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

作者:鲁迅

分类:文学

ISBN:9787539924571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江苏文艺

标签: 鲁迅  小说  历史  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一部开山著作,也是一部奠基著作。它初版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以后,以它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精辟的论断,深受学术界的推崇,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同被奉为研治中国通俗文学史的经典著作。迄今近九十年,凡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学人,仍把它作为一本主要的参考书。最近重新翻读此书,想到鲁迅此书在治学精神方法方面,深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略述三点。   一、重视做好资料基础工作。我们知道,除《小说史略》之外,鲁迅还辑校编纂过三部有关中国小说的著作,那就是《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它们分别就唐以前的古小说、唐宋文言小说、宋元明以来小说做了深入细致的资料辑集、整理工作,这是《小说史略》写得内容扎实、功夫深厚的一个重要基础。鲁迅从1910年开始辑校《古小说钩沉》,到《中国小说史略》的写成,经历了十多年,这说明在这一领域有了长期的积累,精心准备和结集,方能产生学术巨著。中国古代小说,从先秦到清代绵延二千年,作品繁富,情况复杂,鲁迅做的又是筚路蓝缕的拓荒工作,自然需要漫长的时间。就我们今天来说,当然不是说做任何一个课题,都需要花漫长的时间,而要看题目的范围大小、已有的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等具体条件。但无论做什么课题,都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不怕花时间气力,摒弃浮躁之心,不片面追求速成,乃是必须努力做到的。   二、创新而不附会。《小说史略》充分体现了“五四”后学人接受西方文艺新思潮后的创新精神。在宋元明清的封建时代,尽管写小说的作者颇多,但小说、戏曲、讲唱文学等通俗性作品,经常受到政府和正统文人的轻视、贬斥,清代编《四库全书》,广泛收集四部书籍,但摒弃通俗性的小说、戏曲不收,前此关于小说、戏曲的论述,也常常是零碎的。因此,鲁迅下大功夫编著这样一部系统的《小说史略》,就是一件富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书中各方面的论述,也大抵从材料出发,中肯精警,贯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到处洋溢着接受西方文艺思潮后的新观点,而与某些观点陈旧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精神面貌迥然不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鲁迅又不是为了刻意求新,勉强运用西方的一些学说来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解释。例如弗洛伊特的精神分析学说,在当时已颇为流行,鲁迅翻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一书,正是介绍此类学说的。他的小说《不周山》(后改名《补天》),写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也受到此类学说影响,但《小说史略》全书没有出现这种迹象。《补天》是小说,写故事新编,不妨驰聘想象,放开地写;《小说史略》乃是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应当注意实事求是,避免牵强附会,这也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学习的。   三、谦逊不自满。《小说史略》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被奉为中国小说史的开山力作。但鲁迅于此并不自满,常常注意到此书的阙失与未备之处。他在1924年3月所写的此书后记中,就说起《后水浒传》作者“雁宕山樵陈忱孕遐心,胡适为《后水浒传》考得其事尤众”,“惜得见在后,不及增修”。又说“近时作者如魏子安、韩子云辈之名,亦缘他事相牵,未遑传访”。他在1930年11月所写的此书题记中,更谦称此书为“陈言”、“瓦釜”,并希望后来者能在这方面写出“杰构”。鲁迅在其他文章中,也常有对《小说史略》的补充之言,此处不赘。应当说,《中国小说史略》就是一部具有经典性质的“杰构”,著者如此自谦,更令人起敬。反观今日学术界,有的人写出一两部著作就洋洋自得,自以为高人一等,如以鲁迅的话自照,宁能无愧?

