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驶于当下

    作者:徐前进

    ◆编辑推荐

    ☆一次大胆而又敏锐的写作实践,打破非虚构写作的定式,让不能言语的汽车成为主角,真正做到了 “把自己作为方法”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专家之“出行”篇,感受当下鲜活的汽车驾驶历程:菜鸟怎样克服新手恐惧成为老司机?手动挡的乐趣在哪里?外资车一定好于国产车吗?如何应 对意想不到的交通事故?

    ☆糅合理论与现实,以深刻洞见指引诗意文字,反思人与技术的关系,描绘一幅不同以往的思想图景:包括汽车在内的物质机器如何影响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哲学学者汪民安、徐英瑾,社会学学者田丰、严飞,历史学学者高毅一致推荐:很有想法!

    ◆内容简介

    20世纪以来,汽车取代牛马,成为公共道路的主角,它是现代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塑造了现代人类的空间感、时间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社会景观。然而,汽车自身的状态却很少进入现代文本,也几无可能进入未来历史,因为它无法言语,没有感情。

    本书试图完成一次大胆的写作实践。这是一个需要依靠感觉、想象力与修辞的领域,目的是将不能言语的物质纳入文本,成为可供留存的历史记录。

    作者以自己的汽车为对象,下沉到日常生活中,描绘了汽车的真实状态以及人与车的互动过程。作为一名普通的车主,作者和4s店销售员、驾校师傅、出租车司机、修车工、交警、车险理赔人员等一同感受着汽车的存在。作为一名专业的学者,作者则在自己的车中构建了一个微小的思想空间,反思现代技术与人的存在的关系。

    ◆相关好评

    “通过一个历史学者对购置和使用一辆汽车的个体感受,思考工业化引起的人的境况的变化,初看视域可能有点偏狭,但由于作者的人文社科知识修养深厚,他的先锋尝试仍不乏有益的启示,有望引起一股潮流,在日常生活史领域开出一片新天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高毅

    “联结方向盘、引擎火花塞与时代精神的轮上奇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用得上的哲学》作者 徐英瑾

    ◆作者简介

    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学。著有《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译有《启蒙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序言》,并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 刊物发表数篇文章,近年来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性的写作开拓文字制度的边界,发掘历史学家与未来的关系。

  • 横滨中华街(1894~1972)

    作者:韩清安

    《横滨中华街(1894-1972):一个华人社区的兴起》是第一本关于中国移民在日本的历史的英文专著。 它关注的是日本港口城市横滨的人口从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到1972年及以后中日关系正常化期间的转变。 韩清安讲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故事,即在战争与和平时期,中国移民如何在一个单一民族国家中找到一个持久的位置。 这一研究对中日身份认同的建构和中国移民定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利用当地报纸、中日两国政府的记录、回忆录,以及直接从横滨居民口中采集的信息,在中日关系的背景下,讲述了一个常见的中华民族建设的故事。 但它以现有作品为基础,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非精英阶层的横滨华人,这些人庇护了革命活动人士,并成为他们宣传的民族主义的听众。 作者还强调了这些中国人的民族身份和地方身份之间的矛盾,他们自称为横滨人(hamakko),但没有声称自己是日本人,也没有否认自己是中国人。 他们在横滨丰富多样的国际化历史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可以让我们洞察未来更具包容性的日本文化。

  • 做什么都能做好

    作者:[加]布兰登·伯查德 / Brendon Burchard

    360行共通的高效能习惯,让提升成为日常,让成功可以持续;保罗·科埃略喜爱的励志作家、受《福布斯》《奥普拉》杂志盛赞的高效能教练、《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畅销榜首作者作品;荣获amazon年度“最佳商业与领导力图书”。

    ◎ 编辑推荐

    ☆ 为什么有些人做什么都能做好,还能保持成功?

    为什么有人的成功伴随着痛苦,有人却在过程中找到了快乐?

    努力、热情、才华、练习、坚持、感恩……真的是确保成功的关键词吗?

