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子书
-
公民们
★一部必将改变对法国大革命传统印象的惊世之作
★公认的叙事大师的代表作,立体展示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以及个体在革命洪流中的命运跌宕与爱恨情仇
★新文化史经典,专注三大主题:爱国主义与自由的关系;现代公民身份是如何被塑造的;暴力与革命的关系
★22幅高清彩插,亲临历史现场, 切身感受大革命带来的兴奋与恐怖
【编辑推荐】
本书是法国大革命史研究中的一部经典,是法国大革命史学中修正派观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文化史的典范。作者西蒙·沙玛以其独特的视角、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分析和大师级的叙事能力对法国大革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和重构,在许多方面颠覆了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传统解释,被誉为是一部 “精彩绝伦的”(理查德·科布)、“里程碑式的”(尤金·韦伯)、“令人惊叹的”(T.C.W.布兰宁)、“生动而富有洞见”(科林·琼斯)、“独具风格且雄辩”“极具可读性”(霍布斯鲍姆)、“令人敬畏而又常常温暖人心”(乔治·斯坦纳)的法国大革命的社会史、文化史和叙事史。
在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诸多作品中,西蒙·沙玛的这本书独树一帜,对法国大革命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极富挑战性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吸引了广大的读者(首印40000册,且不断再版),成为其中最耀眼的一颗珍珠。
【内容简介】
西蒙·沙玛在这部充满挑战性、波澜壮阔的编年史中写道:在法国大革命前夕,旧制度远非奄奄一息,而是充满了活力和能量的迹象。这颠覆了许多传统观点。沙玛主张,大革命并没有产生一种“公民的爱国文化”,相反,在此之前这种文化就已经存在了。他认为,特权等级对新鲜血液持开放态度,“资本主义贵族”深入参与工业企业,支持技术革新。如果沙玛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路易十六政权的财政危机并不必然会导致革命的结果,相反,是一种在浪漫主义支持下的、对暴力的崇拜引发了一个被偏执狂笼罩的国家的历史巨变。
【媒体推荐】
这不是一部寻常之作。沙玛不仅精彩地描绘了人物、事件、言辞的谵妄、节日和处决。他还以一种喷薄而出的富有诗意的想象力来记录历史。这本书的优点在于令人惊艳的博学和睿智所展现出的耀眼才华。毕竟,他的编年史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名家大戏。
——劳伦斯·斯通,《新共和》
《公民们》,就像它所效仿的19世纪的伟大叙事作品一样,既愉悦身心又增进学识。与其他最近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家不同的是,沙玛把一个划时代的人类事件所带来的兴奋感——连同它那令人锥心的恐怖——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新闻周刊》
沙玛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他对革命的描述往往令人惊讶,他精彩的叙述使我们相信,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许多东西都是错误的。
——《时代》杂志
-
现代日本的缔造
如果现代化是一盘国际棋局,日本是如何入局的?
跨越四个世纪,俯瞰日本跌宕起伏的现代化之路
聚焦三次剧变,回顾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选择
-------------------------
◎内容简介
何谓“现代日本”?其萌芽与发展有着怎样的历程?其间的每一个节点,是独一无二,还是令人有所共鸣?从支离破碎的群雄混战之地,到20世纪末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演变是如何实现的?
这是一部横跨四个世纪的日本史巨著,以1600年关原之战为起点,直达20世纪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剑桥日本史》主编马里乌斯·詹森以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带领读者走过江户、明治、昭和、平成时代,环环相扣地探讨日本的政治与经济、思想与文化、军事与外交,揭示现代日本如何在改变、抗争、革新中诞生。德川幕府强权统治的建立,佩里准将迫使日本开埠,日本在“二战”中战败,这三者先后开启过日本历史上三个痛苦剧变的时期,作者精准捕捉到其间的关键人物与重要事件。从被迫打开国门,到主动求新求变,再到疯狂对外扩张,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国际社会及日本国内各种力量博弈、不同思潮冲撞的结果。
这部视野广阔、包罗万象的作品还呈现了日本的文学艺术、社会风貌、百姓生活,作为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亦使本书的叙事更具意趣与人性色彩。
-------------------------
◎作品看点/编辑推荐
