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隐谷路

    作者:[美]罗伯特·科尔克

    一个家族希腊悲剧级的苦难

    如何让家庭成员走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被摧毁,被改变,被修复……

    又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绝佳的机遇

    为所有病患家庭点亮希望的微光

    ·

    一段激荡人心的医学探索

    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奥普拉•温弗瑞

    ·

    【内容简介】

    在外人看来,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是一个完美的中产家庭:丈夫多恩热情洋溢,是一名自信满满的空军学院军官,妻子咪咪则是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层家庭的大家闺秀,他们还有12个可爱的孩子。

    但在这种表明的光鲜下,一股这对夫妇无法理解的力量正在涌动。短短十年间,12个孩子中的6个先后罹患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6个孩子则在恐惧中等待,等待自己成为下一个,等待更多痛苦和伤害的降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癫狂、屈辱和暴力从未饶恕过这个家庭,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的也远不止自残和谋杀。基于对所有健在当事人的采访和大量医学档案资料,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笔触讲述了精神分裂症吞噬这个家庭的全过程。

    在承受无尽苦难的同时,这个特殊的家庭也为探寻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带来了一丝希望。以加尔文一家的故事为脉络,科尔克在书中梳理并穿插了过去一个世纪医学界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观点和争论、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演变、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人的偏见和歧视。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与决裂,到整整一代治疗师将病因归咎于“精神分裂症妈妈”,从理论家们抛弃疾病的概念执着于对其进行颠覆,到医学研究者抽丝剥茧寻找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本书都一一做了介绍。《隐谷路》最终把注意力聚焦在几名医学研究者上,讲述了他们以这个特殊的家庭为样本,在过去数十年间为解开精神分裂症之谜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曲折和突破。

    ·

    【编辑推荐】

    ★ 横扫几乎所有欧美著名媒体2020年度好书书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时代》《泰晤士报》……

    ★ 力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位居《纽约时报》2020年度十佳图书非虚构类榜首

    ★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0年度最爱图书

    ★ 美国亚马逊2020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立25年来迄今唯一入选的非虚构类叙事作品(不含回忆录)

    ★ 2021年度美国笔会非虚构文学奖决选作品,2021年度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图书奖入围作品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作序推荐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仇子龙倾力推荐

    ·

    【媒体、学者推荐】

    一部叙事新闻的杰作,也是对同理心的研究。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加尔文一家的故事,同时也梳理了医学界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科学进展。——《纽约时报》

    必将成为非虚构叙事写作的经典之作。——《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一项杰出的病例研究,一部调查报道的力作。——西尔维娅·娜萨,《美丽心灵:纳什传》作者,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获得者

    从当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的易感素质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不良经历磨合的结果。然而,要找到帮助患者解脱“心魔”的路径并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各种折磨,从正常人的角度艰难地去感悟和理解患者那种“疯狂”的感受,有时比努力寻找致病基因更有意义。《隐谷路》对一个高发精神分裂症家庭经历的细致描述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剂良药,我相信它在这方面能达到的效果会远远超出了解这种疾病本身。——李凌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在儿童医院的工作中接触过与《隐谷路》中故事类似的家庭,但这本书揭示的苦难比我既往了解到的还要深重许多倍。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李清晨,外科医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

    精神分裂症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种被发现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脑疾病。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对遗传与基因爱恨交加的世纪。从一开始对基因的无比崇拜,到纳粹灭亡后所有人都对导致疾病的遗传因素讳莫如深,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隐谷路》提供了一份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绝佳资料,一个被疾病困扰的大家族。在逐渐揭开精神分裂症神秘面纱的同时,医生也发现了各种药物,可以逐渐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痛苦。人类也许暂时还无法治愈精神分裂症,但无数医生和科学家的孜孜探索终将使人类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纳米与生命

    作者:[西] 索尼娅·孔特拉

    这是一本关于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普读物,涉及生物物理学、医学及工程科学等领域。

    纳米技术是生物学与医学领域的明星,也让物理学家为之着迷,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科学领域之一。一直以来,像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多样性等吸引各个领域科学家的问题,远未得到明确的解答;然而,逐渐加快的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拐点上:科技即将改变我们对于生命的认识,而这会带给人类更强大的治愈疾病的力量。

    这本书言简意赅地讲述了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学科融合的历程,介绍了由此产生的新科学。作者将对生命的研究置于广阔的语境中,旨在对支配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则有全新的理解,也展望了这种学科融合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有怎样的深远影响。