    高效能研究院通过20年研究、10年实践,收集190多国数据,发现了高效能人士身体力行的6个关键习惯。无论身处什么职业领域,抓住这6个重点,就有底气赢过大部分人。

    ☆ 作者被《奥普拉》杂志评为“个人发展与成就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导师”,被《福布斯》杂志称为“世界首屈一指的高效能教练”,获得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好评,三部作品接连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 围绕6个高效能习惯,翔实案例结合细致分析,辅以多种精心设计的专属练习,优化每一个工作模块。让你的努力有的放矢,将你的目标各个击破。

    ☆ 适合每个希望在工作中做到最好,并能兼顾事业与家庭的职场人士。

    ◎ 内容简介

    作为高效能教练,伯查德与团队花费3年时间,与190多个国家的多位成功人士进行了访谈,结合自身10年授课经验,总结出在各个领域内获得超额、持久、长期成功的人们拥有的6项高效能习惯,并将其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高效能人士的职业成功不靠拼,不靠熬,更不靠耗,正是这些习惯让他们在延续最佳状态、稳健获得成功的同时得以避免压力、保持健康并展现积极心态。

    高效能习惯适用于任何工作。一个领域内的高效能人士,到另一个领域内也能做到最好。

    ◎ 媒体推荐

    《做什么都能做好》会告诉你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你的潜力。本书建立在充分的研究之上,会让你的人生变得大不同。伯查德是我个人的高效能教练,我知道他也能帮到你。

    ——“美国大脑健康之父”、10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作者丹尼尔·亚蒙(Daniel Amen)

  • 电子游戏微历史

    作者:【英】伊恩·西蒙斯 / 【英】詹姆斯·纽曼

    当您兴冲冲地从扭蛋机上扭到一个皮卡丘玩偶时,您是否思考过任天堂是怎样让这只电气鼠成为世界顶级明星的?当您第一时间前往门店抢购优衣库推出的超级马力欧系列T恤时,您是否知道,早在几十年前,这种通过联名来吸引玩家的行为,于游戏厂商而言便屡试不爽?更重要的是,您是否敢想象,被闲置的旧手柄、没怎么戴过的动漫游戏主题帽子,居然有入驻一家国家级博物馆的资格,原因是它们身上有故事。

    伊恩·西蒙斯和詹姆斯·纽曼,英国国家电子游戏博物馆的创办者,就是两位对这些不怎么起眼的中古物品感兴趣的“古董迷”。他们将为您讲述游戏卡带、摇杆、基板、玩具、广告等不同类型的100个源于电子游戏产业的物品的故事,带您探秘潜藏于它们背后的科技发展史、商业竞争史、艺术设计史。

  • 史学旅行

    作者:李孝迁 / 胡昌智

    本书讲一个文化跨国流传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地域、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两个不同时代之间。它讲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的思想,历经辗转传述,在二十世纪进入中国后,受与拒的曲折过程。

    兰克终身对抗抽象理论的历史哲学,坚持从历史现象、历史事实里了解各个欧洲国家的特质。史实与史料对兰克而言,有“科学”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们蕴含特定的政治取向,甚至有宗教的内涵。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学术急速的专业化,兰克史学“求真”的面相被后人凸显出来,被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崇拜着,他的史学思想被狭隘化。透过世纪转换期间里的史学方法论、史学史专书,兰克的科学形象在全世界传递开来。二十世纪伊始,兰克进入中国,在人们热情追求新社会、全心信仰科学的氛围里,他的治史方法在中国被辗转传述着,反映出国人心中殷切的期望,也呈现出现实中多重的局限。

  • 被隔绝的女孩

    作者:[荷] 巴尔特·范埃斯

    二战期间,纳粹在欧洲大陆大肆追捕犹太人,因荷兰当局的大力配合,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地的犹太人家庭时刻笼罩在巨大的危险和恐惧之中。为了躲避追捕,犹太女孩小利恩被父母交付给地下抵抗组织中的寄宿家庭保护,历经多次躲避和逃亡,目睹无数同胞遇害,她最终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作者范埃斯的祖父母一家是保护小利恩最久的家庭,然而,由于战后的一场争执,双方再也没有联系。

    战争时期和战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犹太女孩视角里的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通过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并深入调查荷兰的抵抗运动,范埃斯讲述了一段荷兰版《辛德勒的名单》般的真实故事。

  • 政治学有什么用?

