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子书
-
生命的起源
我们要讲的故事实在太老,又太新了。
这本书要讲述的事情发生在40多亿年前的冥古宙,那时候整个太阳系也才刚刚安定下来,地球的一天只有9个多小时。月亮距离地球也比今天近得多,在天空中占据的面积足有太阳的9倍大,它正对地球的那一面上还有许多尚未冷却的岩浆海,焕发着暗红色的光,如同一只愤怒的眼睛。地壳还带着凝固时的余温,活跃的地质运动此起彼伏,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大气中的降水汇集成了年轻的海洋,海水是弱酸性的,与今天的成分相当不同。
总之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如今一切生命的共同祖先,DI Yi批细胞,正是在这样陌生的世界里出现的。根据2017年找到的新证据,最初的生命大约诞生在42.8亿年前到37.7亿年前的深海热液喷口,而地球是在45.4亿年前形成的。如果沿用那个经典的类比,把地球的历史浓缩成24小时,那么,这本书讲的就是凌晨3点钟之前的事情。
但在这个故事之后的整个“白天”,地球上的生命大都是些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单细胞生物,宏观的动物直到6亿年前才渐渐繁荣起来,那已经相当于晚上八九点的光景了。至于被无数科学读物津津乐道的“进化奇观”,更是集中在现存的动植物身上,那些独特的性状通常只有区区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历史,都是那浓缩的24小时里最后几分钟的事情。
你看,这本书要讨论的东西,的确是非常古老的。
所以,如果要追究遥远的冥古宙是如何出现了DI yi批细胞,我们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能够潜入细胞里面的微观世界,从那形形色色的分子与反应中探寻起源的蛛丝马迹。因此,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生命科学在最近60年中取得的许多成果,尤其是最近20年来的突破,其中的大部分还没来得及与公众“见面”。
你看,这又必然是崭新的东西。
在这古老与崭新之间,这本书最雄心勃勃的地方,就是要给出一个其他科学读物都不曾给出的完整回答,这个回答不再是面对海洋与星空的浪漫畅想,而要从无机世界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开始,一步一步地讨论活跃的有机物要如何产生,遗传基因和新陈代谢要如何建立,直到DI Yi个细胞出现并成熟,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
我们不能从哪一次研究,或者哪一位研究者那里获得一个完整的答案,而必须调查生命科学的众多领域,搜集不同研究者对每个子问题的回答,再设法像拼拼图一样,把这些局部的回答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回答。
40亿年前那个诞生了生命的环境也超越了所有人的生活经验——它不但是古老的,而且是微观的。那是一个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分子间的电磁作用却强大得不可抗拒,物质的运动充满了随机性,在不可测量的瞬间里飘忽闪现的诡异世界。
要理解它,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接触许多陌生的知识,尤其是要接触许多化学的术语,这或许会让有些读者感到厌烦与抵触,但这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我们已知的一切生命都是化学反应的集合,要了解它的起源却不想接触化学,这与修建空中楼阁是同一种不可能的贪婪。
但愿这会成为一本值得你在许多年里反复阅读许多遍,仍能找到新的收获的书。
---------
【编辑推荐】
赠送海报(阅读导图+生命起源的图景)
廖祥忠、马伯庸、邢立达、河森堡、刘朋昕诚挚推荐!