  • 尖叫的数学

    作者:[意]翁贝托·博塔兹尼

    这是一本通俗的数学史读物,集结了数学史上那些令人尖叫的闪耀时刻,为读者展示每一个时刻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后果和相互交织的影响。

    如果说,数学是上帝给人们的说明书,那这本书就是对说明书的解读。

    欧几里得以外的宇宙不是只有三维,

    虚数的由来从一段背叛的历史中产生,

    无理数的发现居然来自法老王的挑战,

    自然数0中充满禅意的虚无解脱了人们对自然数的认识……

    数学的浪漫和璀璨,远远比你想象中要简单!

  • 占有还是存在

    作者:艾里希·弗洛姆

    《占有还是存在》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弗洛姆语录

    无节制的欲望满足无益于人类的福祉,它不会带来幸福,甚至也不会带来最大化的享乐。

    人们拒绝承认的是,并非自私自利的人类本性使得工业社会产生;恰恰相反,自私自利与贪婪是工业社会大环境的产物。

    现在的语言风格表明当今社会已高度异化。几十年前,病人不会说“我有一个难题”,而会说“我很困扰”;不会说“我有失眠症”,而会说“我睡不着”;不会说“我有幸福的婚姻”,而会说“我结婚了,很幸福”。

    在占有型模式中,人们的幸福就在于高人一等、在于拥有权力,并且归根结底在于征服、掠夺和杀戮的能力。而在存在型生存模式中,幸福在于爱、分享和给予。

    只要我们仍然活在占有型生存方式中,我们必然怕死,任何理性的解释都不会消除这种恐惧。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够重建与生命的纽带,回应他人的爱并点燃自己内心的爱,那么哪怕他在弥留之际,恐惧感也会大大减少。

  • 那间街角的茶铺

    作者:王笛

    《那间街角的茶铺》,是著名历史学家、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最新非虚构历史读物。

    作者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铺为中心,运用田野调查、官方档案和小说诗歌等资料,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展示了成都茶铺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以及在那个公共空间中呈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作者跳出学院派的历史讨论和分析的模式,既保持了字字有依据的历史写作传统,又把茶铺这个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过去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是我们的传统,然而它们就在我们眼前一天天消失。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

    茶铺是成都文化的代表。这是成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对成都茶铺的探索,提供一个样本和一种经历。微观历史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史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个案,不仅深化我们对成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理解其他中国城市。

    本书把焦点放到普通民众,跳出过去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写出了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

    这本书也是继续践行“为民众写史”这个历史使命。写历史,需要有细节;有细节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似乎缺乏宏大的叙事,但是却为宏大叙事提供了支撑。那些似乎不经意的鸡零狗碎,却是回归历史现场的定海神针。

    ——王笛

  •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42-1952

    作者:[美]魏斐德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三部,讲述了从1942年日本占领上海租界后直至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展的建立秘密党支部等地下活动,以及上海解放初期人民政权对上海市政、警务系统和整个社会的一系列改造运动,如关闭金融黑市,打击鸦片交易,镇压反革命,遣送难民,改造妓女、舞女和瘾君子,等等。同样是新政权对大城市的治理,为何国民党遭到失败,而共产党却取得了成功?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独到分析。

  • 烟火三十六味

    作者:三三

    三三这本饮食随笔向读者展示了东南、西南的很多美食,最为可贵的是这些叙述并非来自餐桌,而是深入到了原料的来源和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有独特的画面感和能捕捉到的生活场景。

    《烟火三十六味》在饮食类书籍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会让读者看到一片新的世界。

    ——文化学者 赵珩

    吃就是祖国,祖国就在我们的味蕾里。最好的家国教育,永远是餐桌教育。所以,看到三三的《烟火三十六味》,真是太有好感了。

    当代社会已经把腌菜的位置让给了撒娇撒野,而通过《烟火三十六味》,我们得以一瞥在进化过程中,当下丢失了多么隆重的手艺和品质。

    ——作家 毛尖

    和三三认识多年,一起做事,喜欢她的文笔,有女人味,有男人味,更有烟火味。

    食必求真、然后至美,这是新荣记的信条。搜寻好食材,然后把家的味道做出来,这是新荣记的风格。三三一直跟随我们拍摄记录,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这也是《烟火三十六味》的特点。

    ——新荣记餐饮集团创始人 荣叔

    -------------

    食物自何处生长?味觉从何处而来?