★以德川家的嫁妆八扇屏风为切入点,全景式展开跨越四个世纪的日本现代化之路
谈起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人们通常想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而本书作者,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剑桥日本史》主编马里乌斯·詹森向更深处溯源,指出日本现代化的伏笔在17世纪就已埋下,他以德川家的嫁妆——一架八扇屏风为切入点,展开日本跨越四个世纪的现代化之路,从政治与经济、思想与文化、军事与外交等方面,全景式呈现现代日本如何在改变、抗争、革新中诞生。
★聚焦日本历史上的三次剧变,回顾决定历史走向、影响当今国际格局的关键时刻
在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的历史中,总有一些关键时刻、关键选择决定事态的发展。本书聚焦德川幕府、明治维新和“二战”后的美国占领时期,捕捉重要人物与事件,揭示日本的现代化演变是其国内外各种力量博弈、不同思潮冲撞的结果。这种演变时至今日仍深刻影响着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政治、军事格局。
★一部为宏大叙事而作,也为普通人而作的日本史,集50年研究之大成,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
与广而深的史学分析并行,这部作品生动刻画了人情世态:天皇的生活也充满遗憾,江户时代的大名一生都被迫用亲眷做人质,不堪压榨的农民逃荒时都不得“跨省”,几经风雨的商人家族各有独门家训,一代文豪背后常有辛酸的家史,近现代日本政治家是个高危工种……真实、丰富、生动的事例令人对历史叙事产生深度共情。
★揭示政坛动荡、经济泡沫、社会固化、少子化、内卷等当前困扰日本的问题早已埋下伏笔
20世纪后半期,日本一度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当前日本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在那时已初现端倪。日本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能否被复制?其间的成败得失有哪些可供借鉴、对照之处?这些也是本书着力探讨的问题。
★近50幅高清影像,再现历史长河中重要事件、市民生活、人文艺术的缩影
德川家康珍藏的屏风画,精细入微的古代江户全图,热闹非凡的歌舞伎剧场,天皇、将军、政治家的人物影像尽收眼底,直观感受日本的历史与文化。
-------------------------
◎媒体/名人推荐
◎詹森的日本现代史观有两个颇具价值之处。其一,他拒绝孤立地将日本看作封闭的岛屿……他认为,日本的政治演变几乎总是对外部事件的反应;比如,佩里的舰船、西方殖民主义、俄国的扩张、1929年世界股票市场崩溃,等等。其二,他力求展现日本的自由主义始终是有机会的,独裁和战争不是日本武士的本能和必然结局。
——伊恩·布鲁玛,《洛杉矶时报》书评
◎要回答……现代日本的问题,詹森的历史著作是绝佳指南。本书集五十年研究之大成,将壮阔的广度与生动有力的逸闻结合。它的平衡感也令人钦佩,虽然詹森对日本的喜爱显而易见,但他对日本一些傲慢无情的领导人的批评是严厉的。
——杰弗里·欧文,《星期日电讯报》
◎既重视延续也重视变革,在深厚的传统背景下,作者聚焦于三个痛苦剧变时期:德川幕府、明治维新和“二战”后美国占领时期。本书提供来自作家、政治家、实业家三者的声音,这尤为重要,难以想象还有比这更广泛的研究。
——简·达利,《金融时报》
◎詹森总是在政治舞台背后审视文化和社会发展。他通过叙述具体日本人的经历,避免了抽象的理论化,使叙事具有强烈的人性色彩。
——《外交事务》
-
电影,我略知一二
★《贾想》系列之后贾樟柯全新著作,一个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首次面向大众的电影通识课。纵横影史,以百余部经典影片为案例;回归常识,近三十年从业经验的分享。“与我一起去理解、寻找电影之美。”——“看理想”音频节目《电影,我只略知一二》播出后大受欢迎,贾樟柯导演在此基础上精心修订并新增五章内容,把范围拓展至剧本、视听语言、后期制作等方面,并增加一个纪录片拍摄个案。本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贾樟柯导演的私人电影史与电影杰作名录,也是一部具有当代精神的电影美学鉴赏指南。“电影并不为你所希望看到的‘美’而存在,电影为触动人心而存在。”——对贾樟柯影响深远的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诗意、脱俗、超凡地表现人类生存知觉的伊文思的《雨》,标志电影纪录传统的开端的《火车进站》和《工厂大门》,被认为是科幻电影的先驱的《月球旅行记》,将电影“动”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的卓别林的默片,散文式结构充满怀旧色彩的《美国往事》……贾樟柯以世界一流电影创作者的视角将这些电影打动人心的奥秘细细剖开,让人大呼过瘾。
★贾樟柯导演深度解析《小武》《站台》《天注定》《江湖儿女》等经典代表作背后的思考与故事,详尽呈现其电影创作观念与拍摄经验。——《小武》从剧本诞生到表演与拍摄的细节,《站台》的电影动机与声音录制,《天注定》的剧本灵感、结构意识、类型元素、人物造型及拍摄细节……“拍电影是一项‘无中生有’的工作,这是人类最接近上帝的工作,你要赋予银幕以形象、色彩、声音,还有重量。”