    作者:[英]加雷思·索思韦尔

    这是一本人人能读的实用政治学手册。

    40个直击生活痛点的问题,涵盖自由、平等、权威、公正和权利的方方面面。

    109位政治学巨擘,犀利点出日常情景所隐含的政治学内涵。

    本书能令你跳出庸常思维,像政治学家一样思考。

    —————————————————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翻开这套书,你将学会过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

    读者一旦读了这本书,一定会明显增进自己的政治学知识。政治学不在远处,就在身边。这就是本书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 任剑涛

  • 美利坚的民族

    作者:[美]科林·伍达德(Colin Woodard)

    自由意味着什么?公共生活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成为一个美利坚人代表着什么?

    为何美国人对这些极其基本的问题见解截然不同?历史学家、获奖记者科林·伍达德认为,原因在于北美大陆的居民其实是由十一个民族构成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几个世纪之前;北美大陆被拥有不同宗教信仰、政治理念和人种特征的人殖民,他们创造出的区域文化自一开始就相互抵牾。从南方腹地到远西地区,从新英格兰到新尼德兰,每个民族坚持自己的独特理想直至今日,其结果可反映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中。

    从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再到最近的总统大选中地图所呈现的“红-蓝”之别,伍达德为美国的多重身份提供了富有革命性和启发性的观点,展现了其多重身份之间的冲突如何打造了美国的过去,并将如何影响美国的未来。

  • 被抹去的历史

    作者:[巴拿马] 玛丽萨·拉索

    ★编辑推荐

    “西方文明论”将欧洲和美国描述为人类发展的巅峰,然而这一20世纪初才出现的地理文化概念,是建立在一系列虚构的叙事和修辞之上,通过抹杀其他地区的现代性,将世界分裂为文明发达的西方与不开化的非西方两个对立阵营,进而建构自身高级文明地位,对“落后国家”进行“合法”的殖民。

    这就是发生在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内容简介

    巴拿马运河一直被视为美国在20世纪的辉煌成就:凭借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现代性,美国征服并改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西方“先进文明”治理的“落后地区”的标杆项目。然而这一文明与技术的成果更像是修辞上的胜利:在“西方文明论”盛行的年代,美国为了确立占领巴拿马运河的合法性,成功地将拉美这个民主政治先驱之地描绘成不开化的野蛮大陆,抹去巴拿马文化和政治上的现代性,将这个先进富饶的商贸王国塑造成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文明”的救赎。

    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根据大量未经披露的原始档案资料和私人回忆,还原了一个被美国商业和政治野心抹去的世界,描述了运河区真实的日常生活图景,并记录了美国在管理上的诸多失败之后,如何强制迁移城镇和居民,改换运河区景观,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

    巴拿马运河不仅是工程与技术的炼金术,更是美国展现自己神力的试验场;它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如何将世界分裂、建构成发达文明的“西方”和落后蛮荒的“非西方”,而这一虚构的观念又如何统治了现代世界。

    ★媒体推荐

    《被抹去的历史》对工业化和城市变革的传统叙述提出了挑战,这些叙述长期以来都忽视了诸多真实的历史,以及为现代性做出基础性贡献的人们。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巴勃罗·皮卡托(Pablo Piccato)

    本书以娴熟的技巧戳穿了西方文明的神话,即如何将一个共同的现代性世界划分成两个想象的世界:一边是蓬勃向上、遵纪守法、技术先进的美式运河区,另一边是暴力、原始、落后的热带“香蕉共和国”。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得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豪尔赫·卡伊扎雷斯-埃斯格拉(Jorge Canizares-Esguerra)