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在40亿年前是怎样诞生的?这本书要回答“生命源自何处”这个生命科学的根本问题。在中文读物中,你再难找到把这个问题讨论得更全面的。
作者亲自绘制的大量形象鲜明的图示,轻松愉悦的文笔阐释深刻有趣的知识,图文结合,生动有趣。
----------
请不要把这当作一本常规的“科普书”。
因为如果那样,你会期待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些确定的科学结论转达给你,解答一些你想不通的问题,让你明白“背后的规律原来是这样的”,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领悟感。
这种领悟当然是很好的事情,“给出确定的回答”也正是科学在公众心目中关键的魅力,它消除了许多的惶惑,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掌握本质的自信,这种自信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精神。
但请不要以为科学只敢说确定的东西,不要忘了科学是“认知的方法”,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不可替代的工具,科学更加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抵达了怎样一处从来没有企及的秘境,在那里邂逅了怎样光怪陆离的现象,收获了怎样新奇的知识。我们在课本上,在科普作品里看到的那些“确定”的知识,都是科学远征归来,陈列在展厅里的标本,如果以为这些静止的标本就是科学的全部,那就未免错过了太多的风景与奇遇。
所以,你手中的是一本“科学读物”,因为它并不耽溺于那座宏伟的、已经落成的科学大厦,它想要大着胆子,带你去看看科学在人类的认知边界上,在探索“生命起源”的道路中,我们已经发现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它并不畏惧科学那尚不明确的一面,乐于给你引荐纷纭的假说。它要提醒你,科学从来不是唯唯诺诺,只负责“正确”的东西,即便对于那些尚无定论的未知问题,科学的回答也总比其他的回答更深刻、更扎实、更可信。
---------
【名人推荐】
读过这本书,觉得语言流畅,逻辑严谨,视角独特,颇具探索的精神,我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欣慰,更对这本书背后,那些科学前沿的智者由衷的钦佩。
——廖祥忠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追溯本源,乃是深藏在人类基因中的天性。寻找过去的动力,反而会引领我们迈向未来。偶开天眼觑红尘,方知身是眼中人。这本书就像偶开的天眼,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自己从烟灰走向智慧的奇妙历程。
——马伯庸 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
这本书太好了,虽然对非生化背景的人稍有些挑战,但却是极少见的、正儿八经说生命起源的、逻辑清晰的书。而且因为是国人所写,在很多细节处,没有引进版那层戳不破的窗户纸。我会向我所有的学生,所有对大自然,对生物学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从一顶原始的烟囱,到自私的RNA,再到我们为什么放弃永生。一场知识盛宴,一幅万物浮世绘,我真是太喜欢这本书了。
——邢立达 青年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部书很有野心,作者试图在生命领域里去追问底层的所以然。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有着共同的源头,所以生物之间的互动,抽象上看,就好像是那个原初的生命与自己相处的方式,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这就是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
——河森堡 《进击的智人》作者
把一个学术问题讲清楚是很难的事情。刘大可先生不是生物学科研从业者,但出于好奇深读文献,多方求问,把生命起源这个很宏大的科学问题搞清楚,已经相当难得。他愿意把弄懂的事情写下来,花心思作图,这就更难得了。
——刘朋昕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人类进化史
本书循《枪炮、病菌与钢铁》和《人类简史》的路径,告诉我们人类如何通过四个关键驱动力改变自身物种的命运,让人类这种弱小的物种取得了不可能的成功。
刘北成、陈嘉映、张小军、王笛、赵世瑜联袂推荐!
40亿年前,生命在地球上诞生,而到2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出现。然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已经从一群简单的觅食者变成了支配地球的力量,能够同时制造艺术品和原子弹。是什么让人类摆脱了其他物种的命运,走上一条新的道路?人类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这些独特之处如何改变了人类自己,又如何改变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加亚·文斯给我们的答案是四个关键驱动力:火、语言、美和时间。火把我们从能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我们突破了动物的局限。语言让我们比其他动物能传递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用文字、故事、记忆创造了累积性的文化。70万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美的感受,通过共同的信仰和身份凝聚在一起。时间是客观、永恒的,但我们用自己创造的方式来记录时间,使用时间,获得理解世界的动力,科学由此产生。