★百余幅珍贵剧照与图片,全书四色印刷,内文雅质书纸,触感柔和。封面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极致简洁,烫银方块如微型电影银幕,邀请大家进入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电影并不为你所希望看到的‘美’而存在,电影为触动人心而存在。”
《电影,我略知一二》是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也是写给大家的电影通识课,共十七讲。他以百来部经典影片为案例,从电影观念谈起,谈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说表演是所有人的工作?等等。
导演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在创作的时候,支撑导演反应速度和质量的是日积月累的对电影的理解。无论你是资深影迷还是电影爱好者,都值得跟贾樟柯导演一同思考电影的这些根本性问题,它们正是电影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大众媒介的成因。本书既是对电影史与电影观念深入浅出的介绍,是贾导近三十年电影创作从业经验的总结,也是一部具有当代电影精神、个人风格明显的电影美学鉴赏指南,值得所有文艺创作者和受众阅读借鉴。
-
旧物的灵魂
跟随拥有老灵魂的青年人类学者,
踏上跨越时空的寻访之旅,
打捞闪耀于旧物背后的文化与记忆。
★古着、饰品、古董瓷器与二手书,一件件旧物,串联起一些闪光的人与记忆
★爱丁堡、波士顿、香港、上海,人类学家的爱物之旅,细数韶光流动的掌故私藏
★包慧怡、林垚 诚挚推荐
从古董店到古着,从古瓷到古书,《旧物的灵魂》立足于“物”,却与消费主义和囤积癖针锋相对。四海为家的郭婷在学术游牧生涯中实践“旧物永续”的信念,将每一个临时住处变成与友人分享美的驿站,以人类学家的视野爬梳旧物的历史,又赋予它们在使用中被珍惜的鲜活生命。本书的“时光术”实为一种生命魔法:善待此刻此地,哪里有审美和劳作的激情,哪里就有筑家的可能性。
——包慧怡(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郭婷以一颗挚诚之心珍重对待每件旧物,复以隽永的笔触钩沉背后的故人故事,将岁月埋藏的线索向读者娓娓道来。徜徉其间,细微处常有不经意的感动;掩卷之余,时光的回味更令人怅然若失。
——林垚(上海纽约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
在《旧物的灵魂》中,青年学者郭婷踏上跨越时空的旧物寻访之旅,在牛津街头的慈善店偶遇古董瓷器与黑胶唱片,流连于爱丁堡古着店的大衣与配饰,漫步以二手书闻名的威尔士小镇,探访历经数次战争的布拉格斯特拉霍夫图书馆,逛香港独立书店感受城市精神,在上海的沙利文咖啡馆重温老克勒舅公的蝴蝶幻梦……
这份对“物”的珍惜,并不是执着物质拥有本身,而是对制造者的感激,对“拥有”的珍重,以及透过人与旧物的关系所生成的更广阔的存在和时间。
-
雅克·拉康
-编辑推荐-
○ 国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庞大的专著,时隔13年修订再版
● 新增修订版序言,回顾近十年国内拉康研究的状况
○ 理解晦涩、缠绕的拉康无法绕开的扛鼎之作
-内容简介-
击碎主体性的迷梦
穿越欲望的幻象
最终达至对主体症状的突破
继康德之后,拉康给出了第四批判:纯粹欲望批判
本书首版于2011年,时至今日仍然是国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庞大的专著。本书分上下两册:
上册可以被看作是关于拉康生平的“小型传记”,作者结合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详细叙述了拉康和拉康学派的传奇。
下册是作者在细读了拉康《文集》,研读了拉康的研讨班作品和国外有关拉康的主要研究成果后,从“主体间性”的概念和视角出发,对拉康庞杂的理论所展开的全面梳理。
本次作者除做小幅修订外,还增加了一篇修订版序言,回顾了这十年国内拉康研究的状况。
-
宇宙无事发生
菲利普·K.迪克、尼尔·盖曼、翁贝托·艾柯、斯蒂芬·金、道格拉斯·亚当斯、安·兰德、罗伯特·海因莱因、广濑正、筒井康隆、汤浅政明、星新一……一致推崇——
科幻鬼才、小小说大师 弗雷德里克·布朗
50+篇短篇杰作,一站式购齐:黑色幽默、辛辣讽刺、意外反转、脱力谐音梗……
宇宙无敌脑洞大全,又疯又怪,谁能不爱!
——————
☀
地球小伙与外星生物赌上各自种族的未来,进行一场不为人知的对决;时间机器被发明出来,用途和功效却是五花八门,甚至令人大跌眼镜;睁眼发现自己成了火星上最后一个人,还穿越到了地球人身上……看似静悄悄的宇宙,也许正发生着你料想不到的疯狂故事……
☀
弗雷德里克·布朗是享誉科幻界的鬼才,亦被认为是微型小说大师。他是类型小说中最早进行叙事实验的作者之一,其作品深受罗伯特·海因莱因、道格拉斯·亚当斯、尼尔·盖曼等一众科幻大师的热爱。《宇宙无事发生》精选51篇布朗的代表作品,包括《电兽》《前哨》《角斗场》《敲门声》等科幻史上的名作。这些故事最长不过三十来页,最短的仅有半页,却能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之内展现无尽的巧思,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
——————
【编辑推荐】
☀ 无处不在的科幻鬼才作家弗雷德里克·布朗
广濑正在《负零》中完整收录了布朗的《第一台时间机器》,用以说明什么是祖父悖论;翁贝托·艾柯在《丑的历史》中引用了布朗的《前哨》,用以说明美与丑观念的相对性;布朗的《角斗场》《最后的火星人》等作品被《星际迷航》《希区柯克剧场》等知名影视剧改编;菲利普·K.迪克、尼尔·盖曼、斯蒂芬·金、道格拉斯·亚当斯、安·兰德、罗伯特·海因莱因、汤浅政明、星新一等一众大师都对布朗的作品赞不绝口!