    这本书不仅仅是美国如何将巴拿马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换成热带蛮荒丛林的历史,还揭示了西方话语如何抹杀巴拿马的文明和现代性,以及这种抹杀对这一地区造成了什么样的长期政治影响……读者应该借此重新评估巴拿马和它的历史了。

    ——《选择》(Choice)杂志

  • 机械的心灵

    作者:[英]蒂姆·克兰

    心灵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领域里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蒂姆•克雷恩教授在本书中,从表征之谜、理解思想者和他们的思想、计算机与思维、思维的机制、解释心理表征和意识与机器心灵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探究。该书将心灵的本质这个问题恰当地置于当代关于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著作的背景当中,对心灵本质的研究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是当代唯物主义心灵哲学的又一力作。该书将会使心灵哲学领域的研究专家们产生强烈的兴趣,还可以作为关于心灵哲学的高级课程的优秀教材。

  • 武则天研究

    作者:孟宪实

    【编辑推荐】

    ※武则天为何只获得了唐太宗的才人称号?

    武则天真的杀死了小公主吗?

    武则天为何要为李君羡平反?

    如何正确评价永徽政治?

    ※武则天称帝有哪些舆论准备?

    武则天的“内宠”,代表了女皇生活的荒淫?

    武周政权为何短命?其症结在哪里?

    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了绝唱?

    --------------------------------------------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破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中间有着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为了绝唱?在本书中,作者用最详实的史料,与古今学者展开对话,抽丝剥茧,力图向读者还原最真实的武则天。

  • 福尔摩斯的餐桌

    作者:[日]关矢悦子

    编辑推荐

    你知道福尔摩斯如何喝苏打水,怎样点外卖,外出坐什么马车,最喜欢的是哪本书,贝克街221B的房租是多少吗?福尔摩斯的故事里不仅有离奇的案件,也隐藏着同样有趣的生活场景。骨灰级的福尔摩斯迷关矢悦子带我们回到一百年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在重温福尔摩斯探案的过程中,发现小细节背后的大故事。

    福尔摩斯粉丝的盛宴。考考你,福尔摩斯喝咖啡是否加糖,如何叫外卖,怎样喝苏打水,最喜欢哪本书,贝克街221B的房租是多少?那些你忽略的细节,隐藏着和探案故事同样有趣的历史。

    维多利亚英国的穿越说明书。如果你穿越到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带着这本书,肯定比夏目漱石适应得更快。

    19世纪全球化的缩影。糖、咖啡、茶、粮食……19世纪的全球化吹遍了世界每个角落,福尔摩斯故事中也透露出了这方面的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以福尔摩斯的故事作为引子,用60个案子细致考察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苏打水的制法到一顿早餐的价格,从大英帝国的粮食配给到全球的茶糖贸易,从囚犯的生活状况到女家庭教师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福尔摩斯探案集》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伟大时代,那么这部书就是那个时代的穿越说明书。

  • 施剑翘复仇案

    作者:{美}林郁沁

    本书围绕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作者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

    作者:刘汀

    本书包含四篇中篇小说,分别写了20、30、40、50岁的四位当代女性。作者用“梅兰竹菊”给她们命名,她们生而多艰,却以柔软与坚强抵抗现实,在时代的狂潮中沉浮挣扎,也乘风破浪。她们的故事里有人性的温暖,也有时代的残酷。她们跨越了城乡,跨越了身份,也跨越了年龄,她们站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群像——她们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拥有难以解释的倔强和野蛮能量,在夹缝中腾挪辗转,每个都“活着,且活得盛大”。

    【编辑推荐】

    ★ 一本写实的女性城市奋斗“指南”。四个不同年龄、身份的女性,她们的人生故事,绘就了我们的时代幻梦。

    ★ 她们是生活中的失语者,却是这个社会的的主流人群。我们常常忘记她们有自己的口音、偏好,有自己的坚韧、勇敢,“她们就是生活的万千表象”。她们没有理性的精致,更不是批判者和反省者,她们在我们身边,漂浮在生活的热流之上。

