别具一种思想与艺术的魅力的,并且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伦题材的现代散文中,描写“亲子 ”之情的作品是格外引人注目的。这首先反映了由“尊者、长者为本位”的传统伦理观,向“幼者为本位”的现代伦理观的转变;同时也表现了对于人的本性,对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新反思。且看丰子恺先生的《作父亲》里所写的那个真实的故事:小贩挑来一担小鸡,孩子们真心想要,就吵着让爸爸买,小贩看准了孩子的心思,不肯让价,鸡终于没有买成。爸爸如此劝告孩子:“你们下次……”,话却说不下去,“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这确实发人深省:纯真只存在于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成熟的、因而也是世故的成年时代就不免是虚伪的。由此而产生了对儿童时代的童心世界的向往之情。收入本集的有关儿女的一组文章,特别是朱自清先生与丰子恺先生所写的那几篇,表现了十分强烈的“小儿崇拜”的倾向(与“小儿崇拜”相联系的,是一种十分真诚的成年人的“自我忏悔”)。而这种“小儿崇拜”恰恰是构成了五四时代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从人类学意义上对于儿童的“发现”,表现了对人类及人的个体的“童年时代”的强烈兴趣。周作人说:“世上太多的大人虽然都亲自做过小孩子,却早失去了‘赤子之心’,好像‘毛毛虫’的变了蝴蝶,前后完全是两种情状,这是很不幸的”,五四时代出现的“儿童文化热”,正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刻反思。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作为西方文化起源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西方文化也是正常发展的文化;而中国人无疑是“早熟的儿童”,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早熟的文化。五四的先驱者一接触到西方文化,首先发现的,就是民族文化不可救药的早衰现象,因而产生一种沉重感与焦灼感。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化热”本质上就是要唤回民族(包括民族文化与文学)的童年与青春,进行历史的补课。了解了这样的文化背景,就可以懂得,收入本集中那些描写儿女情态、童趣盎然的作品,不仅是表现了真挚的亲子之爱,而且有着相当深广的历史、文化的内涵,也包含了对于文学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感悟。在我看来,这正是本集中最动人,也最耐读的篇章。 对本集中描写“母爱”的作品,也应该作如是观。五四时期在否定“长者本位”的旧伦理观的同时,把“母爱”推崇到了极致。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就大谈“母爱”是一种“天性”,要求把“母爱”的“牺牲”精神“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这里显然有想用“母爱”来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意思(鲁迅不是早就说过,中国国民性中最缺少的就是“诚”与“爱”么?)。这其实也是五四的时代思潮。李大钊就说过:“男子的气质包含着专制的分子很多,全赖那半数妇女的平和、优美、慈爱的气质相调剂,才能保住人类气质的自然均等,才能显出民主的精神。”沈雁冰还专门介绍了英国妇女问题专家爱伦凯的一个著名观点:“尊重的母性,要受了障碍,不能充分发展,这是将来世纪极大的隐忧”,并且发挥说:“看了爱伦凯的母性论的,能不替中国民族担上几万分的忧吗?”以后历史的发展证明沈雁冰并非杞人忧天。“母性”未能充分发展,对我们民族气质的消极影响,至今仍是随处可见的。收入本集的秦牧的《给一个喜欢骑马的女孩》,对此有相当痛切的阐发。把那些描写母爱的文章置于本世纪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发展史的背景下,我们自不难发现它们的特殊价值,但也会产生一种历史的遗憾:这样的文章毕竟太少,而且缺乏应有的份量。不善于写母爱的文学,是绝没有希望的。鲁迅未能完成的写作计划中,有一篇题目就叫“母爱”;我们的作家,什么时候才能实现鲁迅的遗愿呢? “师长”在传统伦理观中是据有特殊地位的,所谓“天地君亲师”,简直把“师”置于与“君”同等的尊位。如此说来,本世纪以来一再发生的“谢本师”事件,恐怕是最能表现现代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对立的。师生之间的冲突,是否一定要采取“谢本师”即断绝师生关系的彻底决裂的方式,这自然是可以讨论的;但由此而确立了老师与学生、父辈与子辈(扩大地说,年长的一代与年青的一代)“在真理面前互相平等”的原则,却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由刘半农《老实说了吧》一文引起的争论(有关文章已收入本集),是饶有兴味的。作为争论一方的刘半农等是五四时代的先驱者,属于父辈、师辈;争论的另一方,则是三十年代的年青人,属于子辈 、学生辈。刘半农那一代人在五四时期曾有过强烈的“审父(叛师)”意识,三十年代他们自己成为“父亲”、“老师”以后,对年青一代就不怎么宽容了;不过,他们也有一个不可及的长处,就是敢于批评青年人,与青年人论战,绝无牵就、附和青年的倾向,这是保持了五四时期前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意识与个性独立意识的。而三十年代青年的“审父(叛师)”意识似乎更强烈,但从他们不容他人讲话,特别是不容他人批评自己的专制的偏激中,却也暴露出他们的潜意识里原来还存在一个“恋父(尊师)”情结,说白了,他们也是渴求着传统伦理中“父亲”(“老师”)的独断的权威的。这已经不是三十年代年青人(他们已成为当今八十年代青年的“爷爷”)的弱点,恐怕也是我们民族性的致命伤。而传统的鬼魂在反叛传统的年青一代灵魂深处“重现”这一文化现象,即所谓“返祖现象”则是更值得深思与警惕的。 五四时期,“爱”的哲学与“爱”的文学是曾经风行一时的;在以人伦关系为题材的现代散文中,也同样充满了“爱”。但不仅“爱”的内质与传统文学同类作品有了不同——它浸透着民主、平等、自由的现代意识(因此有人说这是将朋友之爱向父子、母女、师生……之爱的扩大、渗透);“爱”的表现形态也有了丰富与发展:并非只有单调的甜腻腻的爱——爱一旦成了唯一者,也会失去文学;感情的纯、真,与感情的丰富、自由、阔大是应该而且可以统一的。鲁迅的《颓败线的颤动》里,这样揭示一位“垂老的女人”的感情世界—— “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害苦,委屈,带累,于是痉挛;杀,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 “……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这里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感情的力度,强度,更是一种自由与博大。而这位“老女人”情感的多层次性,大爱与大憎的互相渗透、补充,无序的纠缠与并合,是属于“现代人”的。而且写不出的“无词的言语”比已经写出来的词语与文章要丰富、生动得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对收入本集中的人伦题材散文理性的加工、整理过度,未能更多地保留感情与语言的“原生状态”,而感到某些不满足。
下载说明
1、父父子子是作者钱理群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_诺达希尔的评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谁说大清国早亡了?