通过考察群体遗传学、考古学、古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的前沿研究,本书使我们重新想象我们自己。本书挑战了认知革命改变人类的主流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是基因、环境和文化三者共同进化的独特产物。使我们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不是个人的聪明才智,而是我们的集体智慧。通过四个关键驱动力和基因、环境、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类进化的反馈循环过程正在将我们转变成一个超级有机体:“全能人”。
人类真正的非凡之处,并非在于我们是拥有强大的工具的聪明的黑猩猩,而在于我们成了所有外在事物的设计师,也创造了我们自己。
-
我们为什么上瘾
成瘾问题专家,亲身诉说25年成瘾自救之路
通过药物、大脑与学习的机制,解开人类成瘾之谜
禁毒专家包涵作序推荐
「编辑推荐」
1.25年成瘾自救之路,以亲身经历写成的心理学力作
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专业高材生、成瘾问题研究者、资深媒体人25年成瘾自救之路,以科学理论加生动案例,全面讲解人类成瘾的神经学和心理学机制——原来,成瘾是大脑的一种复杂的学习障碍,成瘾也是许多复杂症状的统称,决不可一概而论。
2.关心成瘾者个体,揭露美国法律对待成瘾者的不公平
成瘾并非一种天生的道德标签,上瘾者也不应该被社会歧视。出于历史、文化与社会原因,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对待药物成瘾者的法规体系非常不合理、不健全,导致了无数个人与家庭的悲剧。每个成瘾需要具体被关心和对待,由社会和家庭协助他们戒瘾成功。在近30年对成瘾的调查研究和写作期间,作者与其他专家一起推动了美国成瘾治疗相关法案通过,保护了许许多多成瘾者的身心健康。
3.一部坦露与真诚之作
虽是一本心理学科普,却是用作者本人的回忆录来讲述。作者出身优渥,从小天资聪颖,却在青春期后深陷环境造成的药物上瘾泥潭,但是她也通过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学习与家人的支持重回正轨,并且最终解开成瘾的谜题,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某些阴暗面。一个被成瘾折磨多年的患者,发自真诚的自我坦白,唤起药物成瘾弱势群体的共鸣,令人信服。
「内容简介」
科普作家萨拉维茨生于一个美国犹太中产家庭,她在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时,不幸对药物成瘾,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美国戒瘾制度的阴暗面,此后20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改变成瘾治疗的困局。在讲述自己人生轨迹的同时,她从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药物学等角度,对成瘾的本质、原理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她发现,成瘾是一种学习障碍,每个人成瘾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根本不存在一种“一刀切”的戒瘾方式。与其说上瘾是一种堕落或心理疾病,倒不如它说是多种不同疾病的统称。只有了解每个人成瘾背后的不同因素和机制,才能深入成瘾的核心,最终解开上瘾之谜。
-
经济学有什么用?
你是否幻想过,让亚当·斯密亲手教导你如何购买彩票?或者让杰里米·边沁(利用经济学原理)帮助你摆脱宿醉困扰?又或者,让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你的圣诞节礼物提一点经济实惠的建议?
本书旨在通过分析和比较古往今来众多伟大的经济学家会如何利用他们各自的经济学原理,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让读者在激发思维、获得启迪的同时,也能学习到重要的经济学知识。
-
愚蠢心理学
当所有的书都在教人学聪明,这本书来教你看愚蠢!
学聪明,不如学愚蠢。避开所有愚蠢就是绝顶聪明!
·
这是一本专门分析愚蠢心理的书。
愚蠢不可避免,而且无处不在!
要想抵制愚蠢,就得先了解愚蠢!
·
愚蠢分很多种,有人造蠢、集体蠢、幼稚蠢、智力蠢、能力蠢、疯癫蠢。
愚蠢也分等级,有笨嘴拙舌的愚蠢,有理解力低下的愚蠢,有喜欢炫耀的愚蠢,还有精明的愚蠢。
那些容易轻信、总爱马后炮、缺乏情商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聪明的人都是蠢货!
身边人越愚蠢,受害者就越百口莫辩!
·
本书由31位全球知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联合编写,将带你——
★真正摸清蠢货套路:蠢货貌似无所不知,如果你不苟同,他们就会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轻视你、羞辱你、伤害你!
★透彻了解愚蠢心理:蠢人被抵制时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所以千万别和蠢货讲道理,更别妄想改变蠢货!
★自如应对愚蠢行为:当身边一群人在犯傻时,我们敢于不盲从不偏信!
·
从此再也不被花言巧语的蠢货洗脑,不与自信爆棚的笨蛋合作,不跟固执己见的傻子较真!