☀ 精选篇目,一书收录布朗擅长的多种类型
弗雷德里克·布朗被认为是微型小说大师,本书着眼于布朗的优质短篇和超短篇,由译者姚人杰精选51篇佳作,篇篇精彩。布朗不仅擅长科幻题材,他写作的侦探小说也很出彩,获得过埃德加·爱伦·坡奖。本书不仅收录了《电兽》《敲门声》《镜之厅》等科幻史上的名作,更是涵盖了侦探、悬疑、推想等类型,最大程度展现布朗写作风格的多样性,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 脑洞无限大,又疯又怪,一读就停不下来
布朗的创作以黑色幽默、辛辣讽刺等风格见长,还会出现叫人会心一笑的谐音梗,作品结尾常有精彩反转,或是让人哈哈大笑,或是让人陷入沉思。本书收录的故事最长不过三十来页,最短的仅有半页,各种脑洞目不暇接,也让人惊叹小说居然能写得这么短!比如这篇叫人见之难忘的两句话小说:
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内。门外响起敲门声……
——————
【名家推荐】
“也许是科幻类型里产出的最意味深长——令人惊讶,但确实如此——的小说。”
——菲利普·K. 迪克评《电兽》
“当代科幻小说的短篇杰作。”
——翁贝托·艾柯评《前哨》
-
史之阙文
本书在疏通出土简牍典籍文字与文本基础上,从出土简牍典籍所见战国秦汉史事的角度,整合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与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梳理简牍典籍所述文献稀缺的战国早期史事,辨析秦汉时人对战国早、中期史事的“整齐化”处理,探讨简牍典籍抄本所见秦、汉时期学术图景,以及西汉诸王、列侯制度等相关史事,分析简牍游戏规则、民间信仰等多种记录所体现的秦汉时期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面貌,从而进一步揭示简牍典籍在战国秦汉史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
-
追寻美德
【编辑推荐】
《追寻美德》是美国圣母大学名誉教授、当代著名伦理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的经典著作,引进版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宋继杰教授翻译,强强联合,精彩呈现!
本次精编版根据原书第三版全面修订,不仅新增了麦金太尔亲笔的第三版序,还增补了四万字全面梳理麦金太尔学术生涯和创见的导读。
我们该如何谈论道德,才不会失之伪善和做作?作为社群主义的代表作,品读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能让我们在自由主义已然衰落的时代,重新探索人类道德的坚实根基。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麦金太尔从现代社会的道德无序出发,对西方道德观念与整个现代性的精神进行了全面的检视与反省。这是一部关于伦理思想史的著作,也是一部对西方文明的基本动力与假定进行深刻批判的著作。它的论证的力量与气魄,它对美德生活的强调,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伦理学从元伦理学向实质伦理学的转变,使其不仅成为“当代伦理学研究的转折点”,也成为近四十年来思想界激烈争论的焦点。
【名人评价及推荐】
《追寻美德》是一部颠覆性作品。其极强的可读性能让非专业人士都清晰、生动地领会麦金太尔的观点。他关于这类问题的写作体现了优秀的现代传统。
——《纽约书评》
麦金太尔的观点值得任何一个人认真对待,只要你认为仅仅是接受多元主义并不等同于民主,只要你还担心政客们总是对天底下所有事情发表意见,只要你能静下心来思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几个世纪以来是多么重要。
——《经济学人》
《追寻美德》是一本严谨的、雄心勃勃的、具有原创性的著作。它是对整个西方道德哲学史的重新诠释,写出了这段历史的衰退、倒塌和可能的重生。
——《乡村之声》
-
黑麦王国
两千多年来,俄罗斯人始终保持着他们与食物亲密而奢侈的关系。炉灶里的“面包浴”,土著萨米人的松枝制盐法,“乞讨面包皮”中的仪式感,因食物匮乏而起的排队文化……在好客传统与紧张的食材之间,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厨房巧思。
达拉·戈德斯坦分别从饮食习惯、餐饮结构、特色美食入手,诠释 了俄罗斯变化的与不变的、流行的与过时的饮食用语。在东方与西方、平民与贵族之间,俄罗斯创造了大众又私人的饮食文化。作者精准捕捉到其中矛盾又自洽的部分,从黑麦面包出发,以独特的跨文化视角讲述星散于美食间的民族历史,将这片广袤土地的社会生活揉进黑麦面团,建造起一个集合了东方与西方、集体与私人、贫乏与富足的美食帝国。
【编辑推荐】
☆ “美食界奥斯卡”詹姆斯·比尔德奖得主最新力作
☆ 十三万字浓缩千年历史,一本书揭秘俄罗斯漫长岁月里的饮食变迁
☆ 见微知著,从黑麦出发,延伸至对俄罗斯不同食物品类、历史阶段与社会现实的探讨
☆ 卷心菜包肉、卡沙粥、布林尼煎饼、西伯利亚饺子……带你领略欧陆文化与亚洲亲缘饮食同构下的饕餮盛宴
-
爱、性欲与母权
弗洛姆精彩语录
- 谁拥有这种自然生产力的神秘力量?只有女性,而人类的生命和生存依赖这种能力。 男性缺乏这种至关重要的自然生产力,难道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残缺?难道他们不会特别羡慕和嫉妒女性?