    三十六篇“色、香、味”俱全的饮食笔记,从产地、市集、家宴、小吃、餐馆等不同视角,呈现中国六个富含特色的味觉目的地:南京、苏州、台州、四川、潮汕、云南。作者深入街头巷尾,挖掘城市角落,将食材、味道、市集等最日常的生活表层与潜藏的历史、地理、文化心理有机关联,从餐桌上的酸甜苦辣咸到市集上的牛羊海鲜瓜果,一饭一食都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通过作者的走访和实录,食物之味与人生之味真正交融在一起,日渐远离的烟火味道又有了崭新的面貌。

  • 建筑的故事

    作者:[英] 帕特里克·纳特金斯

    极全面的建筑通史,囊括全球各时期建筑

    畅销数十年的经典,建筑艺术的重磅之作

    ◎ 编辑推荐

    ☆畅销数十年,内容不断修订,渐臻完善

    《建筑的故事》自1983年费顿出版社首次出版以来,不断更新、重印、再版,畅销至今,已成为建筑类著作中不可多得的口碑之作,亦被评为建筑系学生必读之书。

    ☆全面的建筑通史,从建筑文明伊始到现代建筑

    大致以建筑的发展历史为线,讲述从建筑文明伊始到现代的建筑艺术,各建筑风格各立篇目又互有关联。时间跨越数千年,地域跨越五大洲,其中包含目前少有著作提及的亚洲次大陆、中美洲建筑。

    ☆充实的内容,既谈建筑,也讲故事

    作者曾为建筑系教授,亦是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其与妻子一同参观了世界各地的建筑,查阅了无数书籍与建筑平面图,最终将他们对建筑的认识全部分享在本书中。不同于充斥着晦涩术语的建筑读物,本书重在从建筑师的角度分享建筑的故事,在讨论建筑的同时,作者还极具文采地讲述了建筑背后的历史及文化,使本书亦堪称一本简明的历史读物。

    ☆丰富的建筑图片,在书中纵览全球建筑

    近五百幅插图,有精美的全景照片、细节详图,也有平面图,有的为上世纪拍摄的珍贵图片,同类著作中少见,身临其境般欣赏建筑。

    ◎ 内容简介

    大致以时间为序,介绍全球数千年的建筑艺术。对各时期、各地域的建筑风格及代表建筑,作者从起源、发展、特征等方面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尝试走进每位伟大建筑师的内心,是一本包含人文、历史和建筑知识的建筑通史。

    ◎ 媒体推荐

    书中每一页都洋溢着纳特金斯对于建筑的热情。

    ——《今日建筑》

    本书已成为建筑系学生必读之书。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

    ◎ 名人推荐

    学者和学生应该非常感激有这样一本内容丰富、文字精炼,并对亚洲及美洲在建筑史上的贡献给予肯定的书诞生。

    ——詹姆斯·麦考利(曾为格拉斯哥麦金托什建筑学院资深讲师)

  • 西行影纪

    作者:主编:马晓峰 / 庄钧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

    是西陲民族在逝去时代里的光影史诗

    也是庄学本的传奇一生

    ·

    编辑推荐

    ◎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全面呈现一代纪实摄影大师庄学本的摄影艺术

    重新发现庄学本是学界公认的几十年来中国影像史学最重要的收获,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这位“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传世之作,为世人了解这位几被遗忘的摄影大师找到最好的读本。

    庄氏生于上海,却志在西行,在军阀割据的年代,立志以考察边疆、旅行摄影的方法报效祖国,用形象的图片介绍祖国的大好山河和兄弟民族,以激励人民抗日保国的热情。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

    孤立无援,在盗匪出没的川、甘、青、康边地行走,还要用手中的照相机拍摄鲜为人知的风习与人物,以及绘制地图、搜集标本、记录口头传说——这一切其实绝非今日青年所想象的那般浪漫。历经战火,劫后遗存的文字与影像将向我们缓缓揭开近百年前西南边地的真相。

    ·

    ◎在光影中讲述西南边陲的史诗,在时空中重构民族的前世今生

    庄学本的摄影是需要凝视的,他将一种文明与尊严的力量赋予了所观照的边地人民。而这份人性的尊严,长久以来不但为主流社会所忽视,更为在中国土地上“武装探险”的西方闯入者所践踏,却借由这数千张藏在档案袋里留存至今的老照片,令近百年后的我们肃然起敬。