-
寻找金丝雀树
摇摆于彻底的绝望和持续的乐观之间,是现代环保主义者的困境。环保主题重磅作品,屡获殊荣的新自然文学,呼吁人类在绝望中保持乐观。
编辑推荐:
《芝加哥书评》2018年“最佳自然写作奖”
《科学星期五》2018年“最佳科学书籍”
Buzzfeed 2018年“最佳书籍”
2019年环境记者协会“蕾切尔·卡森环境图书奖”
入围201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和工程通信奖”
《寻找金丝雀树》将科学与信仰完美结合,探索边疆与文明、荒野与社会之间的断层,诉说人类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北美金柏无形的价值无可取代,森林给了人以身份,以“联系”替代“资源”才能使自然和人类重新成为彼此的一部分。
*******
内容简介:
早年间,矿工将金丝雀带到矿井中来判断井中是否有一氧化碳泄漏。因此,现代人用“金丝雀”指代环境中的指示性物种。
在阿拉斯加,濒临死亡的北美金柏便是当地人的“金丝雀树”。为了找出这一金丝雀树所揭示的环境变化,奥克斯和她的团队在阿拉斯加偏远的沿海进行了艰苦的实地考察——书中用积极的文字重现了科学考察的真实场景;此外,她还采访了当地人,以探讨北美金柏对当地的经济、生活、精神各领域的深刻意义,及当它灭绝时森林和居民会如何应对一系列的变化。
奥克斯深信,应对环境变化造成的生态影响,科学研究要和当地人的行动联系在一起,并“在绝望中保持乐观”。
相关评论:
奥克斯对待写作和她对待科学一样一丝不苟、令人信服。这是一本捕捉生态研究实地工作经验的罕见书籍。——《科学》杂志
这个故事将科学、哲学、人类的奋斗以及在面对气候变化时对生命意义和复原力的追求编织在一起。——环境记者协会推荐语
《寻找金丝雀树》是一项努力,它超越了许多人——包括科学家——在面对气候变化时脆弱、恐惧和无助的感觉。该书通过数据和更多的哲学论证表明,我们也可以改变和适应,最终在不断变化的气候中生存下来。——《洛杉矶时报》
奥克斯将个人的视角、回忆和如何面对失去的希望带入了她研究阿拉斯加海岸濒危的北美金柏的故事中。——《美国科学家》
-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丢人现眼的酸爽时刻,
可你知道人类为什么会产生尴尬这种感受吗?
所谓的尴尬时刻,又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呃,尴尬?
除了找条地缝钻进去,我们能用什么有效方法化解这种感受,
或者让自己直视这种感受?
大众科普网站“我们的科学”联合创始人、
《纽约》杂志前心理与健康高级编辑,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从“社死”
到“复活”的妙趣旅程。看完本书,或许你以后
就能轻松笑对你所遭遇的每一个尴尬时刻。说到底,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给“尴尬患者”的“强心”处方
针对“尴尬”这种普遍心理进行研究,并非教人规避,而是为其正名,告诉读者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让人在尴尬时能勇敢大笑,敢于面对社交生活中不完美的自己。
★亲身经历,让人“尬”同身受
身为“尴尬易感人群”一员,作者主动报名真人秀,当众朗读自己中二时期的日记、站在路口唱儿歌、参加即兴表演课程……这些让人“头皮发麻”的亲身经历给予读者超强代入感,也让本书绝非纸上谈兵。
★幽默喜感,读心理学就像在刷“社死”段子
语言活泼轻松,笑料十足,一本心理自助读物也能像“社死”段子一样让你缓解压力,轻松一笑。
★资深作者,权威材料支持
作为资深心理与健康高级编辑、科普网站创始人,作者在亲身实践的同时深入研究,以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科学文献为理论基础,权威性、科学性有保障。
-
刘嘉概率论通识讲义
概率论是数学学科里很基础、很年轻、应用很广泛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当今大火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不学概率论,就没法看懂前沿科技,没法理解现实世界,更没法预知和抓住未来。
作者通过生活中的案例,从通识的视角,带读者学习正态分布、幂律分布、大数定律、贝叶斯计算、方差和期望,让这些内容不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概念,而是你能运用于自己决策的数学工具。
只要会四则运算,你就能够通过这本书学会概率论的相关概念,培养概率论思维,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升决策能力。
-
跟动物交换身体
★ 人气插画师、古生物研究者川崎悟司重磅作品,尚未出版就已走红网络!