    ★ 虽是一次女性主题书写,但作者刘汀表示自己只是想要把她们塑造为“人”。既是性别议题,也是生活议题。文学性与社会性并重。

    ★李敬泽、梁鸿、张莉等共同推荐。篇目曾获《十月》文学奖、丁玲文学奖,并连续两年位列城市文学排行榜中篇小说榜首。

    【推荐语】

    梅、兰、竹、菊四位女性的跨越,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关键性的一个节点,能连接起我们这个时代各个侧面的复杂经验。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

    这四部作品非常柔软,非常敞开,刘汀也少有性别的壁垒,他是一个自然、自在的生活者和观察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梁鸿

    四姐妹最迷人的地方,是真实反映了我们时代各个阶层女性的处境,让边缘的、没有进入主流价值系统的那些女性往前稍微走了一步。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张莉

    这四篇小说非常现实主义和日常生活化,没有过多的传奇和戏剧性的色彩,完全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去写出那一部分人,构成了总体性上的寓言化。

    ——诗人、评论家杨庆祥

    为什么我没有经历这一切,却更爱这四个人,觉得她们其实都是自己?可能在这四个人身上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心气。

    ——青年批评家岳雯

    这四个中篇对生活细节几乎是原影重现,刘汀像是用他非常现实的笔法,为每个人照了一张照片。

    ——小说家、诗人蒋一谈

  • 沉默的永和轮

    作者:梁清散

    ♣日本赠给大清的永和轮上发生离奇命案,死者死状奇异、死因不明……

    一卷在不该出现的位置出现的铜箔、一个不为人知的日本家族、一艘暗示着大清与日本关系的轮船,交织成一段惨烈而异色的尘封的往事。呈现一次科幻与推理的盛宴。

    ♣推理诡计的精妙编排,历史写给现在的难解之谜。

    科幻与考据的转换呼应,现在交给历史的试探性答卷

    ♣封面硫酸纸+烫金,质感高级,谜面画在封面,邀请读者解开谜底

    ♣大惠和实、陆秋槎、韩松,孙沁文、陈楸帆、赵婧怡、华斯比倾情推荐

    ♣包含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作品

    ♣推理爱好者必读,科幻爱好者必读,历史考据爱好者必读。

  • 达达与超现实主义

    作者:[英] 马修·盖尔

    叛逆、偶然、无意识、非理性

    重回1916,见证艺术史中的革命性运动

    ◎ 编辑推荐

    ☆ 拒绝约定俗成,追求意念自由释放——奇怪的主题、无序的色块、难以理解的诗歌、别具内涵的雕塑。与专业人士一起了解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叛逆”潮流,赏析达达与超现实主义的表象与内涵。

    ☆ 艺术源于生活——一战的冲击,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动摇,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发展,成为达达与超现实主义萌芽的催化剂。探索达达与超现实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这一革命性艺术运动的思想内核。

    ☆ 详实的内容,精美的插图。从马塞尔·杜尚和拉乌尔·豪斯曼,到马克斯·恩斯特、勒内·马格利特和萨尔瓦多·达利,从绘画、拼贴画、雕塑、集合艺术,到摄影、照片蒙太奇、电影剧照、平面设计。展现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欣赏不拘一格的艺术创作。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介绍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专著,分析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梳理艺术家们的艺术理念,展示艺术家们的独特思想。本书图文并茂,资料丰富,从马塞尔·杜尚和拉乌尔·豪斯曼,到马克斯·恩斯特、勒内·马格利特和萨尔瓦多·达利,从绘画、拼贴画、雕塑、集合艺术,到摄影、照片蒙太奇、电影剧照、平面设计等,详细展示了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艺术中丰富的多样性。

  • 变异:日本二千年

    作者:李永晶

    日本的全息导览,重构日本二千年演化史,全面解答“日本何以为当下之日本”