- 女人远不及男人虚荣。诚然,女性有时不得不表现出些许虚荣心,那是因为她们要么处于或曾经处于不得不寻求恩惠的境地,即所谓的“弱女子”;但毫无疑问的是,任何冷静的观察都能驳倒“女人比男人更虚荣”这一天方夜谭。
- 我们不是机器!生命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生命本身就是目的。生命的过程,比任何机械成就都更加重要,而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我们热爱生命。
-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是幸福,而是活力。生命中最糟糕的事不是承受痛苦,而是漠不关心。
《爱、性欲与母权》为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关于性别的理论结晶,由其生前的长期助手雷纳•芬克整理编辑,并撰写序言。
本书主要从母权、性别与性欲以及爱三大方面展开讨论,其中母权主题参考和分析了巴霍芬的理论,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母权理论的现代意义;针对性别和性欲则主要关注两者的相互关联及其对性格的影响;最后在探讨爱与社会性格的关系时,弗洛姆剖析了自私与自爱的差别,并提出经典问题:“我们还热爱生命吗?”
-
哲学原理
《哲学原理》是笛卡尔晚年对其哲学思想进行总括和全面梳理的集大成之作,最早用拉丁文写成,于1644年出版。此后由隐修院院长克劳德·皮科(Claude Picot)将其译为法语版本,并于1647年出版。
这本书主要展示了笛卡尔是如何从他经由反思而得出的自然原理出发,一步步推出了从宇宙天体到地界万物的全部自然现象。这些自然原理与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经由认识论的怀疑而达到的确定无疑的形而上学原理相呼应,笛卡尔认为它们构成了哲学之树的“根”。而由这些数量不多的根系,可以长出物理学的“参天大树”,并分化出医学、力学、工程学、伦理学等“枝干”。整个《哲学原理》便是对这一生长或分化过程的详细呈现。
相比于自叙传式的散文《谈谈方法》或集中于形而上学思辨与论争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更加完美地展现了笛卡尔思想的整全性、融贯性与包容性。《哲学原理》一方面综合了笛卡尔《谈谈方法》和《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许多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在笛卡尔的所有著述中,《哲学原理》也是唯一一部对天界与地界的各类现象进行了完整而成体系的自然哲学解释的学术专著,这在客观上使得该书实际成为了研究笛卡尔物理学及其自然哲学最重要的一部书。
-
写作成瘾
“15分钟!这听起来好得难以置信!”
好吧,作者承认,她给这本书起名为《写作成瘾:每天15分钟完成博士论文》,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她也承认,你不太可能真的以那种速度完成一篇博士论文。她真正想说的是,当博士论文写作者陷入困境时,仅仅15分钟的写作也比完全不写要好得多,关键在于形成写作习惯。
这本书提供建议,教你如何培养写作的习惯,让你如果每天不写作就会感到不完整,并强调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截止日期,以免感到气馁;还提供策略,用于应对内在和外在的干扰,抵御写作障碍。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提供了跟博士论文写作相关的一些更棘手问题的建议,比如如何谨慎选择你的导师。这本书甚至包括了一个对导师有帮助的附录,它可以成为导师和学生之间真诚讨论彼此期望的基础。
这是一本学术写作自助手册,虽然书中的一些建议只适合博士论文写作者,但其他许多信息(比如怎样战胜写作障碍)对任何从事写作的人都很有价值。这本书是一套你可以使用的练习,帮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写作的方式。