★ 风靡日本的科普神作震撼上市!魔性画风+专业知识+奇趣解读,以独一无二的脑洞向你展示跟动物交换身体是怎样一种体验。
★ 绝佳脑洞创意,前所未有的“体感型”动物图鉴,内容独特,画风清奇,吸睛搞笑!
★ 图解4大类20余种动物的身体结构、成因、特殊功能、生活方式、进化故事等,专业知识全掌握。
★ 知名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邢立达作序审定,日本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特别推荐!
《跟动物交换身体》是日本人气插画师、古生物研究者川崎悟司创作的一本以人体作为参照的“体感型”动物图鉴。全书用多幅生动幽默的插画描绘了爬虫类、两栖类、哺乳类、鸟类4大类,乌龟、大象、长颈鹿、企鹅等二十多种动物的身体结构及背后的演化奥秘,通过将动物的特征与人类一一对比,将专业的生物解剖学知识转化成夸张、冲击力超强的画面,产生真实有趣的对照,带你走进一场跨物种体验的惊奇之旅!
-
心理分析有什么用?
★ 专业又好懂的 心理学入门读物+生活指南
★ 40个直击心灵的议题:拖延症、社交恐惧、原生家庭、中年危机…
★ 78位心理学者的会诊: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艾伦·贝克…
★ 助你扫除精神成长的障碍,学会正确处理情绪,积极面对人生
-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经常引发社会热议,由于行为不当或心情不悦造成的尴尬与不适,你是否感同身受?
《心理分析有什么用?》以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境出发,配以通俗易懂而又专业严谨的分析,带领你初步认识心理学的同时,也能帮助你获取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分析有什么用?》涵盖40个直击心灵的议题,从性格分析到习惯养成,从家庭关系到职场社交,都可谓日常生活中难以言说又司空见惯的“心灵痛点”。同时,全书集结了87位心理学大师的著名观点,在你身处窘境或郁郁寡欢时,用温柔而直接的方式帮你解决问题,扫除精神成长的障碍。
根除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发现问题的根源,《心理分析有什么用?》旨在用科学、理性的视角带你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从而与自己和解。因此,这是一本易读易懂的心理学入门读物,也是一本实用的生活指南。
-
【书系简介】
《心理分析有什么用?》属于“日常人文课”系列(https://book.douban.com/series/57781)。
该系列还包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政治学有什么用?》《哲学有什么用?》《经济学有什么用?》等。
-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翻开这套书,你将学会过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
- 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 为什么妈妈更喜欢小妹妹?
- 我的父母为什么会生气?
- 我长大后会变丑吗?
- 为什么我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
- 为什么害怕考低分?
……
孩子是通过自己思考问题以及向大人提出问题来发现世界的。
大人能够妥善地回答这些问题,很重要,但这做起来并不容易! 本书收集了60个儿童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生活、亲情、爱情、友情、死亡、学校、家庭、社会交往、恐惧、信仰……
本书提供的答案可以算作一个出发点,每个人都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还要继续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这些问题。也许今天找到了一个觉得还不错的答案,但明天又找到了一个更好的答案。其实,重要的是去思考、分享、发现、娱乐……
希望这本书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并让你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
-
外科的诞生
全球领先骨科专家,撰写外科手术400年诞生、完善与突破的“深度传记”
从令人作呕的中世纪“坏医学”,到今日全面修复人体的移植手术革命
一段科学、艺术、想象、疯狂、勇敢和耐心构造的医学奇迹
==========================================
在过去的300代人当中,只有最近的5代人才享有现代医学带来的福祉,而在此前医生的“照护”几乎毫无帮助,甚至可能致命。只有最近50年里,我们才凭借移植对身体进行“以旧换新”。外科手术从何处诞生?下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外科技术会是什么?