    ※ 横跨2000年,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节点,以传统东亚世界体系和近代西方世界体系为框架,从倭王受封、大化改新、白江村之战、元寇、丰臣秀吉、江户时代、甲午战争、中日同盟、二十一条、“满洲建国”到卢沟桥 事变,从黑船来航、明治维新、日俄战争、帝国战略、太平洋战争、东京大空袭、广岛和长崎、麦克阿瑟、东京审判、日美同盟、冲绳到日美贸易摩擦,重构日本两千年演化史。

    ※ 从东亚、风土、神衹、文字到文明,从清寂、耻感、罪孽、仪式到色情,以日本文化关键词为切入点,探讨日本的原理和变异。

    ※ 以现代日本政治的秘密(诸如天皇、自民党、行政官员、日本右翼)以及经济的逻辑(诸如爆买、工匠精神、造物、企业经营等)为对象,深度揭示现代日本的深层结构。

    ※ 新一代日本研究代表人物李永晶,继《分身:新日本论》后的又一力作,融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于一炉,堪称日本的“全息导览”。

    【名家推荐】

    于中国而言,重要的不是日本的“奇迹”,而是“变异”,以及将日本纳入一个可理解的认知体系。

    李永晶的《变异:日本二千年》,堪为“日本的全息导览”, 融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于一炉,重构日本二千年演化史,全面解答“日本何以为日本,尤其是何以为当下之日本”。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

    【内容简介】

    日本从19世纪后期开始崛起,一举成长为改变东亚与世界秩序的大国;1945年战败后,它很快又再次崛起,如今正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很多西方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日本的奇迹”。

    但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还要继续追问的是:日本是如何从历史上中华世界边缘的蕞尔小邦、一个世界史上无籍籍名的东海小国,转变为让世界惊异的存在?日本如何转变为异于我们的陌生存在?如何理解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上堪称卓异的各种表现?

    或者说,与西方视线中的日本不同,我们要理解的不是“日本的奇迹”,而是“日本的变异”,是要建立一个理解日本的框架, 将日本纳入一个可理解的认知体系中。

  • 巴黎陷落

    作者:[英] 阿利斯泰尔·霍恩

    从每个人真实的生活,还原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历史悲剧

    沃尔夫森文学奖、霍桑顿文学奖得主,根据上百位亲历者留下的私人记录和官方档案,讲述了直击心灵的围城故事

    ◎ 编辑推荐

    ☆关于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经典作品

    ☆立足于无数亲历者留下的一手记述

    ☆从普通人的视角看巴黎围城的残酷

    ◎ 内容简介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皇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迅速战败被俘,然而帝国的崩溃并未结束战争,新成立的国防政府仍在巴黎坚守。巴黎民众饱受炮击和饥饿的痛苦,而法军的突围和解围行动都遭受了惨痛的失败。国防政府最终选择向普鲁士屈辱求和,愤怒和失望引发了震惊世界的公社起义。

    作者在本书中使用了大量未曾公开的一手材料,描绘了这戏剧性的10个月中的高潮时刻。他那震撼人心的高超笔法和书中无数当事人留下的直接记录,使得那段远去的历史变得再度鲜活。

    ◎ 媒体推荐

    绝对值得一读。——《泰晤士报》

    极吸引人的历史作品。——《每日电讯报》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这场仍震撼法国灵魂的内战的人来说,此书都是必读的。——《伦敦标准晚报》

  • 恶魔幻影志

    作者:[日]涩泽龙彦

    ▲较之单纯的事物,激荡的想象力偏爱异常的事物。 ——萨德

    暗黑美学大师涩泽龙彦的恶魔艺术导赏

    缕析黑暗之王的前世今生 勾勒人类隐秘的心象风景

    一个妖异的恶魔学迷宫 一段深长的异端幻梦

    ▲编辑推荐

    “恐惧是人类所持有的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恐怖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 如是 写道。恐惧心理所滋生的,是人类天马行空的恶魔幻想。