下载说明

1、中国小说史略是作者鲁迅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Mean_Max的评论
    中国小说史略…小说史略…史略…略… 泉州·刺桐路
  • 玄妙道---黄天麟的评论
    发表了博文《玄幻小说中的道教因素》明清时期,就出现了大量主题为神魔斗法、得道成仙的神魔小说。“神魔小说”之名来自鲁迅先生。他在《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中首次称一批表现神与魔“斗法”故事玄幻小说中的道教因素
  • Shine_Aning的评论
    读这本书,第一遍,懵懵懂懂无所知;第二遍,感慨个中女子命运悲怆;第三遍,我为自己的经历鞠了一把泪。其实,它不是假语村言,而是一部治愈系。PS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红楼梦-(清)曹雪芹...
  • 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评论
    #旧闻#据江南水师学堂的同学回忆,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即能熟背《红楼梦》精彩段落,难怪鲁迅日后写作《中国小说史略》能对《红楼梦》予以的评。
  • 一片流云_的评论
    7.《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中国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吐]260页文言文我居然逐字逐句看完了!!!应试教育多可怕,然而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不,应该是压根儿没看明白过;(∩´﹏`∩);
  • 关关关羽羽羽的评论
    “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惟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虽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中国小说史略##书#
  • 根正苗红刘昊然的小虎牙的评论
    今与吾师谈天,说及近日不能静心读书之事。吾师答曰:放下。又与学霸同窗谈及如何运用传播学分析莎翁《裘里斯凯撒》。倏尔,念及秀梅老师提到《中国小说史略》,翻页惊叹之。吾师推荐解读红楼之大家俞平伯周汝昌先生,怕是一字都没读过。吾师绝大之才华,竟指出《琅琊榜》中蕴含之改革,流变及符号意义
  • 寒士0552_ou8的评论
    1930年的11月,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的题记中说,余则以为别无新意,大率仍为旧文。但是后人却发现,他后来的学者竟难以超越,于是该书便成经典,想不到在小说杂文外,偶一研究,竟成学术高峰,后人难以企及。大师思想只要稍一触及,似乎什么都能成经典。
  • 上海古籍出版社官方的评论
    #先睹为快#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世说新语》作了典范的论述。作者以鲁迅的论述为指导思想,对《世说新语》作了全面详尽的阐释和译注,以方便读者阅读。
  • 上海肖涛的评论
    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之类的,也是靠叽里咕噜一串一串的车轱辘话,很能忽悠小朋友的。钱穆和胡兰成的“文学”,也只是没有具体文本的“文学”而已。不通过解牛而只把“庖丁解牛”四个字甚至庄子整篇文章,东拉西扯再加复述一下,并拿着大刀砍着桌子说,“好得不得了”。若比照一下诸如《中国小说史略
  • 斯斯宁东的评论
    发表了博文《唐传奇漫谈》读《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谈白行简传奇文,一曰《李娃传》,评为“本善文笔,李娃事又近情而耸听,故缠绵可观”云云,又一曰《三梦记》,评为“叙述简质,而事特瑰奇,其第一事尤胜”云云。唐传奇漫谈
  • 汐溕的评论
    想看海明威的书 想看中国小说史略 想看三体 想看小王子 还有弄完道德经 。。。
  • realdu的评论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形容《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意思是它就像开满花的树林,这么美的树林中却有悲凉之雾在流动 分享自Kindle
  • 欢乐女青年三部曲的评论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二讲:“‘将毋同’三字,究竟怎样讲?有人说是‘殆不同’的意思;有人说是‘岂不同’的意思--总之,是一种两可、飘渺恍惚之谈罢了。”
  • 色色猴的评论
    看了几页被某些人奉为圭臬的钱钟书的《谈艺录》,旁征博引,中英文夹杂,东拉西扯,之乎者也,云里雾里,让人头疼。鲁迅1923年《中国小说史略》用白话文,他自己1937年也熟用白话文写作了,而这本1948年出的竟是文言文!有点观点不够文言凑、假装学术嫌疑。就算是作为史料,恐怕也很让后人挠头吧?
  • 念瑜昔的评论
    “唯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该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虽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中国小说史略》)可是,没有诗歌做载体的话,单看神话有什么意思呀(×
  • 鱼和木兰的评论
    第二辑——1、中国小说史略(鲁迅);2、清史讲义(孟森);3、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4、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5、国学常识(曹伯韩);6、中国书画浅说(诸宗源);7、诗境浅说(愈陛云);8、文字学常识(胡朴安)。
  • 化身花石榴少年的评论
    同样的台词,近似的情节,有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点《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意境,但至于人性的悲凉,落寞的亲情,化于无形绵掌中的功力仍不及小津入木三分。泪目于“奶奶变成这样了”,也许殡仪馆是最神奇的地方吧,能够化堂堂肉体为四方木盒。
  • 张扯淡的评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说我喜欢鲁迅他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我都看完了包括他的那本学术性的中国小说史略我也在慢慢看看完之后我觉得鲁迅是大师但是总有一些人什么都没看就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还有一些人更极端说什么民国之后无大师民国“大师”书又看过几本?哎,学术在前进。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人
  • 詹詩雨石頭他朝成翡翠的评论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大意就是仿佛是开满繁花的树林,里面却弥漫着感伤的雾气,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红楼梦》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小说越写到繁华处越让人觉得伤感。小时候不明白,现在大概明白是因为这是曹雪芹在被抄家之后写出的繁华,让繁华都蒙上了幻灭的伤感。 英国·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