大卫·施耐德医学博士以自身亲历的鲜活手术室故事,切入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外科学历史。文艺复兴以来杰出而疯狂的医生,凭借其勇气、耐心与想象,剖开人体,探索疾病的成因、认识细菌和感染的由来,用外科技巧干预人的生命进程。今日的医生重访医学先驱的时代,见证这些孤独天才的人生。
20世纪以来外科学的重大突破,则不仅停留在知识探索的层面,也关系到医疗设施的变革,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和医疗保健制度的突飞猛进。这些共同促成了施耐德医生最为熟悉的领域——植入手术的革命。一百多年前的人类很难想象,以合金替代磨损的关节,用小巧电子装置维持心脏跳动,甚至在大脑中放入电极,调节我们的神经。
而今体内植入物遍及全球,仅在美国一年的植入性手术超过1 700万例。未来我们将很难找到一个身体中不存在植入物的现代人。外科学的进步从未停止,能够植入我们身体的新零件也不断增加,未来的手术将如何重塑我们的身体,改造我们的功能,延长我们的寿命?“半机器人”时代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吗?
-
我是月亮
【编辑推荐】
青年戏剧编剧朱宜作品集。“真正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像登月一样漫长和艰难”,我们有多久没有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哪怕是尝试走进。当人与人的交往仅限于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浮光掠影时,我们能看到的也仅仅是一个人与他生活的冰山一角。在《我是月亮》中朱宜带领我们,探索有伤痕、破碎、不完美但是丰富的值得拥抱的生活。
朱宜是一位专业编剧,是播客“跳一跳摘到果子”的主播,上海长大,现居纽约,用中英双语写作,喜欢攀岩,喜欢抛弃一切标签用普通人的眼光观察人类、探索一切未知领域。她形容自己的创作是“向世界吐露我发现的秘密”,这也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
继陈思安《活食》、周恺《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之后,本书是“现场文丛”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现场文丛”是由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主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连续书系。以瞩目汉语文学未来的可能性,推动中国青年文学图书出版为目标。书系勘探35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写作现场,鼓励文学探险和实验,旨在遴选世界文学视野的青年性和创造性的写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近年来朱宜创作的六部戏剧作品。包括《我是月亮》《特洛马克》两部长剧,《哥本哈根动物园里一头年轻健康的长颈鹿安乐死了》《车祸》等四部短剧。《我是月亮》是她研究生期间创作的作品,十年来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多轮巡演,深受读者好评,每次都票房热卖。朱宜信任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复杂性,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裂隙,探索那些难以归类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真正的戏剧性。
【媒体评价】
在迈入新世纪后,一种新的情况出现了。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已经悄无声息地积累了一种可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新的年轻一代,发展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他们相信可以通过英语的戏剧写作,在美国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FOB截然不同于黄哲伦笔下的斯蒂夫,不会再轻易地被西方的模式化的价值体系所击晕了。他们已经在物质上、语言上和精神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这之中最显著的代表是朱宜。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高子文
Elegant and gritty, poetic and mundane, fantastical and ordinary.
优雅又粗砺,诗意又世俗,魔幻又日常。
——纽约Ensemble Studio Theater剧院 编剧部总监、导演 R.J.托伦
-
追逐那声音
先后荣膺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的世界电影配乐之神
王家卫、马友友深情追忆,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
殿堂级作曲家、意大利国宝级音乐大师
莫里康内最后的口述,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
“这是关于我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是最真实的一本书。”
摘引珍贵乐谱手稿,特邀合作导演、专家学者亲撰长文提供专业视角
...................