    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雄鹰般矫捷的摩梭族人身影……在庄氏的镜头下,他们超越时空的疆界,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

    ·

    ◎不可忽视的史料文献,不可磨灭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从事田野摄影工作的同时,庄氏自觉吸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与知名学者交往求学,不断探索影像与学术结合的路径。种种不为外人所知,而又为庄学本所亲见并摄取的械斗、婚丧、巫术等内容,以及一系列大都来自亲身调查所得的有关边地地理与族群的文章和书籍,直到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史地与民族文献意义,更有人类学上的长远价值。

    ·

    ◎半生羁旅,留下的不仅是关于边地的史诗,更折射出庄氏的传奇一生

    从果洛至康定,从羌地至嘉绒,又从青春朝气的来路,到沉默郁结的暮年——彼时的庄学本尚未预想到自己未来的十年时光,大都将如孤蓬一般,行走在山高水长、多民族杂居的西部边区,更未料及他在旅途中拍摄的万幅照片,其中半数竟足以抵抗时间的消磨与命运的跌宕,在八十多年的岁月变迁中不断沉淀着历史的记忆。

    ·

    内容简介

    1934年至1941年,庄学本远离家乡上海,在中国西南边陲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了近十年之久。禹王诞生的羌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拉卜楞寺的盛大法会……这些都是他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漫漫西行,留下了万余张照片及近百万字的一手资料。入藏的幻梦虽破灭,但人生的一场悲剧却成就了其摄影艺术的非凡境界,也在人类学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以足迹为线索、时间为脉络,配上大量的考察手稿和日记,整理了许多地名、人名的背景注释,全面呈现一代摄影大师探访西部、报效国家的漂泊之旅。

    ·

    第一册:

    1934年,庄学本离开家乡上海,踏出了十年西行的第一步。从禹王诞生的羌地,到嘉绒地区,再到入秋即雪的阿坝草地;环游荒凉而高寒的果洛,夜宿余震不断的岷江峡谷……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庄氏与鸟兽为伍,翻山涉河,用文字与影像探索无外人涉足的“白地”。

    ·

    第二册:

    1935年初冬至1937年晚秋,邂逅青海土人,在塔尔寺谒见班禅,与蒙古族同胞在群科滩游牧,于拉卜楞寺观盛大法会,单身匹马渡过黄河前往撒拉部落,搭帐歇宿于星宿海中的岛屿——这些都是庄学本出发时梦想不到的景象。

    ·

    第三册:

    1937年年底,庄学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跟随背夫踏雪翻越大相岭,走进凉山,巧遇彝族婚丧,探访“喇嘛王国”木里,南游“女儿国”永宁,再往巴塘观览一年一度的藏戏盛会……漫漫西行,庄学本大都如孤蓬一般,围绕心中的圣地西藏盘旋不止,所走过的也是他燃烧生命的万里征程。

    ·

    媒体推荐

    于是,那个沉默千年的世界开始发出了声音,那些总是沉默在时间深处的人与事在我眼前清楚地呈现。——作家 阿来

    其学术价值足可以与同一时代甚至更晚期在这些区域从事田野工作的民族学者或人类学家相媲美。——影像人类学者 朱靖江

    庄学本的图片是其中最具有艺术和人类学双重价值的。……我有机会看到他数千张照片时,最震撼我的仍然是肖像。搜寻记忆,似乎还没有哪一位中国当代摄影家的肖像作品像他的这些作品一样对我具有那么深刻的震动。我想即使就凭这些肖像作品,庄学本就有足够的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摄影批评家 李媚

  •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37-1941

    作者:魏斐德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遗作!

    ◇从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激荡风云,一窥近代中国政治跌宕和社会变迁!

    ◇参考了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市政、警政档案,以及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档案。

    ◇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从上海地方史来反映中国现代史,角度新颖。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二部,生动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后至1941年年底“珍珠港事变”爆发前,上海作为“孤岛”期间的政局和社会状况,以及各方势力的纠缠斗争和腥风血雨。

    ◇诸多史实:国民党“蓝衣社”在上海的抗日活动、“军统”对亲日分子的暗杀、日伪的血腥报复、汪伪政权的恐怖统治、沪西“歹土”地区的丑恶社会现象等等。

    ◇战时上海,恐怖暗杀迭出,虽是城市犯罪和各方势力角逐的“歹土”,却也是国共两党敌后抗日的战场。

  •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27-1937

    作者:[美]魏斐德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遗作!