-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本书是文史名家黄永年先生以北朝隋唐史专题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一部政治史著作。全书共分十五章,系统讨论了北齐、北周至唐宪宗时期的政治发展演变。作者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着手,考辨史料,抉发历史真相,解释政治现象。全书脉络清晰,多树新义,对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推进,如北齐内部的文武之争、唐初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武则天掌权后形成的“李武政权”、玄宗时期的内朝和外朝之争、神策军的政治本质等,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北朝后期至中唐的政治演变历程多有启发。同时,作者围绕许多重要问题,对旧史记载及现代学者的观点进行了辨析,提出不少商榷意见,澄清了一些基本史实。本书观点鲜明,见解精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学习和研究北朝隋唐政治史的必读书。
-
雅科夫的梯子
即使身处地狱底层,也要一直往上爬!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作家代表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你该活得更快乐。
【编辑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俄罗斯女性文学领军者乌利茨卡娅小说代表作
☆ 2016年俄罗斯大书奖获奖作品
★ 一部教人绝处求生的不屈之书,即使身处地狱底层, 也要一直往上爬
☆ 历经六代,跨越百年,以女性书写回望俄罗斯民族的苦痛与磨难
★ 始于真实的家族隐秘,史诗级演绎动人的俄式悲剧
☆ 封面选用高档大地纸,外封专色精印,内封简素压凹,肌理有如广袤俄罗斯土地
★ 内文选用优质纯质纸,长久存放不变色,顺纹裁切,可180度平摊阅读
————————
【内容简介】
在这部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的家族编年史中,雅科夫·奥谢茨基和他的孙女娜拉的故事分两条主线展开,交织成一段历经六代、跨越百年的厚重往事。雅科夫·奥谢茨基是一位生于十九世纪末的知识分子,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娜拉则是一位戏剧艺术家,自由随性且积极活跃。两人的“相识”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初,彼时娜拉读到了雅科夫与祖母玛利亚之间的通信,并在克格勃的档案馆里查阅了雅科夫的个人档案,得知了祖父过去的事迹,从而揭开了一段家族的隐秘。小说的情节借鉴了作者本人收藏的祖父信件,由此为作品增添了一抹现实生活的光亮。
————————
【名家推荐】
作为俄罗斯叙事传统的继承者,乌利茨卡娅以其充满活力的散文对广博的小说技巧遗产进行了更新。在乌利茨卡娅的作品中,俄罗斯文学的万神殿与令人钦佩的精湛技艺组合,她将这种技艺作为欧洲文学的一部分加以阐释、扩展和再创造。
——西班牙福门托尔文学奖委员会,2022年
在她的小说中,人们,尤其是女性,在充满悲剧的俄罗斯为了生活而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她指出了二十世纪的悲剧,找到了几代人之间的联系。她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法国《电视全览》周刊
她能以意想不到的情节转折取悦读者,以出人意料的逻辑描绘复杂的人物品质和命运。她不怯于揭开人类灵魂的秘密,尽管有时会释放出人性中相当丑陋的一面。
——斯维特兰娜·科尔舒诺娃(乌克兰文学评论家、策展人)
-
卡夫卡孤独三部曲(全3册)
我自愿孤独,因为我享受孤独!
-----------------------
编辑推荐:
●卡夫卡逝世100周年纪念套装!包含《失踪者》《审判》《城堡》的长篇小说全集。
●卡夫卡一生描写的主题都是现代人的孤独。家庭孤独、社会孤独、面对陌生世界孤独……每一个内心充满焦虑、迷惑、困扰,但又无可奈何、找不到出路的人,都能狠狠共鸣!
●加缪、萨特、黑塞、残雪等大师级作家挚爱的文学经典!波伏娃说:“他的作品是对我们个人的关怀。 所有其他的作家给我们讲的都是遥远的故事;而卡夫卡给我们讲的却是我们自己的事。他给我们揭示了我们自己的问题!”
●读客三个圈经典文库版《卡夫卡孤独三部曲》,全新译本!特别附赠《文学手册》!
1. 卡夫卡研究专家曾艳兵教授导读 | 深度解读卡夫卡人生中一以贯之的孤独主题
2. 本书译者精心整理图文解读 | 呈现本书创作背景、人物原型,特别梳理版本流变!
3. 收录卡夫卡“孤独的一生”大事年表 | 阐明卡夫卡孤独感缘由
4. 卡夫卡×梵高,绝美典藏纪念套装 | 精心打磨3款梵高风封面,原创故事插画
●经典就读三个圈,导读解读样样全!