-
每日小事的评论人, 只要做好自己, 也就天下太平了吧……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如此而已……
-
新寂寞男孩的评论以前我对儒学有误解,孔子不是教我去做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只是在说如何去做一名君子,去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会被别人尊敬。以前我西化太狠,只知道自由,但别人似乎还是不喜欢我,是因为我的德行有问题啊。
-
clone断是个小疯子的评论出将入相 | 文/苍梧夫人 【出将篇】朝堂百世,风云际会,君君臣臣,何所定?名门高庙,优渥此生,父父子子,何所依? 初见此子,面阔堂宽,红光满面,似非池中物。相交相知,乃知其为贱作婢女子。女偶得帝幸,于是珠胎暗结。自此,帝不喜,兄不友,... 网页链接
-
刘阳acer的评论父◎子父父子子当学君爱若磐石言似金如今方知江湖险山重水复寻初心子孝孙谦自忠廉非同常人共比肩等望子孙聚满堂闲庭信步展笑颜
-
看到一条被雨淋湿的鱼你傻不傻的评论1.只有这些孩子可以脱离父母生存才能得到应有的权益;2.脱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概念,这从头到尾都不是分割的事。没有以上两点,你国的儿童从头到尾都是一种附庸,有个毛的儿童人权?不过说到底,走家的利益分配都还没搞好,屁民的权益是什么?自干五这群狗还真以为不会被宰了吃肉?
-
知持的评论自己的女儿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这答话也是够了!真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先!真是够了!
-
Leo-lawrence的评论看过《思悼》 我的评分:★★★★ 父父子子,可惜君臣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
secertl的评论梦里依稀传来《繁华背后》,独坐案前看着一书,讲的大约是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相互制约,乃至一书一简一帛的事,礼尚往来不过是背后权利相争的遮羞伞,那..何为礼?何为义?伦理纲常又是为何?世人若不去遵循,只做形式化的表面功夫,那空谈这些有何用?
-
会滚的小栗子的评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之有无和深浅,取决于人的素养而不是血缘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奴隶制宗法等级制是几千年来祸害中华民族的最大毒瘤之一!通过建立、巩固家庭家族上下尊卑奴隶制,来建立、巩固全社会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上下尊卑奴隶制。”虽然偏激了点,但是有道理的。
-
洋风汉魂的评论#午间狂想# 有些人说“吃人的封建礼教”,但实际上“封建礼教”是全社会都要遵守的游戏规则;要说吃人,那是从皇帝老儿到贫下中农都一块吃进去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都是相互的。而我们现在推行的“礼教”,人人都希望别人守礼而自己却可以不受约束,那怎么可能成功呢?
-
小小丹_突迷的评论思悼[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思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在先,而礼法在后。就此一次,请轻抚吾之脸庞,难了却,君之所愿。空留愧疚,孑然离。
-
JS乔先森的评论上班看剧练字锻炼看书的中老年日常...弟子规确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条之物,不再临第二遍。 长沙
-
阿酸今天还活着吗的评论"If we allowed women to vote, there will be a loss of social structure" 这句106年前,英国女权运动爆发前夕伦敦人说的话,现在居然还能在你国男生口中经常听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女权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的”
-
诗美可亦的评论男权的规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为妻纲。只允许上对下有要求,作为下不能反抗,否则 暴力会来治你。在这个规则里,地位最低的就是女性。
-
beyonce洋的评论窗外电闪雷鸣,窗内泪雨滂沱。妻妻夫夫父父子子。吹吹风散散心,月明星稀一日过隙。
-
念华亭鹤唳可复得的评论虽然它的遣词造句过于白话,但是这本小说带给我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大丈夫立世当以责任为重。世家权贵子弟,谁不曾鲜衣怒马少年时,只是在经历巨变之后仍旧能够不忘初心已然不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构成了我朝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张莉:为什么会是《琅...
-
北京国学网的评论#说国学#【乱世里,兄弟不能成兄弟】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好政治。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乍听仿佛是圣人犯口吃,细想却道理深邃。君该像君,臣该像臣;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听来很简单。但到乱世呢?比如,三国。汉献帝被董卓、李傕、郭汜、曹操先后挟制,君不......网页链接
-
洁利德的评论回复@桂浩明- 对博文【搞怪不等于国学】的评论:"中医理论对治理社会病,大有助益。‘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辨证施治。‘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现在,法制不张,民主遇阻,迷信盛行,再强化封建的人治理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异于泼油..."查看原文:搞怪不等于国学
-
等候青鸟的松鼠君的评论从古至今,师父收徒弟,谁见过白养的?孔子教课还收干肉做学费;曲艺行业收有禀赋的孩子从小养了,长大了做台柱子收回成本。长江后浪推前浪,徒儿大了想自立门户了天经地义。师父如果自有德艺傍身,徒弟们将来总会来敬奉一杯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有愚民的目的,标榜什么恩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