    ◇从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激荡风云,一窥近代中国政治跌宕和社会变迁!

    ◇参考了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市政、警政档案,以及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档案。

    ◇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从上海地方史来反映中国现代史,角度新颖。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一部,系统描述了1927—1937年国民党政府依靠警务力量对上海实现初步统治的经过。

    ◇澄清众多历史问题:中央体制与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机构中的作用,在日寇入侵和占领的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等。

    ◇以自由、民主、共和自我标榜,却以专制、独裁、暴力对付共产党等异己力量,注定了国民党政府国家现代化十年努力的失败。

    ◇将上海市政、警政变迁与当时中国政治大背景有机结合,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宏观视野。

  • 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

    作者:萧萧树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实验性先锋文学作品。书中包含四个故事:《吉肯之神》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开始,经由博物学与自然科学,又通过解读中西方艺术对于“平面绘画”的“真实”的不同认识,到达一个对“自我”深刻剖析的未来。《当一只鸟》通过悬疑故事,展现了三种不同的小说风格带给世界的不同转变,而在这真实与虚假、理性与疯癫的角逐中,让人看到一丝传播真实的希望。《当一座城市》讲述了荷马与雅典、兰波和巴黎、中国诗人与北方城市、阿波利奈尔和“东方生命”亦真亦幻的故事。《黑色房子》作为《吉肯之神》的衍生故事,可以看作“缸中之脑”悖论的艺术化呈现,表达了“我”与“爱”的关系。

    作品中的故事虽短小精悍,却是大量跨领域知识在清晰脉络下的综合体现,同时也结合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及哲学等领域的理论,使作品内容充实饱满,呈现出一个奇特而丰富的理性世界,兼具科普价值与文学价值。

    *名人推荐

    世界对他来说,至多一半意义上是有秩序的,而其所交融的这些秩序,在作者的未来岁月中,又至少有一半会被他重新判断。而如果我们静心想一想,便知道在当今,能够设法将自己置于无秩序——哪怕是部分,一小部分——之中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作家 刀尔登

    *编辑推荐

    本书从奇幻到科幻、从传统哲学到前沿科学、从诗意语言到抽象思辨,跨越诸多维度,探索人类心灵、意志本质和“真实”世界。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感想,也表达了对珍惜和爱的呼唤。相信作品会给读者带来具有冲击力的阅读感受和对人类自身的反思。

  • 归来

    作者:[罗马尼亚] 诺曼·马内阿

    ◎美第奇外国小说奖获奖作品,翻译成十多种语言

    ◎诺曼·马内阿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菲利普·罗斯、索尔·贝娄、君特·格拉斯、奥尔罕·帕慕克高度赞誉

    ------------------------------------------------

    ★内容介绍

    《归来》获得过2006年法国美第奇小说奖,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因为社会环境,从罗马尼亚流亡到美国,在美国教书写作10年后归来。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走后在美国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写出走前的人生岁月,也是马内阿个人和家族的历史。第三部分是我在归来的10天做了什么。这是一个大致的概括,但实际这本书并没有明确的时空线索,总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中跳跃,在罗马尼亚、美国的空间中转换。叙事忽然中断,又再三重复,是这本书的写作特点。

    ------------------------------------------------

    ★作家评价

    马内阿是一位一流的作家,他透过笔下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那精彩又坎坷的一生:早年经历了荒谬又残酷的独裁统治,后又走上颠沛流离的流亡之路。可上下行文间,既不见他满腔苦楚,也不见他牢骚满腹,相反,读到的恰是他精神中的高度自由,他的天马行空,还有他的幽默诙谐。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马内阿的小说和故事从内部视角出发,为我们展现了彼时的罗马尼亚。那里恐怖气息肆意蔓延,东欧社会主义正走向衰落,人人兜售着政治乌托邦的幻想。诺曼·马内阿以真实又压抑的笔触,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描绘出了独裁统治下的社会气氛。

    ——君特·格拉斯

  • 华丽人生

    作者:[日] 伊坂幸太郎

    一本值得读很多次的书,一本有些费神的书

    一次仿佛行走于莫比乌斯环的阅读体验

    改编电影由堺雅人扮演黑泽

    -

    是一团乱麻,但请抓住藏于乱序叙事中的线索啊!