♫ 编辑推荐
“往事长存,心中有过。”
——王家卫
“我永远忘不了莫里康用‘能量、空间和时间’来定义音乐,这也许是我听过的最简明、最准确的描述了。我们真的会想念他。”
——马友友
***
他是世界电影配乐之神、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
他先后荣膺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他与国际影坛多位大师级导演长期合作,《天堂电影院》《美国往事》《黄金三镖客》等500余部配乐作品,横跨半个世纪的电影史;其他获奖纪录,还包括11次银缎带奖、10次大卫奖、6次英国电影学院奖、4次格莱美奖、4次ASCAP奖、3次金球奖……
他曾来华举办“电影往事交响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挥起指挥棒。当莫里康内逝世的消息公布,电影界、音乐界、文化界,人们无不为之惋惜悼念。
“要做好现在的事,我必须走过之前的路,因为那段路程撑起了我的文化、我的音乐个性,还有我的人格和自我。”作为莫里康内最后的口述,本书是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渗透着生活、音乐以及二者之间奇妙而难以预测的相互影响。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对话,在与青年作曲家德罗萨的“对弈”中,大师深入剖析了自己音乐思想的核心,以音乐的语言揭开了电影故事背后的真实画面。
◎ 继意、西、法、波兰、捷克等语言版本后,中文世界首次引进出版
◎ 详细梳理六十余年创作历程,深度剖析创作理念
◎ 深入讨论电影中音乐乃至声音,在能量、时间、空间方面的表达价值
◎ 畅谈与大导演们的合作交往,侧面记录来自“私人视角”的世界电影史
◎ 摘引珍贵乐谱手稿,特邀合作导演、专家学者亲撰长文提供专业视角
◎ 16页彩插以珍稀照片回顾大师生平,记录生涯高光时刻
◎ 独家收录最新修订的莫里康内配乐电影作品年表,以及莫里康内绝对音乐作品年表、应用音乐作品年表
♫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莫里康内与青年作曲家德罗萨于2013—2016年间的对话,呈现了大师毕生音乐理念,也是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从在罗马的音乐学院接受正统教育到在德国受到先锋音乐洗礼,从立志于投身绝对音乐到为电影服务,“双重音乐人格”的莫里康内,在与莱昂内、托尔纳托雷、塔伦蒂诺等导演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中,不断探索音乐在能量、空间、时间方面的表达价值。一直以来,莫里康内力求重新创造电影的声音,这一次,我们将听到他为自己发声。
♫ 名人推荐
埃尼奥能够挖掘导演的“音乐幻想”,转换一下,为他所用。
——朱塞佩·托尔纳托雷,电影导演、编剧,与莫里康内合作过《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十三部作品
埃尼奥的音乐就算只在音乐厅奏响也能走向全世界,这一点我们有目共见。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电影导演、编剧,与莫里康内合作过《一九〇〇》《月神》等五部作品
幸好埃尼奥一直在我身边,他是一个手艺人,一位艺术家,一个伟大的人。
——朱利亚诺·蒙塔尔多,电影导演,与莫里康内合作过《死刑台的旋律》等十二部电影
现在我还经常说他不是普通人,是摇滚明星。他真的可以像滚石乐队一样让整个体育馆座无虚席。
——路易斯·巴卡洛夫,作曲家
他的作品联系着世界、社会以及市场需求。他以音乐人的身份完成这一切。
——鲍里斯·波雷纳,作曲家
我相信,莫里康内能够获得不论年龄、不分地域的尊重和感谢,是因为……他有能力让音乐简单而不简陋。
——塞尔焦·米切利,音乐学家
莫里康内的离去使意大利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天才艺术家。莫里康内的音乐可谓雅俗共赏,为意大利音乐艺术在世界上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
人们将永远缅怀并无限感激天才艺术大师莫里康内,他所创作的美妙音符让人们遐想、激动、思索,其作品在音乐和电影的历史长河中都将不可磨灭。
——意大利前总理孔特
我在做《赤壁》时,比如剪片时,就一直在听莫里康内的音乐,他给了我很多灵感。
——吴宇森
莫里康内的音乐是心乐,是魂乐,是你永生难忘的伴侣。
——谭盾
与您合作是我一生的荣耀!!!