--------------------------
内容简介:
孤独是卡夫卡一生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卡夫卡去世后,他的挚友布罗德将《失踪者》《审判》《城堡》这三部未竟的长篇遗作整理出版,合称为“孤独三部曲”。
●《失踪者》是卡夫卡的首部长篇小说,写出了人在社会中一次次走向孤独的境遇:
卡尔十几岁时被父母逐出家门,只身前往美国闯荡。他先是寄人篱下,又被朋友出卖,拼命想要保住工作却被解雇。卡尔越是想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就越是陷入窘境,最终成了一个真正的“失踪者”……
●《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呈现了一种寻求理解无果的孤独:
K.什么坏事都没做,却在一天早上被捕了。他四处奔走,极力证明自己的清白,可直到最终审判落幕,K.被判处死刑,他都不知道原告究竟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罪名……
●《城堡》是卡夫卡长篇小说压轴之作,写的是孤独者在冷漠世界里的挣扎。
土地测量员K.奉命到城堡工作,他费尽心机想要进入城堡,但那如梦似幻的大雪、怪诞的村民和冷漠的管理处主任,似乎都在千方百计地阻挠他,城堡看似近在咫尺,却又是那样遥不可及……
--------------------------
名人评价:
●《失踪者》是一本令人惊奇的小说,人们处在一个感情不合时宜、被错置、被夸大、无法被理解的世界中。——米兰·昆德拉(捷克作家)
●《城堡》是一块真正的宝石。——赫尔曼·黑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卡夫卡的艺术造诣之深,让人想要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阿尔贝·加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卡夫卡不仅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格格不入,同时也和自己格格不入,这是更为深远的孤独。——余华(当代作家)
●卡夫卡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像梦境。梦人人会做,但能把小说写得如此像梦的,大概只有他一人。 ——莫言(当代作家)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困境。——奥登(英国作家)
-
米兰女孩
幻想成为诗人的那不勒斯男孩米米,终日看着窗外——在对面楼的阳台上,“米兰女孩” 像八音盒上的芭蕾舞女一般跳着舞。美好得如同神话。为了爱,一个小男孩可以完成极端的壮举:和伙伴进行“生死决斗”,甚至抛弃方言,像米兰女孩那样说意大利语。
多年后,已经进入大学的米米和童年伙伴再次相遇。我们的叙述者,那个曾经做梦的少年,却必须诚实面对他的记忆,追寻米兰女孩真正的身份。
斯塔尔诺内向《神曲》致敬,用简单、直接、现实而强烈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童年结束的时刻:发现爱的那一刻,发现死亡的那一刻,而这二者密不可分,相互追逐。
—————————————————————————————
斯塔尔诺内的名字与菲利普·罗斯、J.M.库切、米歇尔·维勒贝克或亚伯拉罕·耶霍舒亚等作家并列,这些作家深入灵魂,剥去所有伪装,揭示人类的每一种阴谋、伪装和弱点。
——皮埃尔·路易吉·拉扎诺,意大利《共和国报》
多梅尼科 ·斯塔尔诺内不仅创作了一部关于所谓不朽爱情的故事,还将作家视为更新语言和历史的责任人。
——皮拉尔·马丁,西班牙《先锋报》
这本书将外婆的那不勒斯方言和女孩的意大利语这两个世界融合在一起,让它们相互滋养、相互影响。斯塔尔诺内并不打算弥合两者间的距离,而是将其转化为故事,并使两者获得重生。
——意大利 Maremosso 奈志
斯塔尔诺内再次讲述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讲述了文化和教育的可及性,讲述了爱与死亡的伟大主题,它们如此遥远却又如此密不可分,他在书写这些主题时,首先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它们,然后再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那个曾经的孩子。
——意大利播客 “LE RECENSIONI IGNORANTI”
-
梅赫川1987
★ 这部小说像一支“击碎内心大冰坨子的蹿天猴”,让人们重回那个热血纯真的年代,再次审视那片赤诚而魔幻的黑土地。——扭秧歌时报
★ 野生东北文学新声音!赤诚魔幻的东北热土,笑中带泪的人间往事
★ 贼拉过瘾·嗷嗷带劲儿·嘎嘎地道·老鼻子有意思了 | 地道的东北方言写作,仿佛重回本山小品的幽默年代
★ 一片赤诚黑土地上的魔幻现实,道尽时代剧变中的失落与希望
★ 火辣辣的心,火辣辣的情,火辣辣的东北人物群像素描
---
梅赫川是一片沃土,这里最出名的四大土特产是大米、榛蘑、河鱼和谣言。前三个是给人吃的,最后一个是忽悠人吓唬人的。一年当中要是细心看看黄历,有四个天头适宜造谣,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以及冬天。
梅赫川的人有原则与底线,就是你不能说俺们缺心眼儿。你可以说俺们缺钱,缺媳妇,缺新的大瓦房,缺德,但是不能说俺们缺心眼儿。最好缺德也不要说,俺们有时候也不缺德的。
梅赫川的日子经不起晃荡,过起来也就是几轮热闹嘈杂:几圈麻将搓起来哗啦啦啦,几个二踢脚崩出去砰啪啪啪,几顿小酒吆喝起来五魁首啊六六六……时间在这里,就像一把一把的玻璃弹珠放进了储钱罐,这么一晃荡,听起来也是货真价实地响,可掏出来的毕竟不是真金白银——别细琢磨,一琢磨的工夫,你就得错过多少快活的小日子,反正大家都没钱,不用多想。