    内含25个新鲜出炉的中国读者与伊坂老师的互动问答,非常可爱!

    -

    作品五度入围直木奖

    在日本人气比肩村上春树、东野圭吾

    作品改编电影有瑛太、松田龙平、堺雅人倾情出演

    ------------------------------------------------

    ★内容介绍

    世界有什么规则吗?

    小偷黑泽打开房门,遇到了从未见过面的邻居,他热心地帮助邻居抬走醉酒的友人后,捡起了一张写着外国文字的纸片;热爱绘画的河原崎在咖啡厅里等人,他在顺手拿到的传单背面涂鸦,传单正面是寻人启事,上面详细描述了失踪青年的特征;心理咨询师京子一大早接到了丈夫的电话,丈夫提出离婚,而她本打算今晚和情夫联手除掉各自的现任伴侣;无业中年丰田第四十次应聘被拒,他在车站附近闲逛,听见路人聊着“流浪狗”的话题。

    如果世界以此为开端,后续会有怎样的发展?年轻画家志奈子和中年画商户田想就此打个赌,你认为谁能赢呢?

  • 今夜通宵杀敌

    作者:郑在欢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之后,驻马店青年郑在欢强势回归!

    驻马店的故事仍在继续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之后,时隔四年,上海文艺再度推出郑在欢短篇小说集《今夜通宵杀敌》。全书分为两辑。“昔时少年”部分以一组从少年视角出发的往事,回顾了九零一代的生存环境与成长历程。无论走到哪里, 驻马 店的血液,都流淌在郑在欢的文学血管中。

    以回归者视角重新审视家乡

    “U型故事”部分,郑在欢跳出乡村,凝视乡村,在对故土的审视中,着重探寻小说本身的形式与目的,题材与结构更加多变,也更具游戏性。一种崭新的叙事正从驻马店的泥土中抬升,怪人怪事,cult电影般的场景,在小镇、青年、音乐、文学、梦想、爱情等各种元素与主题中,穿梭跳跃,大放异彩。

    即便只是打一局游戏,热血的少年也会动用所有英雄情节

    昔日的少年必将成长为强悍的男人,但每个男人体内,都住着一个不死的少年。在郑在欢的写作中,藏在深处的少年于文字中被一点点唤醒,某个瞬间,热血回涌,仿佛再度回到年轻的起点。

    花十块钱,彻夜战斗,在心里咆哮着喊出:“今夜,让我们通宵杀敌。”

    男孩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热血少年的故事里,暴力、欢腾、欲望、青春,是悲的也是喜的。郑在欢的故事常常游走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有一种既放肆又克制的微妙气质。在一片混沌中,郑在欢朝着身体与心灵的敌人,喊出了石破天惊的“今夜,让我们通宵杀敌”,掩不住的少年侠气扑面而来!

    如果说《驻马店伤心故事集》写的是“病”,那这一本写的最多就是“死”。围绕那个不死的少年,很多乡亲轻易地死掉了,而且无一例外都是横死:大车撞死、贩毒枪毙、喝农药自杀、偷电缆被电死等等,还有一个屠狗者被狗活活咬死。他们死得惨烈却无声无息。在文学传统中一直有着这种少年不死的传说,那个少年苦苦思索自己为什么能够幸存,为什么那么多一起长大的伙伴都被生活毁掉,唯独留下他在这里徘徊?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是被选择的,他有责任说出他们的故事。

    ——朱文

    郑在欢相当“杂食”,作品从语言到题材选择都呈现出别样的生机。加之天生的幽默感,游戏精神便成为题中应有之意。只有当你透过这层郑在欢式的文字娱乐接受邀约(他的作品很具诱惑性),才可窥见到作者可怕的严肃、尖锐、精准以及难以名状的热诚和能量。

    ——韩东

    依我之见,郑在欢的小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最畅销的故事,残忍、沉痛,却又极其有趣,完全吻合这个世界存在的现象和本质。当然,如果不畅销,又似乎更加吻合上述。这不是悖谬,亦非硬币的两面,而是这个世界的幽默感再次发挥了作用。

    ——曹寇

    这是一个关于故乡、城市、世界、人生、爱情的悬疑惊悚文艺片。不能再赞,结尾喝茶的镜头帅爆炸!还有,作者真的是驻马店人吗?