——席琳·迪翁
-
游于园
【编辑推荐】:
★ 各领域大咖云集: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人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建筑师、七月合作社创立者集结于此。
★ 高密度知识输出:陆游的造园理念与实景再现,伯林顿文人圈与西方园林发展史……庭院里的故事,经过细细考证,娓娓道来。
★ 诗词书画中的园林秘密:古诗词、古画中隐藏的古人造园秘密,在这里揭晓。
★ 园林建造背后隐含的科学原理:从物理学、自然科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学、心理学、视知觉等角度,解读“什么是园林”。
★ 上百幅园林图鉴:120余张精彩作品图片,前人油画、山水画、版画刻稿,后人复原线稿、遗迹实拍图,四色精印,选用特种艺术纸,还原真实效果。
【内容简介】:
远至凡尔赛宫的花园,近至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各处的园林,甚至我们身边的公园……徜徉其中的你,是否曾注意过隐藏其中的密码,这些存世遗迹,仿佛活化石,记录着前人关于自然、文化、科学的思考。
中国美院等高等艺术院校的研究学者,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学府的研究人员,以及来自建筑工作室的设计师,从艺术、科学的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为我们揭示中外园林的秘密,回答关于“什么是园林”的困惑。
从美学上,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细枝末节,以造园者的笔记、历史文献、中西方绘画作品,还原造园思路,带你学会欣赏古典园林之美。
从科学上,结合实例,分析古今中外园林规划中所蕴涵的物理学、人体工程学、自然科学、心理学、视觉等原理,领略隐藏在园林之中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与智慧结晶。
-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
乡里的圣人
颜元被认为是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学界之前对他的研究有两个问题:一是对其思想进行“现代化”误读,二是在深度上开掘有限。本书另辟蹊径,从思想史、生活史相交融的角度,讨论了一个“乡里的圣人”所具有的思想史价值。
相对于传统思想史以“新观点”的提出作为衡量尺度的做法,本书试图提出一种将“平庸的思想者”纳入思想史研究中的思路。
此外,本书亦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广泛采用了“心理史学”“具身认知”等理论,并借鉴了民间文学研究的做法,以期开掘思想史研究的新空间。
-
世纪敦煌
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各民族和宗教的交叉点,兴荣交替直至被人彻底遗忘了几百年。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重新发现到现在的这120多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名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遗珠,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沙对莫高窟的侵蚀,也有国家的动荡、残酷的战争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破坏。这一个多世纪,浓缩了莫高窟所经历的漫长岁月,也是莫高窟建成以来变化剧烈的一个世纪。通过120年时间跨度的影像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留下的、那些逝去的永远不可再见的,那些被破坏的;可以看到莫高窟生命脉搏的跳动;听到她的心跳和呼吸;看到一代代的敦煌守护者为什么而奉献,而着迷。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遗迹和死掉的壁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脉动。
-
精英的傲慢
※引领当今世界思潮的重要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时隔8年重磅新作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反思美国梦的破碎,揭示教育的目的、工作的意义,应答当代社会的热议话题,剖析西方政治分歧的根源,启发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每个关心社会公平的人,都请读一读这本书
※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当公平的假象造成撕裂与对立,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桑德尔亲自为中文版书写寄语,期待与中国读者探讨公正、美德与成功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濂、复旦大学教授陈云诚挚推荐;《时代周刊》《泰晤士报》等40多家权威媒体热评好书
※在《精英的傲慢》中,桑德尔对优绩制的批判揭示了严重的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危机,引人深思,催人警醒。他呼吁社会开启道德上的转变,重新定义成功的观念,探寻一种新的公共生活理想。——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应该如何平衡普通人的生命尊严与生活压力?贡献正义可否取代分配正义?英才统治要为欧美民粹主义的泛滥负责吗?针对这些棘手问题,桑德尔给出了颇富争议性的回答。这不禁让人好奇,在接下来的哈佛公开课上,桑德尔会以何种方式回应那些反对的声音。——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桑德尔机敏、有见地、有同理心地揭露了我们所钟爱的成功神话的残酷本质。读完这本书,你可以理解民粹主义怨恨存在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美国梦”更像是一种嘲讽,而不是一种承诺。——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
——————————
【内容简介】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
当“美国梦”成为谎言,当平等的假象造成胜者的傲慢与败者的愤怒,当不同立场的人失去相互倾听的能力,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
曾经,社会承诺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优胜者就应该获得奖赏。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绩至上主义的伦理核心。
然而桑德尔认为,昔日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他们的时机和运气,轻视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资格的人。这一现状阻碍了社会流动,助长阶级对立,侵蚀民主政治,最终导致民粹主义的兴起。
面对优绩的霸权,桑德尔希望每位公民思考:不同阶层的人是否可以谋求一种公共利益?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他带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价值与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同时,他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积极讨论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举措,走向一种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公共生活。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2019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 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