    ◎ 诡谲暗黑的恶魔艺术导赏,九个字字珠玑的篇章,构筑一个妖异的恶魔学迷宫,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从埃及和古希腊的众神,到古洞窟壁画中的巫师;从魔王路西法,到犬头人;从德拉克洛瓦的《梅菲斯特》、老勃鲁盖尔的《叛逆天使的堕落》,到博斯的《圣安东尼的诱惑》《最后的审判》……步入这座恶魔学迷宫,满眼是人类想象力绽放的妖异之花。

    ◎ 以旁逸斜出之笔,书写深层心灵渊源,勾勒人类隐秘的心象风景。

    从恶魔形象的起源与流变,到“圣安东尼的诱惑”等绘画主题;从冥府与《启示录》中的众多怪兽,到各色龙与死亡之幻象……纵横捭阖间,涩泽龙彦为我们缕析了恶魔艺术的前世今生,同时纳入深层心理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最新成果,直指恶魔艺术的本质:它是人类恐惧与虚无的幻影,是死亡与爱欲的魅惑化身。读这本小书,与其说是在见识“恶魔”,莫如说是去审视人类的“第二自我”。

    ◎ 上承布勒东、巴尔特鲁塞蒂斯,下启美术史书写重大变革的名作,涩泽龙彦日后的写作均萌芽于此。

    艺术起源于魔法,艺术诞生于魔法。从引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布勒东,到伟大的僭越者萨德;从“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巴塔耶,到欧洲文化史家赫伊津哈,他们既是涩泽龙彦信手拈来的征引对象,也是其一脉同宗的精神先师。他们所共享的,是对异常事物的钟情。诚如萨德所说:较之单纯的事物,激荡的想象力偏爱异常的事物。

    ◎ 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直观呈现令人目不暇接的恶魔世界。

    书中兼配七十余幅插图,多为名家经典画作,方便读者充分且具象地体验恶魔幻想艺术的参差多姿。

    ▲内容简介

    《恶魔幻影志》是日本文化学者、幻想文学大师涩泽龙彦关于恶魔幻想艺术的文化札记,收录了其于1961年发表于杂志的九个珍奇篇章。

    从原始洞窟艺术、各大古文明神话,到《启示录》抄本、世界各地的教堂艺术;从德拉克洛瓦的《梅菲斯特》、老勃鲁盖尔的《叛逆天使的堕落》,到博斯的《圣安东尼的诱惑》《最后的审判》,涩泽龙彦以其令人目不暇接的博学,带领我们步入这妖异的恶魔学迷宫。通过开掘其异色思想源泉,他以扎实而摇曳多姿的笔致,缕析了恶魔幻想艺术的前世今生及其种种元素和主题,并文之以颇具启发意义的文化洞见,直指恶魔艺术的本质。最终,他所揭示的,是人类隐秘的心象风景;他所吐露的,是对异端幻梦的无尽钟情。书中更兼配七十余幅插图,直观反映了介绍的相关作品。

    ▲名人推荐

    ◎若借用赫伯特·里德的说法,凡涩泽笔触所及之处,神话盖过历史,意象先于观念,图像取代了理型……这本由诸多要素编织的研究笔记无疑构成了涩泽龙彦的原点。他日后的写作已在此书中萌芽,而这萌芽在一定程度上不妨被视作某种预言。

    ——谷川渥 日本美学家、批评家

    ◎要是没有了这个人,日本会是一个多么寂寞的国家啊。

    ——三岛由纪夫

    ◎《恶魔幻影志》确实是笔者最心爱的作品之一,正因如此,它才迟至今日面世。笔者现在深切地体味到了眼看着掌上明珠嫁为人妇的父亲的心境。

    ——涩泽龙彦

  •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作者:[法]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

    “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词,其内涵丰富而复杂。本书所说的“知识分子”,指的是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以思考和教授他们的思想为职业的人。该阶层出现于中世纪早期,在12世纪的城市学校中得到发展,从13世纪开始在大学中兴盛。勒高夫从社会、政治、宗教、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考察了这些“贩卖词语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建构了“一门中世纪知识分子的人类学”,一部“西方知识分子的历史社会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