    ——豆瓣网友前夜的腊八粥评《驻马店女孩》

  • 黑洞之心

    作者:[法]奥海良·巴罗

    高密度知识+通俗易懂例证:一本值得慢慢咀嚼的黑洞科普入门读本

    这本科普小书提供了丰富的黑洞知识,兼具深度与广度,阅读中可以时时停下来思考与回味。

    避开艰深烦琐的专业术语,用于佐证的例子通俗易懂,降低黑洞谜题的难度,十分适合没有太多专业知识的年轻朋友们阅读。

    科普×哲学×文学:多重阅读体验,每个人都可以打开视野,挑战时空

    宇宙的复杂与简洁在黑洞上融为一体,这是物理学,更是哲学。

    作者采用跨界形式,把哲学与文学思想糅合进科普,深入浅出带来多重阅读体验。

    希望你在阅读后能够看到一个广阔的天空,拥有重新看待时间、空间的新奇视野。

    口袋里的黑洞:硬壳精装+手绘插图+超酷镭射贴纸,体验天体物理学惊心动魄的魅力

    32开窄长小开本,可单手握持,也可随身携带(方便在地铁上翻阅哦~);硬壳精装,封面荧光专色印刷;搭配有几十幅别具一格的手绘插图

    P.S.每本书附赠超酷黑洞主题镭射贴纸,光色变幻中呈现黑洞的壮丽。(还可以用来做手账~)

    希望这本书成为你走近美妙宇宙的一次契机。

    ———————————————————

    如果你掉进黑洞会发生什么?

    黑洞真的存在吗?

    我们能看到黑洞吗?

    ……

    黑洞简洁而神秘,任何东西都无法从中逃逸。没有人知道黑洞中心的样子。从诞生之日起,黑洞理论便成为天体物理学的研究焦点,更引发了人类无数奇妙的幻想与莫名的恐惧。

    《黑洞之心》旨在向读者展示黑洞的奇幻魅力 ,全书尽量避开艰深难懂的术语,抛开烦琐的数学证明,通过采用两位主人公一问一答的聊天方式,在不失科学、准确的前提下,传递黑洞种种重要的特性,展现黑洞对宇宙未来的深刻影响,将相关知识娓娓道来。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从广义相对论到新物理,本书将呈现目前人类已透彻掌握了的物理学成果,也将带读者漫步于物理学的前沿领域。

    ⭐️这本有趣的科普读本通过“赫”和“埃”的二人对话,逐渐揭开黑洞的时空奥秘,可以为具有一定现代物理知识同时对黑洞充满好奇的读者解惑。——吴雪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杰作!——《科学与未来》

    ⭐️很适合新手读者,同时也具备对入门读者极有吸引力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学术报》

    ⭐️通过这本小书,你将了解21世纪人类所需要知道的关于迷人的黑洞的一切。——法国科普协会

    ⭐️通过两位好奇者之间的交流,有效地寓教于乐,带领我们探索这个迷人的宇宙天体。——《世界报》

    ⭐️也许我们是时候彻底放弃绝对时空的概念了。——法国文化广播电台

  • 达·芬奇传

    作者:[英] 查尔斯·尼科尔

    还原了达·芬奇真实而复杂的人生经历,剥去天才光环,为读者呈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达·芬奇

    ◎ 编辑推荐

    ★完整中文版首次出版,补齐了前一版的删节。

    ★作者查尔斯·尼科尔曾获霍桑登奖和詹姆斯·泰特·布莱克传记奖,文笔细腻、可读性强、极富感染力。

    ★作者在本书中首次翻译和使用了大量原始手稿、笔记和最新发现的文字记录,为读者还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真实而复杂的人生经历。

    ◎ 内容简介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所有伟大艺术家中最神秘的一位,这位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和天才,在其逝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激发着人们的灵感和兴趣。这位文艺复兴巨匠背后的真实人生是怎样的?在他的传世作品和手稿中有着怎样的故事?查尔斯·尼科尔翻译了许多手稿、笔记和最新发现的文字记录,深入研究达·芬奇的各种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为读者描绘了一位生活在复杂世界中的伟大而平凡的人物,重建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人生经历和他身处的时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地。这是一部优秀而严谨的学术之作,也是一部通俗易懂、可读性极强、极富感染力的作品。

    ◎ 媒体推荐

    这是一部诙谐幽默、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作品……而且充满智慧、令人感动。——《纽约时报》