---
【大忽悠评论专栏】
如果你读完了故事,还只是一笑而过,说明你不懂东北的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滚犊石杂志
哎呀,这部作品仿佛将文字以二人转调子谱曲,再用摇滚乐形式演奏,“东边不亮西边亮”,达到了一种东北文学独有的“仙儿境”。——三手月季乐队
把《百年子瓜犭虫》埋进东北的黑土里生长,挖出来涮涮再搁在大铁锅里咕嘟咕嘟,炖出一锅《1987年咕嘟》——恰好就是这部小说的特色风味。——小鸡儿炖蘑菇周刊
唉呀妈呀,这书咋写成这样婶儿呢?怎么还发语音呢?——豆瓣酱评论(ID老白涮肉坊创始人)
-
一个人的世界文学
★ 探寻世界级博物馆,踏访文学巨匠故居,旅美学者王海龙重温经典的致敬之作
从但丁遇见贝雅特丽齐的老桥到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斗画的旧王宫,从莎士比亚艾文河畔故居到巴黎阿贝拉尔、爱洛伊丝合葬墓,再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旅美学者王海龙畅游其中,欣喜仰慕之间,开垦文学艺术的“自留田”,回望大师巨匠坎坷但精彩的人生。
★ 谁的人生不是身不由己!作者与大师们零距离交流,回忆现代文学史的点滴,书写他们跌宕起伏却充满遗憾的人生。一手资料,新见解与领悟,随处可见
林徽音病危时曾执意见徐志摩的儿子却相对无言;王映霞也曾一步三回头地祈盼郁达夫夺下行李箱;夏志清对胡适的中正评价却因片刻犹豫而留下永远的阴差阳错;唐德刚则为李宗仁完成了回忆录的八成……因缘际会,王海龙以老朋友的身份,讲述着曾经这些风云人物的辛酸与执着。
★ 在这趟文学之旅上,探索欧美另类文化小镇,近距离摩挲珍稀古物,在旅途中品味旧日的荣光
只含巧克力的蒙代尔巧克力、臭气熏天的托斯卡纳奶酪、维罗纳的钟声、二百年前的美国国父画像、偶现于纽约的全国粮票,五官的感受与少时的记忆相互加持,人过中年的比较文化学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与文明更深的敬意。
这是一部人过中年的旅美学者十年间游历世界中的文学感悟。
欧美文学、人类学、比较文化,从上海、北京到纽约,学者王海龙始终将文学作为他的“自留田”。
“人过中年后读书往往能读出新况味,此乃经典常读常新的意义所在。读名著,等于跟作者对谈,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内心秘密——不管这些秘密藏得多么深,只要你有心,一定能够听到。于是,我循迹踏访了他们的出生地、受难地、风光地甚至墓园,倾听他们,陪伴他们,劝他们敞开心扉。而他们呢,也被我的真情打动,跟我说悄悄话,告诉我他们的心事和未竟之愿。”
于是,王海龙实地探访世界级博物馆与名人旧居,拜访名家后辈,以第一手资料,讲述着文学艺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巨匠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
电影冷知识
影评人电子骑士经典影评精选集,不按套路出牌的电影冷知识!
戴锦华,马伯庸,导演李睿珺、邵艺辉、董润年,《看电影》主编阿郎倾情推荐!
电影类型×剧本套路×趣闻轶事×行业术语,一口气就可以读完的电影电子食粮!
本书可以是你电影知识大PK时的杀手锏,也可以带你了解实打实的电影干货:黑色电影、英雄电影套路、只用一个镜头的电影、电影里的剪辑权、或爆笑或神来一笔的电影译名……一本书带你了解电影各方面的门道。
全书采用精美杂志风格的排版,穿插漫画插画,轻松有趣,适合大众阅读。
-
电影狂想
从电影启蒙到构建自己的美学世界,一部昆汀成长史!
私家宝藏片单|大师视角深度影评|影迷必读神作
——————
《电影狂想》是一本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作品;犀利尖锐的评价,偶然抛出的观点,对人物和时代的明确划分,似乎都是在抛砖引玉。凭借着丰富的剧本创作经验,塔伦蒂诺在书中创造的那些 画面、情节、场景,以及讲述的那些故事,虽然会像他的电影一样难免受到批评,但也确实引人入胜、令人着迷。但最重要的是,《电影狂想》是一位心怀好莱坞的电影人心中永不停歇的憧憬。
——理查德·布罗迪,《纽约客》
塔伦蒂诺的这些影评居然和他的电影一样简洁有力、构思精妙、出人意料,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么多年以来,他既是在拍电影,也是在评电影……塔伦蒂诺的评论才华,既是电影的折射,也是电影的反射……对于电影的恶趣味,塔伦蒂诺不但不会难为情,还要大声地赞美。
——汤姆·肖恩,《纽约时报书评》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一流的非虚构处女作。
——柯克斯书评
原汁原味、未经删减的塔伦蒂诺,混合了电影史、大胆畅想和个人回忆,极具可读性。
——《泰晤士报》
当代传奇人物充满激情的电影评论,电影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图书馆杂志》
——————
昆汀·塔伦蒂诺是当代最著名的电影人之一,也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爱好者。多年来,昆汀一直在采访中称自己将创作一本关于电影的书,现在,时机已到。他将为所有电影爱好者献上让人期待已久的一切。
在他的首部非虚构作品中,昆汀从童年时代与电影结缘写起,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及电影人进行了深刻而犀利的评论,同时穿插了自己与电影密不可分的成长往事。这是昆汀的私家片单,更是他的传奇人生。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