    一部精彩而全面的传记。——《泰晤士报》

    尼科尔以生动而富有层次的论述迷住了读者……他极为耐心地挖掘了大量被低估和被忽视的材料,并将之重新整理、编织,呈现在读者面前……清晰地描绘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漫长的一生。——《卫报》

    这本书生动、有深度、有独到见解,读起来非常享受……如果你想在了解达·芬奇生平的同时,也了解15世纪末期意大利那种独特而复杂的环境,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书。——《文学评论》

    屡次获奖的作家尼科尔,通过列奥纳多的笔记深入探究了这位受人爱戴的文艺复兴偶像的内心世界。尼科尔以极富感染力的热情书写了列奥纳多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并把他的成就放在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背景下来思考列奥纳多的灵感来源和后世影响。即便我们对列奥纳多最著名的作品或他与米开朗基罗的竞争了解甚少,我们也会对他的艺术创作过程产生宝贵的见解。——《书签》

    尼科尔希望通过这本深刻而详尽的传记,挖掘达·芬奇作为神秘而伟大艺术家、科学家和哲学家背后的真实人生。他按照时间记录了《最后的晚餐》的创作过程,并针对蒙娜丽莎的身份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还关注达·芬奇在众多领域的追求,而且翻译了大量手稿和笔记,这些都成为这本厚重但可读性极强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出版人周刊》

    尼科尔的这部传记魅力在于他一丝不苟地收集残缺的、被人忽视的证据,这本扣人心弦、结构精巧的传记是一部学术著作,但也非常通俗易懂。——《每日电讯报》

  • 沙丘序曲:厄崔迪家族

    作者:[美] 布莱恩·赫伯特 / [美] 凯文·J.安德森

    庞大帝国的统治者年迈老朽,储君蠢蠢欲动,暗中密谋杀父弑君。

    哈克南男爵占据厄拉科斯星,霸道独裁,垄断香料,敛财滥权。

    厄崔迪老公爵意外身死,年轻的雷托·厄崔迪成为新一任厄崔迪公爵。

    光鲜隆重的登基庆典背后暗流涌动,暗藏阴谋与杀戮。

    王座之下,血流成河。

    风云汇聚,帝国的未来扑朔迷离……

  • 团圆总在离散前

    作者:郑在欢 人天兀鲁思 出品

    《团圆总在离散前》是郑在欢继《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之后全新小说集。以「无尽的谈话」、「无底的旅行」、「折返跃迁」三辑故事演绎当下生活图景,从不得不说的话、总要选择的路、迟早会回的家三个面向考察人的存在与超越。话与路的不确定,家的确定,构建了每个人的摇摆不定。

    「无尽的谈话」一辑以对话推进故事,重新评估话语的功能与边界。「无底的旅行」从古时科考途中的鬼故事到近未来的轻科幻,从返乡的复仇之旅到对世俗生活的一次次逃离,四个“在路上”的故事,在不同的时空追寻。「折返跃迁」收录同题小说《团团总在离散前》,一篇充满烟火气的春节故事。节日的流变,仪式的退化,团圆的浓情与离别的仓促,恐怕只有再一次置身其中才知况味。

    絮谈、旅行、团圆,无尽、无底,折返,在作者归纳的这些关键词中,幽默始终发挥着作用。写小说的郑在欢一直是眼含笑意且不动声色的,就如同最新结集的这些故事,在不经意弯起的嘴角上挂起摇摆不定的世相。

  • 爵士乐编年史

    作者:[英] 默文·库克

    本书从19世纪爵士的起源讲起,按时间顺序,分阶段、按专题介绍了爵士乐的兴起、发展、传播、兴衰的过程,近距离观察了爵士与古典、流行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及爵士的风格、流派、重要人物及乐队、影响后世的作品及音乐厂牌的故事等。

    书中按照时间轴,详细罗列了19世纪至今爵士乐的重要时间节点,包括作品创作、公开演唱会、专辑发行、关键人物事件等;同时列出了同时期的世界大纪事,记述了全球背景下爵士乐的发展。

    书中收录了近350幅图片,从专辑封面、厂牌标识、宣传海报、曲谱手稿到音乐家、乐手、演出现场的照片,搭配翔实的文字解说,将爵士的历史鲜活呈现。书后附有“音乐人”“音乐术语”“国际爵士音乐节推荐”“推荐聆听”“推荐阅读”等知识拓展内容,可谓是所有音乐爱好者的完整资源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